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是城市的灵气,水是生命之源。
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杨绿峰介绍,目前,全区70段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桂林市内漓江的5条支流也包括在内。
2015年4月16日,国家环保部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黑臭水体“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成为一项主要指标,而且时间异常紧迫: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须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消除;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更提前到2017年底以前完成。
桂林市的灵剑溪、南湾河、南溪河、清风沟、道光河陆续被列为黑臭水体,并纳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
黑臭水体治理,不仅关乎城市人居环境、关系到市民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也关乎地方高质量发展。整治黑臭水体的过程中,在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指导下,市环保、住建、漓管委、城管委、水利等相关部门全力攻坚,历经5年,5条黑臭水体整治渐见成效,连续多月的水质检测结果均显示达“消除黑臭”标准,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喜人的“变形记”正在上演:南溪河沿岸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灵剑溪让桂林人见证了它摆脱“万人嫌”的头衔,清风沟也不再让人闻味色变……不仅贯穿桂林城区和村落的黑臭河水实现“华丽转身”,不仅消除黑臭水体,桂林还于2019年获得第二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称号。
瞄准根源截污,累计建设管网36000米
历时5年,市内5条黑臭水体实现了从黑臭到清澈的蝶变。若关注到蝶变过程,不断推进的城市管网建设无疑是关键。
“要整治好黑臭水体,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水体变得黑臭的病因。”桂林市城管委排水处莫碧琨的思绪回到2015年,彼时,南溪河、灵剑溪、道光河被判定为黑臭水体,水质比劣五类还差(即污染程度已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五类)。为了摸清病症,排水处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专家密集调研,排查组乘着小船或穿连体防水服,趟水溯流而上,一户一厂排查污染源,踏遍了城区河道水系。
南溪河发源于临桂区,全长约13公里,最终注入漓江。“南溪河周边是污水没有进入市政管网的单位,还有城中村、小作坊、养殖业的各种污水,每天的污水直排量达到14320立方米左右。”莫碧琨告诉记者。灵剑溪的主要污染源也与南溪河类似,每天污水直排量达到约2000立方米,且经常是灰黑色、黄白色的浑浊水体,存在大量漂浮物,并带有臭味。
2019年,桂林市将清风沟、南湾河也纳入黑臭水体治理范围内。与道光河一样,这两条支流每天的污水直排量都达到上千立方米。
病症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查出“病因”后,“药方”也随之开出,“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是整治黑臭水体的重点。随后,桂林市于2018年出台了《桂林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
“黑臭水体问题的本质是污水直排,更进一步,是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老城区里面,过去历史欠账比较多。”莫碧琨说,针对南溪河的污染状况,桂林市新建长约14000米的管道、1座泵站、3座泵井,河道清淤400米,拆除养殖业场地1处,并将其余相关的养殖业与小作坊搬迁整治。同时,排水处和各城区相关部门对流域内路口村、官桥村、罗汉山东村、西村等实施了截污工程。在改善水质后,又对南溪河进行了生态修复试点工作,通过植草沟、生态护岸、人工增氧3种方式,改善南溪河周边生态环境。如今,南溪河黑臭段已修建了步道,生态绿化也基本覆盖。 灵剑溪被认为是最难治理的河段。由于灵剑溪属于没有长期稳定活水源的排洪渠道,只是靠青狮潭的一条灌溉渠进行补给,流经叠彩区、七星区,沿线有多个洗车场、小作坊、酒厂,周边还建有一个工业园区。为此,桂林市在灵剑溪流域周边新建22公里的管道、1座污水提升泵站、4座一体化泵井,对3000米河道进行清淤,同时对流域内彭家岭村、太平里、花园里村等实施截污工程。 市城管委排水处的钟艳告诉记者,通过新建管道、泵站、泵井,实施截污工程并清淤,拆迁水体周边养殖场,2018年5月,南溪河、灵剑溪、道光河3条水体的治理初见成效。 2019年,桂林市进一步完善南溪河等3条水体的治理,又对清风沟、南湾河黑臭水体开展了整治工程。
从“初见成效”到“长治久清”
黑臭水体若要销号,需要同时满足硬指标和软指标:不仅4项水质指标(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氨氮))要达到要求,还需要完成公众满意度超过90%、且有效数量超过100份的调查问卷。 黑不黑、臭不臭,群众的反应最直观。记者注意到,随着桂林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断推进,黑臭水体变绿岸清流,成为市民群众新的“亲水平台”。
“夏天的时候蚊虫多,河里和河边又有好多垃圾,真的就是一条臭水沟,根本不想从河边经过。”住在南溪山公园附近的林女士回忆说,南溪河以前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她直言黑臭水体整治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记者看到,崭新的凉亭、石栏和人行桥各自成景,整洁的绿道绵延数里,河边垂钓者悠闲自得,岸上绿植基本全面覆盖。经过整治后的南溪河,昔日黑如墨汁的水体如今鱼翔浅底,破败荒芜的两岸滩涂变成亲水公园,家长带着小孩在岸边游玩撒下欢声笑语,这里已不再是人人厌弃的臭水沟。
