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由中国沼气学会编制的《中国沼气行业“双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的2021年度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11月10日,中国和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COP26大会)期间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下称“《联合宣言》”)。《联合宣言》称,两国特别认识到,甲烷排放对于升温的显著影响,认为加大行动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是21世纪20年代的必要事项。一时间,对甲烷排放的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报告》内容也就自然获得了行业的普遍关注。
围绕编制过程及发布意义,JIEI创新实验室邀请到了中国沼气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以及中国沼气学会秘书长、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李景明,共同对《报告》进行了全面解读。本文根据其解读内容整理。
Q1:我们知道国家各个部门都在编制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规划报告,请介绍一下中国沼气学会编制《中国沼气行业“双碳”发展报告》的背景和初衷?
王凯军:
当前,“双碳”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主题,我国也做出了“30·60”的庄严承诺。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甲烷对全球温室气体的贡献率为25%,仅次于二氧化碳。而城乡有机废弃物和废水产生的甲烷量则占总产生量的60%。显然以沼气利用为主的甲烷减排将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主战场,可再生能源中的沼气也逐渐在碳中和战略中明确了“负排放”定位,沼气行业将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
中国沼气学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在过去40年内做了大量的工作,沼气行业也在农业农村部历届领导和老一辈沼气人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长足发展,使得中国在农村沼气研究和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走在了世界前列,当时国家发展沼气事业的初衷,是保证农村能源的基本供给,不与城市抢气争煤,在这方面,沼气行业已经做出了突出贡献。“双碳”时代,我国沼气行业的发展将开启下一个40年,中国沼气学会也将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在当前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本届中国沼气学会理事会有责任、也有义务带领全体沼气人继续扛起行业持续发展的大旗。为此,我们发起组织专家编制了《中国沼气行业“双碳”发展报告》,就是为了在新形势下,回顾历史、摸清家底、理清问题、确定战略、明晰方向,为国家双碳战略和行业健康发展,提供综合、权威、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决策依据。
Q2:刚刚王凯军理事长提到《报告》编制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完整性,你们是如何实现和保证的?
李景明: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沼气技术已经广泛的服务于农业农村、城市和工业等各个领域,管理部门涉及农业、环保、住建、工信等不同条线,应用场景,数据统计口径都有较大差异,要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沼气数据比较困难。为确保《报告》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完整性,沼气学会首先组建了一支由50多位沼气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构成的编制团队,并按照农业农村、城市、工业,分为三个编制组,并邀请在相应领域有深厚积淀的专家作为牵头人。其中,农业农业组由中国农业大学董仁杰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李秀金教授二人共同牵头,这两位专家在农村沼气领域有着三十余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对农村沼气的发展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由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沼气科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等多个单位的专家组成了强大的编制组;城市组由北京工商大学环境系主任任连海教授牵头,中国城建院参加。任连海教授同时也是中环协餐厨垃圾专委会主任,在餐厨垃圾资源化方面有着持续跟踪研究;工业组则由中节能绿碳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自强牵头,北京轻工所参加,他们近年来参与了国家多个能源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和发展规划编制,对全国工业领域沼气发展状况有较好的了解。此外,我们还邀请到了维尔利、十方环能、碧洲环保、中持绿色等行业知名公司参与其中,为报告提供了大量宝贵素材。
在《报告》整个编制过程中,研究团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收集了所涉及领域大量的年鉴、行业发展报告等资料,对沼气涉及的各领域发展数据、指标体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同时考虑到国家人口、经济发展、粮食和畜产品生产、资源可获得性等约束条件,对相关结果做出了科学合理的判断。
为确保覆盖各个领域,《报告》在划分农业农村、工业、城市三大领域以外,还对各大领域下的各个子行业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如农业农村领域中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村垃圾等,城市领域中的餐厨垃圾、厨余垃圾、污泥、填埋气等,工业领域中的轻工和非轻工行业的有机废水废渣。
Q3:经过大量调研、统计,《报告》得出了什么重要结论?
王凯军:
《报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沼气行业发展现状做了全面梳理,统计了我国各领域有机废弃物的资源量,并对沼气生产潜能做了进一步分析与测算。我们测算出了2025年、2030年、2060年三个重要节点的相关数据:
预计到2025年,可用于沼气生产的农业农村、城市、工业三大领域的有机废弃物资源量分别约为49.7亿吨、4.2亿吨、74.1亿吨,可获得沼气生产潜力约为1040亿立方米,实现温室气体减排量约为1.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到2030年,可用于沼气生产的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城市有机废弃物、工业废水资源量分别约为53.5亿吨、5.1亿吨、84.0亿吨,可获得沼气生产潜力约为1690亿立方米,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量约为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到2060年,可用于沼气生产的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城市有机废弃物、工业废水资源量分别约为48.0亿吨、5.7亿吨、98.2亿吨,可获得沼气生产潜力约为3710亿立方米,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量约为6.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如果再考虑上述有机废弃物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其获得的潜力将会更大。这些沼气生产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不仅可以为我国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还可以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充分保障。
Q4:为什么说发展沼气行业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非常重要?
