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关渡湿地位于基隆河汇入淡水河处,因关渡防潮堤的兴建,将其分割成两种不同形态的湿地系统。防潮堤以南现为关渡自然保留区,是以红树林为主的半淡咸水感潮湿地,防潮堤以北则为关渡自然公园,属于淡水型湿地。水磨坑溪为流经自然公园的主要河川,属市区排水环节之一,故水质情况不佳,该溪进入自然

首页> 环境修复> 流域治理> 评论> 正文

【带你看看】台北水磨坑溪处理系统-关渡湿地

2015-11-18 09:48 来源: 河道治理500例

概况

关渡湿地位于基隆河汇入淡水河处,因关渡防潮堤的兴建,将其分割成两种不同形态的湿地系统。防潮堤以南现为关渡自然保留区,是以红树林为主的半淡咸水感潮湿地,防潮堤以北则为关渡自然公园,属于淡水型湿地。水磨坑溪为流经自然公园的主要河川,属市区排水环节之一,故水质情况不佳,该溪进入自然公园附近上下游处紧邻稻田区后,有适当地点以自然净化系统处理水质问题,并增加淡水水源。此人工湿地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水磨坑溪水质,水质处理系统中包含表面流式人工湿地及地下流式工湿地系统,以及链接处理单元为缓冲池、氧化塘、抽水站等。

关渡湿地位置

关渡湿地的前身是一片天然沼泽地,位于北台湾淡水河和基隆河的交会处,又紧邻出海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丰沛的食物供给使它成为候鸟青睐的越冬之地,但同时也使它成为了台北市开发初期的众家觊觎之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关渡湿地曾遭受严重破坏,沦为城市的垃圾场,候鸟也渐渐失去踪迹。

关渡湿地曾经沦为城市的垃圾场

环保团体历经20多年的奔走呼吁,1998年台北市政府终于将湿地土地征收,并成立了“台北市关渡自然公园”,于2001年交由台北市野鸟学会经营管理,使之成为台湾第一个由官方拥有土地与建筑,委托民间保护团体以环境学习中心形态作经营管理的案例。今天的关渡自然公园占地57公顷,相当于57个足球场大小,堤防之外,还有55公顷的土地划为关渡自然保留区。

关渡湿地平面图

A.保育核心区

以池沼、草泽、泥滩地等环境构成多样的生态环境,是关渡保育目标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它是不对外开放的管制保护区,但其可以从自然中心透过高倍望远镜观察。

保育核心区的池沼、草泽

B.户外观察区

位于公园南界与堤防间,分为东南及西南二处赏鸟广场,里面设有草坪广场、步道及赏鸟墙。此外,亦可由堤防上饱览保育核心区的风光以及外侧关渡自然保留区的红树林生态。关渡自然保留区面积共55公顷,目前由台北市建设局管理中。

户外观察区

C.主要設施区

本区设置有自然中心、赏鸟小屋、步道、亲蟹观察区、埤塘生态区、海岸林区、北部低海拔林区及水质改善教学区等设施与景观,将关渡附近从海岸河口到低海拔山区的生态环境,以缩影的方式呈现,适于校外教学与休闲参观。

D.永续经营区

包括园区东侧的稻田区及水磨坑溪水域及溪岸。园区保留关渡传统的稻田湿地,并且设有人工湿地来净化水磨坑溪的溪水,以追求人为经营与自然生态共荣的目标。

稻田湿地

E.发现心湿地

该区以自然的方式净化水磨坑溪的农业污水,为湿地提供洁净的水源,也保留了部分水田供农事体验之用。人们可以体验种植稻米、莲藕、菱角、茭白笋等水生作物,重新建立密切的人地关系。

体验种植莲藕

体验种植水稻

自然湿地配置示意图

工程中引取水磨坑溪溪水至缓冲池,利用抽水机将水引至氧化塘储存,再以重力流方式分别引入72. 7% 的水磨坑溪引水量进入表面流式人工湿地(FWS),及27. 3%的水磨坑溪引水量进入地下流式人工湿地( SFS) 净化处理,出流水排入淡水湿地观察区(终沉池) ,最后则排至自然公园内之排水渠道中。

湿地内的氧化塘

湿地效果

如今的关渡湿地,飞鸟成群

观点

关渡湿地,为保育而生。生态旅游作家刘克襄曾经说过,他对台北的认识是从关渡自然湿地开始的。透过自然环境、沼泽与都市的观察,让他思考都市人应该如何与自然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

经过十多年的照顾,关渡湿地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有超过800种野生动植物记录,其中鸟类数量更达260种。这里不仅成为野生动物特别是水鸟的天堂,更成为台北市民亲近接触自然,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首选平台。其十多年的耕耘,使其成就了国际湿地管理与建设的典范,非常值得我认真细心品味与借鉴。

原标题:【生态与自然的典范】台北水磨坑溪处理系统-关渡湿地【131国内】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