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10时,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会议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主持,出席发布会的有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先生,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先生,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先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钱勇先生。他们将向大家介

首页> 大气治理> 脱硫脱硝> 烟气脱硫> 评论> 正文

图文实录 | 生态环境部召开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2023-01-17 13:53 来源: 生态环境部微博

1月17日10时,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会议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主持,出席发布会的有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先生,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先生,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先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钱勇先生。他们将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会议主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盘点过去一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进展情况,介绍新年工作打算。

以下为图文实录:

2023年六五环境日主题确定

刘友宾: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2023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盘点过去一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进展情况,介绍新年工作打算。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先生,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先生,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先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钱勇先生。他们将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先通报几项近期重点工作。

1.jpg

一、2023年六五环境日主题确定

6月5日是环境日。生态环境部确定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旨在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深刻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环境日当天,生态环境部将会同中央文明办、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2023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主场活动将继续采取“1”个主会场+“N”个配套活动模式,集中展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成就,更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和模范践行者,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

1.jpg

刘友宾:

二、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污水资源化的决策部署,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碳达峰、碳中和,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布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明确了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19个试点城市分别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山西省晋城市、运城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浙江省台州市,安徽省宿州市,福建省莆田市,山东省烟台市、临沂市,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湖南省株洲市,四川省内江市,陕西省延安市、榆林市,甘肃省张掖市、白银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试点地方根据《通知》要求做好试点各项工作,统筹项目内容和建设时序,加强资金政策保障,深化部门协作联动,及时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一批效果好、能持续、可复制,具备全国推广价值的优秀案例。

2023年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印发

1.jpg

刘友宾:

三、2023年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印发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开展新污染物治理的重要要求,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具体部署,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印发了《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新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根据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结合监管实际,经技术可行性和经济社会影响评估,《清单》明确了14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

发布《清单》,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进一步明确了目前新污染物治理“治什么、怎么治”,是全面落实《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主要抓手,防控突出的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动《清单》中各项环境风险管控措施落地见效。

下面,请孙守亮司长介绍情况。

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

1.jpg

孙守亮: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和大家以线下的形式见面交流。马上就是农历的春节,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衷心祝福记者朋友们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生态环境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下面,围绕发布会的主题,重点就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进展和2023年工作的一些考虑,同大家作个交流。

大家知道,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一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和成效。

前段时间我们对全年重点任务和大事要事进行了盘点调度,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总的感到可以归纳为五个特点:

第一,始终“高举旗帜”。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旗帜。与中宣部共同编写出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成功举办2022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在国际国内重大活动、重要场合积极阐释和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当中记者朋友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和贡献。我们高质量圆满完成“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生态文明建设单元筹展等重要任务。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尤其是聚焦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和美丽中国先行区,努力构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图景。

第二,始终“服务大局”。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助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总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按照国务院部署开展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出台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细则,建立环评审批“三本台账”和绿色通道,服务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推动建设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相关机制和项目支持的保障体系,全力促进稳经济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发挥好环保支撑服务保障作用,切实履行好稳定宏观经济的部门职责。

第三,始终“奋力攻坚”。我们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广大群众更多感受到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印发实施八大标志性战役行动方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制定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对106个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51个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授牌命名,持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第四,始终“引领合作”。我们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积极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引领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向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的蓝图,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引领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会议(COP27),为取得一揽子积极成果作出重要贡献。加强生态环境双边、多边国际合作。

第五,始终“强基固本”。我们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有效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动督察向纵深发展,实现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组织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80余项。深入排查整治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完成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在广大媒体朋友的支持下,成功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引领全民共建共享美丽中国新风尚。

过去这一年应该说克服了很多困难,顶住了很多压力,实现了很多方面的新进展、新突破,实属来之不易。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效践行“两个维护”。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稳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不断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助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保障。

以上是总体情况。谢谢!

