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发工业和信息化局 州发展和改革委印发《黔西南州 “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生产绿色改造升级,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详情如下:
黔西南州“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
序言
“工业强州”是黔西南州委、州政府自“十二五”以来一直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已经初步形成以能源、材料、冶金、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特色轻工为主的七大产业,打造形成煤电铝、煤电化、煤电钢等特色产业链。目前,黔西南州已经成为我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及我国南方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也是黔西南州工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造升级版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编制旨在阐明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更好更快发展工业,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的意图,厘清“十四五”时期工业思路、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黔西南州“十四五”时期工业发展,是政府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黔西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规划期为2021-2025年。
发展环境与条件
第一节“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黔西南州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续推进“工业强州”战略,以三大战略行动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能源产业链不断延伸,生态载能聚集效应逐步形成,铝产业无中生有,制造业取得重大突破,“两网”融合破题成功,二产“接一连三”向深度发展,特色轻工业独具特色。全州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结构趋优、质效齐升、活力增强的态势,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动能持续增强,为全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全州“十四五”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模总量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986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46亿元,年平均增速达10.2%,在全省的排名由2016年的第5位提升到第3位;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97户,较2015年实现翻一番,规上工业企业达479户,占全省比重10%;129家企业进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名单;工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工业投资1560亿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0年,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6%,较2016年提升5.2个百分点;全州轻工业比重提高到15.9%,相对于2015年提升了3.8个百分点;大数据电子信息、特色轻工、装备制造三个产业迈上百亿级台阶;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16年的454.4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819.12亿元,占GDP比重从52.2%上升到60.5%。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0.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达1.1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全州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企业4家;省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1个;新增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人才基地1个,54户企业列入贵州省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名单,科技进步指数提高到60%。
——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园区集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产业链式集聚平台成效初显。2020年工业园区总产值达到510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52%,园区内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64.8%;全州7个省级产业园区中,拥有百亿级园区3个,五十亿级园区2个,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贵州威舍经济开发区进入200亿级园区,在全省工业园区排名第9位;铝产业集群效应初显,截至2020年累计生产铝液25万吨,创造产值34.3亿元;兴义生态载能、兴仁电解铝、安龙石材、义龙新材料及大数据等一批特色示范园区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主业鲜明、重点突出、错位发展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能源优势逐步凸显。截至2020年,全州电力装机容量达1500.3万千瓦,比2015年增长75.9%。其中水电装机675.9万千瓦,占比45.1%,比2015年增长2.2%;火电装机471.4万千瓦,占比31.4%,比2015年增长148.1%;新能源装机355.32万千瓦,占比23.7%,比2015年增长251%;全州220KV地方电网已覆盖兴义市、义龙新区、兴仁市等四县二市一区所有工业园区,南方电网与地方电网实现深层次融合发展,初步形成水火互济、清洁高效、安全稳定的黔西南电力供应保障体系;金州电力集团公司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为全国售电侧改革试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综合试点单位,进一步做大做强地方电力。
——两化融合深度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两化融合持续深化,大数据赋能平台经济从无到有。“十三五”期间,全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58亿元,新增4G基站13000余个,新增5G基站1088个,实现全州1007行政村、10202个3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光纤网络全覆盖,8县市1区开通5G网络;全州电信业务总量达398.77亿元,增长速度排位由2016年的第6位提升到2020年的第1位;获融合标杆项目6个,融合示范项目32个,带动融合企业57家,完成企业上云87户;数据中心从无到有,南方云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义龙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中联创、智链通科技、力安智能科技等30多家企业入驻产业园;全州核心应用“企业云”累计超过1000家。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产业生态基础不断夯实,绿色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6,较2015年下降31%;主要污染物排放减排年均下降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兴义市工业园区入选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名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贵州黔桂金州建材有限公司获国家工信部“绿色工厂”称号,贵州晴隆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晴隆肥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获得贵州省“绿色工厂”称号。
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黔西南州工业经济短板弱项还十分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企业实力较弱,引领性不强。缺少链主领军企业和平台型企业,全州年产值达20-50亿元的企业仅有7户,缺乏如宁德时代、忠旺、宝武钢铁等国际知名具有带动性的制造业企业。二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只初步形成煤电铝产业链,其他五大产业尚未建成产业链,产品开发能力弱,加工程度浅,精特优产品少,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三是园区体制不顺,区域发展不平衡。园区改革后,园区管理职责职能虽划转到工业和信息化局,但对规划、建设、招商、安全、环保等方面存在职能职责不清晰、作用发挥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统筹调度考核环节存在困难,影响发展活力;除兴义市、兴仁市、义龙新区以外,望谟、晴隆、贞丰等地区存在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经济体量较小等问题。四是集聚效应不强,要素保障不足。开发区首位产业不明显,投资产出率不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产业集群偏少,缺少引领性龙头企业;土地供需矛盾、企业融资困难、高级管理及研发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全州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十四五”工业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是黔西南州推动高质量发展、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在规模总量上实现大突破,实施工业倍增行动,扩大工业投资,大力培育和壮大工业规模的关键时期。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积极应对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中长期平稳增长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首先,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长期保持。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事件的冲击,但我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大、韧性强、大局稳,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自我发展的定力越来越成为主导力量,经济保持稳步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其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时期重要战略方向。“双循环”战略的基点是我国超大规模、多层次、多元化的本土市场优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总的来看,宏观经济中长期平稳对黔西南州发展总体有利。
2.宏观政策叠加释放的新机遇
2012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是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出台的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为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随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将带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市场资源充分流动、产业协同联动,将成为贵州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大引擎之一。黔西南州作为贵州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板块,“十四五”时期贵州省明确提出支持其他市(州)中心城市做优做特,形成带动力更强的区域中心城市,提出支持黔西南州“大力发展基础能源和清洁高效电力,做优煤炭产业”、“毕水兴要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和基础材料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能矿资源走廊”,并在创新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精准有力的政策扶持,这将为黔西南州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的政策红利。此外,随着强省会战略推进,“兴义—兴仁”组团成为贵阳市圈“黔边城市带”发展格局的重要部分,将有利于黔西南州深度融入都市圈产业规划和布局体系,在更高层次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与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3.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机遇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进入到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势必要将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因此“十四五”时期明确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实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将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新型生产要素日益驱动产业升级,为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底座支撑。随着一些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的攻关突破和新基建的加速推进,我国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成长,并催生出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将形成巨大的投资消费需求,也为全州加快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契机。
4.新时期贵州工业大突破机遇
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全省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十四五”期间,加快推动现代能源、新型建材、基础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现代化工等十大工业产业提质升级,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实现倍增,形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等,为黔西南州持续推进“大电强产”工程,大力发展现代能源、基础材料、化工及装备制造、特色轻工、新型建材、大数据与电子信息六大产业,打造具有黔西南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深入推进工业倍增行动,形成全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强大合力,省各级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文件,统筹政策、资金、项目、展会等资源向工业企业倾斜,为黔西南州大力发展工业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5.自身比较优势持续彰显机遇
一是资源秉赋优势。黔西南州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有41种,占全省发现矿种的一半。其中黄金远景储量在500吨以上,目前已探明储量达208吨,煤炭资源更是“西南煤海”的重要组成部分,远景储量在190亿吨以上,为助推黔西南州基础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秉赋;此外,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水电总装机达6691MW,加之充足的日照时长,为“十四五”期间推进碳中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低电价优势。“十三五”期间,“两网”融合发展成果持续向纵深推进,初步形成了生产运行稳、保障能力强、综合效益优的水电、火电、新能源共同发电供给体系。黔西南州供电局与地方电网的“两网融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为“大电强网+大产业”新工业发展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用电保障。三是独特的区位优势。黔西南州地处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历史以来是三省通衢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也是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腹地,作为毕水兴经济带、西江上游经济区融入泛珠三交经济圈的重要纽带,在贵州联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面临挑战
1.能源需求增长与碳达峰、碳中和挑战
黔西南州无论是从工业化进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还是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碳达峰与碳中和之间的时间段等诸多指标来看,都面临诸多不利条件和巨大挑战。“十四五”期间黔西南州仍处于工业化深化与大发展阶段,对能源需求仍处在增长期;高耗能产业占比高,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薄弱,能源结构长期停留在以煤炭为主,能源转型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煤炭、黄金等资源开采和铁合金冶炼、煤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生态资源环境约束未来对工业经济发展的约束必将进一步加强,并将在一定程度上相应降低潜在的工业增长水平发展。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较短,仅有短短的30年,黔西南州即使碳达峰也是一个在“压制”状态下实现的,具有巨大挑战性。
2.创新动能支撑不足与高质量发展挑战
黔西南州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规模不大,创新主体实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具有带动作用的科技龙头企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偏小,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支撑不足,无论是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与周边对比数量差距明显,企业与科研院所间合作不够,中介机构力量薄弱,信息和技术交流不充分,不能充分促进企业间协同创新,导致创新要素集聚不足、创新成果转化慢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还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爬坡期。加上高质量发展对创新动能与创新要素提出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微观基础,而且还需要有一大批质量效益型的优秀企业发挥引领作用。黔西南州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小,传统高能耗重工业占比偏大,纵观整个工业发展基础,无论是在创新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上,科技创新与企业、园区等联动发展创新网络体系的搭建上,在实现工业倍增与贯彻落实碳排放绿色发展问题上,都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3.与周边城市产业同质化发展竞争挑战
