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召开,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讲话中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关于“生态保护、生态强省、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类字样的话题,近年来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在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万晓白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建议,希望全民共同参与、共同保护生态,还自己一片绿草蓝天。
万晓白在建议中提到,要坚持森林、草原、湿地并重,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参与为辅。要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中,加入对村屯一级的奖励,同时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对已有林地、草原、湿地的保护和监管,压实生态保护责任,对用外来物种取代本土物种,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不可逆后果的行为,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作为省人大代表、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近年来,万晓白带领协会里的1000多名志愿者,在科尔沁沙地边缘地带从事沙化草原的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志愿服务累计超过400万小时,辐射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旨在遏制和转变科尔沁沙地区域沙漠化的趋势,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恢复草原生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万晓白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以恢复草原原生物种为主,谨慎引进外来物种为辅的生态修复原则,恢复乔灌草三位一体的生态立体景观,建立防风固沙生态屏障,阻止科尔沁沙地东扩,保护优质耕地和自然村落。
截止到2020年12月,协会共建立生态沙化草原修复区5块,达到5000亩;原生植被覆盖率达到60-95%,回归野生动植物达到300余种;栽种成活防风用杨树30000棵,保护恢复野生榆树及杠柳400亩。通过20年的生态恢复工作,这片草原终于迎来了生机。
与此同时,通过万晓白和协会志愿者的努力,生态修复区保护耕地10000亩,提高了受保护耕地的农民收入,户年均增加2500元左右;在沙区自然屯成立公共事务服务核心组4处,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带领当地年轻人自发改善生存环境。
为表彰全体协会志愿者始终坚持传播生态文明,对生态文明创建实践、理论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2019年6月,生态环境部授予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万晓白扎根科尔沁沙地农村,从最初凭借理想,父女二人携手开拓草原恢复区,到以大学生为主力的志愿服务团队,再到如今以本地居民共同组成的重建生态家园的环保社团,她始终坚持以系统的本土化生态修复为工作基础,坚持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她从传统文化、爱国爱家、食品安全入手,解决生态脆弱区人与环境的矛盾,建成稳定的温带草原生态修复区,恢复物种基因库,带领各地青年,以志愿服务的形式,重塑绿水青山,守护美丽乡村。万晓白,无愧人大代表的身份,也承担起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