刘友宾:谢谢孙守亮司长,下面请刘志全司长介绍情况。

狠抓环评服务保障 助力稳经济大盘

1.jpg

刘志全: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我代表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对大家长期以来对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2年,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狠抓环评服务保障、助力稳经济大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强化环评保障,积极服务“六稳”“六保”。印发《关于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管理的通知》,发挥环评审批“三本台账”和绿色通道机制作用,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的基础上,为重大投资项目提供从环评文件编制到环评审批的全过程保障。全年生态环境部审批重大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煤炭保供、重大产业项目、海洋工程、核与辐射等项目环评共180个,涉及总投资超过1.9万亿元。对具备条件的2700多个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项目建立台账、协调推进,确保如期完成。初步统计全国共审批12.3万个项目环评文件,涉及投资约23.3万亿元,助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年来,我们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应用,发挥源头预防作用,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服务重大战略实施,助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重大项目落地等方面作用,推动全国四万多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和准入要求在市、县落地应用,有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支撑参与宏观综合决策、优化营商环境。如各地通过数据公开、开发APP等形式,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提供环境可行性的预先研判服务,大大节省了审批时间,服务项目精准快速落地,推进优化营商环境。

一年来,我们持续推动排污许可制改革,推进制度衔接流程优化,减轻企业负担。全国已将344.66万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其中核发排污许可证35.91万家,实现动态全覆盖。推动与环境执法衔接,实施依证监管。推动与监测制度衔接,实现排污企业在许可平台统一填报、统一公开手工监测信息,避免重复填报。简化变更程序,5日内办结率达到77%。实行排污许可“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全程网办”,最大限度便利企业。

2023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扎实有效的环评保障服务,我们将持续优化服务、强化保障,深化改革、强化效力,统筹推进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绿色转型。

一是持续做好环评服务保障。落实环评审批“三本台账”和绿色通道机制,推进“十四五”重大工程建设。加强交通、能源、水利水电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环评保障,支持城市群、都市圈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及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继续做好煤炭保供相关工作,推动保供煤矿全部按时保质完成环评办理。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推进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的意见,强化“一证式”管理,实现排污单位按证排污、管理部门依证监管。推动与环评、执法、环统、监测等制度衔接,依法有序将工业噪声、海洋工程纳入排污许可,实施全要素管理。推进排污许可提质增效,全面完成排污许可证质量审核100%、执行报告审核100%工作任务,指导完成排污限期整改“清零”。

三是切实加强源头预防。全面落实好“十四五”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实施方案。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体系建设。加强重点行业环评管理,出台一批环评管理政策和导则标准,深入开展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试点。组织环评与排污许可抽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守住绿水青山第一道防线。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刘友宾:谢谢,下面请蒋火华副司长介绍情况。

2022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呈现“三个向好”

1.jpg

蒋火华:谢谢刘友宾司长!谢谢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生态环境监测司,对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借此机会,向大家报告新出炉的2022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并简要介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情况。

2022年,是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取得新成效、新突破、新进展的重要一年。主要体现为“三个提升”。

一是监测网络运行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我们克服疫情、汛情和旱情等多重影响,全力保障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海洋等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平稳运行。全国监测系统用全面详实准确的监测数据,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做了生动注脚,有力印证了党的二十大“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重要论断。

二是天空地一体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首次发布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内新发3颗生态环境卫星。“五基”协同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模拟沙盘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驻足观看,听取讲解。卫星、无人机、走航车等监测新技术在污染防治攻坚、冬奥会环境质量保障中大显身手。碳监测、生态质量监测、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取得阶段性成效,全方位有力支撑了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

三是监测数据质量进一步提升。“保真”“打假”两手发力,从严加强国控站点管理,用更严密法治更严格制度严惩监测弄虚作假行为,监测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不断增强。