广西和云南是我国氧化铝和电解铝的重要产地,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盟自贸区等相关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和云南必将成为我国铝产业聚集区。近年来,在环保标准不断升级和生产成本节节攀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国内铝产业出现了大量产能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强劲势头,尤其以云南为代表。广西百色已形成了“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铝应用—再生铝”全产业链核心聚集区。黔西南州铝产业虽取得重大突破,但与临近地区云南、广西相比,在资源优势、技术、产业链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云南、广西的铁合金、钢铁企业强于贵州,防城港—崇左—百色锰产业带,基本形成一体化发展框架,将会对黔西南州产业定位形成同质化挑战。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类型方面存在同质化问题,无论电子信息、汽车、大数据等产业,每一个细分行业在省内均对应多个承接城市,这些产业在将来会势必会造成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焦点。
4.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与新旧动能转化挑战
完整的产业链简要分为研发、设计等前端环节,生产、制造、加工、组装等中间环节,营销、售后服务等后端环节。黔西南州企业主要从事中间环节的生产、制造、加工、组装,中间环节属于产业链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价值增值能力弱,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中间环节承担了整个产业链大多数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此外,黔西南州新兴产业基础薄弱,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技术等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最活跃的领域能力比较薄弱,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不顺畅。
综合判断,“十四五”是黔西南州工业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的关键阶段,加速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支撑。当前,既面临新一轮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带来的战略机遇,又面临核心技术遏制带来的挑战,更处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期,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然是全州工业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是加快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也是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的接力期,发展工业大有可为。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发挥黔西南州在新格局中的区位交通优势,新需求中的生态环境优势,新挑战中的战略安全优势,新理念中的特色产业优势,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必将能开创全州“十四五”工业发展新格局。
总体思路、发展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围绕省委“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州委“两大一高”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坚持“大电强网+大产业”和“煤电网产深度融合”的基本发展策略,稳增长与转方式并举,扩总量与提质量并重,调结构与促创新并进,以强链延链补链为手段,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做大做强大电强网能源资源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做特做精新兴潜力产业,着力建设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全州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打造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黔西南州现代化工业体系,创建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示范区、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及资源深加工基地。
第二节发展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办法,增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各要素的配置功能和聚合功能,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通过资产经营、放开投资领域等方式,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直接投资产业区建设,特别是引导东部沿海企业投资建厂,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合力推进的机制和格局。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能发挥优势和特色重点领域创新和产业化中。重点选择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项目进行突破,积累、推广成功经验,带动工业全面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品、企业,努力在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领域中取得突破,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整体提升。实现“一个项目引进,多个项目关联”的“中间带两头”效应。
3.创新驱动,开放发展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能规模。支持企业围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市场体系进行创新,加快推进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集聚,增强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整合资源优势吸引项目和企业,做好东部沿海产业的承接转移,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走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之路,从而带动产业的开放式发展。
4.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坚持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大力引进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发挥其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集聚氛围,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项目、企业以及配套设施,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优势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使企业的经营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产业聚合效应,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州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园区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成效显著,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工业与大数据融合水平明显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特色鲜明、首位产业突出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到2035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绿色发展成为主流,工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工业现代化。
——规模总量加快倍增。到2025年,力争全州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6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800户;工业投资累计突破2600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5年,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2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4%以上。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预计1.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0家以上,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及载体总数达到25家以上。
——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开发区(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建成1个四百亿级园区,2个三百亿级园区,2个百亿级园区。
——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高。到2025年,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瞄准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整体工作要求,到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下降均控制在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表1黔西南州“十四五”工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注:①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②[]内为5年累计数。
产业空间布局
深入落实“两大一高”发展战略,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黔西南州城镇体系规划,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交通区位优势、生态环境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深度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黔中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各县(市、区)工业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引导区域产业错位发展,全力构建“两核两带两区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将黔西南州努力建设成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示范区、贵州省重要的能源及资源深加工基地,推动工业集聚集约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两核”引领
强化核心引领作用,支持兴义(义龙)产业核心区和兴仁产业核心区打造成全州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以纳兴高速为纽带,以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兴仁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推动两大核心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将“两大核心”建设成为带动全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加速器。
1.兴义市(义龙新区)
立足兴义市丰富的煤矿资源、煤电、化工产业基础,发挥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优势,依托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和贵州威舍经济开发区等平台基础,发挥兴义(义龙)地方电网、交通区位等优势,以现代能源、基础材料、化工及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煤及煤电、锂离子电池材料、汽车零部件、电解铝及铝加工、铁合金、石墨碳素、硅基材料、通用装备等。到2025年,兴义(义龙)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建设成贵州省能源及资源深加工基地、贵州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全州大电强产中心。
2.兴仁市
立足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基础材料、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发挥地方电网优势,依托贵州兴仁经济开发区等平台,以基础材料、化工及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铝及铝加工、金属硅、电镀、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零部件、煤化工、化工新材料、氟化工、精细化工、石墨烯等产业。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建设成贵州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第二节“两带”联动
强化兴义安产业发展带、义兴贞产业发展带,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兴义安产业发展带包括兴义市、义龙新区和安龙县,以水兴高速和汕昆高速为纽带,以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贵州威舍经济开发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龙县工业园区为核心平台,重点发展现代能源、化工及装备制造、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义兴贞产业发展带包括义龙新区、兴仁市和贞丰县,以都兴高速和纳兴高速为纽带,以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兴仁经济开发区、贞丰县特色工业园区为核心平台,重点发展基础材料、化工及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
1.贞丰县
立足贞丰县在煤炭、基础材料、新型建材领域长期积累的产业基础,发挥丰富的煤炭、石英砂、黄金、石材、萤石矿等矿产资源优势,依托贞丰县特色工业园区等平台,以新型建材、基础材料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煤炭开采、黄金采选和精炼加工、石材精深加工、玻璃、新型墙材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
2.安龙县
立足安龙县丰富的石材、煤炭资源和基础材料、新型建材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生态载体聚集效应和“中国(安龙)木纹石之乡”的品牌效应,依托安龙县特色工业园区等平台,以特色轻工、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生态特色食品、石材精深加工、新型墙体材料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形成省内重要的石材加工基地。
第三节“两区”协同
加快推动东部产业发展区、北部产业发展区协同壮大,形成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产业协作更加紧密的经济形态。北部产业发展区包括晴隆县和普安县,以沪昆高速为纽带,以晴隆县特色工业园区和普安县特色工业园区位为核心平台,重点发展现代能源、特色轻工等主导产业,努力建设成全州能源及资源深加工组团。东部产业发展区包括册亨县和望谟县,以余册高速为纽带,以册亨县农产品加工小区、望谟县农产品加工小区为核心平台,重点发展特色轻工、现代能源等主导产业。
1.普安县
立足普安丰富的煤炭、农产品资源和现代能源、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基础,发挥普安红品牌优势,依托普安县特色工业园区等平台,以现代能源、特色轻工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煤炭开采洗选、火电、茶叶精深加工、箱包加工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
2.晴隆县
立足晴隆县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现代能源产业基础,依托晴隆县特色工业园区等平台,以现代能源、特色轻工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煤炭开采洗选、生态特色食品、绿色轻纺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3.册亨县
立足册亨县丰富的木材、农产品、光照、风能资源和特色轻工、清洁电力产业基础,发挥“册亨油茶”地理品牌优势,依托册亨县农产品加工小区等平台,以特色轻工、现代能源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木材精深加工、民族手工艺品、生态特色食品、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
4.望谟县
充分发挥望谟县丰富的木材、农产品、光照资源优势,立足特色轻工、清洁电力等产业基础,依托望谟县农产品加工小区等平台,以特色轻工、现代能源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生态特色食品、木材精深加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
图1黔西南州“十四五”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第四节“多点”支撑
按照“一个开发区、一个首位产业、一个行业领军型企业、一条完整产业链条”原则,结合各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各区域的首位产业和潜力产业,制定工业首位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各区域产业从同质同构型向特色差异化转变,形成多区联动的发展格局。
表2开发区(园区)产业定位
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第一节做大做强现代能源产业
实施“大电强网+大产业”战略,强化能源基础支撑能力,坚持清洁低碳发展、安全集约发展、智能高效发展,推动形成“一带一区两翼”的能源发展新格局。着力夯实基础能源生产供应能力,打造多元清洁的能源供给体系,扩充完善区域电网,持续深化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将全州打造成为毕水兴南部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增长极。到2025年,现代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
