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欧美日主要国家的典型做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现状及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重点在电力行业、工业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展开专题研究,共同探讨各地方政府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方案,以期为地方政府决策及业界参考提供智力支撑,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在于从能源供给端、能源消费端和政策端进行组织实施,构建“三端发力”的降碳体系。
1.能源供给端发力
在能源供应端的重点是“控煤推清”,尽可能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
压控煤炭发电规模。
煤电碳排放占能源排放总量的40%,控煤电是碳达峰的最重要任务,重点要控总量、调布局、转定位。
控总量,即确保煤电2025年左右达峰,峰值11亿千瓦,到2028年进一步降至10.8亿千瓦。
调布局,即压减东中部低效煤电,新增煤电全部布局到西部和北部地区,让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
转定位,即实施煤电灵活性改造,提升调峰能力,推动煤电由主体电源逐步转变为调节电源,更好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预计到2028年,我国煤炭消费将降至27亿吨标煤左右,为碳达峰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重点是加快建设西部北部太阳能发电、风电基地和西南水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清洁能源和海上风电,补上煤电退出缺口,满足新增用电需求。预计到2028年,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将达21亿千瓦,年均新增太阳能发电7000万千瓦、风电5200万千瓦、水电1600万千瓦。
同时,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2028年前初步建成东部、西部特高压同步电网,电力跨省跨区跨国配置能力达5亿千瓦左右,满足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消纳需要,根本解决弃水、弃风、弃光等问题。
2.能源消费端发力
能源消费端的重点是实施“两化”,即电气化和高效化。
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
研发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高终端用能领域的能耗效率。
提高终端电气化水平。
在终端用能领域,压控油气消费增速,加快实施电能替代,有效抑制油气消费过快增长,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举措。
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大力推广电锅炉、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电采暖和电炊具等新技术、新设备,积极发展电制氢、电制合成燃料,加快以清洁电能取代油和气,有效控制终端油气消费增长速度。
预计2021-2028年,石油、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为1%、4%,分别较目前下降4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将分别在2030、2035年实现达峰,峰值7.4亿吨、5000亿立方米。
推动终端用能高效化发展。
推进各领域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降低能源强度、促进碳减排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3倍,节能空间很大。积极推广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钢铁、建筑、化工等重点行业用能效率。
预计2028年前,我国单位GDP能耗较目前下降1/4,其中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能耗将分别下降20%、8%、30%,为有效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实现全社会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3.人为固碳端发力
人为固碳端的重点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
一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实施减碳。加大绿色碳汇,加大森林城市、城镇创建力度,建设城市绿道绿廊,实施“退工还林”,大力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二是加大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的研究力度,降低CCUS技术成本,重点针对电力行业、钢铁、水泥等工业行业等,逐步推广商业化,完成能源体系减排最后一公里。
人为固碳即是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
延伸阅读: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现状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