2022年监测数据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呈现“三个向好”的特点。一是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6.5%,超过时序进度0.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达到0.9%。细颗粒物(PM2.5)有监测数据以来浓度首次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内,为29微克/立方米;北京PM2.5浓度实现“十连降”,“冬奥蓝”“北京蓝”“中国蓝”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靓丽底色。二是地表水质量持续向好。全国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三是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向好。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海水水质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比例为8.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同时,全国及重点区域臭氧浓度同比有所上升,部分流域水生态系统仍较脆弱,噪声扰民时有发生,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仍未到来,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2023年,监测系统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即将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抓好“稳、建、强”三方面工作。一是稳运行。全力确保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稳定运行,加快推进地方与国家监测数据联网共享,用“真、准、全、快、新”的监测数据,全面、客观、真实反映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实现“美丽中国哪里美,监测数据告诉您”。二是建体系。加快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助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是强队伍。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队伍和行风建设,锻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当好美丽中国建设的“千里眼”“顺风耳”。

我先介绍这些,祝大家兔年吉祥!谢谢大家!

刘友宾:谢谢,下面请钱勇主任介绍情况。

集中资源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高地两平台”

1.jpg

钱勇: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新年伊始非常高兴同大家见面,介绍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情况。首先我代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对大家给予研究中心建设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取得重大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中央深入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21年5月经党中央批准,在生态环境部成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这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生态环境部党组高度重视,强化政治引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部党组书记和部长为双组长的推进建设领导小组,对标建设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国家队和领头雁,集中资源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高地两平台”,即理论研究高地、学习宣传高地、制度创新高地、实践推广平台和国际传播平台。2021年7月,研究中心依托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成立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工作要求和部党组的工作部署,始终把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首位,突出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配合完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编写任务,组织召开出版座谈会。

二是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和一批专项课题,编写出版美丽中国,在“四报一刊”发表系列理论文章。

三是连续四年成功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创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

四是配合中组部、中宣部制作专题节目,推出《世界因此美丽》等5部宣传短片。

五是支撑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试点示范工作,开展地方实践案例研究。

六是依托COP27、COP15等国际场合组织召开主题边会,开展对外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

下一步,研究中心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宣传阐释,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希望各位记者朋友继续支持关心我们,谢谢!

刘友宾:谢谢,下面,请大家提问。

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答问一)

光明日报:刚才在2023年的工作考虑中提到了美丽中国建设,我们知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建设美丽中国”。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部已经部署实施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设想?谢谢!

1.jpg

孙守亮:美丽中国这个话题大家都很关注,也是个热词,在这里我分享一些认识体会和想法。党的二十大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来,党中央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一以贯之、不断深化,保持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入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研究,加强系统谋划,推进地方实践。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任务要求纳入“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研究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举措和文件,指导地方因地制宜探索路径模式,协同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无废城市”等各领域创新示范建设。近期,生态环境部就推出了首批18个美丽河湖、8个美丽海湾的建设案例,收到很好的社会反响。

从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建设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强调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求我们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从生态环境领域来认识、来把握,我们理解就是要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实现根本好转,构建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新格局。

我们感到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们既面临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紧迫任务,又需要放长眼光来系统布局,谋划好、推进好、建设好美丽中国。这两个方面需要有机衔接、总体提升,从大的方向和策略上来考虑、考量,我们理解应该做好做优“稳、融、新、实”四篇文章。

一是立足于“稳”,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工作的总基调,大的原则,各领域各方面都要完善落实。新形势下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将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底色擦得更厚实、更靓丽,真正做到积厚成势、根深叶茂。

二是着眼于“融”,系统观念、深度融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降碳协同减污,统筹近期和远期、统筹发展和保护、统筹环境和民生、统筹整体和局部,在协同规划、协同布局、协同治理、协同施策上融合共进,聚焦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和美丽中国先行区,统筹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城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建设,推动形成有机统一、条块清晰、各美其美的美丽中国建设体系,实现全领域整体和谐美丽。

三是发力于“新”,深化改革、守正创新。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与美丽中国建设有效衔接,为全面展开美丽中国建设布局夯实基础。善用改革思路和创新举措,完善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导向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尤其要激发和调动基层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实际出发,鼓励探索美丽中国建设新路径新模式,在各领域各层次培育一批示范作用好、带动能力强的标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激励作用,更加注重优化服务市场主体,着力加强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把动力活力激发释放出来,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有效支撑。这是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是得成于“实”,惠及民生、实干实效。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增强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下更大气力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生态环境实实在在的改善,检验美丽中国建设成效。

这里请媒体朋友们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美丽中国建设,多挖掘、多宣传、多推广好典型、好案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局面。谢谢!

