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钛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合伙人,全面负责钛和资本的运营和基金管理,系统筹划投资企业的资本运作。钛和资本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私募证券投资和产业并购整合,专业投资第三方检验检测、医疗健康和新材料,对第三方检测检验产业的投资有独特的见解,目前已经成立了两期第三方检测产业投资基金,深入挖掘投资项目,整合产业资源。近日,本刊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请她谈谈对第三方检测市场投融资的看法和建议。
记者:现在很多人对投资第三方检测市场充满热情,跃跃欲试。那么,第三方检测市场现在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潘晶:去年以来,第三方检测机构合计融资量并不高,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看,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并购数量及规模均低于外资机构,中国第三方检测产业整合进度缓慢。虽然第三方检验检测产业有1000多亿的市场容量,但产业整合速度远低于医疗健康、新材料、TMT等行业。整个第三方检验检测产业的投融资市场受到了极大关注,但是并没有诞生著名的投资或并购案例。
通常认为,我国政府层面对检验检测机构改革的有力推动,会提高第三方检验检测行业的投资热度,由于第三方检验检测行业是高度碎片化的市场,相较于其他产业,投研成本高、投资难度大。大部分投资企业规模较小,少有产值在1亿以上的检测机构,如果没有产业整合能力,并购退出是最好的途径。
全国聚焦于第三方检测领域的投资机构或产业资本目前只有几家,一类是上市公司的产业并购,如华测检测、厦门建研、迪安诊断,并购标的是为了与上市主体实现产业协同。第二类是外资机构如SGS、BV等在中国地区的并购业务拓展。第三类是如同我们一样的专业投资机构。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了两期第三方检测产业基金,目前第一期的投资基本完成。
记者:截至目前,第三方检测行业龙头企业并购数量并不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潘晶:无论从第三方检测产业的特点,还是从SGS、BV等国际检测机构发展的成功经验看,第三方检测产业无疑是最适宜并购整合的。国内市场并购案例少,主要原因在于检测资源大多垄断在国有检测机构中,而国有检测机构的改革进程并没有预期快。其次,由于检测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很多民营检测机构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现金流良好,即使成长性受到限制,在投资并购中仍有很高预期,使并购双方产生估值分歧。另外,一些创始人对出售企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些都导致中国检测市场上的并购案例并不多。
记者:当前国有检测机构改革备受关注,您怎么看待国有检测机构改革带来的投资机会?
潘晶:从目前市场反馈的信息看,国有检测机构的改制大体上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整体改制,着力于进行事企分离,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经营层持股,保持国有控股或者相对控股。这一模式得到了国务院及国家质检总局多个文件的支撑,但是落实到各省,由于各方责任和利益的束缚,推动进程并不显著。
一旦有某些省份破局,改革的进程会迅速加快,先改革的省份的市场竞争格局势必会改变。第二种模式是政府出面进行集团化整合,把省市的质检、计量、特检等资源整合在一个集团当中。第三种模式是先设立子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我本人比较认同模式一和模式三,这是比较符合检测产业市场发展趋势、产品特点和人才特征的。第二种模式现在也有很多省市推行,但我认为这种改革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失败的可能性比较大。
因为大多数国有检测机构改制,都需要经过“招拍挂”程序,利用重置成本法、市场法或者收益法评估后,再到产交所挂牌。目前产交所价格发现的功能并不十分可靠,因此国有检测机构改革过程中就估值而言,可能并不低,甚至会超越正常的投资价格,但是先行改革的省市国有检测机构可能会抢占市场整合的先发优势。
延伸阅读:
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在竞争中如何发展壮大
记者:目前在第三方检测行业,哪些检测领域吸引投资者关注?
潘晶:过去一年里,检测领域中最具投资亮点的是食品和环境检测,有些机构的增长率超过了40%。这两个领域目前是大家看好的产品线,食品和环境检测市场涌入了大量的投资者,甚至包括一些原来投资房地产等领域的资金,新设的实验室迅速增加。这两个领域某种程度上进入了资本推动产业扩张阶段。
环境检测领域是我们非常看好的,现在已有四到五家环境检测机构进行了全国布局,不过环境检测领域虽然呈现了市场爆发机会,但是商业模式值得探讨。目前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够长期存续,是短期赚取现金流的机会还是能够形成长期持久发展,需要投资人冷静面对。我们机构认为,如果环境检测融合环境监测,将在市场上取得核心竞争能力。
建筑工程检测领域曾经是大家都不太看好的,因为建筑材料检测的价格已经很低了,竞争十分激烈。桥隧、铁路、管线等领域检测都有较高的壁垒,面临新的增长机会,但这将是一个跨界的技术融合。比如传感器技术在桥隧检测领域的应用,通过传感器,将桥隧运行参数传到后台实时监测,从而对桥隧健康状况进行体检,是桥隧检测的方向,这已经不是传统的工程检测能解决的问题。第三方检测行业也需要跨界思维,需要有新技术支撑,需要有新的技术推动创新,需要有新的商业模式。
工业品检测领域是我们近几年特别关注的领域。在后工业经济时代,发展技术服务业是欧美国家工业经济发展的成熟经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工业经济周期低谷时布局技术服务业,将在未来和消费品检测形成积极的战略协同。
记者:您刚才谈到食品、环境、工程及工业品检测市场会快速发展,这些检测机构发展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潘晶:食品检测的市场容量大概有100亿~150亿,业务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招标和企业委托,政府招标的项目其价格竞争已经白热化,对检测机构而言,充实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积极渗透到食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为食品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将是食品检测机构的发展方向和核心竞争力。对于环境检测领域,我们非常关注商业模式,对于目前不留样的业务模式,无法判断持续性。
工程及工业品检测领域,多年来由于技术储备周期长,人员培养壁垒高,这些机构在前几年都没有良好的市场表现。但是随着竞争加剧,这些有着较高进入壁垒的检测机构,逐渐显示出竞争优势来。这些机构如果能够加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将会形成新一轮的稳健增长。
记者:目前,第三方检测产业发展中,您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潘晶:未来较长时间内困扰中国第三方检测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与管理。
目前现状是大多数机构只有两三个人、甚至董事长一个人主要推动企业的发展,所以当这家机构从单一区域市场走向全国时,派不出管理人才;从单一产品线走向多产品线时,缺少专业人才,这些都会快速地降低检测机构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对检测机构而言,应该做好人才储备。一个合格的检测管理人才至少需要3~5年的培养,检测机构应该在现金流比较充沛的时候未雨绸缪储备人才,应该从以前的粗放型管理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在消费品检测领域向制造业学习,推进工厂化管理模式,提倡“管理出利润”;在工业品检测领域中加强垂直的技术贯穿能力,倡导一站式解决方案。
延伸阅读:
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在竞争中如何发展壮大
原标题:检测认证行业哪些领域最吸引投资者关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