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也在持续增加,并且随着人们的消费升级又会带来一些新的消耗和污染,如何节约资源、遏制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12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举办的“绿色化:生态设计论坛”上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针对我国现在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有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路径才能够解决“。
最近几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尤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大战略,由理念到实践,由试点到形成规模,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的成效。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十二五”前四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下降了13.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的用水量降低了24%,资源产出率提高了10%左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2014年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量近2.5亿吨,节约能源近2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2.7亿吨。
“循环经济从源头和生产过程解决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有机统一的一个发展模式。”解振华强调。
但现阶段循环经济还面临着法律约束力不强、配套政策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统计服务等基础能力薄弱等问题。规模有待进一步地扩大,水平有待提高。
为解决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阻碍,稳步推进“十三五”循环经济的发展,解振华也提出了建议:
首先,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我国循环经济涉及资源开采、生产利用、消费和废弃再生处理、处置等资源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从推行实践及各方面的反映看,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增强可操作性,应该按照生态文明和绿色化的新要求,借鉴资源效率型国际的新理念以及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对循环经济推进机制进行系统的设计,加快修订出台《循环经济法》,加快起草餐厨废弃物处理配套法规,形成循环经济法统领,横向协同、纵向分层的法律体系。
其次,加快重大制度建设。一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主体,引入市场化的手段,灵活运用企业自主承担第三方服务、增收基金等方式促进相关方承担产品的源头预防、环境信息披露、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等责任。二是产品生态设计制度,在设计阶段采用易于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生态材料和产品设计,增强产品的可拆解性,推动产品零部件标准化、兼容化。三是循环经济的认证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循环经济产品的认证标准,健全再生产品的标识管理制度。四是再生产品推广使用制度。
再次,强化技术服务支撑。技术是资源可循环、产品能链接的关键,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关键链接技术的突破,建议在国家、地方科技计划当中设立固体资源化利用等科技专项,加大对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技术研发机构,组建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产业联盟,建立关键技术绩效评估制度,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成果产权化。
第四,健全政策机制。要通过价格、财税、投融资等综合性的政策,使资源循环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支撑,增加循环参与方的内生动力。一是深化税收改革,理顺原生资源价格和可再生资源的价格体系,研究建立建筑垃圾、生活废弃物、餐厨废弃物排放收费制度,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的政策,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在资源效率、环境绩效、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提高政策综合成效。二是要完善投融资政策,建议研究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发行循环经济专项企业债,积极支持和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三是建立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统计核算方法,开展对政府、园区、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最后,实施重大工程。一是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的行动规划,产业园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强度高的集中区,建议要继续大力发展新建园区要循环化的布局,按产业链、价值链两链集聚项目,优化布局,对存量园区实施循环化的改造,实行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升物质流的管理和环境管理的水平,其中清洁生产是最核心的技术。二是实施重点领域循环经济的推动计划,推动构建循环型工业和服务业体系,总结推广试点示范经验和模式,积极探索产城功能协调、工农服务业有机耦合的新模式,推动形成跨区域、跨领域的循环型产业体系。
原标题:解振华: 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生态问题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