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政府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有望达到峰值,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
“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正式提出2020年-2030年的低碳发展战略。”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何时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更要关注中国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时的总量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明确2030年的碳强度和节能强度的减排目标。”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根据新的改革精神,其内容将不仅仅限于“十三五”期间,还将涉及一些中长期规划的内容,因此预计会有涉及如何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以及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的相关内容,有望进一步明确未来的低碳路线图。
“温室气体排放峰值的路线图不能孤立地考虑,因为温室气体排峰值与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煤炭消费、能源消费的峰值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建议在充分考虑我国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前提下,设计多种不同的政策工具,制定相应的产业、区域和能源等领域的配套促进政策。
建议对产能过剩的高耗能行业实施温室气体总量控制
“未来一段时期内,工业仍然是温室气体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工业何时达到排放峰值对全国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至关重要。”王毅分析。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柴麒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根据行业协会对目前主要11个行业产品产量趋势的预测来看,合成氨峰值约在2015年,水泥峰值大概在2017年(约26亿吨),粗钢峰值可能要到2020年(约8.5亿吨),平板玻璃和电解铝峰值估计在2025年,都比原先预判的要延后。
“尽管主要高耗能产品排放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虽然是可以争取的,但从预测的峰值水平来看,要高于之前估计的数值约20%-30%。而高耗能产品产量趋稳后,工业部门排放仍将缓慢上升5至10年的时间,因此2025年前工业部门总体达到峰值有难度。”柴麒敏分析。
王毅认为,在工业领域,尤其值得关注高耗能行业的排放峰值问题。
“我们对不同的政策组合做了情景模拟,在效果最显著的高非化石情景+能源强度+碳税100的政策组合下,即2050年全国能源总需求控制在56.8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超过40%、煤炭消费比重低于30%、能耗强度将至2010年的50%和对生产部门排放的二氧化碳征收100元/吨的情境下,大部分高耗能产业有望在2020-2028年期间达到峰值。”王毅介绍。
根据王毅的研究,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将于2020年达到排放峰值,约为2.9亿吨CO2,在所有的高耗能行业中是最早达到排放峰值的。而金属矿产开采业由于其他制造业的需求,峰值将于2022年出现,排放量为565万吨CO2。
“在2025年,电力热力生产也将达到峰值,其CO2排放量为7662万吨。”王毅介绍,金属制造和金属矿物制品行业分别于2027年和2028年达到CO2排放峰值,分别为8412万吨CO2和6233万吨CO2,这也与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完成时间段吻合。
王毅研究发现,尽管前述几个高耗能行业将于2030年之前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但是石化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和化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品制造业)这两个行业将延迟到2030年以后。由于他们为其它大部分工业部门提供重要的中间投入和原材料,因此其排放峰值将出现在2042年,其排放量分别为25.5亿吨CO2和8.4吨CO2。
“高耗能行业的整体排放峰值将出现在2034年,排放总量为50.4亿吨CO2。”王毅解释。
为此,清华大学最近发布的《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报告建议,为了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建议国家可以先在产能过剩的高耗能行业实施温室气体的总量减排。
21个低碳试点提温室气体排放峰值预期时间
“国家要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在全国低碳发展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争取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一位地方发改委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何建坤曾公开表示,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有望在2015年前后煤炭消费量陆续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这将促使东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在2020年之前即有可能在全国率先达到峰值,为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奠定基础。
“根据发改委的要求,第二批29个低碳试点城市以及第一批低碳试点中的城市都应在其低碳试点的实施方案中提出探索实现温室气体峰值的时间,目前各个试点已经根据自己的不同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峰值预期实现时间。我们还未对第一批低碳试点中的五个省提出要求。” 发改委气候司国内政策与履约处处长蒋兆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今年年初发改委开展的“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进展展览”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宁波、青岛、广州、武汉、苏州、镇江、温州、吉林、石家庄、南平、济源等15个试点省市有望在2020年前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
在上述城市之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晋城、池州、赣州、广元、遵义、金昌公开提出在2020-2030年之间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即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的两批42个低碳试点中,目前已经有21个省市公开提出了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实现的预期时间。
作为上述21个提出峰值预期时间的低碳试点代表,镇江的心态非常典型。镇江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晓明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镇江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之所以在全国率先提出2019年达到碳排放峰值。一方面是履行试点城市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也是自我加压、加快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朱晓明强调,“不少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担心,即认为确定一个预期峰值,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们认为,不仅不会有明显的影响,反而是一种有力的促进和推动。”
此外,在自主提出温室气体排放峰值之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北京和上海还提出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目标,比如上海市提出力争2020年实现传统化石能源消费零增长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促进当地的温室气体排放峰值早日来临。
建议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
达到峰值
“对尽早实现温室气体达到峰值而言,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清洁化也至关重要。”柴麒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2013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65.7%,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9.1%提高到2013年的9.8%。
因此,《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报告建议,为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建议尽快引入煤炭消费总量限制,煤炭消费总量应在2020 年之后停止增长,并尽快实现绝对下降。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可能比实际预想的要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治霾限煤带来的协同效应。”王毅指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会越来越清晰,最近发布的《能源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也明确提出要制定国家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王毅建议,为实现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必须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和解决方案,其中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非常关键。要理顺煤炭价格形成机制,解决目前国内煤炭价格高于国外进口价格的问题。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滕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应尽快推动煤炭的价格改革。“通过价格改革使煤炭价格体现隐藏的外部环境成本,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引导投资向低碳基础设施倾斜,通过竞争性的市场鼓励企业投资于低碳技术,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也尤为重要。何建坤在《中国与新气候经济》 报告发布会上公开表示,“中国若要实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必须同时实现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0%左右的目标。”这意味着到203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供应量达到12亿吨标煤左右,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8亿-10亿千瓦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相当于现有所有燃煤电站的装机容量。
对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的占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壳牌合作完成的“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有一个更为乐观的估计,即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可提高到25%左右。
就非化石能源占比25%左右这一目标的实现路径,课题组建议,加大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3500亿立方米左右,到2030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6500亿立方米左右,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0%和15%左右。显著降低煤炭消费比例,2020年下降到60%左右,2030年进一步下降到50%以下。到2030年初步形成煤、油、气、核、可再生五足鼎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结构。
原标题: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峰值的实现路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