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雾霾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而一说到“雾霾”,煤炭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当下,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基数较低且成本较高,短期内难以对煤炭形成大规模替代,所以煤炭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因此,加强煤炭的清洁利用是减少雾霾的最现实路径。
在雾霾的重压下,从2014年开始中国就重视煤炭的清洁利用,清洁煤炭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环保部原副部长周建认为,在煤炭的清洁利用上,可利用脱硫、脱销等技术达到煤炭的清洁利用,远程输电、超高压技术等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需要一提的是,工信部3月4日印发的《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底,减少煤炭消耗400万吨以上。《方案》还提出要推进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重要来源
毋庸置疑,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量的比重接近70%,远高于发达国家20%左右的均值。到2013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已占到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50.3%,分别是美国和欧盟的4.2倍和6.7倍。
煤是高污染高碳的能源品种。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公众健康和温室气体问题。根据《中国气候公报》统计数据,由大气污染导致的全国年均灰霾(不同于自然条件导致的雾现象,主要是人为排放到空气中的尘粒、烟粒或盐粒等气溶胶的集合体)日数随煤炭消费总量的变化增加明显。2003年以前,中国年均灰霾日数均低于常年值9天,但是2004年以来增长迅速,年均值达到12~20天;2013年中国年均灰霾日数高达36天,全国范围内有20多个省(区、市)出现了持续性灰霾。
除了巨量的生产和消费,中国煤炭消费的分布、结构及技术水平等因素又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大气污染问题。
作为灰霾天气的罪魁祸首,PM2.5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有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一次PM2.5,也有来自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转化所形成的二次PM2.5。煤炭使用对污染物排放量的高贡献率导致煤炭成为了中国PM2.5污染最重要的来源。在全国层面,煤炭使用对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约在50%至60%之间,其中的六成来源于煤炭的直接燃烧,四成来源于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排放。
总体而言,煤炭消费的强度和PM2.5的浓度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表明煤炭消费对PM2.5浓度高值区域的污染有较强贡献。另外,跨区域传输对重点区域、省及京津冀典型城市的PM2.5污染均有显著贡献,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及成渝城市群PM2.5年均浓度受区域外省市的贡献分别达到22%、37%、28%、14%;海南、上海、江苏、浙江、吉林、江西等省PM2.5年均浓度受省外源贡献超过45%;北京、天津、石家庄PM2.5年均浓度受省外源影响分别达到37%、42%、33%。重点区域内各省市PM2.5存在显著相互影响,且受区域外污染源影响大,说明了区域联防联控的重要性。
可见,煤炭作为一种能源的利用,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
而当前,工业领域用煤行业多、分布范围广、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高,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领域。
数据显示,除电力行业外,2012年工业领域煤炭消耗占煤炭消耗总量的46%,达16亿吨,其中,焦化约占29%,煤化工占20%,工业锅炉占30%,工业炉窑占16%。这四个领域的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占全国排放量的36%、45%、24%。
利用方式错了
近日有研究指出,不清洁的能源使用是中国雾霾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而不清洁能源最主要是煤炭。一时间,公众“谈煤色变”。
但另一方面,从中国整体能源资源条件看,要保证13亿人口大国的能源安全,煤炭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仍然是中国最基础、最可靠、最安全、最廉价的能源。从国家战略利益和能源安全考虑,安全绿色科学开采和高效率、低污染地利用煤炭资源,对保证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结构稳定有重要的意义。
煤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时代及科技进步,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燃烧、发电、洗净、气化等。
事实上,煤炭粗放利用是中国雾霾污染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元凶”。这个已经有了定论。2013年,美国的煤炭消费总量为10.78亿吨,中国的煤炭消费总量为14.69亿吨,但美国的空气环境质量要比中国好得多。原因是美国煤炭的清洁利用程度极高,99.12%的煤炭用于电煤消费,煤炭消费总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火力发电行业,转化成清洁的电能供全社会利用,从而优化了全社会的能源结构,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电煤消费量仅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48.41%,还有相当多的煤炭被其他石化能源工业和居民生活直接应用。