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更大成绩(答问二)

人民日报海外版:我们都知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一步描绘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我的问题就是,在新征程上我们如何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更大成绩?谢谢。

1.jpg

钱勇:谢谢你的提问。

新时代十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够继续成功的“密码”。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心任务;提出了高质量发展是这一中心任务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的关键环节;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中心任务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一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把握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一战略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要体现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在绿色转型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是坚持系统观念,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策略。要更加重视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实践深化和科学运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任务。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深入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双碳”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

四是坚持胸怀天下,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

谢谢!

狠抓环评保障,服务“六稳”“六保”(答问三)

科技日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请问生态环境部门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环评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如何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jpg

刘志全:谢谢你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扛起在稳经济大盘这个大局中的责任,狠抓环评保障,服务“六稳”“六保”,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及时出台环评保障政策。印发《关于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强化分类指导、优化环评服务,在推进台账管理、简化环评文件编制、试点“打捆”审批、提供环评审批服务单、优化管理流程等方面,提出一批创新举措,形成一套政策工具,为重大投资项目提供从环评文件编制到审批的全过程保障。

二是,创新实施环评保障机制。用好环评审批“三本台账”和绿色通道机制,围绕“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水利及铁路等基础设施、煤炭保供、重大产业布局项目,按行业定期调度、协调推进。台账内项目完成365项环评审批服务;国务院确定的55项重大水利工程,已批在批环评52项,南水北调引江补汉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环北部湾广东供水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完成环评审批;具备条件沪渝蓉沿江高铁、成渝中线等14个重大铁路项目,全部完成环评批复。建立实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项目环评保障机制,确保2700多个项目全部按期完成环评手续办理。强化直通基层的咨询服务机制,利用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平台以及部长信箱等,为基层和小微企业“远程会诊”、答疑服务1000多次,解决实际困难。

三是,督促指导环评保障落实。目前超过98%的环评审批由市县级办理,我们加大帮扶指导力度,要求各省建立环评服务台账,落实创新举措。如,四川采取提前介入、超前服务方式,江苏出台一批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服务指南服务企业,河北、云南开展“环评服务百日攻坚”“大会战”,山东、浙江大力推进“打捆”审批和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共用,福建依托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提供在线问诊等服务。一年来,全国审批环评文件约12.3万个,涉及投资同比增幅明显,有力助推大项目落地。

同时,发挥源头预防制度效力。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环评宏观管控要求,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选址。做好重点行业环评指导,制修订一批环评审批原则和导则标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评文件质量常态化监管,完成全国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诚信档案专项整治,共清理“空壳”单位1851家、“挂靠”工程师1003名,推进刑事司法衔接,对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环评服务保障的指示精神,自觉把环评服务保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

一是抓好环评保障服务不松劲。发挥各项制度政策机制作用,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任务部署和“十四五”规划确定的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提前介入、全程服务,定期调度、分类指导,推动项目科学落地。

二是深化环评改革创新不停步。开展环评分类管理名录评估并推动持续优化,深化环评与排污许可衔接改革试点,编制环评等行政许可实施规范,进一步提升全国环评审批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守住生态环保底线不动摇。严格审查审批,切实守住法律法规底线、生态环境质量底线、环境风险底线和公众合法权益底线,强化监管,不断提高环评质量与效力。

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突破(答问四)

中新社: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作出部署安排,请问生态环境部在推动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绿色高地方面有哪些重要成效和举措,下一步还有什么打算和措施?谢谢。

1.jpg

孙守亮:谢谢您的提问,这是我们长期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每个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都是标志性战略目标之一,生态环境保护都是至关重要的核心任务之一,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都是关键支撑之一。这“三个一”充分彰显了生态环境保护在贯彻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担当。

