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是怎么做到的?我思来想去,也看了很多分析,最终还是认为根本原因不是其创了什么记录、拥有多少专利,而是其特有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对任何其他的行业、企业都有着极高的借鉴意义。
这个回答虽似玩笑、不很严谨,但讲到了问题的本质之一,即人的因素——人决定企业,企业家的品质决定企业的样子。
华为、任正非毫无疑问是国内企业和企业家的模范,这二者身上几乎具备了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的全部素质。可以说,华为的存在可以回答所有企业不行的原因。
“为什么环保行业产生不了华为这样的企业?”,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许多其他行业,而原因也是相通的。
企业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包含环保企业在内):一家企业最好的状态是在创业五六年,规模不大不小的时候,一旦做大了就到头了。有人将其原因归结为“大企业病”,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企业主病”,这种病有着种种症结:
症结一:舍本逐末的追求
很多时候,企业主的成就很多时候被绑在了财富数据上,而对企业做了什么事、有什么价值毫无兴趣。
比如环保行业,老板们比得永远是拿了多少项目,而不是创新了什么技术、多大程度上颠覆了行业。
追求财富本没有问题,这本身是创业者的动力;但此过程要建立在一定的根基之上,否则得到的便是海市蜃楼。
以华为为例,其手中的技术专利、品牌商誉、人才团队、企业文化就是其财富的根基,这一牢固的根基让其在全世界的围堵下依旧岿然不动;而那些稍有风风吹草动就分崩离析的财富帝国,根子上就是空虚的泡沫。
症结二:好走捷径
做企业好比造船,每一步都要做扎实,一颗螺丝钉糊弄了都可能造成船覆人亡的灾难。但讽刺的是,行业内这样的灾难屡屡上演,却少有人能吸取教训。
做企业没有捷径可走,尤其是做一家优秀的企业;无可撼动的地位来自无懈可击的本事。
许多企业后来的失败都是由最初绕过的困难导致的。这一点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兴和华为同样面对美国打压而结局却截然不同。
不少创业者创业之初能够保持一定的纯洁性的,但创着创着歪门邪道就来了,因为太着急,太想一步登天。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做人、做企业一个道理。过去两年陷入麻烦之中的环保企业几乎都想走捷径,也几乎都栽在了走捷径的地方。
症结三:把上市当成终极目标
上市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助推器,也是企业发展良好的表征之一;但几乎所有企业对上市的理解和定位并非如此。
不争的事实是,在当前的语境下,上市和圈钱是等价的。因此把公司做上市成为了许多人跻身富豪的手段,为达成这一目的,“公司经营”变成了“产品包装”,这样的经营心态下产出多是外强中干的花架子。有的企业甚至把冲击上市的口号作为宗旨写在了墙上。
上市后的企业也自然变成了某些人的提款机,与此同时企业苦心经营的原动力自动消失。最终的结局往往是部分人发财后,留下一堆债务和满地烂韭菜。
所以我们看到,上市捞钱成了许多企业家的终点站,也毁掉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和创业精神。
过去一段时间,一众环保上市企业出事,产生的一个负面舆论是:假环保,真套利。
症结四:经不住考验
许多企业生存的根本是“资源”,“资源”用尽了,企业多半也到头了。依附式的生存模式使其抵抗力极差、定力不足,这是大多数企业的通病。
大多数经营者没有为企业注入生命力,更不培养企业应对危机的抵抗力,企业基本上是在危险的状态中苟且,这导致外界稍有波动就顶不住了。
除了抵挡不了环境不好时的危机,许多企业抵挡不了环境好的时候的诱惑。有企业常常把“资源”的作用力和市场增长带来的收益增长误认为是自身能力的提升,然后变得膨胀,最终自己把自己撑死。
山少爷在之前文章中有分析过,很多环保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撑死”的。
此外,许多企业对自己要做什么没有清晰的概念,不能在一个方向深扎下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战场,所以也谈不上有战绩。
症结五:错把“能运转”当成“会经营”
除了前述的“发财梦”,许多企业主有“老板梦”,好不容易创业了当然要自己“当皇帝”了。要命的是,老板们往往认为管理是一件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更要命的是,老板们又常常错把企业“能运转”当成“会经营”,然后在这种误解中开始皇恩浩荡、指点江山,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伴有组织涣散、人才流失、效率低下的不良症状。
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建制,所有事情老板一把抓,而且老板大都认为自己无所 不能。勤奋的老板常常以总司令的角色越过军、师、旅、团、营、连、排长指挥工兵挖地雷;懒惰的老板则深居官邸,任前线一团乱麻;还有的老板善于学习,却常常生搬硬套,教条主义盛行;还有的硬是把二三十人的团队搞成了政治舞台,然后表演自己的政治才华,并且自得其乐……如此等等,总之,老板们总是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把企业带垮,最后也不会承认自己完全不懂管理。
病症很多,暂列五条。如果能对以上五条有所触动,也一定能据此举一反三;如果不能,多说无益。
02
环保企业可以向华为学习什么?
