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是在有关淮河的作品中引用最多的一句民谚,这句民谚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淮河流域人民安居自得的情形。淮河流域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主管淮河水利的淮河水利委员会,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淮河流域水源防治污染规划要点》,同时进行水质监测网络建设。而在

首页> 水处理> 市政污水> 评论> 正文

淮河流域污染频发折射流域治理难题

2015-07-03 16:29 来源: 《小康》 作者: 郭煦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是在有关淮河的作品中引用最多的一句民谚,这句民谚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淮河流域人民安居自得的情形。

淮河流域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主管淮河水利的淮河水利委员会,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淮河流域水源防治污染规划要点》,同时进行水质监测网络建设。

而在1994年6月15日,由原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和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沿淮四省共同颁布《关于淮河流域防止河道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决定》。这是我国大江大河水污染预防的第一个规章制度。

淮河污染治理20多年,污染还在继续。今年5月,媒体相继披露淮河蚌埠段污染事件,将淮河流域污染再次推到风口浪尖。《小康》记者在安徽蚌埠市实地探访发现,部分工业企业偷排污水现象严重;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淮河流域一个重要污染源。据了解,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6,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其污染也相对较重。

有关专家指出,淮河是高度人工控制的流域,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水质的好坏。由于目前淮河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抗御污染冲击的能力很弱,加之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难度较大,因此,淮河流域主污染防治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淮河治污任重而道远。

旧污未去,新污又来

2011年,安徽省蚌埠市仇岗村曾吸引了世界目光。一部记录该村村民与当地一家化工厂抗争历程的环保题材纪录短片《仇岗卫士》入围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提名。

《仇岗卫士》讲述了蚌埠农民张功利与化工污染企业抗争的故事。张功利本来是一个农民,耕田、种菜、喂猪,忙于生计,生儿育女,然后慢慢老去。是化工厂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自然进程。2004年,三家生产有机化工品的化工厂落户安徽省蚌埠市仇岗村,其中最大的一家化学有限公司,排放的工业污水浸漫张功利的自留地,导致后者颗粒无收。由诉讼索赔受挫,到自学法律继续上诉而无果,张功利开始了一段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历程。

经过张功利的不懈抗争和媒体披露,2009年4月,化工厂着手搬迁,撤出仇岗村。

但《小康》记者事隔多年后来到仇岗村,发现村庄仍不得不面对依旧惨淡的现状:光秃秃的泥土寸草不生,只有枯死的树立在围墙边;地面上像是附着一层薄霜,呈现出淡淡的白色;围墙根部的一小块水洼,里面的水泛着暗红色和淡淡的刺鼻腥味……

虽然化工厂已搬离了6年,但其厂区至今一直没有正常生长的植物,和周围的杂草丛生形成鲜明对比。

蚌埠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位于仇岗村的蚌埠九采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族光两家化工厂依法关闭后,两家企业开始组织力量对厂区明显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清理,疏通厂区内的雨水排水系统,确保厂区全部雨水能够通过城市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但是,几年过去了,环境修复效果却微乎其微。在仇岗村村民仍在挣扎的同时,更多村庄也开始面临环境被污染的类似境地。

6月中旬,《小康》记者探访安徽蚌埠市境内的淮河支流三浦大沟和沫冲引河发现,河水呈深褐色,漂浮着大量死鱼。附近的三浦村村民告诉记者,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附近工业园区治污最后一道防线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出现诸多问题,严重影响附近村民的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安徽省环保厅已督促淮上区环保局尽快解决污染问题。

在附近一些化工厂旁边的沟渠中,记者看到漂着黄褐色油污,或者繁殖了大量绿色藻类占满水面,沟段发出刺鼻气味。这些沟渠部分可以直接排到三浦大沟内。

三浦村村民告诉记者,当地的农民世代用这两条河的水直接灌溉,但是现在却不得不从别处挑水灌溉。“早在四五年以前沫河口工业园区正式建成以后,这两条河就开始发臭,水质变得越来越差。大概是去年开始,用河水浇灌的小麦生长出现了异常,很多麦粒只长空壳。不仅是小麦,水稻用河里的水灌溉也明显减产。”

