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5日,在第九个全国低碳日之际,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在主题为“双碳新时代,转型新机遇”的四川省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研讨会上,联合发布《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清单(第一批)》《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研究报告(2021)》。据悉,这是全国首份社会活动碳中和清单和研究报告。

首页> 大气治理> 脱硫脱硝> 烟气脱硫> 政策> 正文

四川发布全国首份社会活动碳中和研究报告(附清单)!

2021-09-14 11:30 来源: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2021年8月25日,在第九个全国低碳日之际,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在主题为“双碳新时代,转型新机遇”的四川省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研讨会上,联合发布《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清单(第一批)》《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研究报告(2021)》。据悉,这是全国首份社会活动碳中和清单和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7月底,全省累计实施社会活动碳中和98场(次),参与人数超过8621人次,抵消温室气体排放4828.9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100万人停驶一天小汽车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依托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点点”碳中和公益服务平台线上实施96场次,成为碳中和的主流方式。

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研究报告(2021)

社会活动层面的碳中和是指测算组织或个人在特定时间内从事生产、经营等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强化节能降碳行动的基础上,通过植树造林、购买碳信用等方式,抵消剩余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为。为引导和推动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编制本研究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一)出台碳中和推广方案,政策标准体系初步构建

为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早在2018年12月就发布了《成都市会展活动碳足迹核算与碳中和实施指南》(DB5101/T 41-2018),规定了成都市会展活动碳足迹的核算原则、核算程序、核算边界、核算方法、碳足迹报告内容与格式、碳中和实施程序和碳中和声明等内容,开启了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标准化的先河。2021年3月29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出台全国首个社会活动层面碳中和省级推广方案《四川省积极有序推广和规范碳中和方案》,鼓励各类实施主体在赛事、会议、论坛、展览、旅游、生产、运营等各类活动中优先节能降耗、绿色消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倡导绿色经营和低碳发展理念,实施活动碳中和或部分抵消温室气体排放,并从制定碳中和政策规范、搭建碳中和服务平台、丰富碳减排信用产品、扩大碳中和实施范围、实施碳中和示范项目五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2020年3月18日, 成都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国内首创提出了“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机制。2021年5月10日,泸州市人民政府发布《泸州市“绿芽积分”建设推进实施方案》,启动绿色生活激励回馈机制建设,打造川南地区碳普惠品牌。

(二)探索建立碳中和机制,公益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四川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推动逐步将碳中和等低碳发展行动情况纳入绿色会展和绿色生活创建、绿色低碳企业、低碳试点城市等评价体系,推广碳中和年会,规范大型活动碳中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制定大型活动低碳化及碳中和指导意见,赋予国际会展之都新标识,建立商超、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酒店等低碳场景消纳机制,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认购碳减排量,建立交通运输企业燃油、燃气机动车碳中和机制,引导航空公司打造低碳航线。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开发建设“点点”(寓意“减碳多一点,排放少一点”)碳中和平台,打造集碳排放核算、碳中和申请、碳中和方式选择、碳排放抵消等碳中和全流程的碳中和公益服务平台,已具备发布各类活动场景、在线计算碳排放量、在线购买碳信用、颁发电子荣誉证书、碳中和排行榜查询等功能,提升了碳中和活跃度。

(三)广泛开展碳中和活动,线下碳中和成主要方式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7月31日,全省累计实施社会活动碳中和98场(次),参与人数超过8621人次,抵消温室气体排放4828.91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消费1815.4吨煤炭、消费天然气254.9万立方米、消费4683.7万千瓦时电力、100万人乘坐地铁出行90.1千米或100万人乘坐出租车出行76.4千米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碳中和方式看,实施线下碳中和活动2场次,即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兴文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线上碳中和方式因其便捷性、短周期、低成本而受到市场热捧,达到96场次。碳中和产品看,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1990.8吨、成都市“碳惠天府”核证减排量1897.9吨,预计林业碳汇928.0吨,国家碳信用为主、地方碳信用为辅的碳抵消产品供给格局基本形成。

(四)不断拓展碳中和场景,涌现一批新模式新业态

目前,四川已拥有碳中和会议、展览、大数据中心、园区、景区、音乐会、婚礼等场景,雅安大数据产业园建成全国首个碳中和国家绿色数据中心,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内首个碳中和景区。从集中度看,温室气体排放抵消量最大的10个活动(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青城山风景名胜区、全国机关事务文化建设工作研讨会、2020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四川省林业碳汇国际研讨会、2019天府金融论坛主论坛及发布会、2020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首届国际区块链产业博览会、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公司资产经营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班、四川省用能权交易开市活动及业务培训会),共抵消温室气体2761.3吨,约占全部抵消量的57.2%;成都市碳中和活动超过60场次,最为集中,其次是遂宁市。从活动层次看,多以企事业单位活动为主;地方政府组织或参与的活动超过34场次;国际会议共有4场次,包括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2020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四川省林业碳汇国际研讨会、2020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首届国际区块链产业博览会、第三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环境类活动碳中和超过40场次,金融机构参与活动也相对较多,凸显了金融领域和环境领域的理念引领作用。

