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们既见证了“阅兵蓝”“北京蓝”的好天气,也遭遇了因冬季重度雾霾而采取的限行、停产,甚至停课等办法带来的损失。这一年,我们的空气质量究竟怎么样?除了污染排放以外,雾霾的产生还有哪些原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首席专家、研究员周兵做客《新华访谈》,对此进行解读。这些你关心的问题,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2015空气质量如何?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谈及2015年的空气质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介绍说,“10月份之前我们确实非常高兴,全国的空气质量改善情况非常乐观,和2014年比较起来,北京的PM2.5下降幅度达到了20%以上,其它地方有的城市甚至下降了将近30%。”但是,到了11月、12月份,一是进入采暖季,二是遇到了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重污染过程频发。虽然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排放的强度还非常高,一旦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就会对空气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柴发合也指出,近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13年9月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是众所周知的“大气十条”,对于从2013年开始的5年时间内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特别是PM2.5防治目标及相关措施都做了明文规定。在“大气十条”的推动下,今年1月1号也实施了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有序推进。
让人欣喜的是,2013年、2014年、2015年全国PM2.5和PM10的浓度整体呈现持续下降,包括在冬季重污染频发的京津冀地区,全年平均的污染物浓度也下降很快,这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污染防治措施的有力实施。
在重污染方面,虽然遭遇了11月、12月份连续的重污染过程,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从2013年到2015年,重污染的天数总体还是逐步减少的。重污染的程度也在变化,可以说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你知道吗?厄尔尼诺对2015年冬季重霾有间接影响
常常有网友笑称,治理雾霾靠的是“等风来”,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它跟气候气象有一定的关系。怎么理解?且听专家告诉你!
柴发合:“如果说在排放源不变的情况下,等风来是对的。但是我们也在加紧对污染进行治理,特别是在重污染的时候也在加强应对。”
柴发合指出,通过污染治理,大量削减污染源的排放。遇到不利的气象条件,如果排放强度足够小的话,也不会发生重污染。实际上,我们要想有风没风的时候,空气质量都有良好的状态,只有一条路——就是把污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下来,这才是根本措施。
又有小伙伴会问,2015年,北方重度污染天气的强度和天数比以往更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周兵:对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首席专家、研究员周兵解释说,从长期变化来看,雾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雾的长期变化是减少的,霾的变化趋势是增加的。去年11-12月频繁的霾重污染,从气象背景条件分析有四方面:
第一,进入到11月中下旬以后,总体上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弱,冷空气活动势力较弱,所以污染物扩散能力比较差。
第二,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大气的环境容量总体表现出偏差,垂直混合层顶的高度偏低,抑制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
第三,分析发现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污染物吸湿性增强和化学反应更加明显,导致PM2.5快速增长。
第四,和周边有关系,偏南风频率高,跨区域传输作用加强了污染的程度。
周兵也强调,2015年冬季的污染、重污染发生在超常厄尔尼诺的背景下,超强厄尔尼诺出现后,也会导致东亚冬季风强度减弱,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冷空气的势力缩小。其对京津冀地区重雾霾也带来一些间接影响,雾霾的过程一般来说在冷空气势力比较弱的时段就表现得比较活跃。
小编了解到,这次是近百年来历史上第二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它会在今年5月份结束。但它依然会对我国春季、夏季的天气气候有显著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一段时期会不会有重大霾污染的产生?
周兵指出,目前面临的大气环境形势还是比较严峻,围绕着气象方面是两个因素: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全球变暖的步伐没有停滞,这对霾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另外,气象要素的变化也是比较严峻的。近60年来,小风日数在增加,平均风速在减小,这些条件都是不利因素。
柴发合也指出,现在我国既要面对大气污染,也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在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方面有双重压力,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同根同源,在治理时要协同防治,可以取得“一石二鸟”的双重效果。
还有哪些抓手可以有效治理霾污染?
柴发合强调,面临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仅仅是政府行动,更应该是全社会共治。
政府要带头制定好规划,从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来看当地或者整个区域如何总体布局。对于企业来说,最主要的是坚守底线,要保证自己的污染物排放达标,政府对此也要严格执法和严格监管。此外,公众既是污染的受害者,也应自觉行动起来。
“总体来说,我们要照着环境改善的目标,用最有效的手段,全社会共治,特别是把重污染贡献大的污染物排放降下来,这样才能给全社会一个蓝天和好的生活环境。”
再遇到不利气象条件,该如何应对?
关于重污染天气的应对,环保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柴发合介绍说,现在已经初步建立了区域重污染的应对机制,原来都是以单个城市为单位,预警标准不一样,应急措施也不同。就在不久前,环保部在京津冀及周边准备实行统一的重污染预警标准。首先是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沧州、唐山的“2+4”核心区进行试行,还特别提出在今年3月底采暖期之前,如再遇到重污染天气,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预警应急。
“按照统一标准可以提高重污染应急的效率,提高减排的效率,最终提高防治重污染的效率。”
此外,在重污染预报预警技术方面,也加紧推进开展科研攻关。建立预报预警体系,做到提前预报、提前预警、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一般预警达到72小时以上,中期预警可以达到10天左右,并由此给出一个趋势性的预警信息;各地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应急措施;加强应急评估机制的建立,环保部专门成立了一个京津冀重污染联合研究团队,包括国家气象局、北大、清华、北工大、中科院多家单位的几十位专家,一起实时研判重污染可能发生的情况,评估重污染期间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有了这些“大咖”,为进一步做好重污染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说了这么多,那减少雾霾,个人能做什么?
专家也不忘给出这样的建议——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周兵就说,“今天我来访谈的时候就选择坐地铁”。在生活方面,适度减少食用肉类的食品。作为一位科学家,有责任和义务进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普宣传,推动公众和社会自我减排、减少排放的责任。
小编再絮叨几句,公众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同时我们的行为也在或多或少的带来一些污染。我们能不能尽量少开车或使用更清洁的新能源汽车;在冬季采暖期间,多用一些优质煤替代,甚至通过改用清洁能源把采暖方式变得更清洁化;对于秸秆焚烧,是不是能够做出调整或者找到其他的利用途径……
简而言之,还是那句老生常谈——同呼吸,共担责,治理大气污染,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了解多一点
雾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柴发合介绍说,从原因上来说,我国重污染生成的过程基本上有4种类型:一是沙尘型的。比如到3、4月份,有时候会有沙尘暴。二是夏收、秋收时节非常突出,一方面由于季节转换,另一方面是秸秆焚烧非常集中,在有些地区会发生一些重污染的过程。三是在夏天,由于大气氧化性在增强,容易发生光化学污染。第四,北方地区的冬季采暖燃烧更多的燃料,污染源排放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大气稳定性来说,冬季大气处于更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冬季是重污染频发的重要季节,特别是在北方地区。
周兵则从地域空间分布指出了我国雾霾天气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以京津冀为中心的雾霾频发地区,另外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还有四川和重庆一带,比较显著。从长期变化角度来讲,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雾霾呈明显好转的变化趋势。
从重污染区域分布情况来看,现在我国重污染已经形成连成片的现象。柴发合介绍说,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等重点地区之外,新的情形也正在形成,比如东北和华中地区的污染近年来也显著加重。珠三角正在持续改善,长三角也有一定的改善。目前,京津冀及周边现在是我国重污染发生频率最高和污染程度最重的地区。
原标题:霾污染与厄尔尼诺有关吗?专家这样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