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胡埭镇的江苏锡城建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车间内,从小区收集到的建筑垃圾经过“人工+机器”的前端分拣后经过上料设备进到一级破碎机,就这样,混杂着钢筋水泥的建筑垃圾经过多次的破碎、筛分、除杂……最终形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粗骨料、细骨料、碎石、再生砖等一系列可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广泛用于工程建设。
这仅仅是滨湖区“无废城市”建设的一角。近年来,滨湖有效推动各领域治理后最终污染物的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促进辖区绿色发展。如此“变废为宝”的一幕幕每天都在全区各个角落上演。
固废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固废处置是当前压力最大、最难处置、最急迫解决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区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随着一批固废项目建成,全区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今年1月份,胡埭镇首个再生资源中心正式揭牌运营。该中心位于富润二区南门外,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集可回收物回收、有害垃圾暂存和垃圾清运暂存于一体。中心将可回收物分成5个区域,分别是废金属、废纸、废泡沫、废塑料、废衣服区域,再对他们进行“高值”与“低值”评估,进行可回收物再分拣,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助力胡埭镇垃圾减量。“锡城建环”胡埭项目一期目前日处理建筑(装修)垃圾1000吨,年处理30万吨以上,资源化率85%以上,每年将为无锡市节约土地30亩。
“全区危废现有利用处置能力超过5.7万吨/年,2020年新引进2家一般工业固废收集企业,年收集一般工业固废合计90万吨。”滨湖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餐厨垃圾日产生量60吨,全部实现肥料化;生活垃圾(含城市及农村生活垃圾)日产生量660吨,全部统一集中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日产生量30吨,全部进行焚烧处理;园林废弃物日产生量132吨,通过粉碎、回收、填埋、清理外运的处理方式;蓝藻、淤泥等有机废弃物集中清理打捞后由车辆运输至惠联进行处理;种植业有机废弃物均为机械化还田,综合利用率100%。
固废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滨湖不断健全固废管理体系,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稳步推进,全区“四分类”小区达到150个,很多小区还拥有智能回收柜,居民通过“互联网+智能分类回收”技术,能够实时掌握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可回收垃圾量等,助推垃圾分类更加精准化。
该区还建立小微企业集中收集体系,收集服务覆盖全区600多家小微企业,累计签订协议总处置量近1000吨,为企业节约处置费用50万元。今年3月,滨湖生态环境局联合滨湖区卫健委连开三场推介会,对小型医疗机构医废集中收运试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号召小型医疗机构积极加入试点。目前全区已加入试点的小型医疗机构达122家,实现危废全流程、可追溯的信息化监管。2021年,省、市两级对滨湖区危废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均为优秀。
固废监管手段不断完善
由于固废处置途径少、技术落后,导致随意倾倒、处置以及非法转移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也增加了风险和负担。我区积极推广使用省危废全生命监控系统,累计纳入企业788家,接入视频监控重点企业5家。
滨湖生态环境局牵头开展固废清理整治专项行动,有力打击各类固废违法倾倒、填埋等行为,防范固废暴露污染;开展危废规范化评估工作,推动一批设备老化、管理缺失、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业有序退出,激励行业企业向规范化、高端化发展;开展危废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危废单位、废弃危化品单位和关闭退出化工企业等重点行业单位排查,2021年累计排查并整改隐患90条,整改率100%。
打造“无废城市”滨湖样板
打造“无废城市”是一项美丽而艰巨的工作,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系统工程,下阶段,我区将深化固废分级分类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跨区域处置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成立跨部门、集中办公的工作专班,建立健全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增效的协调推进机制;加大宣传发动,搭建公众参与交流平台,提高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意识,积极推广简约适度、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突出数字赋能,加快推进“无锡市危废全生命周期系统”数字平台应用,整合打通各部门管理数据壁垒,形成全类型、全领域、全过程的数字化、可追溯、可预警、闭环式的智能化、现代化固废全过程监管机制。同时,建立长效机制,突出源头减量、综合收集、专业分拣、循环利用、处置协同、信息监管等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治理体系,全力提升中小微企业固废管理服务水平,全力打造“无废城市”滨湖样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