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分区施策、多措并举,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通过大力推动和不懈努力,协同各地落实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总的来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深度、生态环境状况好转速度、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程度、政策创新示范力度都呈现大的变化、新的突破。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一批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和运输结构调整,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北京蓝”成为常态。开展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专项督察,拍摄生态环境警示片,紧盯突出问题整改,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可以说,万里长江、九曲黄河焕发新的活力。

二是区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开展长江源区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加强成渝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有关部门扎实推进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推动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指导协调有关省份签订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

三是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支持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推动长三角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支持长三角率先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指导探索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新路径。

四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不断健全。推动成立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推动粤港澳三地完善生态环境领域合作机制,凝聚区域流域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合力。

目前,整体推进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我们感到发挥示范作用、打造标杆的意义还是非常重要的。新的一年,这项工作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再提升、再深化、再聚力、再突破。我们考虑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部署,担负好部门的职责任务,聚焦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上迈出新的步伐。一是强化目标导向。深入落实区域规划,研究制定推动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举措,以提升治理效能为目标,更加系统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二是优化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多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作机制,推动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三是落实重点任务。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强化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建联治,推动长江全流域精细化分区管控,强化粤港澳生态环保合作机制、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高水平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开展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行动。四是突出创新引领。推动在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现代环境治理等方面探索示范,打造一批重大战略区域新标杆、新高地,形成有效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效应。谢谢大家!

碳监测评估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答问五)

中国日报: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聚焦重点行业、城市和区域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探索推动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发挥示范效应。前进度如何?

1.jpg

蒋火华:谢谢您对碳监测这个问题的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生态环境部专门部署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得到相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碳监测评估试点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基本打通了“测什么?在哪测?怎么测?”的碳监测业务链条,主要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抓工作机制。加强统一组织、统筹调度,有力有序推进试点。成立专门技术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技术对接会,加强技术指导,把好技术关。二是抓试点推进。行业层面,积极开展监测和核算数据比对,已分析709组自然月自动监测小时数据,完成64万个场站泄露监测。城市层面,从无到有建设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已建成26个高精度、90个中精度监测站点。区域层面,实施部分国家空气背景站高塔采样系统升级改造,开展全国及重点区域温室气体立体遥感监测。三是抓数据质量。印发10余项碳监测技术指南或规程,覆盖点位布设等关键技术环节,确保碳监测数据规范可比。

试点一年多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初步证实CO2在线监测具有较好应用前景。试点监测表明,火电和垃圾焚烧行业CO2在线监测法与核算法结果整体可比,成本也相当,有的还能减轻企业负担。目前,已有66台火电机组自愿与我部联网。自动监测能获取小时级的排放量数据,可更精准支撑碳排放管理。二是初步建立CH4泄漏检测的技术方法。通过开展“卫星+无人机+走航”综合监测,油气田开采行业初步建立了CH4泄漏识别技术方法,可应用于生产环节检测。煤炭开采行业利用现有井工安全监控系统,开发了CH4排放协同监测技术。三是初步了解温室气体时空分布规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对全球主要城市/地区温室气体浓度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初步了解了全球CO2和CH4浓度及其时空分布状况。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有关部署,重点抓好“三个深化”:一是深化碳监测评估试点。稳步扩大火电行业试点,推进火电机组在线监测数据自愿联网工作,提升试点工作的代表性。二是深化试点成果凝练。组织开展试点总结评估,强化数据对比分析,增强对碳排放规律性认识。三是深化监测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碳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相关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支撑能力。

谢谢大家!

强化环评保障,助力重大项目落地(答问六)

新华社:想问下环评司刘司长,刚刚您介绍了生态环境部印发的通知和加强环评保障的新进展新部署,其中涉及到一些关键词,比如水利、交通、能源重大工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请问在环评保障上有哪些具体举措,还将如何持续做好?