一、巩固提升基础能源产业
重点推动煤炭产业发展,加快煤层气勘查与开发,加大煤矸石、矿井水综合利用,推动基础能源扩能提质。
1.重点发展煤炭产业
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先进产能释放,在煤炭开采、洗选等各环节中鼓励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全力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升级。
加速优质产能释放。统筹好煤炭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科学有序发展露天煤矿,积极开展采煤沉陷区和土地复垦复绿治理,统筹推进煤炭、煤层气、煤矸石等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实施全州《煤矿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方案》,加快大型煤矿建设,重点推进煤炭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合理提升单井产煤规模,有序压缩煤矿总数,形成大中型现代化煤矿生产供应为主体,30万吨/年为辅助的煤炭产业格局。以普兴矿区为核心,推动糯东煤矿达能达产,地瓜一号、地瓜二号、地瓜三号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核准手续和力争开工建设,推动兴仁市鲁础营乡云顶煤矿、兴仁市四海煤矿、普安县地瓜镇宏发煤矿、晴隆县沙家坪煤矿等露天煤矿建设,形成以大中型煤矿为主、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环境友好的煤炭产业发展新格局。统筹相关煤炭洗选项目,以数字化为支撑,推动煤炭资源在电厂、建材、化工等按照行业内合理需求、差异化流动,实现煤炭资源的分级分质高效清洁利用。到2025年,全州煤矿设计产能达到4000万吨以上,原煤产量达到2500万吨左右。
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先进采矿技术、工艺、装备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升煤炭采掘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充分运用5G、窄带物联网等现代通信技术提升井下装备联网与智能化水平,加速智慧煤矿、数字矿山建设进程,在有条件矿区试点建设1-2处智能化矿山。着力推动中大型煤矿机械化与自动化改造建设,加速机械记忆切割、高效快速掘进、巷道自动支护、大倾角运输能力等先进采掘与运输技术装备在井下应用,提升中大型煤炭开采、掘进、支护和运输等方面的自动化水平。着力构建综采地面平台对井下各项活动的远程监控与操控能力,拓宽机器人在矿井下应用范围,逐步降低井下人员数量,到2025年实现全州90万吨/年及以上的主体煤矿综采、综掘工作面智能化率达到100%,所有煤矿全部实现机械化采煤和辅助系统智能化。
加大煤炭勘探力度。立足普兴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大对中部与中北部区域的泥堡背斜、青山向斜、包谷地背斜等控煤构造地的煤炭勘探力度,有效提升煤炭后备资源水平,支持对兼并重组后的煤矿开展预留矿区资源的补勘,确保存量产能有效释放,重点在普安地瓜、兴仁马古场、晴隆杨寨等矿区适时布局启动新建90万吨/年及以上规模煤矿,形成一批技术先进、安全水平高、带动性强的新型矿井,进一步提升优质煤炭供应保障能力。优化矿业权设置,着力推进煤炭资源的科学开发,全面推进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煤矿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建成兴仁大丫口、兴义兴富煤矿等一批技术先进、安全水平高、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新型矿井。积极推动兴仁市野猫红、晴隆县廖基、普安幸福井田、普安泥堡井田等一批新建煤矿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与执行力度,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安全基础设施水平,提高重大灾害预警能力。强化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配齐配强能源管理队伍,州内各重点产煤县市要单独设立能源综合管理部门,严格执法到位。煤矿企业集团及所属矿井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从制度、人员、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发挥煤矿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保障作用,推动州、县、集团公司、矿井四级联动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平台建设,强化煤矿“双回路”建设,提升矿井供电可靠性。加强对瓦斯、水害、火灾、顶板等重大灾害隐患的排查,落实好“一矿一策、一面一策、一头一策”灾害防治措施,加强各项灾害应急预案管理,有效提升井下人员应急救援能力,至2025年,确保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积极开发煤层气
优化煤炭与煤层气开发流程,提升煤层资源利用水平。通过构建煤层气、煤炭协调开发机制,统筹煤层气、煤炭资源勘查开采布局和时序,坚持“先采气、后采煤”,做好采气采煤施工衔接,将矿业权优先配置给有开发实力的煤层气和煤炭企业,重点推进普安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鼓励和支持煤炭企业、矿井因地制宜发展煤制天然气、煤层气压缩和液化,推动低浓度瓦斯采集、提纯和利用技术攻关,推广低浓度瓦斯发电、余热发电或供热等利用。鼓励规模化开发与商业化运作,支持大型煤矿瓦斯输配系统区域联网,推进中小煤矿联合建设瓦斯集输管网,完善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管理制度,推动煤层气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加快条件较好的煤矿开展瓦斯发电示范矿井建设,进一步扩大煤矿瓦斯发电规模,支持普安县安福、补者、晴隆县裕华等煤矿瓦斯发电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州高瓦斯矿井普遍建成瓦斯发电、民用自用等瓦斯利用设施,全州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50%以上,全州煤矿瓦斯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万千瓦以上。
3.综合利用煤矸石与矿井水
因地制宜推广沿空留巷、充填开采、煤矸石不升井等绿色开采技术,提升煤矸石、煤泥用于沉陷区回填、低热值发电、新型建材等领域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加快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普安、兴仁煤矸石综合利用、贞丰煤矸石发电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州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提高矿井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新鲜水用量,强力推进矿井排水多元化利用,生产矿井水实现100%达标排放,矿井同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矿区非饮用水全部使用矿井水。到2025年,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持续扩大清洁电力产业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远景目标,因地制宜推动清洁高效电力产业发展,不断巩固和提升清洁能源产业的战略性地位,助力构建低碳、高效、多元、安全可靠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坚持水火互济、多元互补的发展思路,持续优化电力供应结构,合理扩大电力装机规模。到2025年,全州电力总装机规模突破1800万千瓦以上。
1.巩固发展火电
科学设定煤电达峰目标,巩固推进全州火电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煤电机组超低排放、热电联产、智能化改造,持续降低单位电能煤耗量,重点推进安龙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基地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煤电转型升级,淘汰部分老旧、高污染和低效燃煤电厂,积极推进大容量高参数煤电机组、超临界及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等低碳煤电机组有序发展,实现新建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探索100万千瓦级高硫无烟煤示范机组研发应用,在兴义、清水河等地试点天燃气分布式发电。大力推动火电厂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固废品在建材、化工等区域的循环利用,推动火电循环绿色发展。优化电源布局,持续提升火电服务县域及园区能力,推动“煤电化、煤电铝、煤电冶、煤电钢”等一体化自备电厂建设,建成安龙电厂、元豪电厂3、4号机组,力争建成大唐兴仁电厂,争取滇东电厂1-2台机组接入地方电网,积极开展晴隆电厂前期工作。到2025年,新增火电装机342万千瓦、总装机规模突破800万千瓦,全州火电工业格局基本形成。
2.优化发展水电
大力整合水利资源,推动水电有序开发。依托南、北盘江及红水河的水资源优势,有序推动域内河流中小型水电项目开发,加大对沿江阶梯水电站开发与利用,重点推进七星湖、挽澜河等水电站建设。扎实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加大对水电站实施河流生态修复,推进农村小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提高水电利用率。积极建设一批小水电项目,启动册亨八渡电站建设工作。大力探索新型水利应用模式,提升水利与航运、光伏、农村灌溉等产业联动能力与水利工程综合利用程度。充分运用富余的电能推动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推进抽水蓄能与光伏、风能等融合互补,实现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对山涧区域水资源调峰填谷与势能发电,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发生并满足偏远山区对电力资源的需求。
3.加快发展新能源
着力构建完善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逐步提升光伏、风电规模,积极构建南北盘江水风光一体化、风光水火储多能融合互补的清洁高效能源基地。
光伏。坚持按照集中式、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光伏发电模式,提高光伏发电质量和效益。推动“光伏+”发展模式,在兴义、安龙、晴隆、册亨、望谟等互补条件好的重点地区,建设一批农光互补、农林互补增值项目,建成清水河兴义电厂农业光伏电站项目。依据地区发展特点,在废旧矿区、荒山、石漠化区域等地区架设光伏收集装置,推动光伏与生态保护、居民或园区用电的有机融合。引入先进光伏技术装备,推广高效、双面及双玻光伏组件,促进光电转换效率提升。
风电。依据地势特点,加大风能资源勘测力度,提高微观选址技术水平,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研究采用不同机型、塔筒高度以及控制策略的设计方案,积极推进常规风电、低风速风电开发建设,引入大容量高电压风电机组,推动兴义、猪场坪、普安新店、兴仁下山、贞丰大坡等区域布局建设一批风能发电项目。充分发挥风电与光电、水电的季节性、时段性,推动风电与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综合互补利用示范,实现风水互补协调运行。严格落实风电开发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和“三同时”制度要求,加强建设期间过程管理,实现风电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氢能。依托全州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系统谋划、超前部署,抢占新能源发展制高点,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布局,以太阳能发展助推氢能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州内晴北煤焦化一体化、贞丰煤焦化等开展焦炉煤气制氢,积极探索光伏、风能等清洁电力制氢,打造一批光伏制氢示范项目。积极发展氢能存储、运输等细分领域应用。围绕示范项目建设,在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重点领域推广氢能使用,协同发展氢储运基础设施,积极参与贵州省氢能全产业链示范项目建设。
三、积极发展其他能源产业
生物质能。依托本地区丰富农林废弃物资源,统筹原料收集及负荷,加快推进生物质能利用与热电联产。在做好环保、选址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前提下,在大中型城市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并鼓励垃圾焚烧热电联产发展,重点在兴义、晴(隆)普(安)、册(亨)望(谟)等地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应用现代垃圾焚烧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提高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水平;结合城镇垃圾填埋场布局,建设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在秸秆、甘蔗渣、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比较丰富的乡镇因地制宜推进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动沼气发电无障碍接入城乡配电网和并网运行,积极推动安龙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加强纤维素、微藻等原料生产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研发,促进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模式的形成。
天然气。加快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推动普安县、晴隆县等煤层气勘探取得积极进展。积极配合开展页岩气勘探工作,争取安龙、望谟、兴义等区域勘探取得积极成效。以完善天然气开发、储运等环节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依托于中缅天然气管道在普安县开设阀室,从而推进普安县管道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天然气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高效利用,推动天然气产业有序发展。
地热能。根据州内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重点加快浅层地热资源潜力勘察和评价,因地制宜开展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及技术支持,不断拓展合作渠道,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动地热能资源在制冷、供暖、种养殖及温泉休闲度假等方面多元化、规模化的综合开发利用,建成晴隆沙子、义龙万屯、普安等一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项目。
四、完善电网基础设施
深入推进“两网融合”发展,围绕500KV变电站布点形成220KV环网,建成覆盖全州主要工业聚集区的智能、安全、高效电网,筑牢“电价洼地”优势。
增加电网可靠性,扩大供电范围。增加电网可靠性,扩大供电范围。切实贯彻“工业强州”和“大电强网”战略部署,不断增强地方电网实力,着力构建覆盖全州二市一区六县的地方电网。依托地方电网优势,深化区域电网合作,积极推动外引电源接入工作,支撑本地电网;加大兴仁市、贞丰县、安龙县等多个骨干环网覆盖,逐步增多电源,提升电网备用容量和供电可靠性,进一步创造地区电价差别化优势。加大本地区电网骨架与网络建设,增加电力辐射能力,重点实施兴义仁义输变电工程、兴仁换流站-独山变线路工程和兴义兴仁电厂送出工程等500KV电网项目,扩大电力输出范围,有效扩大电能供应区域;推动南方电网和地方电网220KV、110KV等项目实施,扩大地方电网供电范围及效率。
促进“两网”深度融合,推进产业跨区延伸。促进“两网”深度融合,推进产业跨区延伸。稳步推进兴义(南方)电网和黔西南州地方电网的“两网融合”发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南方电网与地方电网的优势,适时构建与南网的互联通道,新建龙广-南网500kV金州变2回220kV线路及清水河-南网220kV长征变2回220kV线路,实现电力全州“一张网”的电网建设目标,重点推进义龙新材料、大数据、生态载能园区两网融合,确保用户在两网之间切换时用电安全性与可靠性。发挥地方电网平台优势,深化区域能源合作,重点打造黔西南州跨区500kV主网网架,围绕500kV变布点形成坚强的220kV环网。加强与云南、广西等周边地区电网联络,推动滇东电厂、雨汪电厂等外引电源与本地电网的联网工作,提高跨省电力互济互补能力。
五、深化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
进一步完善能源管控机制,落实好水火电发电权交易机制,积极支持州内电力企业参与水火电发电权交易,促进能源产业链均衡协调发展。继续实施电煤中长期合同制度,完善电煤储备制度,健全“基础存煤+季节存煤+应急存煤”机制。抢抓电力体制改革机遇,健全煤电联营机制,推动燃煤电厂与煤炭企业通过合资、互相持股等方式开展煤电联营,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支持金州电力、元豪投资等企业参与煤炭资源开发,基本实现大工业用电均衡直接交易。建立健全天然气资源供应有序、管道输送灵活、资源储存有保障、销售机制完善的综合性调度机制,促进天然气“供、储、销”一体化发展。运用大数据技术支撑能源产业变革,充分发挥贵州能源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作用,统筹平衡能源供需,提升能源监测预警与运行调控能力。加快推动负荷侧与源网协调发展,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营示范,优化用电负荷结构,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探索电力输配用新模式,提高电力在终端消费中的占比,完善利益共享的“煤-电-网-用”协同发展格局。深化与周边地区能源合作,加强地方电网与广西百色电网电力协调,进一步巩固提升三省区结合部能源基地和枢纽的优势。加强能源交易监管,落实信用红黑名单制度。
专栏1现代能源重大项目
一、基础能源
1.煤矿
“十三五”接转“十四五”在建项目:兴义市兴发煤矿(45万吨/年)、兴富煤矿(60万吨/年)、承龙煤矿(45万吨/年)、大丫口煤矿(90万吨/年)、百卡煤矿(30万吨/年)、黔山煤矿(45万吨/年)、祥隆煤矿(30万吨/年)、普安县补者煤矿(45万吨/年)、晴隆县长兴煤矿(60万吨/年)、裕华煤矿(60万吨/年)、贞丰县新鸿发煤矿(90万吨/年)、岔河联营煤矿(30万吨/年)、三河顺勋煤矿(30万吨/年)、邱家湾煤矿(30万吨/年)。
“十四五”新开工项目:①井工项目:梅家寨煤矿(60万吨/年)、富兴煤矿(45万吨/年)、纳省煤矿(45万吨/年)、兴仁市华宏煤矿(90万吨/年)、上洒格煤矿(90万吨/年)、这都大发煤矿(60万吨/年)、国保煤矿(60万吨/年)、佳顺煤矿(60万吨/年)、顺发煤矿(60万吨/年)、桂兴煤矿(45万吨/年)、兴利煤矿(45万吨/年)、兴昌煤矿(30万吨/年)、永贵煤矿(45万吨/年)、四海煤矿(45万吨/年)、水井湾煤矿(45万吨/年)、三联煤矿(45万吨/年)、远程煤矿(45万吨/年)普安县恒泰煤矿(60万吨/年)、宏发煤矿(45万吨/年)、安福煤矿(45万吨/年)、嘉龙煤矿(45万吨/年)、麒麟煤矿(45万吨/年)、晴隆县安宝煤矿(150万吨/年)、沙家坪煤矿(90万吨/年)、久丰紫马煤矿(90万吨/年)、永荣煤矿(60万吨/年)、利民煤矿(60万吨/年)、全伦煤矿(60万吨/年)、粗康田煤矿(60万吨/年)、兴鑫煤矿(60万吨/年)、源兴煤矿(120万吨/年)、晴隆县仁禾煤矿(150万吨/年)、安龙县安泰煤矿(45万吨/年)、龙兴煤矿(30万吨/年);②“井工+露天”项目:兴仁市云顶煤矿(90万吨/年)、兴仁市四海煤矿(90万吨/年)、黔山煤矿(90万吨/年)、兴仁市兴顺煤矿(90万吨/年)、兴仁市兴利煤矿(90万吨/年)、兴仁市兴民煤矿(90万吨/年)、普安县宏松煤矿(90万吨/年)、普安县宏发煤矿(90万吨/年)、普安县老虎田煤矿片区(90万吨/年)、普安县补者煤矿(90万吨/年)、普安县嘉龙煤矿(90万吨/年)、晴隆县沙家坪煤矿(90万吨/年);兴鑫煤矿(90万吨/年)、奔小康煤矿(90万吨/年)。
“十四五”启动前期工作项目:普安县地瓜一号东井(180万吨/年)、普安县地瓜二号(180万吨/年)、普安县地瓜三号矿井(120万吨/年)、普安县泥堡井田(180万吨/年)、普安县幸福井田(120万吨/年)、兴仁市新庄(90万吨/年)、兴仁市野猫红(90万吨/年)、兴仁市槽箐(90万吨/年)、兴仁市波秧(90万吨/年)、廖基(90万吨/年);安龙县煤炭资源再生利用生态示范园(500万吨/年)、晴隆县晴北煤焦化(120万吨/年)。
“十四五”煤炭洗选项目:兴义洗煤厂(550万吨/年)、中电普安电厂(240万吨/年)以及贞丰金泓洗煤厂、大石堡洗煤厂等项目。
2.煤层气