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村民的饮用水四五年前井深只有18米,现在即使打到60多米,井水还是有一股难闻的味道,水烧开以后还黏乎乎的。没办法,大部分村民只能在家中添置了净水器。

“这几年来,村里很多村民得了癌症去世,都说与水的污染有关,现在我们天天活在恐慌中。”几位村民说。

《小康》记者了解到,2013年7月,《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出版,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淮河流域水污染与肿瘤的相关性评估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该图集首次证实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

淮河流域因水污染导致出现“癌症村”的消息备受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表示,经过近8年调查,可以确定淮河是污染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是消化道肿瘤死亡上升幅度最高的地区,其上升幅度是中国肿瘤死亡平均上升幅度的3倍至10倍。

“长期在这里生活,我们也意识到河水污染的危害,我们曾多次找到镇里县里反映情况,因为我们村属于五河县管辖,上游沫河口工业园区归蚌埠淮上区管辖,所以此事一直没有结果。每当听说村里有人患病,村民们都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我们做梦都想早点逃开这污染。”三浦村72岁的村民李玉告诉《小康》记者。

淮河支流污染原因何在?

六月的艳阳天下,沫河口工业园区的几家化工企业车间在忙碌地生产。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整个工业园区所有的化工企业排污管网均没有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一般都是先存放在厂区污水池内,如果刚下过雨或者污水池已满,只能选择偷排到淮河支流三浦大沟。”

蚌埠市淮上区环保局局长陈永进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沫河口工业园区内入驻在产企业50余家,化工企业27家,其中有10家涉水企业,主要是精细化工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工厂。

“企业产生的废水经预处理后排放到沫河口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再处理达到废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后,最终排入三浦大沟,通过淮河闸入淮。”陈永进局长说。

对于这一说法,当地农民并不认可。“三浦大沟是引淮河水浇灌农田所用,由淮河流域经工业园区进入五河县境内,河水污染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所致。”

为了探明原因,《小康》记者来到沫河口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发现污水处理厂大门紧锁。厂区内一位留守人员告诉记者,处理厂正在施工,还没有运营,处于停产状态。

那么,现在在产的企业污水究竟如何排放呢?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负责承建污水处理厂的项目施工方,工程公司负责人向《小康》记者表示,沫河口污水处理厂原属蚌埠市五河县建设投资的项目,该项目主要建设资金来自世界银行的贷款,俗称世行项目。该公司在2010年与五河县建设投资公司签订了沫河口污水处理厂施工合同,但在2012年底,因当地配套资金紧张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不能到位等问题,在污水厂施工结束即将验收时,一直不予验收,一直拖到2013年6月份该处理厂划归到淮上区管辖,由蚌埠河北新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具体负责。

“换了管辖单位后,我们多次发公函要求验收,均没有回音。现在修好的污水处理厂一直在停产状态。别说污水处理了,根本没有运营。”上述人士表示,“当时污水收集管网工程由另一家当地企业施工,也一直没有正常施工,到污水处理厂工程提请验收时,管网做了一半左右,处于停工状态,所有企业与污水处理厂连接的管网到2014年底根本没有建成。管网工程也是世行贷款项目,有关项目进展可向世行现场监管人员了解请款记录,结果就一目了然。”

据《小康》记者从淮上区了解到,蚌埠河北新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新还兼任淮上区政协副主席,记者联系上孟新董事长要求就污水处理厂未运营的原因进行采访时,被拒绝。2015年4月28日,安徽省环保厅已经对上述污染事件发生地沫河口工业园区进行挂牌督办,并指出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河沟水环境质量较差、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等问题。

安徽省环保厅在通报沫河口工业园区污染问题时表示,沫河口工业园区未建设污水收集和雨水管网,工业废水不能通过管网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直接排入三浦大沟,最终进入淮河。大部分涉水企业均通过槽罐车将废水运输到园区污水处理厂和蚌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废水运输过程中存在监管盲区和不确定因素,造成很大风险隐患。

其中,位于安徽蚌埠市淮上区的淮河支流三浦大沟、沫冲引河受到近旁沫河口工业园区的污染。水中的氨氮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均为劣V类标准,严重影响淮河水环境。所谓劣V类水的主要指标是每升水中氨氮含量超过2毫克,化学需氧量超过40毫克。劣V类水质确实无法再用于农业生产。

