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方案》重点聚焦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地区污染排放总量高、资源消耗强度大、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部署了建设无废现代航运、推进港口绿色发展、实施工业污染治理、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人居环境提升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领域,着力招引实施产出高资源消耗小的项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高耗能行业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加强资源节约工作,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探索推进降碳减排与城市发展
坚持全面节约战略,持续提升能源、水、土地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形成全民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先立后破,防范风险。
废弃物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对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至关重要。...资源化和再利用是确保废弃物再次进入物质循环,替代原生资源,实现废弃物资源价值和降碳价值的关键环节,能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
绿色设计产品是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在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全生命周期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生产的产品。
(五)对违反主体功能区定位,突破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红线、超过资源消耗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市(州)、县(市、区),暂停审批该行政区域内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开展2023年度各地区公共机构和中央国家机关能源资源消费情况统计和节约能源资源评价工作,下达2024年度中央国家机关能源资源消耗指标。
科学设定并动态调整工艺参数,降低资源消耗水平。加强施工过程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推广可视化、智能化监控手段,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强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收集
企业应当加大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生产经营活动数字化和绿色化,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承担绿色转型相关社会责任。
四、资源消耗印染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和新鲜水取水量要达到规定要求。企业水重复利用率应达45%以上。
中央企业要积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加快转变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
建设项目采用先进设备、自动化程度高、资源消耗、污染物产生指标较低,在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后,污染物可以达标排放,并按当地环境管理部门下达的排放总量指标进行控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不会改变项目周围地区当前的大气
4.资源利用水平:如水、土地等资源消耗情况,资源再利用水平等。5.环境友好水平:如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废弃物排放及综合利用水平、园区绿化环境等。
企业应当履行绿色转型的社会责任,推进生产经营全过程数字化和绿色化,减少资源消耗、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大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第十三条(信息披露制度)本市相关用能和排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披露能源资源消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信息。鼓励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主动披露前款所述信息。
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优化能源和原料结构,加强企业、行业、地区间产业耦合链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创新驱动,数字赋能。
通过对产业集聚区供应蒸汽,极大降低了煤炭、电力等资源消耗,提升了社会效益。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当地的公益性活动,在带动当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当地的社会效益,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促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磷酸生产工艺技术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排放。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
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在消费领域,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增值、民生福祉优化。——有序减碳,防范风险。
坚持将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围绕城乡建设、交通、旅游等重点领域,发挥技术、管理和工程的协同作用,推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逐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推动能源资源循环化利用,加强产业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分门别类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禁止引进环境污染大、资源消耗高
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创新驱动,数字赋能。
2018年全国用电调查显示,污水处理厂电力资源消耗总量占据全国总电量的3%。而后行业调查机构判断,在未来15年内,我国污水处理消耗的电力资源将会达到20%。
推动绿色技术应用、生产过程绿色化、智能化和可再生循环,减少污染物排放,积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结构。5.推动能源消耗清洁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