推动毕水兴煤层气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普安嘉龙、恒泰煤矿瓦斯发电项目、普安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晴隆煤层气勘查等项目的建设。
3.煤矸石
推动兴仁市、普安县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贞丰县煤矸石发电厂项目建设。
二、电力
1.火电
加快推进兴仁电厂、晴隆循环流化床电厂等项目建设,推动安龙电厂(2×350MW)、兴仁电厂(2×660MW)建成;稳步推进元豪电厂3、4号机组(4×350MW),贞丰电厂二期3、4号机组(2×350MW),晴隆电厂,普安电厂二期等项目完成建设。
2.水电
重点建设册亨八渡电站,晴隆县西泌河抽水蓄能电站(300MW)、安谷抽水蓄电能电站(1200MW)等水电站项目,安龙境内三台坡抽水蓄能电站(1200MW)、美女山水电站(24MW)。
3.清洁高效电力
光伏:重点建设兴义沧江(200MW)、清水河电厂(120MW)、乌沙偏头坡(100MW)、七舍(100MW)、猪场坪(100MW)、捧乍(100MW)、鲁布格(100MW)、洛万(100MW)、威舍(70MW)、偏头山(50MW),兴仁兴阳(120WM)、巴山(50WM),晴隆茶马镇顺长(100MW)、半坡塘(106MW)、大厂镇(50MW),普安新店(100MW)、青山(50MW)、兴仁市巴铃(50MW)、市屯脚(50MW),贞丰鲁贡(50MW)、沙坪龙沦(30MW),册亨丫他镇(120MW)、八渡镇八达(100MW)、双江镇(80MW),望谟洛哈林(100MW)、县郎(60MW)、蔗香望南(200MW)、乐元(40MW),安龙蔑帽坡(80MW)龙井(50MW)、海子(30MW)等“光伏+”项目。推动兴义市浙兴商贸城(20MW),清水河工业园区(40MW)、敬南工业园区(30MW)、洒金工业园区(20MW)、马岭新区(30MW)等园区屋顶分布式发电光伏项目建设。。
风能:布局建设兴义敬南(100MW)、乌沙遪岔江(100MW)、乌沙格里(95MW)、捧乍(90MW)、猪场坪(80MW),晴隆光照(100MW)、安谷(100MW),贞丰小屯大坡(200MW)、龙场(100MW)、挽澜(50MW)、七舍风电站二期(50MW),册亨丫他(50MW)、前进(75MW)、洛法(75MW),望谟边饶(80MW)、郊纳镇(100MW)、新屯(80MW)、石屯(72MW)、麻山(100MW)等风电项目。
风光一体:推动兴贞晴普北盘江水风光一体化项目以及天一天二水风光一体化项目建设。
三.其他能源
1.生物质能:重点新建威舍垃圾发电(7.5MW)、晴(隆)普(安)(7.5MW)、贞丰(7.5MW)、册(亨)望(谟)(7.5MW)等生活垃圾发电厂项目,建设安龙生物质发电厂(40MW),义龙新区德卧生物质电厂(20MW)、册亨县岩架生物质电厂(15MW)等生物质能源项目。
2.氢能:建设大唐贵州清水河光伏+氢能综合能源项目(70MW)、册亨县阳光电源光伏制氢电站项目(100MW)、大唐贵州兴仁氢能示范项目、大唐贵州义龙新区氢能示范项目等。
3.天然气:贵州省南盘江地区安龙区块页岩气勘查、兴义区块页岩气勘查、望谟区块页岩气勘查、晴隆沙子、兴义万屯示范项目。
四、电网
1.地方电网骨干环网建设
依托黔西南州地方电网,新建兴义、贞丰2座500kV变电站,以兴义500kV变为中心,形成“兴义-清水河-盘南-红果-鸡场坪-晴隆-普安-兴义以及兴义-雨汪电厂-柳树坪-万峰湖-顶效-郑屯-兴义”2个220kV骨干环网,并通过清水河-盘南220kV线路以及晴隆-鸡场坪220kV线路与六盘水地方电网形成强互联关系;以贞丰500kV变为中心,形成“贞丰-巴铃-普坪-贞丰电厂-贞丰以及普坪-龙广-元豪电厂-义龙-普坪”2个220kV骨干环网,并通过龙广-者保220kV线路以及普坪-册亨-旧州220kV线路与百色地方电网形成强互联关系。推动望谟至贵阳青岩500KV输电线路以及配套工程建设。
2.兴义南方电网建设
规划新建110千伏变电站29座、扩建110千伏变电站14座、扩建主变13台,新增线路长度约650千米;新建35千伏变电站16座、扩建35千伏变电站31座、扩建主变31台,增容35千伏变电站11座;规划新出10千伏线路421回,线路总长度1821.24千米。
第二节拓展延伸基础材料产业
依托低电价优势,推动电解铝及铝加工、钢铁及铁合金、黄金等基础材料产业聚集,积极发展碳材、有色金属等新兴材料产业,重点推进资源精深加工,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实现基础材料产业向高新材料领域转化,将黔西南州建成全省重要的基础材料产业基地。到2025年,基础材料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
一、重点发展电解铝及铝加工
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打造绿色载能铝产业,紧抓电解铝产业,持续释放本地区电解铝优质产能,扩大电解铝直接成形比例,大力引进和发展铝制品精深加工企业。
做大做强电解铝。依托电解铝工业发展基础,加快自备电厂建设,持续释放电解铝潜力产能,继续做大电解铝,重点推动兴仁登高新材料二期、义龙元豪等电解铝厂建成投产,积极开展兴仁巴铃后续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建设;完善电解铝配套,积极推动贵州路兴年产60万吨预焙阳极碳素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对黔西南州电解铝指标支持,推动电解铝产能指标转入黔西南州。到2025年,力争在兴仁、义龙等地形成200万吨以上的电解铝产能。
做精做深铝加工。有效延伸铝及铝合金产业链,以扩大登高、元豪铝业中“铝液直供”占比为突破口,推动各型中间合金材料、铝型材、铝制零部件等产品直接成型比例,重点推动铝基合金板带材、铝制轮毂、铝合金座椅骨架等铝制零配件直接成型比例。着力发展铝制品加工产业,充分释放本地电解铝产能,积极引入铝合金深加工项目,聚焦铝箔、高性能导线、航空铸锻铝合金、轨道交通用高性能铝型材、高性能铝合金铸锭等高附加值铝制品加工,逐步推动铝合金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强化上下游产业配套,通过引入电镀产业、规划建设一批再生铝综合利用项目,进一步健全电解铝产业链,发挥规模效应,促进铝精深加工企业集聚,推动兴仁铝及铝加工产业园建设,将黔西南州铝及铝加工基地建成为贵州最大的铝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二、稳步发展钢铁及铁合金
依托现有钢铁及铁合金产业基础,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持续释放优质钢铁产能,推动铁合金产业向高端、高品质方向发展。
钢铁。通过推动炼钢装备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促进产品质量改善,持续扩大优质碳钢、高强度锚杆钢、高强度精轧螺纹钢、特种钢材等高品质钢产品的产能规模,实现钢铁产业差异化发展。推动绿色生产工艺贯穿整个钢铁冶炼环节,主动适应钢铁产业布局调整,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允许下积极承接钢铁产业转移,落实产能置换,积极推动义龙聚鑫钢铁扩能技改项目。积极引入钢铁下游产业,发展钢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根据市场导向发展精炼钢,引进五金加工、铸造等钢铁加工企业。到2025年,争取形成200万吨钢材生产规模,建成区域性钢铁产业及深加工基地。
铁合金。依托铁合金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引进一批铁合金企业,推动铁合金、硅锰合金产业沿南昆铁路向威舍-清水河、义龙顶效-郑屯、安龙钱相三区聚集,着力推动低磷低碳硅锰合金、高硅锰合金等系列合金材料发展,进一步丰富铁合金产品结构。加速推动铁合金冶炼技术升级改造与综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高纯、微碳、复合、氮化等硅、锰合金等新产品开发,重点推进金源铁合金、华腾阳光铁合金提质增效,推动聚鑫工贸公司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促进泰龙(集团)、昊威(集团)等企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形成200万吨铁合金产能,将全州打造成为南方铁合金重要的生产基地。
三、加快推动黄金产业发展
立足黔西南地区卡林型、次生富集型金矿,依托物探、电子定位、三维地震等勘查技术促进黄金勘探技术水平提升,重点对贞丰县、晴隆县、望谟县等黄金矿区外围和深部资源探测,切实增加储量,为黄金产业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保障和地质技术支撑。加大各型金矿技改扩能与新矿建设力度,持续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黄金采掘中的应用,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引导企业对矿渣实施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置,提高黄金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转变挖矿卖金和生产粗加工产品的传统模式,推动黄金首饰加工工艺升级换代,结合黔西南州民族文化,大力发展精细加工和民族特色的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延展黄金产业链条,依托贞丰县“中国金县”等区域品牌优势,加强黄金文化建设,促进黄金产业与民族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巩固提升黄金城、黄金集镇、黄金珠宝城等黄金文化旅游设施功能,打造特色黄金珠宝、黄金旅游等产业。
四、积极培育其他材料产业
碳材料。依托现有碳产业基础,打造碳产业发展集聚区,重点发展石墨深加工、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等微纳碳材产业,构建碳-碳复合材料上下游产业。依托丰富的方解石资源,促进碳酸钙产业发展,扩大脱硫碳酸钙在火电厂应用;聚焦医药、食品等行业高品质碳酸钙的应用,积极培育高端碳酸钙系列产品,支持精细碳酸钙、纳米碳酸钙等产品深精加工与制备。
硅材料。依托丰富的硅原料以及良好的化工产业基础,推动多晶硅、单晶硅产业发展,扩大用于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硅基电子特气、电子级三氯氢硅及电子级二氯二氢硅等特种硅材产能,推动安龙新创硅基新材料、兴仁市年产12万吨金属硅项目建设落地,积极融入电子新材料产业链。
其他材料。依托贞丰县、晴隆县、普安县等地区丰富的钛、锑、锰、铅锌、萤石等矿产资源,聚焦金属冶炼与精深加工,推动资源向资产转换,重点发展钛金属及合金、锑合金、铅锌金属、刚玉耐火耐磨等新型材料,实现矿物资源开采与加工一体化发展,支持稀美资源年产1500吨钽铌等重大项目建设。
专栏2基础材料重大项目
一、电解铝铝及铝加工
重点推进贵州兴仁登高新材料年产100万吨电解铝生产线项目,兴仁登高铝业重组扩能项目、兴仁10万吨铝合金板带材加工项目,黔西南州元豪投资铝及铝加工年产33万吨电解铝生产线项目,推动路兴年产60万吨阳极碳素建设投产,贵州铧骏科技年产10万吨铝基合金板带材及铝制品精深加工项目,义龙铝合金新材料加工项目。积极推动100万吨煤电铝及铝精深加工、高端管材产业园项目、60万吨铝制品加工等项目建设。支持30万吨铝板带及5万吨包装用铝箔等项目建设、年产10万吨铝基合金板带材生产线建设项目。
二、钢铁及铁合金
重点推进兴义20万吨锰系铁合金及尾渣、余气循环综合利用项目,黔西南泰龙生辉冶25000KVA矿热炉改扩建项目,贵州兴鑫盛炉料冶炼铁合金2×25000KVA矿热炉技改项目、嘉泰铁合金1×25000kVA硅锰合金矿热炉,黔西南州聚鑫工贸70吨特种钢电炉产能置换转型升级项目。支持贵州金源投资年产60万吨铁合金项目、新创100万吨硅锰合金项目,铁合金矿渣微粉生产线建设等项目建设。
三、黄金产业
重点支持贵州紫金矿业簸箕田1金矿(长田金矿)项目、簸箕田2金矿、贵州紫金1000t/d金矿加压预氧化技改项目、贵州紫金4000吨/天选矿技改项目、贞丰县鲁容乡新寨金矿、水银洞金矿小厂尾矿库扩容项目,新恒基公司太平洞金矿项目、水银洞金矿小厂尾矿库扩容项目,锦丰公司磺厂沟矿段延深扩能工程二期、尾矿库回采工程及浮选车间的氰化渣金回收项目,晴隆县民政福利金矿年冶炼10万吨黄金矿项目,普安县泥堡金矿(整合)项目。
四、其他基础材料产业
推动安龙县硅基新材料产业园、望谟县浩源矿业方解石生产高钙超细粉加工项目、支持兴义市石墨深加工及石墨烯生产项目、碳材料等项目建设。发展兴仁市石墨烯生产及精深加工项目、兴仁市年产12万吨金属硅项目。推动义龙西南能矿年产10万吨锌冶炼、广东稀美1500吨金属钽铌材料、晴隆锑矿日选1000吨矿石复选项目、信德锑业5000吨精锑项目、晴隆80万吨钛循环工业园、鑫亚矿业年产10000吨钛矿石项目、晴隆年产6万吨电解锰项目、年产10万吨萤石矿精加工项目,兴义年产10万吨再生铜生产线建设项目,普安县年产12万吨还原铅技改项目、2*6万吨/年萤石精粉项目、普安铅矿、普安丁头山铅矿、年产2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棉建设等项目,推动黔西南高新区固鑫30万吨耐磨材料、兴义年产2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棉等项目建设,支持贞丰年产10万吨金属镁项目、年产30万吨镁铝合金项目以及年产20万吨铁合金等项目发展,支持义龙新区固鑫新材料年产3万吨锆刚玉、27万吨棕刚玉生产项目、30万吨耐磨耐火材料等项目。支持义龙新区宏达环保科技冶金废水深度净化及回转窑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支持晴隆低碳塑制品产业园建设项目。
第三节 振兴化工和装备制造产业
盘活基础化工,积极构建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链,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探索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路径,以化工为媒介促进联动融合集群,推动兴仁市现代化工产业园区成功进入省认定的化工园区名单。把握新能源发展战略机遇,立足本地产业特点,促进汽车零配件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特色装备产业升级,扩大高端机电设备与机械基础件有效供给,助力全州装备制造产业水平提升。到2025年,化工及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一、升级改造现代化工产业
依托黔西南州化工产业基础,盘活煤焦、烧碱等基础化工,构建“煤炭—精煤—合成气—煤化工精加工材料”的煤电化产业链,推动现代煤化工与电力、化纤等产业集群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化工新材料产业,推动化工产业升级换代,壮大现代化工产业。
1.巩固基础化工
依托较好的氯碱化工产业基础,以贵州金宏化工为龙头推动氯碱、聚氯乙烯等产品升级改造,在盘活现有10万吨/年烧碱、12万吨/年聚氯乙烯装置的同时,充分利用烧碱生产指标,恢复烧碱生产能力,提高烧碱、氯气等基础化工原料供应能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据氯碱工业基础,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聚偏二氯乙烯及氯化聚丙烯产品。充分利用黔西南州兴义市、晴隆县等地区化工基础,依托贵州宜兴化工,以合成硝化产品、二甲醚、液体燃料、天然气、炼钢尾气等直接合成基础有机化学品为重点方向,着力推进合成氨、甲醇、尿素、二甲醚、硝基复合肥、浓硝酸(浓度70%)和硝铵等产品的生产,推动碳一化工产业链的延伸。加大力度推动金光煤焦化、久盛能源等化工传统企业的复产、重组与技改,实现焦炭生产能力扩大到100万吨/年。着力推动第四代JNHR热回收焦炉的应用,同步配套热能回收设施,提高回收热能的利用效率。
2.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
依托兴仁工业园区煤化工基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创新驱动,积极推进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助力构建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价值煤化工产品,联合高校及科研所等化工技术研究机构,聚焦提升煤炭气化和液化工艺技术,通过完善工艺技术装备、提升系统集成优化水平,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开发纯度高、产值高的高端化工产品。积极争取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兴仁煤制乙二醇产业发展,积极协调乐呵化工公司技改扩能。积极推动现代煤化工与煤炭开采、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新型医疗器械、高档纺织原料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上下游产业融合集群,拓展煤化工多元发展,提升集群产业能效与密度,有效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和区域产业竞争力。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推动煤电化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化工产物与释放热能;采用现代煤化工绿色创新技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安全发展。
3.培育发展其他化工
积极发挥黔西南州化工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开发氟化工、催化化工、高纯红磷、高纯锰工业硫酸等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完善黔西南州现代化工产业体系,满足上下游产业需求。
氟化工。依托黔西南州萤石资源,推进贵州天亿新材料萤石精粉生产能力提高至6万吨/年。立足黔西南州产业特点,重点发展HFC-152a为PVDF提供原料配套,以PVDF为基础促进高性能含氟聚合物发展,推动氟化铝制备为电解铝产业提供配套,积极发展含氟电子化学品,促进含氟高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催化化工。以拓宽产业幅、丰富产品种类、延伸产业链为目标,着力推动黔西南州催化化工深度服务于煤化工、金属冶炼、黄金采冶、生物医药等产业重点围绕高端活性碳、镍基系列催化剂、贵金属系列催化剂等催化产品,构建完整的催化化工产业链。把握催化行业技术方向,推动本质安全型催化剂、高选择性催化及绿色工艺等技术研发,积极开展失效催化剂中贵金属绿色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二、壮大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1.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
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期,依托兴仁巴铃铝系装备制造聚集区,以“铝液直供”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铝制汽车零部件制造,重点推动龙凯科技扩大产品线,推动汽车(摩托车)轮毂、电机壳体、发动机缸盖、转向器铝壳体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扩大兴仁锦兴智能交通轻量化部件产品的生产规模,在车身轻量化、零部件轻量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汽车零部件在本地配套的规模和水平。加强利用黔西南州在汽车动力电池组以及地方电网等优势要素,充分发挥电池组件集聚效应,扩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能规模,促进动力电池组成本进一步降低。鼓励新能源汽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充电设置布局,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稳步推进义龙新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
2.积极发展山地特色装备
矿山装备。积极引进矿山机械主机企业、培育矿山机械配件企业。把握“黔石出山”战略机遇,引进与培育一批矿山装备技术企业,聚焦砂石骨料(移动)楼站、筛分破碎一体化等大型高新技术装备,着力发展干法环保精品制砂产线、洗精煤生产线等成套设备。依托龙头企业完善配套,推动域内矿山装备零部件供应链体系构建,重点推进上海约堡重工生产基地异地搬迁项目建设进程。加大研发力度,着力推动破碎物料粒度与形态可控、物料自激同步振动与高效筛分等关键技术突破,以技术创新来引领振动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重点提升振动筛、提升机、输送机、振动磨等矿山机械设备的发展,推动煤矿机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户外旅游装备。以山地旅游发展为契机,借助兴义山地旅游运动装备产业博览会,推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突出山地特色,丰富和提升旅游业态,不断扩大中高端、多样化旅游产品供给,着力推动兴义山地旅游装备发展。积极引入户外装备厂商进驻黔西南州,推动户外装备、露营装备设计与制造本土化。支持本地企业转型制造户外装备。
电力装备。依托全州大力发展自备电厂的建设时期,重点发展智能高低压开关成套设备、高压及超高压电力变压器、高效节能变压器、电力线路器件、电线电缆以及电控配电等设备。积极支持轨道交通用电气设备、电气化铁路专用电缆及附件等项目的引进。推动光伏组件生产装备及产能的向本地区的产业转移,有效降低光伏组件单位价格。
3.培育发展通用装备及基础件
