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烧也要下乡?
最近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时的所见所闻,让我很是矛盾和纠结。纠结于开展垃圾分类时,所属地区不得不面对没有堆肥设施的建设计划,自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处理分类后的厨余。并且当地不但不建设厨余处理设施,还要上马焚烧混合垃圾的焚烧厂。
故意避开江浙地区的乡村去尝试垃圾分类,一方面是江浙地区垃圾焚烧厂太多,同时沉浸在2016年12月中央财经小组宣布我们国家要做垃圾分类的喜悦中,以为以后我们所有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都会围绕垃圾分类展开,根据我们国家目前厨余组份占一半以上的特点,要大力建设干湿分类后的生物处理项目,比如好氧堆肥厂,这样垃圾分类就有保障了;另外一方面,我知道这些还没有被垃圾焚烧火焰烧到的地方,垃圾分类还有很多空间和希望。
但目前我所在的一个计划做垃圾分类的村庄,其所属的县级市居然也要建设垃圾焚烧项目。
垃圾分类动了谁的奶酪?
根据我多年调研中国垃圾分类执行情况的经验来看,但凡垃圾焚烧厂所在的地方,垃圾分类几乎都停留在形式上,无法开展。因为垃圾焚烧项目一旦建起来就是一个不得不喂的大口,只会要求垃圾增量,垃圾分类则是垃圾减量的过程,所以两者势必要发生冲突。在这方面,日本就是最好的教训,由于焚烧厂当年遍地开花,2000年后尽管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去提高回收率,但一直无法突破。我们总是喜欢引用日本的例子说他们垃圾分类多到多少种,其实他们源头分开的主要是各种可回收物,也就是我们国家拾荒体系目前回收的资源。论可回收物的回收率和实际分类率,我们拾荒体系的分类都是上百种,远远高于其它发达国家。
知道这个血淋淋的现实后,在垃圾焚烧厂要上马的地方搞垃圾分类就会让团队军心不稳,因为我们不知道试点未来是否可以保住,更别提扩展到其它更多村庄和其它地方了。
延伸阅读:
垃圾分类 你真的了解吗?
让垃圾分类逐步成为“必答题”
垃圾管理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指导思想--让垃圾不见,搞现代化的设施
我们熟悉垃圾管理政策的人都不禁要想,为什么中央去年末已经强调要在全国开展垃圾分类,全国很多地方还在紧赶着上垃圾焚烧项目呢?那我们就不得不看看我们垃圾主管部门的“历史传承”了。我们的垃圾管理指导思想是“让垃圾不见,要搞现代化的设施”,从而形成了我国从建国到现在一脉相承的混合垃圾处理现象。1980年代前,垃圾组分相对单一,主要是有机物时,都是送到农村,堆肥回田。改革开放后,快速城市化中我们的垃圾中越来越多不可降解的无机物。垃圾大量产生之时,该部门根本无法跳出固有的混合垃圾管理模式,从最初的随意倾倒,到后来认准没有问题的卫生填埋场,再到现在还是没有问题的垃圾焚烧厂,都是该部门在自说自话,混合垃圾填埋或者混合焚烧的环境代价和财政代价根本没有摆在公众面前。
固定思维--末端处置
中国垃圾管理过去几十年严重依赖末端处置的思维,该系统毫不考虑前端分类和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经过几十年的混合垃圾处理模式,形成了巨大的混合垃圾处理链条,包括目前比重非常大的生活垃圾焚烧。
谁敢动这块奶酪?
这个链条里形成了各个产业群,所以即使习总发话要做垃圾分类,在这个链条里的群体都在极力反对,垃圾管理部门也心不甘情不愿的出台了所谓的垃圾分类强制方案,一个丝毫没有强制执行垃圾分类影子的方案。
同时该系统和垃圾焚烧产业链也使出吃奶的劲头想最后一搏,大搞“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村收集、镇运输和县处理的思路,让很多县级市和县城垃圾量陡增,垃圾焚烧厂建设又有了新的借口,“清理了这么多垃圾,不烧怎么办”。于是垃圾焚烧继续扑向江浙以外的更多县城和县级市。
不破不立,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之前讲到垃圾问题要社会化,要动员公众参与分类,但分类后怎么办,如果我们一味的建设混合垃圾处理设施,而不是根据垃圾分类方法建设相应的处理设施,比如处理厨余的堆肥厂,那么就会出问题。当相关部门把公众动员起来做垃圾分类时,要保障垃圾分类成果,势必要建设配套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设施,否则还是会前功尽弃。而要保障垃圾分类社会化和分类设施建设,从而让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打破目前垃圾管理系统混合焚烧垃圾的格局,减少目前政策中对垃圾焚烧产业的倾向和补贴,把政策和补贴迁移到前端垃圾分类和后端分类处理设施建设身上。
延伸阅读:
垃圾分类 你真的了解吗?
让垃圾分类逐步成为“必答题”
原标题:垃圾分类动了谁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