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约8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西安高陵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热电联产项目至渭阳九路段的供热管网敷设等,目前正在制定供热管网敷设方案,计划于2024-2025年供暖季前完工并运行,供热方式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余热资源为主
西咸环境集团作为全区首批气候友好型企业,以“服务新区发展,建设美丽西咸”为使命,聚焦国家“双碳”目标,充分利用北控生活垃圾焚烧厂余热资源,优化调整新区供热结构,大力推进污染物减排,科学建设了能源绿岛供热项目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因具有占地小、减量效果明显、余热资源可利用等显著优点,成为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
统筹数据中心余热资源与周边区域热力需求,实现余热综合高效利用。支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动工业窑炉、油机、压缩机等重点用能设备进行系统节能改造。
占地小、减量效果明显、余热资源可利用等显著优点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移动储能项目致力于为热源企业增加收益,为用户企业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余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因而长期以来,垃圾焚烧发电厂往往只能落址在郊区,不仅平添运输、配套成本,电厂余热资源还得不到充分利用,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增大了电厂降本增效的难度,进而影响大中型城市“垃圾围城”问题的解决。
围绕发电、有色金属、化工等余热资源富集行业,推广余热发电、余热供暖,加强能源梯级利用,提高系统综合能效,减少煤炭消费。
第十九条 燃煤发电企业应当对锅炉、汽轮机冷端等余热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焦化企业应当对焦炉荒煤气、烟道气等余热资源进行综合利用。钢铁冶炼企业应当对烧结、球团、高炉、转炉等生产过程中的余热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结合余热消纳应用场景,鼓励通过自用、对外供热等方式加强数据中心机柜余热资源的利用。(三)实现5g基站共建共享。在交通、能源
统筹余热资源与周边区域热力需求,实现余热综合高效利用。鼓励支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动工业窑炉、油机、压缩机等重点用能设备进行系统节能改造。
统筹数据中心余热资源与周边区域热力需求,实现余热综合高效利用。支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动工业窑炉、油机、压缩机等重点用能设备进行系统节能改造。
140t/h干熄焦和20mw余热发电机组,以及35kva变电站和相应公辅设施,年发电量1.55亿kwh,干熄焦项目系利用炽热焦炭余热产生蒸汽进行发电的节能项目,是充分回收利用原本放散的焦炭余热回收蒸汽,利用余热资源进行发电
统筹数据中心余热资源与周边区域热力需求,实现余热综合高效利用。支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动工业窑炉、油机、压缩机等重点用能设备进行系统节能改造。
加快普及推广先进成熟高效绿色工艺技术和生产装备,推广高效节能锅炉、电机、水泵、风机、空压机、变压器等用能设备,深化低品位余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应用,推进工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
统筹数据中心余热资源与周边区域热力需求,实现余热综合高效利用。支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动工业窑炉、油机、压缩机等重点用能设备进行系统节能改造。
建立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初步搭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化监管平台、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平台、余热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如《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中指出,充分利用余热资源。推进东北、东南热电中心余热利用改造试点。逐步降低城市热网回水温度,提高电厂余热利用效率。
煤矿作为煤炭行业的主体,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余热资源,如何挖掘这些派生资源的非生产性价值,充分利用煤矿环保技术协调好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推动新型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煤炭行业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树立“无废城市”理念,引导企业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充分回收利用余热资源、废气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
2.2.4 园区应指导并督促企业充分回收利用余热资源、废气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
在大型煤炭基地,一般都配套建设有大型火电和煤化工项目,存在大量的蒸汽余热资源,我国西部矿区的地热资源也非常丰富,这些热源配合相应的工艺,都非常适合于高矿化度矿井水的处理。
通过世界领先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及科学管理理念,形成日处理800吨生活垃圾、日发电26万度能力的现代化工厂,解决当地约70人就业,利用垃圾焚烧余热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年发电量8500万kwh,实现年销售收入
垃圾焚烧厂;烟气低温余热;发电引言:垃圾焚烧是目前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用到发电中,实现对能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排放和满足环保要求,余热发电技术使用水或者低沸点工质发电已经成为回收余热资源的有效途径
2021年重点培育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园区开展绿色工业园区创建活动,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推动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在园区层级加强余热资源回收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促进园区内企业废物资源交换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