(五)创新开发特色碳信用,抵消产品选择更加多样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国家最大清洁能源基地,四川省林草碳汇、农村沼气、可再生能源等碳信用开发潜力较大。早在2004年,四川省就启动了林草碳汇项目开发。2008年,又将农村户用沼气引入清洁发展机制。根据统计,四川省在《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数达到565个,居全国第一。2010年,广元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展碳减排量交易,分别向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提供1万吨、3.6万吨碳中和指标;什邡市和绵竹市1.7万口灾后重建沼气池的减排量打捆售给挪威,实现四川省沼气池首次进入国际碳交易;中国首个与外资企业直接合作的林业碳汇项目、四川省最大的林业碳汇项目“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启动。2018年,成都市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启动500亩碳中和林建设,计划用20年时间增加的碳汇抵消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产生的921吨碳排放。2019年,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林草碳汇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林草碳汇项目总规模力争达到3000万亩。2021年,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四川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提出探索林农和牧民小规模林草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开发乡村林草碳汇产品;支持凉山州乡村振兴、宣汉森林经营、天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龙泉山城市森林、若尔盖湿地等林草碳汇项目示范。2020年,成都市发布《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管理办法(试行)》及供热锅炉使用电能或天然气替代、机场光伏+储能静变电源(GPU)系统替代燃油、节能改造、造林管护、天府绿道、川西林盘、湖泊湿地、测土配方施肥等8个“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项目方法学,进一步拓展了本地化碳信用开发场景。

二、存在问题

(一)社会广泛参与动力不足

全社会气候变化认知薄弱,自觉采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的主动性不够。社会活动碳中和激励机制乏力,鼓励性、引导性措施偏多,财政补贴、融资贷款、绿色评价等缺乏对碳中和的要求,尚未建立区域强制减排机制,碳信用消纳缺乏稳定性、可持续和发展后劲。

(二)“轻减排、重抵消”问题突出

一些活动过度强调“碳中和”标签,而对活动各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缺乏通盘考虑和针对性措施。部分活动仅注重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减排和抵消,而对活动前、后的全流程碳足迹评估不足,导致抵消量偏小。部分机构蹭热点、炒概念、揽资本,完全脱离节能减排行动实际。

(三)碳中和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碳中和宣传推广机制相对单一,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重点排放行业企业参与度较低,碳排放抵消规模相对较小。碳中和活动区域分布不均,高度集中在省会城市。碳信用开发消纳不畅通,林草碳汇、农村沼气、可再生能源等碳信用开发与消纳脱节,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全国性活动碳中和较少,未能充分展示四川特质、绿色形象。

三、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营造碳中和良好社会氛围

明确社会活动碳中和的定位,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相关规划政策体系。强化区域联动,推动成渝地区碳普惠机制良性互动和有机链接。加强正向引导和激励,将大型活动碳中和推广情况纳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考核体系,鼓励城市和园区层面安排财政资金引导企业积极降碳、有序抵消。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提升公众对社会活动碳中和、区域碳中和、企业碳中和等共性和差异的理解。

(二)建立健全碳中和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区域白酒、大数据中心等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碳足迹核算技术规范。完善农村沼气、林草碳汇、光伏村庄和社区、烤烟电能替代、茶叶电能替代等本地化碳信用方法体系,推动制定社会活动实施碳中和标准,提升社会活动碳中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探索气候变化信息披露标准,增强社会活动碳中和的透明度和可验证性。

(三)积极推动碳中和项目示范

以在川举办的世界大学会运动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性、全国性活动为重点,实施一批大型活动碳中和项目,打造规范化、智能化、绿色化标杆。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草原、大小凉山、龙泉山、城市绿心等,建设碳中和林,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市场化营造林长效推动机制。

(四)提升碳中和市场服务能力

做大做强“点点”碳中和公益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界面,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培育壮大碳盘查、碳认证、碳资产管理等服务机构,积极推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区域碳普惠项目和林草碳汇项目开发,构建社会活动碳中和全流程服务体系。

(五)加大推广碳中和场景业态

优先推动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常态化实施碳中和,形成市场引领能力和碳中和展示窗口。发挥公共机构和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在积极节能降碳的基础上,打造一批碳中和年会、公共机构和企业。以白酒等优势特色产业为突破口,逐步推动工业企业实施碳中和,并逐步提高抵消比例,建设近零碳企业。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