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向义龙新区集聚发展。依托西子西奥电梯、约堡重型机械装备制造等企业,培育引进电梯整机企业、电梯配件产品、高端数控机床及零配件生产企业,有效带动上下游特种钢材、模具铸件、高端数控机床、成套设备控制等机电产业耦合发展,建成中国电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推动整个区域机电技术装备升级。围绕通用航空、风电、太阳能、汽车、工程机械等关键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高端机械基础件,实现对工程机械、能矿装备等整机配套,重点发展异性、环形、复杂内腔高温合金和钛合金材料精密铸锻件,带动铸锻件以及特种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工艺的发展。大力提升材料、热处理、机械性能等关键领域的数字化制造和试验检测等能力,支持宝康智能装备公司在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工厂等领域应用,努力构建关键基础件研发、加工制造、试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将黔西南州打造成为周边区域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关键基础件研发制造基地。
专栏3化工和装备制造产业重大项目
一、现代化工
推动兴仁煤制乙二醇、甲醇制烯烃、煤制烯烃、煤制甲醇、氯酸盐、盐化工、氟化铝、高纯锰、高纯锑等项目落地。推进普安县煤制乙二醇项目、煤制聚乙烯(LLDPE)项目以及煤制聚丙烯(PP)项目,推动贵州宜兴化工年产30万吨高塔复合肥、册亨县生态有机肥项目,黔西南正胤活性炭科技年产15000吨高端活性炭系列产品项目,贵州鑫醇科技有限公司新一代煤制乙二醇中试项目。支持晴北煤焦化一体化,推进兴义宜化化工、兴化化工、乐呵化工等企业退城入园项目建设。
推动兴义年产9000吨多晶硅项目,贞丰年产120万吨氟化工系列产品,贵州泰力达科技年产1500吨镍系列催化剂和50吨贵金属催化剂等项目建设,支持贵州金鼎电子信息新材料年产100吨高纯红磷和五氧化二磷研发及生产项目,推进泉通森海实业年产20万吨工业硫酸项目建设。
二、先进装备制造
推动贵州锦兴年产5万台轻量化交通装备、年产50万吨车体特种轻合金汽车零部件项目、年产25万吨轻量化节能交通循环装备智能制造等项目落地,推动龙凯汽车轮毂、兴义汽车动力电池及大型储能电池、航空航天高精铝铸件、推进晴隆建隆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二期建设项目、贞丰贵耀汽车玻璃加工项目、年产8万套航空航天铝合金零部件项目、推动黔西南州尚骞机械制造可视化智慧矿山研究中心建设。支持黔西南上海约堡重工机械制造基地、贵州振华军民两用固体继电器和智能模块组件产业化等项目发展。
第四节壮大特色轻工产业
依托黔西南州生态优势,围绕生态特色食品、优质烟酒、健康医药、民族工艺品以及其他特色轻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开发一批优质产品,打造一批特色品牌,推动特色轻工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产品结构由单一低质低效向多样高质高效转变,构建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品牌化为特征的黔西南州特色轻工体系,推动特色轻工转型升级。到2025年,特色轻工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
一、重点发展生态特色食品
立足本地资源,发挥本地特色,发展优质特产,努力推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1.薏仁米
依托“中国薏仁米之乡”,以创建“国家级出口薏仁米质量安全示范区”为载体,围绕以薏仁米为主的农特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布局面向全球的薏仁米交易市场,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着力培育薏容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创建一批有价值的特色品牌,做大做强薏仁米农特产业。积极推动薏仁米秸秆的饲料加工,促进薏仁米循环产业发展。
2.茶叶
突出地方特色,着力打造“普安红”、“白叶一号”、“万峰绿”、“八步紫茶”等公共品牌,推动普安古树茶品牌发展,提升黔西南州茶叶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在普安县、兴义市等茶叶发展的重点区县培育一批茶叶生产和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茶叶处理装备机械化和自动化改造,提升茶叶产品一致性与标准化程度,改进茶叶生产加工模式。推动茶产业链延伸,重点发展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用品、茶有效提取物等中高端产品研制与开发,积极探索茶渣回收及再利用,重点支持普安县宏鑫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习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布依福娘茶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茶企发展。
3.饮用水
推进天然饮用水、矿泉水产业加快发展,着力培育贵州飞龙雨、苗西南、锶多多、阳光思源、金州龙泉和荣盛八千年等天然饮用水龙头企业做响品牌,做大规模,实现质与量双提升。积极推动高端生物饮料、水果萃取与功能性饮料等生产,推动饮品行业发展。结合当地丰富文旅资源,积极推动水旅康养项目的发展,重点推动兴仁锶多多天然高锶矿泉水康养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
4.板栗
充分利用望谟县独特地理生态,深耕板栗产业,横向发展板栗精深加工和林下经济,纵向发展板栗文化生态旅游,发挥贵州光秀生态食品龙头引领作用,带动整个地区原生态有机板栗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板栗休闲食品、板栗罐头、板栗饮品、板栗保健品等板栗深精加工产品。以贵州省农产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培育为契机,推动整个望谟县生态特色产业园项目建设。
5.糖
着力打造“古方红糖”品牌,培育糖业骨干龙头企业,发挥上下游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糖产业转型发展,加快食糖加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稳步推动制糖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稳定生产、转型发展,做大做强制糖产业。
6.茶籽油
依托册亨县、望谟县、晴隆县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域较好的油茶产业发展基础,建立油茶丰产示范园区,重点推动大亨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油茶科技产业链项目等一批特色优质油茶制备与精深加工一体化项目的发展,积极发展茶籽油衍生品、日用品,推动茶籽油保健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挖掘茶油、茶籽化石等文化,做好茶油渣、壳回收与利用。
7.食用菌
着力打造“安龙食用菌”品牌,推进食用菌研发、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发展,重点支持贵州景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宏臻菌业公司等食用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构建食用菌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体系。
8.特色果蔬
充分利用气候优势,推动水果、蔬菜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重点推动刺梨原汁及衍生产品发展、芒果原浆及冻干芒果片、香蕉面膜等水果衍生品加工,推动百香果、柑橘等果蔬原汁及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积极发展兴义魔芋精深加工产业发展。
9.其他特色生态食品
积极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推动肉罐头、卤制品、糯食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支撑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发展。
二、稳步发展优质烟酒
1.烟草
以提升烟草品质为重点,聚焦打造优质烟区品牌,积极探索烘烤成熟度、烘烤模式、烘烤工艺等创新方法,着力提高烟叶烤制过程新型燃料使用率,推进烟草产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生产水平,持续扩大高品质烟叶产出。推动卷烟零售终端建设,拓展“贵烟”品牌传播渠道。
2.酒类
聚焦振兴“贵州醇”品牌,支持贵州醇酒业有限公司资产重组、技改攻关、扩大产能,加快引进酱香酒、浓香酒产能项目建设,加速产能释放,积极拓展市场,重振贵州醇酒业。扶持发展茶酒、板栗酒、灵芝酒、薏仁米酒等特色酒业,支持贵州乔纳斯啤酒有限公司、贵州文松酒业有限公司、贵州普安六合酒业、普安应宏酒厂、册亨县灵芝酒等有潜力的特色酒企提升品质、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发展壮大。
三、加快发展健康医药
1.中药民族药
大力发展医药产业,推进中药、民族药尤其是苗药产品的开发,挖掘开发民间组方、验方,加快推出一批技术含量高、疗效可靠的药物,推动中医药、民族药系列产品现代化、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支持以民族药为重点的药品、保健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推动食药同源产业发展,加强薏仁米、花椒等药食两用产品研发。
2.化学药及生物药
依托丰富的药物资源,大力发展化学药、生物制药。大力引进行业头部企业,推动新型设备、技术和管理人才进入本地,推升化学药、生物药的研发与制造水平,积极培育本地药物制造企业。积极开展仿制药、专利药、新药的研发和技术合作,推进新产品、新制剂产业化。依托天地药业、德良方药业、云峰药业等优势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民族药制备,推动民族药品制剂产业发展。依托苗岭药业等民族中药企业,推动石斛、艾草、通草、百部、茯苓、板蓝根、灵芝等民族保健品和中药饮片生产与加工产业发展。
3.医疗辅助器械
依托骏江实业、苗药药业等医疗卫生材料及辅料生产企业,加快推动医用无纺布、小容量注射剂、软袋制剂、高档医疗康复用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等医疗器械与医疗辅助用品产业发展。依托现有医疗企业制备资源,加大消毒防护用品开发,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速干消毒液、口罩、手套、医用防护服、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等医用防护耗材。
4.中药材
依托贵州心意药业、贵州道地中药材等行业龙头企业,利用本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推动行业资产联合重组和结构调整,建成以金银花、石斛、小花青风藤、倒提壶、板蓝根、望谟通草、艾叶,安龙石斛、白及、黄精、百部、册亨灵芝、艾纳香、天东门等为主的地道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
四、延伸发展林纸加工
依托册亨县、望谟县等地丰富的林业资源,创新技术工艺,着力发展木材全产业链发展。引入示范带动性强的重点龙头企业,着力稳定建筑模板、生态板、人造纤维板、生态指接板等产品产能,推动中高档生态家具、实木地板、木制工艺品等高附加值木质产品发展。融合民族文化,重点挖掘本土特色,积极打造个性鲜明、性价比高的木制家居品牌,逐步向产业连高端延伸。积极发展木材产业循环经济,支持回收木材砍伐所产生的短尺寸枋条、圆木、废料等原料,发展活性炭等新型环保产业。对于加工产生的木屑,积极推动食用菌包、炭包等产品的制备。依托贵州鹏昇(集团)纸业等纸品龙头企业,着力推动酒业、食品等纸品包装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驱动包装产业发展向自动化方向发展,有效提升包装效率和质量。
五、积极发展轻工纺织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推动服装棉被生产、箱包制造等人员密集型产业在当地落户。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在高端仿真丝面料、高密布匹等高档布料产业进行布局,重点推动金州纺织高档织物面料产业化发展,推动服饰产业链向上游延伸。推动成衣成鞋制品产业发展,支持晴隆霞湖世家纺织、山水鞋业、龙发服饰、卓康鞋业等骨干企业发展,构建服饰鞋帽等消费品产业集群。着力挖掘民族特色服饰与民族民间特色产品,支持册亨县、兴义市等地区民族服饰、铁艺等民间手工艺品园区发展。
专栏4特色轻工重大项目
一、特色食品
重点推动兴义薏仁特色食品、薏仁酒水饮料加工生产项目,薏仁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加工生产项目,薏仁米高端产品深加工项目以及薏仁秸秆饲料加工项目,晴隆县万年农业产业公司年加工600万包薏仁水果麦片生产线、盘江同丰食品年加工生产20000吨米制品系列产品生产线建设;推动兴义魔芋精加工基地建设项目,黔州实业梨原汁、果蔬原汁、果蔬饮料深加工项目,册亨油茶精深加工一体化项目,畜产品深加工项目,贵州万源食品的食用菌及蔬菜深加工项目,贵州食源黔农业发展鲁布格小黄姜加工厂项目。推进贵州锶多多天然高锶矿泉水康养产业项目、富锶矿泉水、阳光思源分厂等项目建设,贵州永贞实业年产20000吨天然泉水灌装生产线项目建设。推动天刺力生物科技安龙山地刺梨大健康特色全产业链项目,普安怡丰原生态茶业“普安红”茶产业全产业链建设项目、习普生物科技年产5000吨茶叶精加工项目。兴义万峰工业贸易兴义粮油储产销一体化迁建扩能改造项建设、安龙食用菌全产业链深加工项目。推进望谟年加工新鲜芒果4万吨、加工1万吨柠檬生产线项目,建设红茶、绿茶精品加工生产线项目;推动晴隆县5000亩生态茶旅一体化建设项目、茶马镇茶叶深加工项目、茶籽化石博物馆综合开发项目、册亨油茶日用品研发加工,万亩柑橘综合开发项目,晴隆县草地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抹茶加工项目、花椒种植加工项目、百香果种植及精深加工项目、望谟县板栗深加工项目。积极推动兴仁农特产品仓储物流、展示交易中心的建设。
二、优质烟酒
加快贵州醇酒业有限公司年产1.25万吨基酒(其中:酱香7500吨、陈香5000吨)扩能技改以及义龙年产10万吨乔纳斯原浆啤酒技术改造项等项目建设。支持晴隆县薏仁精加工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年加工薏仁洒2000吨)。
三、健康医药
推进贵州苗药养生园、兴义市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产品科研设计及生产基地、义龙红星医药产业园建设,支持兴义市年产2000吨医用级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项目建设。支持晴隆县腾龙岭中药材加工项目(年加工各类中药材2500吨)。扶持云峰药业、天地药业、德良方药业等一批医药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快贵州省医疗产品外贸出口加工基地、年产10000吨医用无纺布、小容量注射剂外贸产品专用生产车间。加快推进黔西南高新区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兴义市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产品科研设计及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
四、林纸加工
支持册亨年产8万立方米杉木加工中高档生态家具、实木地板生产加工一体化项目、支持晴隆县6万方木材年加工项目等建设。支持册亨巧马木材加工聚集区、望谟平洞木材加工聚集区、兴仁木材加工聚居区、兴义敬南木材加工聚集区。推动鹏昇纸业二期年产130万吨包装纸生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鹏昇纸业年产60万吨包装纸生产。
五、轻工纺织
推动贵州金州纺织有限公司年产5000万米高档化纤仿真丝面料及600万米真丝面料纺织生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年产40万吨涤纶短纤维、年产100万锭涤纶纺纱以及年产12万吨印染等项目建设。推进普安县才华实业有限公司改扩建项目建设。推动晴隆霞湖世家60000平方米年加工1200万件纺织科技园制衣生产项目,兴仁服装加工生产项目、纺织系列加工生产项目,册亨云娇布依特色染织刺绣有限公司年产20万套布依染织、缤腾纺织加工项目、兴仁1000万件/年纺织系列加工生产、刺绣民族服饰项目。推进兴仁市荣凯五金搪瓷制品,贵兴义工艺制品发展。
第五节升级改造新型建材产业
以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建材为导向,紧抓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契机,加快传统建材企业升级改造步伐,补齐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建材短板,推进智能化生产,全面提升传统建材企业质量和效益。积极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推进建筑建材业融合发展,扩大新型、绿色建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应用,推动全州新型建材产业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新型建材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一、巩固传统建材产业
1.水泥
依托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加大对水泥制备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与引进力度,重点突破水泥制备过程中的智能制造、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通过推广变频调控技术、磨破一体化等技术工艺,持续降低水泥制备单位能耗,推进水泥产业的技术装备创新与提升。稳步推动水泥行业产能释放和绿色发展,针对实际应用场景,积极开发高标号水泥、低碱水泥以及满足特定工程需要的特种水泥制品,推动高效粉磨技术、高效能烧成系统技术、高效脱氮脱硫技术、燃料替代技术、高效大型袋式除尘等绿色技术工艺应用,积极推动火电厂粉煤灰在水泥制备工艺过程的循环利用,促进新型低碳环保水泥产业发展。到2025年,全州水泥产量达到1300万吨左右。
2.混凝土
打造以骨干企业为引领、上下游关联产业协作配套、共同发展的预拌混凝土产业生态集群,促进水泥与商砼行业融合发展,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迈向高端发展。构建行业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依托信息化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混凝土性能的精准设计,提高不同材性、不同密度粉体材料的微均化水平,推动混凝土生产的质量控制水平和生产效率,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超高、超长、超深、超长寿命的要求。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促进混凝土预制件的广泛使用,提升施工标准化和通用性,推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PC构件、水泥复合多功能保温墙体、保温防水屋面、集成化设备管线等建筑终端产品应用。
3.沙石骨料
依托南北盘江水运及本地石矿资源优势,科学规划、优化砂石开采布局,围绕望谟县、册亨县、安龙县、贞丰县等地建设一批规模砂石矿山,加快推进石材生产废弃石料综合利用,积极拓展砂石骨料市场。围绕绿色发展,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机制砂石骨料制备工艺装备技术水平提升,加大对石材角料、矿山尾料、建筑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持续扩大一体化机制精品砂石骨料产能。重点发展骨料颗粒可整形、级配调整方便、石粉利用及节能降耗工艺好的机制砂石骨料工艺技术,推动砂石骨料从原矿到符合混凝土级要求的精品砂石骨料一体化制备,提升砂石骨料整体装备水平。突出生态保护与节能减排,完善防尘和降噪措施,重视矿山复垦绿化,加强矿地和谐。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强石矿资源整合和利用,做强做大砂石骨料企业。到2025年,争取形成500万吨以上砂石骨料规模。
4.玻璃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真(中)空玻璃、贴膜玻璃、双钢夹层玻璃、高强基板玻璃、建筑用防火玻璃板材等高性能新型玻璃产品,积极发展特种高端玻璃,提升建材市场中高端产品市场份额。严格遵照国家相关规定,促进玻璃产业升级,围绕提高质量、节能减排及精深加工,加大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力度,推进生产加工一体化,重点突破超薄玻璃基板成型、高强及防火高端玻璃制造等关键技术,着力打造贞丰玻璃制造新型产业示范园区。
二、积极培育新型建材
1.石材
依据石材资源分布情况,合理布局石材发展空间,积极推进安龙石材产业发展中心建设,推动普安县、贞丰县、册亨县等石材企业加速向当地石材基地集聚,促进全州石材“一核心三基地”格局形成。大力推动石材精深加工产业,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扩大中高端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石材标准化、系列化产品,重点推广板材薄型化技术和大理石复合板生产技术,发展高档建筑装饰石材(饰面石材)、大理石薄板、异型石材、复合石材等制品。推动石材全产业链建设,支持石材矿山、石材加工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深度整合与协同发展,鼓励采用废石加工建筑砂石骨料、开发与设计异型石材产品、边角料加工石材马赛克产品、碎块加工产品等方式推动石材资源充分应用。着力培育黔西南州石材品牌,重点打造“木纹石”、“普安灰”等具有鲜明特点的石材品牌,构建石材生产相关标准,推动区域品牌、地理标志建设,提升区域石材竞争力。