孟晚舟事件后,“华为热”、“爱国潮”又会持续一段时间,但相比于这些,“学习华为”可能才是大家最应该做的,让华为做事的精神在更多的行业、更多的人群中散播,而环保行业更需要这种精神。山少爷认为至少又以下几条值得学习:
1、十年磨刀之坚韧
我们都知道成就伟大绝非朝夕之事,华为今天的荣耀全得来于其十年磨刀之坚韧。
华为从一开始选择的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长路。正如任正非所说的,“我们牺牲了个人、牺牲了家庭、牺牲了父母,就是为了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就是要站在世界的最高点。今天大家的口号又变了,要世界第一。”
当今大多数企业都处在焦躁不安的状态,有一分成色一定要包装成十分,不脚踏实地做事,成天钻研话术,而不去提升技术,盯的都是眼巴前儿的利益,这自然是走不长的,环保行业尤其如此。
尤其是互联网严重妖魔化的今天,人人都染了一夜暴富的瘟疫,都在追求短平快,少有人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
2、不畏艰难之勇毅
没有什么事能随随便便做成,没有谁能随谁便便成功,更何况像华为这样在豪强的夹缝中前行,其困难可想而知。
华为曾经在2000年的时候也想过将公司卖给美国公司,但后来还是选择和美国正面交锋,咬牙坚持下来了。
这个咬牙坚持就是不畏艰难之勇毅,这个品质多数人多少都有一点,但是勇毅的程度不一样,有人一击而倾,有人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华为之勇毅属于后者。
勇毅的精神是什么,我想正如任正非所言,“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悲观,不要遇到一点挑战,就想投降,投降没有出路,只会被人蹂躏。要敢于亮剑,提刀跨马杀敌”。
我们没必要神化华为、神化任正非,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企业、伟大的企业家莫不如此。
3、未雨绸缪之韬略
在与美国较量的过程中,华为的一个潜伏28年之久的“备胎”计划出奇制胜,未雨绸缪之韬略令人叫绝。
2019年5月17日凌晨,华为旗下的半导体公司海思总裁何庭波的一封内部信刷屏。信中称,华为多年前已经做出过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
这就叫眼光长远,胸藏韬略。
许多企业家成天这个战略那个战略的,基本上都是瞎忽悠。能对未来作准确的预判,并真正着手做充分的准备,这才叫真正的韬略。
未雨绸缪不是一个难懂的道理,我们中学课本上就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格言,但是真正能践行的人很少。平常人倒也罢了,作为企业家这是最基本的素质。
华为为什么能想到这么多?因为其目标很远,要走的路很长,因为其知道这条荆棘花铺就的路上会遇到什么。
03
结语
中国在崛起,营商环境也许还不够好,但绝对不差。
中国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档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去伪存真、脱虚向实的大转变。
在这场变革中,淘汰谁、留下谁、支持谁是一目了然的,在中美贸易战中让国人扬眉吐气的华为已然是这场考验中的标杆。
中国经济需要脱虚向实,企业作为经济的基本单元同样需要体检。现在不少企业都有“头大、身肥、腿瘦”的毛病,很多企业的问题不在于行业形势好不好,而在于能否良性运转。
比如最近引发民愤的某大,若不是考虑就业、债务等不良影响,实在没有拯救和存在的必要。
关于环保产业,形势是好的,但几乎所有企业都忽视了新形势中的“新要求”。准确来讲,新形势下的环保产业是属于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的企业的,对真才实干者更加友善。
靠特权、包装、割韭菜等手段发展的企业与当前的大环境是格格不入的,也是与“真抓实干”的论调格格不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