李景明: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其一,正如刚才王凯军理事长介绍的,根据我们测算到2060年的沼气生产潜能达3710亿立方米,相当于可以替代2020年全国68%的天然气消费量,或2020年天然气进口量的1.5倍以上;如全部用于发电可形成7420亿千瓦时发电量,相当于2020年全国用电量的近10%;若折算成能源,则相当于2020年全国近6%的能源消费量;
其二,国家正在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近一个月内,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以及部分地方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以降碳减排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增效,全面实现绿色转型。而沼气行业所使用和处理的原材料都是含有机质的各类废弃物,包括餐厨垃圾、污泥、畜禽粪便、工业废水等等,一方面,对“减污”工作起到了重大作用;另一方面,沼气行业以其厌氧技术,实现了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能源资源回收,对于节能减排固碳亦有突出贡献。
其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与升华——不仅是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更重要的在于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而沼气行业在各个领域所应用的技术不仅是成熟的,而且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对于产业转型及绿色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Q5:王凯军理事长在沼气学会发言中谈到沼气行业是一个万亿产业,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数字,您是如何判断的呢?
王凯军:
从整体尺度上,我们可以和德国来做个比较:德国大概有9000多个沼气项目,装机容量大概是4500MW,营业额90亿欧元,一年大概是1000亿人民币的营收,提供了4万个工作岗位。我国沼气潜力统计为3710亿m3,是德国的20倍到30倍。按生物天然气计算,年营业额大概是6000亿人民币,如果按可再生能源平均的投资来算,仅仅投资建发电装置需要1万亿。所以,沼气行业是一个万亿以上的大产业,是一个年收入达到近万亿的行业。
在城市这个尺度上,我还可以和城市污水领域作下对比:当前,全国城市污水排放约500亿吨/年,平均收费不到1-2元/吨,运行费平均7500亿元/年,污水处理市场培育了数十家上市公司。而城市沼气根据基础数据,到2060年,全国城市可获得沼气生产潜力570亿立方米,营收约为1000亿元(按生物天然气)。因而,仅从城市尺度上,沼气行业也有潜力培育十余家上市公司。
在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几十年内,很多准备不足的公司,错过了市政污水、市政垃圾的上车时机。而“双碳”目标下的沼气行业,或许是最后一次巨大体量的产业投资机会。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为了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国家启动了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就在今年7月16日开市的当天,每吨碳交易价格就超过了52元,如果今后沼气也能纳入到碳交易体系,其每年的收益也是很客观的。所以,我们现在也正在呼吁将沼气纳入到碳排放权(CCER)的交易体系中,保证相关企业可以从中获得稳定的收益。
Q6: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沼气行业被诟病“靠国家补贴”,一直有点“有气无力”,您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李景明:
在过去40年间,沼气行业从农村户用沼气开始起步发展。农村户用沼气主要是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基本用能、农村环境、农民收入等问题,具有显著的公益性质。国家历届领导人对此均高度支持,作出了很多重要批示。在2000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发行的国债也重点支持了该领域,将农村“六小工程”中的农村沼气专门纳入到国债资金支持的对象,累计投入了超过了480亿元,所以农村沼气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鼎盛时期,我国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4200多万户,各类沼气工程也超过了11万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补贴确实有效推动了沼气行业的发展进程。
从2015年开始,我国沼气行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通过产业化的手段来推动大型沼气工程和规模化天然气工程的建设。国家财政连续3年,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每年投资20亿元,专项对大型沼气工程和规模化生物天然气试点项目给与资金支持,建设了先后投资建设了1400多个大型沼气工程和64个规模化生物天然气试点工程,取得了大量实践经验。一方面,这些尝试验证了沼气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证明其可以应用于大型沼气工程,具备下一步发展的可能性,部分地区和工程也创造性的探索了可盈利、可持续运行的商业化模式,也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但另一方面,在转型升级中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原料的收集、储存、转运体系尚没有建立健全,导致一些项目建成后没有原料;再如,还存在产业政策不完善、标准体系不健全、现有政策补贴机制不到位、不落实等问题,导致实践中,部分项目出现沼气发电难以上网、生物天然气被管网拒收、沼肥利用被部分地区拒之门外等情况。要想沼气行业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建立工业化体系、完善相关政策势在必行。
Q7:这样看来,虽然有“双碳”时代的美好前景,但不可否认,沼气行业还面临很多挑战,面向未来,瓶颈如何突破?