2.新型墙体材料
推进域内火力发电厂产生的大宗固废循环综合利用,重点推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矸石砖)、粉煤灰烧结空心砖、粉煤灰蒸压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以及其他利废墙砖制品的发展;积极利用循环流化床燃烧产物,推动以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为主要原材料的新型墙体材料循环产业。提升新型墙体材料制品生产装备的自动化、成套化、规模化水平,打造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清洁利用的全产业链循环经济新型建材产业园,构建全州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关联度紧密、生产循环和清洁化生产的新型墙体建材产业集群。
3.装配式建材
鼓励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砌块等传统建材企业向装配式建筑企业转型,在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全程采用BIM技术,推动装配式建筑与绿色节能建筑、智慧建筑有机融合。持续加大装配化装修推广力度,促进集成厨卫、轻质隔墙等材料、产品和设备管线集成化技术的应用,加快形成适合本地可复制可推广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围绕装配式建筑,积极发展设备制造、物流、绿色建材、建筑机械、可再生能源等相关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和重点企业。
4.功能建材
积极推动隔音、阻燃等环保功能材料发展,大力推进轻质内墙隔板、轻质阻燃保湿保温材料、隔音材料、防水卷材、环保抗菌涂料、环保型装饰装修、保温装饰一体化等各型功能材料在建筑中应用。加快发展高品质、多品种的塑料管材、塑料型材及门窗、地板、墙面饰材等塑料建材制品。推动装饰一体化功能建材发展,着力推动高档装饰砖、自保温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保温装饰一体化装配式墙板等新型建材发展,稳步推动低能耗、低污染、高强度、高效施工等建筑材料产业集群形成。
专栏5新型建材重大项目
一、传统建材
水泥产业要推动贵州森垚水泥有限公司200万吨新型环保精品砂石骨料项目、兴义市混凝土搅拌项目建设,支持晴隆盘江水泥260万吨/年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望谟县新型环保精品砂石骨料配套项目的建设。积极推动贵耀材料1200T/D在线低辐射浮法玻璃生产线二期项目建设。
二、新型建材
石材产业重点推进贞丰县超薄大理石精深加工及固体废弃物(大理石薄板、文化石、地铺及路沿石、马赛克)综合利用项目,推动绿色新型建材循环利用产业园项目、兴仁市年处理10万吨焚烧厂飞灰生产20m3万陶粒砌块综合利用利用项目、贵州玉林石材饰面用大理石转型升级建设项目,贵州木纹石材开发公司安龙县木纹石整合开采及加工项目(一期)建设;贵州鑫盛隆石材深加工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贵州仁寿矿业标准化矿山建设及大理石产品深加工项目,晴隆尚龙汇实业年产5000万平方米大理石项目、光照镇海联石材年产6000万平方米装饰石材项目。
墙体材料方面重点推动望谟年产5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兴义年产30万立方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线建设项目、贵州桌圣丰业60万吨/年粉煤灰分选综合利用建设项目、10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新型材料项目、120万立方米灰渣混凝土空心隔墙板项目,兴仁市火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贞丰县煤矸石建材、新型墙材生产项目、火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普安县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以及望谟县5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新型材料项目贵州阳光兴业绿色建材新型秸秆板材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支持年产6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项目、支持贵州兴电石膏粉线扩建及热源系统改造改扩建项目、兴义市50万吨磷硫石膏、粉煤灰砌贴粉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推动兴义市新型水性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
第六节积极培育大数据与电子信息产业
坚持龙头企业引领、特色产业集聚,抢抓“新基建”战略机遇,着力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推动数字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到2025年,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
巩固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加快推动电子元件及电子材料制造、智能终端制造及配套等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发展,打造黔西南州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
1.壮大发展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
抓住数字经济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依托义龙新区、兴义市等区域锂离子电池产业基础,以义龙振华新材料、贵州羚光新材料等企业为核心,大力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3C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池和电池原材料产业,形成完善的锂电池产业链条。加大对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电、池高镍电池等成组技术研发力度,开展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升方法、快速充电技术、新型正负极材料等电池关键技术研究,着力突破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等领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瓶颈,加大对下游消费电子电池、动力电池等电池封装模组企业培育与引进,推动义龙新区建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电池梯次回收绿色利用基地建设,构建电池材料--电池配件--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回收以及检测的完整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体系。
2.大力发展智能终端及配套
抢抓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发展机遇,依托义龙大数据产业园区,大力引进通用型和消费型智能终端产品生产线,重点向可穿戴终端设备、智能家居、医疗终端设施倾斜,促进高端智能终端产业集聚,提升智能终端制造及配套水平。大力引进和培育智能终端产业龙头企业,推动终端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车载半导体、传感器、连接器、显示模块、控制器等电子元件制造产业,促进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激光打印配件、新型显示设备企业与配套企业纵向融合。加大技术投入,着力推进电子器件制造产业发展,推动智能终端制造柔性化、智能化发展,构建多层次、多门类的智能终端产业链体系,重点发展中高档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制造领域,支持新型传感器件、智能终端配套元器件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等,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二、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载体,通过加强“新基建”建设,提升软件与信息产业对实体经济服务力度,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突破。
1.夯实数字新基建基础
加快战略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区域性数据中心建设,持续扩充云计算资源,支持黔西南州建设成为国家超级计算数据储存中心之一,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提供算力与存储支撑。加快布局5G、IPv6、卫星互联网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构建高速泛在的网络基础设施,形成具备感知、连接、存储、计算、处理能力的新型基础设施。结合黔西南州各行业应用场景,加大新型通讯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链首企业引进力度,积极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5G、物联网等前沿新兴业态发展。
2.拓展软件应用与服务能力
深入推进应用创新和融合发展,发挥软件的深度融合性、渗透性和耦合性作用,加速软件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通过构建黔西南州云存储,推动大数据应用技术服务能力,积极推动SaaS软件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产业发展,着力增强物联网、移动互联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数据库、行业应用软件和特色软件服务产品,助推传统产业融合转型。
3.推升产业服务能力
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特色数字产业链。通过工业软件开发与升级,提升服务型制造水平,依托宝康等装备智能制造企业,重点发展工业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实现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融合,推进域内制造企业数字化改造与智能化生产,重点推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自主可控的嵌入式等现代化管理系统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依托数字技术推升农产品全环节的数字化管理,依托电子商务技术实现运营销售精准对接。加快自动分拣系统应用,实现无人化、精确化分拣作业发展,推动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推升。加大“北斗+5G+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持续关注数据化运营服务,推动北斗卫星技术在应急指挥、防灾减灾、交通运输、旅游服务、城市治理、农业、气象等多项领域中的创新应用。
4.丰富数字内容服务
纵深推进数字内容服务产业发展,依托贵州指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网络虚拟财产交易龙头企业,以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优化虚拟产品交易体系,利用网络资源和品牌资源积极推动网络虚拟产品交易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5G技术与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产业融合,创新通信行业运营模式,开展网络切片、行业虚拟专网等技术模式创新,全面提升数字经济技术创新能力。
5.创新数字治理
依托智慧金州汇聚数据,健全共享机制,有序推进数据开放,最终实现以政用带民用促商用,培育壮大数据应用生态。持续提升上云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智慧金州”大数据平台与省级“一云一网一平台”的对接和互联互通,有效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全州大数据企业本地服务优势,加强与华为公司、中信公司等合作,提升大数据服务能力,为黔西南州大数据融合上云企业提供数据支撑服务。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在金融、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交通等领域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应用体系平台,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有效推动互联网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数字政府”建设行动,围绕“建、管、用”,持续深化云平台功能,汇聚整合各类监管数据,建立权责清晰的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政府数据共享可信溯源,推动州、县、乡镇、村四级业务一体化,保障规范监管、精准监管、联合监管。切实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高防护意识,强化防护手段,落实管理责任,摸清数据资源底账,健全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做到资源“心中有数”、治理“于法有据”,为数字政府建设保驾护航。
专栏6大数据与电子信息重大项目
一、电子信息制造业
重点推动贵州羚光新材料年产10万吨动力电池项目建设,支持贵州万峰博亿能科技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兴义市博亿能石墨烯锂离子动力及储能电池(一期)建设、兴义锂离子电池产业园项目、高端乘用车汽车动力电池及大型储能电池项目、石墨深加工及石墨稀生产项目、年产3000吨多规格电池级四氧化三钴等电池项目建设,推动义龙新区扬德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建设。黔西南年产20万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
二、大数据与软件服务业
重点支持工业完备供应链大数据平台、矿产业大数据监控与分析平台、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云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大数据、黔货出山智慧物流系统、兴义市现代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建设项目、数惠万峰大数据“智慧金州”平台建设、兴义市智慧电力建设等大数据平台、黔西南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开展数字设施提升工程,推动黔西南州5G+城市数字建造全生命周期应用服务平台建设,黔西南州中信大数据“企业云”平台建设,贵州金义大数据开发有限公司数据采集、存储、开发项目,贵州指趣网络科技虚拟产品交易项目,贵州万峰林智慧旅游集团电子商务服务,贵州中森信息网络大数据程序编程项目,贵州久网同城科技黔程出行平台项目,贵州阳光海纳网络“生活PLUS”平台项目,贵州中顺实业兴仁市农业决策辅助SAAS系统服务平台项目等数据服务设施建设。
第五章 主要任务
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招商链、企业梯队、产业融合、绿色低碳、对外合作等方面,围绕工业倍增行动,深入实施八大重点任务,全力培育“八新制造”,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
第一节聚焦产业链,构建产业发展“新集群”
1.提升园区集聚能力
按照园区的产业定位,紧盯产业链薄弱和缺失环节,以招引重点项目为抓手,引导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园区集聚。支持园区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加强园区内配套协作,加速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支撑的产业集群。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打造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健全园区管理体制,明确园区管理责任主体,鼓励园区实施“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机制,支持园区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专业化园区运营商。健全园区考评机制,探索以亩均税收为核心的绩效综合评价,提高园区综合利用率和园区综合竞争力,推动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2.加快打造产业集群
按照“特色主导、错位发展、产业协同”的思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结合黔西南州各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联动、上下游产业聚集,推动同类、关联和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依托黔西南州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地方电网优势,以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兴仁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围绕煤电铝、煤电冶、煤电化、煤电建,打造生态载能产业集群。紧抓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机遇,依托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化布局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石墨烯以及硅系列材料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打造以3C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安龙、普安丰富的石材资源,以安龙石材园、普安白沙石材产业园为载体,引进龙头企业成立石材联盟,统一石材制品质量标准,做响“安龙木纹石”、“普安灰”品牌,引导园区外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石材产业集群。依托黔西南州生态优势,聚焦茶、食用菌、薏仁米、精品果蔬、中药材等十大特色农业,加快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3.培育优势产业链
着眼全球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聚焦生态载能、新型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大补链、强链、延链力度,打造煤电铝、煤电冶、煤电化、煤电建、锂离子电池等五大标志性产业链。建立由州领导领衔的“链长制”、行业龙头企业领衔的“链主制”等机制,动态调整产业链培育重点,补齐产业链创新短板,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共同体。
煤电铝产业链。抓住交通轻量化、有色金属合金化等产业市场潜力,发挥全州在铝、镁等轻金属产业基础和煤电资源优势,依托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兴仁经济开发区等载体,以电解铝生产企业铝液直供为纽带,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铝制品企业,打造以兴义电厂、兴仁登高、元豪铝业等龙头企业为“链主”的“煤炭-电力-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煤电铝产业链。
图3煤电铝产业链
煤电冶产业链。围绕贵州及周边省份丰富的锰矿资源,发挥全州冶金产业基础和煤电资源优势,依托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载体,积极研发优质硅锰合金,开发装备制造相关产品,打造以万峰实业、泰龙集团等龙头企业为“链主”的“煤炭-焦炭-锰矿-硅锰合金-钢铁-钢铁制品”煤电钢一体的产业链。以工业硅粉为突破口,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构建以万峰实业等龙头企业为“链主”的“煤炭-电力-工业硅粉-硅制品”煤电硅产业链。
图4煤电冶产业链