对于煤炭对于PM2.5的贡献,环球资源公司合伙人、托普索中国副总裁、国家特聘千人计划专家刘科认为,不要抱怨煤炭,不是煤炭本身的问题,而是利用煤炭的方式错了,“不能采出来就直接拿去烧,而要把煤洗选干净以后再拿去烧”。
“中国原煤洗选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入选比重仍然较低。”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副会长张绍强表示,“2013年动力煤入选率还不到40%。在原煤入洗发展最快的‘十一五’期间,全国原煤产量增加了11亿吨,而同期原煤入选量只增加了9亿吨,选煤发展还赶不上煤炭产量的增加。国家没有强制性的商品动力煤标准,有关政策不配套,是原煤入选率一直偏低的重要原因。”
此外,导致雾霾的燃煤中,劣质煤占了很大比重。劣质煤被用在过剩产能上,形成的是浪费,但是却一直接受国家的财政输血。对劣质煤的监管不力来自于对影响就业的担忧,环保部门也没有否决的权力。
“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不革命不行。”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负责人谢克昌院士坦言。
高效清洁利用
回归现实,煤炭必须高效清洁利用,这才是目前为止唯一的出路。谢克昌认为:“煤炭领域革命的核心在于整体推进煤炭在全行业、全产业链的清洁利用。”
国家能源局官员甚至提出,“要把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发展清洁能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谢克昌指出,从现实和发展的角度看,煤炭开发利用涉及以下10个重大问题:开发战略布局、开发总量控制、低品质煤开发利用、输煤输电协调发展、燃烧与气化技术路线、先进燃煤发电发展方向、现代煤化工发展、煤基多联产系统发展方向、高耗能行业节能、煤炭利用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煤炭全产业链。通过战略决策、技术创新、产业导向、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全面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是可行之策。
要将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作为实现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核心环节,按照“科学开发、全面提质、先进发电、转化升级、输配优化、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总体要求,推进煤炭生产由以需定产向科学开发方式转变,推进煤炭粗放供应向对口消费转变,推进燃煤发电局部领先向整体节能环保转变,推进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推进长距离输煤输电独立发展向协同发展优化输配转变,推进煤炭开发利用向技术、结构、管理综合节能减排方式转变,推进煤炭产业发展由资金和资源推动向以技术创新驱动为主的方式转变,逐步实现煤炭开发利用方式的清洁化、高效化,全面提高煤炭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煤炭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增强中国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以从八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大力推进煤炭科学开发。建立科学产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推进以煤炭安全、绿色、高效开采为目标的科学开采,提升科学产能比例。二是全面提高煤炭供应质量。要推行煤炭全面洗选,全面提升煤炭洁配度水平,推进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减少无效运输和污染物排放。三是整体提升煤炭发电水平。继续加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比重,积极推广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积极推广热电联产,科学规划和建设大容量热电机组,逐步淘汰亚临界以下低参数小机组。四是有序推进煤炭转化升级。现代煤化工是中国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要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五是统筹优化煤炭输运模式。要按照输送能效、成本、能源流向、环境、水、土地资源因素综合决策煤炭输运模式。六是强化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必须倡导节能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应用端节能。加强碳减排技术及其他污染控制技术开发和应用。七是提升煤炭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八是加强煤炭开发利用宏观政策调控。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建议大力推广清洁高效用煤技术,提出财政部应比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办法,对工业园区集中制气、分散用能项目的节煤量,给予财税上的优惠或奖励,原则是“谁投资谁受奖”。对清洁高效用煤的要给予财政支持。
同时,全国工商联还提出,应制订清洁高效用煤技术标准和行业准入标准,改变地方政府对煤炭“一刀切”的政策;扩大落后用煤技术的淘汰范围,建议国务院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扩大对落后用煤技术的淘汰范围,例如将所有型号的固定床煤气发生炉、小规格燃煤锅炉等列入淘汰类目录。
原标题:治雾霾,煤炭清洁化有戏吗?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