1.jpg

刘志全:谢谢你的提问。记者朋友很敏锐,点到的几个领域都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点,也是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的重点。我们在强化环评保障方面,针对行业特点分类施策、优化服务、加快速度、严格要求,助力重大项目落地。

关于水利、铁路、保供煤矿等一批重大项目环评,刚才做了简要介绍,实际我们在工作中,一是部门协同推进。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定期研究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环评工作,会同水利部联合召开引江济汉、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等多个重大水利工程协调对接会议,保障环评工作进度,今年仍然要加大部门协同力度。

二是疏解堵点难点。针对少数重大项目前期环评文件编制缓慢、涉及环境敏感区、工程方案不稳定、公众有不同意见等堵点难点问题,主动加强对接、研究解决方案。有很多例子,如提前介入指导雄忻高铁优化选线,做了大量部门、地方协调工作,最终推动线路调整绕避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避免了在环评审批和实施中的“硬伤”,确保项目又好又快落地。

三是提供定制服务。召开重点行业调度会24次、项目对接会190次,周周有调度、行行底数清。55项重大水利工程,建立专班、落实到人、落实到单位。对第一批271个保供煤矿项目,逐个制定环评审批服务单,做到政策传达到位、责任明确到人,煤炭保供以来,全国共审批煤矿项目环评186个,涉及产能9.5亿吨。

在助推项目落地的同时,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有关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在水利行业,开展生态调度、建设过鱼设施、划定保护河段、推进综合整治,有的还“以新带老”拆除了小水电、补建环保设施等,推动优先保障生态用水、切实保护水生态、保障水质安全。在铁路行业,优化线路和敷设方式、设置全封闭声屏障、创新绿色施工措施,推动避绕敏感目标、严格减振降噪、加强生态保护。在煤炭行业,与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政策,保护草原湿地、加强生态修复、推进矸石综合利用、推广清洁运输、加强甲烷收集和综合利用,推动强化绿色低碳矿山建设。

关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项目,生态环境部积极参加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工作,组织各地圆满完成2700多个项目的环评保障任务。一是专班专人保障,生态环境部选派骨干人员参与部委集中联合办公,各省选派近200人成立32个专班。二是体现改革成果,落实环评“放管服”要求,科学规范界定环评类别,2700多个项目中,51.3%依法无需审批环评,需办理环评审批的占48.7%。三是强化调度指导,建立专门环评保障台账,实施日对接、周调度,并专门赴安徽、浙江等多地现场指导督促,推进项目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已有好的政策措施和做法,持续推进环评保障工作,一是高度重视,把做好重大项目环评保障摆在工作突出位置,力度不减、专班不撤、标准不降,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是明确任务,会同发展改革、商务、交通、水利等部门,尽快梳理明确2023年铁路、水利、能源保供、外资等重点推进的项目清单,纳入我部三本台账,部门联动、提前介入指导环评编制、切实强化生态环保措施、开辟绿色通道提高效率,助力重大项目落地。

三是加强指导,总结梳理各地好做法好经验,形成一批典型案例,予以推广复制,在严守生态环境底线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环评保障工作。

完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助力经济绿色转型(答问七)

南方都市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请问《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印发近一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开展了哪些工作?在完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方面还有哪些进展和下一步整体考虑?

1.jpg

孙守亮:感谢您对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的关注。这项改革十分重要,也是需要更好突破的难题。

大家知道,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是企业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构建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的一项重要基础。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着力完善制度、搭建平台、推广应用,指导和督促地方落实《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要求,目前各地均明确了需要披露的企业名单,2023年依法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将达到8.5万余家,我们正在积极建设环境信息披露系统,并对接信用共享平台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可以预见,这项工作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机遇,我们理解,其中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用好市场化手段,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这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具备了提质增效、发挥更大作用的现实条件。近年来,我们围绕推动绿色发展,发挥生态环境政策引导性、激励性、调节性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模式创新和试点示范,着力优化生态环境监管,助力经济绿色转型,激励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出来。具体讲,包括打好一套组合拳,推进好三项基础性制度改革。

