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随后开始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环保行业开始与“降碳”紧密联系在一起。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总抓手。
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出系统部署,在此前后,多个省份出台方案,为减污降碳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篇幅有限,不能一一陈述,这里挑选几个有特点的政策分享一下。
首先要说的是传统工业大省,生产了全球十分之一钢铁的河北。因重工业规模大、人口密集等原因,大气污染防治一直是河北省的老大难问题,在《河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中,河北省特别针对钢铁等重点行业,将开展企业绩效分级“升A晋B”行动,大力实施激励性绩效分级制度,到2025年,A级、B级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以上。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焦化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逐步减少独立烧结、热轧企业数量,全面淘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步进式烧结机和球团竖炉,推动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到2025年全省电炉钢达到5%-10%。引导未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和能效基准水平的钢铁企业,对照标杆水平实施改造升级,到2025年全省钢铁企业全部达到环保绩效A级水平,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力争达到30%。
身为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与河北省“难兄难弟”山西省将工作目标对准了重点区域:要求市建成区及周边20千米范围内的钢铁、焦化企业率先实施深度治理,加快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与河北、山西相邻的河南省将重点放在燃煤锅炉整治上,严格控制燃煤发电机组装机规模:禁止新建自备燃煤机组,淘汰20万千瓦及以下且设计寿命期满的纯凝燃煤机组,积极推进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电厂供热合理半径范围内的燃煤小机组(含自备电厂)和燃煤锅炉整合退出。
上文说到河北省庞大的钢铁产能是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入“困难模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该省也一直在大力推进钢铁去产能工作。作为一个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且产能过剩的行业,全国大部分地区对待钢铁产业的态度大同小异: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不过福建省是个例外。福建省正在以三明、漳州、泉州、福州地区为中心,打造千亿级钢铁产业,在2019/20/21三年,钢铁产量分别达到3737.66万吨、3861.65万吨、3980.53万吨,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针对钢铁行业蓬勃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福建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和2030年,短流程炼钢占比分别提升至15%、20%以上。深入实施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福州、三明、漳州钢铁企业力争2024年底前完成,其余地市钢铁企业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
本次统计自“十四五”以来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相关重磅政策,共涉及12个省(市、自治区),后续有其它动向,北极星大气网也会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