在河道流经的城郊,村民也感受到了水体清澈带给生活的改变。 “以前的溪水闻着臭,看着黑,现在都变好了,我们可以挑溪水灌溉、种菜了。”在灵剑溪边居住的彭姓村民笑着说。
桂林市不仅对上述黑臭水体进行大力整治,使其水质转清,指标均达到黑臭水体治理要求,近年来对小东江、桃花江、瓦窑河等漓江其它支流也进一步加强了治理和管理,新建管道、泵井、泵站,砌片石墙,填塘建路堤,对河道清淤……这些漓江支流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为更好保护漓江水质,桂林市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聘请第三方对黑臭水体治理后的水质进行了连续6个月的监测,每一到两周取样一次,监测结果均达到国家消除“黑臭”的标准。此外,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也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抽查工作。桂林市对群众开展的黑臭水体治理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也达到了90%以上。 截至今年初,经过5年的努力,桂林市5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
“合力攻坚,实现‘初见成效’不容易,更不容易的则是真正实现‘长治久清’。”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于“初见成效”的阶段性目标达成,“长治久清”更多是要持续保持,意味着全市黑臭水体整治管理机制、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系统工作要有序推进,全市水污染防治攻坚要尽快实现“一盘棋”。
以“河长制”促“河长治”,全市治水“一盘棋”
“虽然通过新建管网、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扩建污水厂等举措,可以有效补足污染防治的历史欠账,但欠账补足后,如何让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持续发挥作用,则需要通过不断建章立制来实现。”尽管5条黑臭水体实现了“长治久清”,桂林市河长制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蒋良斌表示,更大的压力还在后头。
他介绍,任何建设工程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存在损耗和突发情况,比如积堵、老化等。与此同时,部分因强力巡查打击而关停的工厂,如果没有动态的机制进行监管,很容易出现复排污水的情况。
在蒋良斌看来,“长治久清”有赖于治水工作的建章立制,真正形成河长领治、上下同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水陆共治的“一盘棋”治理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全市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频出硕果,桂林治水的长效机制也正加速形成。
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出台《桂林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以来,桂林市对辖区内1516条大小河流全面推行河长制;在木龙湖、桂湖、榕湖和杉湖建立了湖长制,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各级总河长,市领导担任辖区内11条主要河流和四个湖的市级河长、湖长,市、县、乡(镇)、村四级共落实河(湖)长2876名,其中,市级河(湖)长9名、县区级河(湖)长108名、乡镇河(湖)长983名、村级河(湖)长1776名。市县乡三级共设立公示牌3491块,其中由市本级组织实施的桂江干流(含大溶江、漓江)公示牌176块。2018年6月,桂林市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考评,全面完成县、乡验收工作。桂林市市级、17个县级、146个乡级河长制湖长制构架搭建完成,基本实现了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的目标。
“2019年,桂林市河(湖)长制工作综合排名居全区第一,获自治区督查激励,获得320万元奖励。2020年,桂林市在国家地级及以上城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二。”蒋良斌告诉记者,为持续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桂林市入选2019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后,在市政府组织下成立了桂林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桂林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问题整改方案》。
据市水利局河长科科长文春龙介绍,2020年桂林市各级河(湖)长共完成巡河(湖)142034次,积极履行河(湖)长职责,全市共受理投诉事件22件,全部处理完成。自开展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以来,桂林市市、县两级组织开展明察暗访、调研指导、督查核查105次,排查核实河湖“四乱”问题90个,核对卫星遥感发现的疑似“四乱”线索174条,清除非法网箱养殖1万多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近3万平方米等。所有问题均已落实整改,整改销号率100%,并组织市河长会议各成员单位开展多次联合执法和清河行动,共开展“四乱一脏”整治782次,有效制止了污染漓江的行为。
同时,河长办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河湖治理保护,营造共治共管共享的社会格局。不仅如此,河长办与市检察机关建立“河长+检察长”工作协作机制,不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加强检察机关与河长办的协作配合,为保护桂林水域生态提供司法保障,真正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