“一套组合拳” 就是,我们立足部门职责,助力降成本、促融通、稳外贸、调结构,优化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支持降成本方面,比如,推动环保税科学核算和规范收缴,近三年纳税人因低于排放标准排污累计享受环保税减税优惠超过130亿元,产生了很好的导向。推动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16类环境保护项目、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等9类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纳入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支持对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有效降低了企业减污降碳成本。

支持促融通方面,比如,配合有关部门建设7省10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将减污降碳中任务最紧、资金需求最大的48类项目纳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促融通的效应正在加快释放。

支持稳外贸方面,比如,推动创新开展保税维修业务,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相关诉求。近三年累计推动试点维修项目200余个,涉及产值超过300亿美元。

支持调结构方面,比如,推出了新一版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累计发布932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目录和159项除外工艺、79项环境保护重点设备名录,等等,引导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同时,大力推进三项基础性制度建设,也就是:推动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动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推动环保信用评价这三项改革任务,积极应用改革成果。环境信息披露刚才已经讲到。比如,我们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推进黄河、长江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累计对13个跨省流域予以奖补资金80亿元;对810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69个县域进行转移支付资金调节。此外,我们在加强环保守信激励、畅通环境信息披露、促进投融资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和实践。

下一步,我们将更好服务大局,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环境经济政策改革创新。一方面,着力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环境经济政策储备,丰富政策工具,加快形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着力强化政策协同。推动综合发挥绿色财税、绿色金融、绿色贸易、绿色行业、生态补偿等各类政策作用,更好释放政策红利。还将按计划推进好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环保信用评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

谢谢!

加强噪声监测工作(答问八)

上游新闻:问题是关于噪声污染,噪声污染是人民群众投诉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人民群众对了解噪声污染也有强烈的需求,十四五如何进一步加强全国噪声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更好地满足群众对噪声污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谢谢。

1.jpg

蒋火华:感谢您对噪声问题的关注。

2022年6月5日新实施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噪声监测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我们组织开展全国声环境质量监测,推进噪声监测自动化,统一发布全国声环境质量状况信息。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今年1月3日,我部又联合有关部门正式出台了《“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落实上述要求,我部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噪声监测工作的意见》,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噪声监测,保障人民群众对噪声污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一是全面建成声环境质量监测网。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国家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设置,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设置本行政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到2023年底前,我们将建成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

二是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分两步走,到2023年年底前,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率先实现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到2024年底前,其他303个地级城市实现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自2025年1月1日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

三是全面开展区域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噪声源监测。各地要以投诉较多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为重点,开展声环境质量和噪声排放情况调查、监测。鼓励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管理者根据需要在相关场所开展噪声监测。工业噪声排放单位要依照法律和排污许可证要求开展自行监测并公开数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铁路运输企业、民用机场管理机构要依法落实噪声监测责任。

四是全面加强噪声监测信息发布。我部将依法统一发布全国声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发布本行政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成后,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实时发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我们鼓励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充分利用各类声环境质量和噪声源排放监测数据,试点发布城市噪声地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噪声污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共同营造和谐安宁的居住环境。

谢谢!

COP15第二阶段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答问九)

紫荆杂志记者:COP15第二阶段会议近日闭幕,请问中国作为主席国推动会议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中国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治理方面还将做出哪些贡献?

1.jpg

刘友宾:COP15第二次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也是全世界高度关注的会议。当地时间2022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功召开。中国作为主席国,领导和推动大会围绕“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主题,顺利完成会议议程。成功召开了高级别会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向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并提出了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点主张”,为会议注入强大政治推动力。193个缔约方国家、2个观察员国及各利益攸关方和联合国机构代表共1.7万余人参加大会。

在中国作为主席国的引领下,大会通过62项决定,特别是达成了历史性的成果文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框架”及相关决定历史性地决定设立“框架”基金,明确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包括官方发展援助在内的国际资金数额;历史性地明确了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描绘了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历史性地纳入了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的落地路径,明确了未来DSI多边惠益分享机制的路线图。“框架”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纲领性文件,将指引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让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并惠益全人类和子孙后代。期间,近40个缔约方、利益攸关方宣布了一系列重大行动与承诺。国际社会对会议成功达成“框架”以及中国所发挥的领导力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