煤电化产业链。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依托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贞丰县特色工业园区等载体,积极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拓展煤化工一体化下游产品开发应用,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以金宏化工、宜兴化工、贞丰久盛等龙头企业为“链主”的“煤炭-精煤-合成气-煤化工精加工材料”煤电化产业链。
图5煤电化产业链
煤电建产业链。紧抓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发展机遇,发挥全州丰富石材资源和南北盘江航运优势,依托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贵州兴仁经济开发区、安龙县特色工业园区等载体,制定实施“黔石出山”计划,聚焦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打造“煤炭-电力-水泥、机制砂、石料-新型墙材、饰面石材、水泥制品”煤电建产业链,推动机制砂石、水泥及制品、石材等产业快速发展。
图6煤电建产业链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发挥全州在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等方面的产业基础和电价优势,依托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载体,积极引进电解质、电池隔膜、绝缘材料、3C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生产企业,打造以振华义龙新材料等龙头企业为“链主”的“三元前驱体等原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废电池回收”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
图7锂离子电池产业链
第二节聚焦创新链,突破产业发展“新技术”
1.完善产业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研发机构“清零”行动,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首台(套)装备等,按不同情况给予资助、贴息、以奖代补和风险补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聚焦“大电强网”产业关键环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引导中小科技型企业聚焦专业技术细分领域研发创新,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发展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探索“飞地”借智引智模式,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飞地”建设为契机,支持企业在上海、深圳等创新资源集聚地打造一批域外科技、人才“飞地”。开展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加快科技人员薪酬制度改革,健全绩效工资分配机制。
2.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围绕黔西南州首位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引导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积极创建国家或省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宁波、惠州等对口帮扶城市的科技合作,探索在广州、深圳等创新资源集聚地开展“科创飞地”建设,实现借脑研发、柔性引才,形成“发达地区研发+黔西南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鼓励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州职业技术学院、州喀斯特研究院、大型企业等开放共享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助力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鼓励和支持各工业园区、大学和企业利用闲置仪器设备、闲置厂房、办公楼创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工场、创业咖啡等创业孵化载体,重点推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申报省级大学科技园。
3.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提升双联动
强化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组织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围绕煤电铝、煤电冶、煤电化、煤电建、锂离子电池等五大标志性产业链,迭代完善科技攻关清单,定期发布“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榜单”,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协同创新项目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引入“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靶向招引一批产业链上高层次人才和研究团队,推动州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聚焦生态载能、新能源材料、石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培育需求,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化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组织实施一批由龙头企业牵头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向中高端跃升。
第三节聚焦价值链,促进产业发展“新升级”
1.打造“黔西南制造”品牌
围绕“大电强网+大产业”工业产业体系,支持重点行业争创国家级区域(行业)品牌,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贵州省名牌产品等省级以上品牌。在基础材料领域,依托兴仁登高、元豪铝业、万峰实业、振华义龙等骨干企业,围绕铝及铝加工、铁合金、锂电池材料等产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区域品牌。在新型建材领域,依托玉林石材、贵州木纹石材等骨干企业,打造“木纹石”区域品牌。围绕州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推广“行业协会+加工龙头企业+地理标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式,打造一批生态特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建立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梯度培育库,通过集中培训、集中提升、集中认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黔西南特色品牌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品牌指导服务机构,提供品牌创建、运用、保护、管理的全周期服务。
2.强化标准质量建设
以五大标志性产业链和四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开展产业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围绕农特产品加工、新型建材、节能减排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质量提升示范等活动,提升产业链质量水平。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应用先进质量管理办法,建立覆盖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培育质量标杆企业。围绕基础材料、新型建材、化工和装备制造等产业,攻克一批制约质量提升的关键技术,推动州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不断增强全州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黔西南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黔西南州特种设备检验所服务效率和水平。
3.强化知识产权建设
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清零”行动,围绕新材料、特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专利导航,推动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行动,将假冒专利、假冒商标、侵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情况纳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推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具备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企业。鼓励州内高校、科研院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突破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创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
第四节聚焦招商链,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1.全面营造高效营商新环境
以“三减一降”(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降成本)为目标,按照“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要求,建设“服务和效率高于周边、成本和负担低于周边”的营商环境新高地,打造“贵人服务”黔西南品牌。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政府服务企业综合平台,构建服务企业快速反应机制,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细化量化政务服务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实现涉企审批事务在省规定时限基础上“再减一半”。探索建立网格化服务市场主体模式,设立网格服务专员。强化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等资源要素向园区倾斜,切实降低企业要素成本。推动开展净地出让和标准地试点,简化用地办理流程,缩短用地审批时限。加强与贵阳海关(兴义海关)合作,大力推行“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通关模式,提高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努力对标国际标准,构建营商环境揭短挑刺奖励制度,实现对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全方位监督和评估。
2.全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
依托州内优势资源,瞄准六大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理清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摸清州内企业关系,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为重点,编制锂离子电池、铝、煤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招商地图,系统梳理产业龙头企业、国内相关产业重点集聚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信息。采取“一个产业链、一张地图、一个专班”的方式,探索建立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链长”的常态化精准招商。瞄准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及成渝地区等区域的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利用贵洽会、优强民企招商大会、央企招商大会、贵州酒博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山地旅游大会等投资贸易活动平台,精准推介州投资环境和优势,实现定向承接、集群引进。落实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招商责任制,完善招商方式,灵活运用乡情招商、专业招商、基金招商、专家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有效承接先进地区产业溢出和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
3.全面精准谋划重大项目
坚持以质量效益为导向,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扩大有效投资。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按照“竣工投产一批、在建一批、计划新开工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要求,借助和利用产业协会、行业商会、专业机构、落地企业等资源,围绕六大工业产业和重点产业链,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储备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力强、投资力度大的重要产业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专班、一张报表、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组织,完善项目定期报告机制、项目会商协调机制。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电、用水、排放、资金等要素需求。创新资金投入模式,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公共平台投入力度,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第五节聚焦企业梯队,培育产业发展“新主体”
1.加快培育“链主”企业
围绕煤电铝、煤电冶、煤电化、煤电建、动力电池、生态特色食品加工等产业链提升需求,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推动企业从高成长型-行业骨干型-链主型的梯次升级。鼓励优势企业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通过并购、引进、参股等方式,提高产业链垂直整合度,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需求,主动对接央企、省外企业扩张要求,着力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国内500强、央企落户黔西南州。
2.全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专注并深耕于细分行业领域,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核心配套企业。加强重点企业梳理排摸,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清单,开展分类指导、精准服务、动态跟踪,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升、直接融资、市场开拓,努力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
3.加快企业升级提档
实施小微企业质效提升行动,以“升企入规”为目标,鼓励小微企业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之路,推动“微转小、创改科、小升规”工作,构建“微企业-小企业-规上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分年度明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目标,进一步加大对新增入规工业企业指导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小微企业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聚,完善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物流、检测等服务平台,助推小微企业“上规升级”。推动金融优惠政策惠及更多小微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4.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支撑作用,发挥大企业平台、渠道、品牌、创新优势,提高本地化配套率,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围绕供应链整合、创新协同、数据共享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应用程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业务系统云端迁移,加速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相关园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色载体,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第六节聚焦产业融合,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
1.推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
深入实施《黔西南州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打好“数字经济”攻坚战方案》,依托贵州省“工业云”平台和州建设的“企业云”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搭建企业级平,构建设计、生产与供应链等资源有效组织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制造业网络化协同专项,鼓励冶金、化工、建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等领域优势企业将设计、生产、物流、销售、售后等环节布置上云,实现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网络化,构建网络化协同服务生态圈。围绕义龙大数据基地,鼓励企业开展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客户需求大数据、产品研发设计大数据和生产制造大数据,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重点推动白酒、生态特色食品、服装、包装等行业引进定制解决方案和柔性生产设备,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和服务。
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聚焦煤炭、装备制造、冶金等行业,分行业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升级,构建“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梯次培育路径,提升行业智能制造水平。在煤炭生产行业,加快推进煤矿企业智能机械化开采,鼓励煤矿企业应用综采工作面数字化测控与少人或无人生产技术、煤矿数字化智能化监测与管理系统等,建设智能矿井。在电子元件、装备零配件等离散型行业,构建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模式。在有色冶金、化工等流程型行业,加强智能传感和实时数据采集、在线检测、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可视化、质量可控和产品可追溯;重点推进冶金产业产线质量数字化管控专项实施。
2.推动工业和农业融合
围绕黔西南州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盟,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和重点环节,统一产品质量标准,创建区域性公共品牌。筛选一批成熟适用加工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选择优势产区建立农产品加工技术示范基地。搭建各类农产品加工对接平台,依托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建设信息网站群,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上传下达。