王凯军:
当前,沼气行业确实处于低潮期,除了刚才李景明秘书长提到的几个因素外,我觉得还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在农村沼气阶段,国债支持480亿后,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进行及农民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已经逐渐不再需要使用户用沼气;在规模化转型阶段,在支持建设了64个大型工程后,示范阶段基本完成,国家发改委不再对大型沼气工程和规模化生物天然气项目发放政府专项补贴;在技术方面,“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科技部连续对生物天然气相关科研给予了大量支持,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了一批示范工程,这一阶段后,国家认为在沼气科研方面的相关投入已经完成。随着农村工程、大型工程、科研等方面的投入都陆续停止,沼气行业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低潮期。
虽然我们面临的挑战不少,但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在30·60“双碳”目标下,沼气行业也迎来了两大契机,应当以这两个契机为抓手加以突破:一是在城市领域,垃圾分类如火如荼,城市污水节能降耗形成共识,污泥处理需求集中爆发,为沼气行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此前,我国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理都是采用耗能方式,造成处理成本居高不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相关行业需要补上有机质厌氧消化、回收能量这一课,这将为沼气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二是在农村农业领域,2021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入WTO后,国际市场要求中国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促使传统化学农业向依赖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这些宏观方向都为中国沼气行业的持续发展、沼气产业的不断壮大、沼气事业的再次辉煌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
Q8:如李景明秘书长刚才所说,沼渣沼液沼肥的利用是一个难点,目前有什么更好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李景明:
在近年新建设的一批沼气工程中,一些项目探索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在济南济阳餐厨垃圾项目中,依托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即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十方公司流转了1300多亩水田,并且挖了30000立方米的沼液密封储池,注册了依水禾香农业生态园公司,作为目前国内首个大规模采用有机沼肥种植水稻的园区,极大地减少了化肥的使用率。这是从公司角度,利用国家政策、发展绿色农业的典型案例。
在安平县京安现代农业园区项目中,为确保模式的顺利推行,安平县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大了粪污秸秆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理、利用等各环节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粪污30元/吨、秸秆200元/吨的财政补贴。这是从政府角度,制定适宜政策、推动沼渣沼肥利用的成功实践。
民和牧业项目,则是创新型地走出了“产品高质化”的路线。项目构建了 “生态健康养殖-生物质高效利用-有机肥料生产-有机种植”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并创新种养技术,发展健康养殖、生产绿色食品,相关产品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先后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放心食品品牌”、“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名牌”等荣誉称号。这是从技术和产品角度,进行的有益探索。
这些从企业、政府、技术角度加以突破而出现的典型案例,为行业留下了不少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但也只是零星个例。若要整体推动沼气行业沼渣沼液的利用,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尽快制定相关标准,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全面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大家对沼肥的使用已经形成了越来越一致的共识。同时,我本人作为全国沼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秘书长,一直都在致力于建立健全沼肥的标准化体系。近期,我们先后又发布了《农用沼液》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还在组织相关单位编制、审定和报批与沼肥利用的一系列相关标准,我们希望尽快建立健全沼肥的标准化体系,打通沼气工程持续运行的“最后一公里”,让沼气产业链上的上、中、下游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从中受益。
Q9:在新的发展阶段,王凯军理事长您对沼气行业有哪些期待?
王凯军:
我本人从读研究生开始,厌氧就是我研究和工作的主题,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也见证了行业前进发展的历程。而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重新定义沼气工程+。通过此次《报告》的研究过程,我们认真分析了沼气行业发展的过去和未来,一致认为沼气不只是简单的可再生能源工程:沼气工程在利用厌氧消化处理有机物产生沼气及有机肥的同时,在工业行业可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可以助力城市垃圾分类完成资源循环利用,能够转化农业废弃物为可再生能源和有机肥,实现乡村振兴等综合作用。因此沼气工程+是具有环境保护、循环利用和能源替代“三重功能”的协同综合作用。
在“双碳”时代,这“三重功能”,无疑将使得沼气技术成为多个领域重点依赖的核心技术。希望在新的发展阶段,沼气行业获得更多的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从而更充分地发挥“三重功能”。
总之,我们坚信在中国政府坚定推动“双碳”目标的决心和全球严重关切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沼气将会迎来又一个新的“春天”。从现在开始到2060年实现中国的碳中和,中国沼气学会的下一个40年,将会组织沼气行业的全体同行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中国的“双碳”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标题:专访王凯军、李景明:这可能是最后一个万亿潜能的环保产业投资机会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