“区政府高度重视并于5月中旬专题召开会议研究具体整改方案,决定通过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和完善园区雨污水管网,努力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实现园区企业废水通过新建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做到达标排放。”陈永进表示。

陈永进局长说,因为污水处理厂中标企业在建筑管网的过程中种种原因,重建管网的事情一直搁置。淮上区环保局接手该项目后,一直在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希望能够尽快完成管网建设。但是,资金的筹措同样困难,因此一直拖到现在。

流域污染治理困局

公开资料显示,沫河口工业园始建于2008年,初期投资15.8亿元,占地10平方公里左右。按照规划,应有一座耗资6000万元的日处理能力2.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该处理厂应该负责所有排放污水企业的污水处理。

但目前,该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只是由最初的每天300吨提升到每天600吨,一直无法达到规划要求,每天有100多吨的污水需要运到蚌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而从工业园到第一污水处理厂有近30公里的路程。

提起污染问题,一园区内企业负责人也是满肚子的苦水:从他们入驻园区以来,政府承诺的排污管网就一直没有接入工厂。厂区的设计又没有排污口。因此,他们只能在污水于厂子里进行自行处理后,进行罐装,再运到厂外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这样不仅增加了工厂的费用,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溢洒现象也会污染厂区内的环境,增加二次清理的成本。如果他们处理不力,还会遭到环保部门的处罚。

淮上区环保局给安徽省环保厅的报告显示,沫河口污水处理厂将于8月25日开始运行。但处理厂项目施工方表示,现在还没有验收,地下管网没有铺设,很难在上述期限截止时开始运行。

当地有些村民质疑,为什么淮上区环保局没有及时发现污染问题,等到省环保厅通报之后才进行彻查。省环保厅的通报中也提到,当地环保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盲区和大量不确定因素。陈永进局长无奈地说,沫河口工业园区完全依靠淮上区环保局6名在编人员的管理,其中经验丰富的员工并不多。人力的短缺让自己部门实在无力做到严密监控每一家企业。

5月19日,淮上区环保局联合财政局等部门共同制定了沫河口工业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方案中要求,园区内未建成的雨、污水管道在7月15日之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污水全部通过管网接入园区内的污水处理厂。对污水处理厂内目前损坏的中控监控平台、进出口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等进行重新安装,增加必要的监测仪器和人员。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增加的污水处理需求,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将增加到每天2100吨,将园区内的生活污水也纳入处理范围。在资金投入方面,仅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就将花费450万元,加上管网建设的投入将超过500万元。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水利专家表示,淮河整治之前之所以效果不佳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地方保护,这是造成淮河流域污染反弹的主要原因。流域内各级政府“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还很普遍。另外是资金投入不足,治污工程建设滞后。淮河“十五”计划投资完成率仅占33%,个别省份甚至不足20%。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低。“50年到100年内能够治理成功就很不容易了,要治理淮河必须先做好以上两点。”

治理流域污染的环保问题一直很复杂,需要多方努力和资金投入。

自199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颁布,淮河治污至今已近20载。经过多年努力,其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然而,与国家提出的治淮目标仍有较大差距,部分支流污染依然严重,水生态现状不容乐观。

2011年,淮河水利委员会曾对淮河干流和洪泽湖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水生态调查监测,完成的健康评估显示,淮河流域一度污染严重,水生生物环境受到破坏,鱼类多样性明显下降。

事实上,为了治理淮河污染,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在淮河流域投资建设了多个污水处理厂。但是一些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因为各种原因处于闲置状态。

因揭开淮河治污达标的大谎言而成为全国闻名的“淮河卫士”的霍岱珊向《小康》记者表示,当地群众对污水处理厂的意见非常大,认为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不合格,处理量也不够。他说:“好多人认为污水处理厂拿了国家的钱,没有发挥那么大的作用。”

“不少企业直接排污,一些村民因水污染致病。污水处理厂却成了摆设,因污染而生病的病人绝望的眼神让我永远无法忘却。”霍岱珊说。

原标题:淮河流域污染频发折射流域治理难题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