3.促进工业和服务业融合
推动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加快能源产业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鼓励具备技术等优势的企业提供安全环保、废弃物协同处置、污水处理、热力供应等服务。实施传统行业服务化转型专项,鼓励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白酒、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搭建企业云平台,运用互联网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增值服务,培育“制造+服务”跨界融合的新市场主体。依托各类工业遗址、工业基地、工业园区,打造观光工厂、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公园、工业文化创意基地、工业旅游小镇等工业旅游产品体系,开展影视拍摄、绘画写生、艺术创作、科普培训、教育实践等活动。鼓励围绕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服饰、山地旅游等领域,开发具有观赏性、艺术性、文化性和实用性的便携式工业旅游商品,培育黔西南州旅游购物产业体系。重点支持贞丰探索以黄金勘探、采选冶、黄金制品加工、黄金化工、黄金文化旅游等为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构建“黄金产业+休闲旅游”产业体系。依托大数据产业基础和黔西南州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大数据对旅游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打造黔西南州全域旅游智慧系统,进一步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的有机融合。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建设与制造业企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体系及信息平台。围绕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医药等产业,针对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等重点环节开展工业设计。发展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处置工业“三废”及社会废弃物。
4.推动煤电网产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煤炭资源和地方电网优势,围绕“大电强网+大产业”的战略部署,以两(电)网融合为契机,大力发展“大电强网+冶金”、“大电强网+新建材”、“大电强网+新材料”、“大电强网+大数据中心”、“大电强网+化工”等产业,加快推进煤电网产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科学设定煤电达峰目标,推动煤电更多承担系统调节功能,推动风光水火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
第七节聚焦绿色低碳,建立产业发展“新体系”
1.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矿山,发展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全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按照产业结构绿色化、能源利用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的要求,以企业集聚化发展、产业生态链接为重点,开展绿色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推进国家绿色园区创建试点。引导和推动煤电、有色、钢铁、化工等行业新引进落地的产业化项目,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分类建造、改造和管理厂房,开展国家绿色工厂创建试点。严格执行自然资源部绿色矿山建设评价体系指标,全面开展绿色矿山达标建设,将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纳入矿业权出让合同和相关设计方案,将绿色矿山建设贯穿到新建矿山建设的全过程。鼓励建材、特色轻工、生物医药等生产企业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采用高性能、绿色环保新材料,开发一批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新产品。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涵盖采购、生产、营销、使用、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
2.推进生产绿色改造升级
大力推进能效提升。持续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强化能耗总量指标以及单位GDP能耗指标调度,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在煤电、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等主要用能单位开展大规模节能技术改造,加快节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支持节能低碳技术改造和工艺提升,积极开展能效达标对标活动。加快高效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重点组织开展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等节能改造。支持企业开展能源管理系统信息化改造,推进企业能源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采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选择使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减少污染物的代入量,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积极引导煤电、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强度。积极引导南盘江、北盘江等重点流域内的造纸、化工、化学原料药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降低各行业废水排放总量及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清洁生产标准、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创建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3.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按照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的思路,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以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专项行动,支持清水河-威舍经开区以电厂的废渣、废气、脱硫石膏、粉煤灰及冶炼渣、冶金尘泥、赤泥为主要原料进行循环再生产,发展加压砖、加气砖、石膏板、石膏粉等新型建材。积极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发展农业废弃物、农产品废渣、林木“三剩物”等资源化利用。
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围绕冶炼渣、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组件等主要再生资源,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力度,着力突破资源回收利用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及产业规范发展。支持企业开展钢渣、阳极泥、高炉渣、赤泥、锰渣等回收,精炼提取锌、铟、锗等金属;引导企业发展锂离子电池梯次回收绿色利用产业。建设一批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区,推进再生资源跨区域协同利用,重点支持义龙新区建设危险废物综合利用中心、电子垃圾处理等多功能的静脉环保产业园。
第八节聚焦对外合作,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1.积极融入国际“外循环”
深度对接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争取更多项目、企业、产品进入省“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库、重点企业库、重要产品库,推动茶叶、服装、苗药、硝铵等产品出口。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与东南亚等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引导优势产业、富余产能和先进技术“走出去”,积极融入泛北部湾、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抢抓贵州正式开行“黔新欧”班列的机遇,积极加强与西北、中亚、欧洲等地合作,积极融入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分工体系。
2.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
依托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财税、金融、产业、用地、人才等政策帮扶优势,借鉴与沿海城市签到稳岗协议和重庆市合作发展“渔+”经验,创新发展“沿海企业+黔西南资源”、“外地市场+黔西南产品”、“发达地区研发+黔西南制造”等合作模式,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建设。
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借助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和惠州对口支援平台,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农林产品加工、大数据、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扩大合作发展空间,推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义龙新区建设高质量的蔬菜基地,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配送分中心。依托南北盘江水路优势,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全力打通水泥、机制砂等新型建材“南下”通道,促进水泥、机制砂等产业充分释放产能。
积极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强与重庆、广东、四川、上海、浙江等省市在农林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领域合作。主动承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资金、资本、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向黔西南州转移,支持共建产业转移园区。重点加快与慈溪共同建设打造安龙万洋众创城园区,积极承接宁波等地区相关产业转移落户园区。
3.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
依托滇桂黔三省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构建川滇黔十四市(州)合作与发展机制,继续参与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推动与周边省市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地方电网的政策优势,加强与六盘水市、毕节市等周边区域在煤炭、水电、风电、光电资源方面的合作,推动兴义市地方电网向六盘水市、毕节市等地延伸,探索“煤电合作互补”、“跨网电量交易”、“共建园区”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国家新型能源基地。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县(区)要成立相应协调机构,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确保上下协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健全州领导联系服务重点工业企业机制、州领导领衔六大工业产业工作机制和重点工业企业特派员制度,统筹产业发展,加强运行调度。定期到重点企业开展帮扶,研究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实行“清单式”精细化调度管理,采取“一企一策”跟踪问效,确保产业、企业稳定发展。
第二节加大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支持,最大限度用活用好国家和全省各类财政资金。州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资金,统筹用于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和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重点支持六大重点工业产业发展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国家、全省关于工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授信支持和金融服务。通过财政,金融等多种渠道筹集发展基金,以股权、创业、风投等方式支持工业发展,进一步撬动社会投资,实现资金效应最大化。探索围绕产业链部署资金链,建立“基金+金融资本+财政资金+担保”的投融资结构的产业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型和创新型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支持,缓解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全面落实降成本优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措施。
加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力度。深入推进贵州省电网和兴义市地方电网“两网融合”,进一步发挥地方电网“电价洼地”优势,制订支持大工业用户参与电力交易,统筹园区企业打捆参与电力交易先试先行政策,充分发挥南方电网安全保障和地方电网灵活定价优势,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落实和用好产业发展政策。实行负面清单与鼓励类产业目录相结合的产业政策,提高政策精准性和精细度。在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对有条件在西部地区就地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给予优先布局建设并优先报审支持。制定支持铝、电池等重大产业的地方政策,继续扩大产能规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用好“黔边城州带发展”政策,在推进“兴义-兴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集聚创新要素,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第三节创新体制机制
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企业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及时清理、修改和废止不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环境、阻碍要素流动的法律法规,着力破解企业在产权保护、投资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难题。
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国有资本投向工业企业,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严格按照省、州非税收入收费目录落实涉企收费政策,严肃查处违规收费行为。
第四节完善要素保障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倍增计划和精英人才计划,加大中青年人才吸引力度,优化人才结构。聚焦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实施高精尖人才领跑工程,通过“星期天院士”、“候鸟型专家”等柔性引才方式,引进一批院士、专家及人才团队。深化实施州管专家支持计划、人才聚集工程、雁归兴州计划,培育引进一批州管专家、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扎实推进工匠塑造工程、企业精英培养计划、人才基地培育工程、筑梦青年人才计划等,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强化矿产资源要素保障。制定“六大重点工业产业”矿产资源保障政策,增强“六大重点工业产业”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协同性;深化能源运行新机制,加快现代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电价洼地”优势,加速推进“煤电网产”深度融合,构建能源产供储销一体化模式;强化矿产资源的绿色利用,不断提高矿产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水平。
完善用地政策和用地支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有序统筹布局工业发展用地。注重开发区规划引领,引导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布局,做好科学预测与配套设施完善;制定有效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益的优惠政策;保障工业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提前谋划新型工业化项目,优先保障新型工业化项目用地;制定实施差别化产业项目供地政策。
加强物流用水用气保障。针对大宗商品物流运输,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构建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发展体系;科学规划,确保企业生产过程用水供应充分;加大优质项目引进,不盲目招商,避免高水耗、高污水产业落地,保护绿水青山。对于重点园区、重点项目优先保障用气,增加气源、完善输气管道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企业正常生产运行。
第五节深化管理考核
强化规划实施过程管理,完善规划评价体系和动态调整修订机制,分年度制定工作要点,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适时修订完善规划目标任务,确保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建立分区域、分梯队竞争机制,完善规划监督考核办法,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强化督促检查,确保规划一抓到底,把推进规划实施作为县(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六节加强安全生产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和“安全发展”的理念,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理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积极开展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安全检查,进一步深化工业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工业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制定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相关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考核体系,完善监管体制;增加安全经费投入,落实项目、资金,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推广应用安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工业行业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推动全州工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