达成“框架”是本次大会的圆满终点,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激动人心的新起点。中国将继续履行好主席国职责,与各缔约方、利益攸关方一道,推动“框架”有效执行。同时,进一步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与“框架”相衔接,加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修订与更新,编制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2-2035年)》,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迈上新台阶。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本次会议的关注和报道,这次会议全球有近千名记者参与报道,其中,中方有26名记者赴蒙特利尔见证和记录了大会盛况。中方媒体活跃于大会的主会场、分会场以及“中国角”,他们落落大方,非常具有专业性,为大会的成功召开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宣传向纵深发展(答问十)

中国环境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是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家队和领头雁,今年围绕推动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方面有哪些重点工作?谢谢。

1.jpg

钱勇:感谢您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的关注,关注就是支持。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研究中心起步发展开局之年。按照党中央对研究中心明确的主责定位和中央宣传部对研究中心的工作要求,生态环境部党组和领导班子对研究中心建设发展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全力支持。在中央宣传部和生态环境部的领导和指导下,研究中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成效不断显现,基础能力不断夯实,影响力不断提升,为进一步推进研究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研究中心在服务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深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学习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组织力量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宣传阐释,着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是强化引领带动,着力建设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国家队和领头雁。研究中心肩负着示范带动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重大使命。我们将进一步聚焦研究重点,坚持独立研究和联合攻关相结合,课题研究和会议研讨相补充,学理阐释和宣传普及相贯通,更好发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

三是提升能力水平,加快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高地、两平台”。加强研究中心自身建设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将紧盯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根本任务,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和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夯实基础、谋划长远、形成能力,持续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系统化构建、大众化传播、故事化外宣。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以上3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问答等重要理论读物编写工作,办好2023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和研究与实践专刊,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宣传向纵深发展,谢谢。

坚决扛起扛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答问十一)

新黄河客户端:黄河保护法将于今年4月1日起实施,请问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方面有哪些新进展?下一步如何落实好黄河保护法、推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

1.jpg

孙守亮:谢谢您的提问。前面在介绍贯彻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也谈到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情况。大家高度关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是因为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认真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决扛起扛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扎实推进落实《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我们立足部门职责,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系统安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任务。我们联合相关部门编制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出台实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推动流域开展“五大行动”,也就是: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行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城镇环境治理设施补短板行动、农业农村环境治理行动和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我们与沿黄各地和相关部门一道,正在推进落实阶段。

二是大力推动解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等发现问题的整改,受理并转办群众来电来信举报2.7万件,2021年警示片曝光的175个问题已按时序进度要求整改完成144个。扎实推进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加快污染水体消劣达标,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共发现入河排污口1.7万余个。推动补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推进流域相关城市黑臭水体加快整治,部署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试点工作。

三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正在开展2.3万余个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评价,严格生态保护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建立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内蒙古杭锦旗库布齐沙漠治理等30个项目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体看,经过努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2年,黄河流域地表水Ⅰ—III类断面比例达到87.5%,同比提高了5.6个百分点;黄河干流全线水质持续改善;流域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3%。黄河源头、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比如,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数量由建区时(1992年)187种增加到371种。

还要清醒的看到,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任务仍然艰巨繁重。黄河保护法的出台实施,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切实履行好部门职责,推动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以实施好“五大行动”为牵引,促进流域生态环境改善。一是持续抓好系统治理、重点推进。强化流域工业、农业、城乡生活、矿区等污染协同治理,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入实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二是持续抓好政策创新、试点示范。探索推进具有流域特色的生态保护治理模式,推进全流域环保信用互信互认,进一步健全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协作机制、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开展重大生态环保工程项目投融资试点。三是持续抓好制度保障、凝聚合力。指导地方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做好相关法律法规配套衔接工作。推动完善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任务地方责任落实机制,加强督促、调度、考核等各方面工作。注重总结典型,以点带面,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共建美丽幸福黄河。

衷心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