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我国南方多地连降暴雨,多个城市内涝严重,如武汉市一周降雨量累计超过600毫米。据媒体报道,7月6日武汉市路面交通基本瘫痪,地铁被雨水淹,市民出行困难重重。一场暴雨,城市看海,当然这与持续降雨,雨势迅疾有关,也与城市综合排水系统不能适应老天爷的降雨密切相关。然而城市防治内涝还

首页> 环境修复> 流域治理> 评论> 正文

城市湿地系统让水患变水利

2016-08-10 08:58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齐一鸣 尹卫国

入夏以来,我国南方多地连降暴雨,多个城市内涝严重,如武汉市一周降雨量累计超过600毫米。据媒体报道,7月6日武汉市路面交通基本瘫痪,地铁被雨水淹,市民出行困难重重。

一场暴雨,城市“看海”,当然这与持续降雨,雨势迅疾有关,也与城市综合排水系统不能适应老天爷的降雨密切相关。然而城市防治内涝还有许多“隐形”短板,如城市湿地退化、湖泊减少等重要原因却往往容易被忽视,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在涵养水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城市湿地退化、濒临消失,导致吸收、储蓄雨水的功能明显衰退。以武汉为例,60年前有湖泊127个,被称为“千湖之城”,如今只剩下30多个,湖泊面积缩减230平方公里,许多湖泊河流被填埋造地发展房地产,这完全是生态短视。

因此,补“短板”需要与建设“海绵城市”有机结合,共同规划;治内涝要与修复生态相结合,形成沟河湖泊、湿地与地下水道纵横交错,联网贯通的格局。当暴雨突袭时,城市能迅速地聚积和发挥排水与吸水的强大功能,将雨害化为雨利。湖泊、湿地是城市的“脏腑”,不仅能有效防范城市内涝,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调节气候,减少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稀释和“吞食”PM2.5。城市要有长远的生态视野,恢复被填埋的湖泊,在城市周边多建湿地公园。

洪水是“猛兽”,但也是资源,尽可能地“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用好水”才是水系治理规划的关键。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修建雨水池用于截流及利用雨水,削减雨水的地面径流,降低城市洪涝危险,值得借鉴。城市公共建筑及住宅小区应规划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化害为利,晴好天气,收集的雨水还可用于浇灌绿地等。这样既化解了城市洪涝之险,又节省了自来水,可谓一举两得。

水系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同样重要。湿地的命脉作用不仅体现在水文上,更与土地、动植物、气候息息相关。着力恢复和保护性开发湿地,将能发挥出其调节气候、防灾抗灾、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最新研究显示,我国沿海地区快速、大范围的围垦和填海已造成滨海湿地面积锐减,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即将被冲破。事实告诉我们:保护湿地已经刻不容缓。

原标题:湿地,让水患变水利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