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昔日环保巨头们的日子,大多可以用一个字形容:难。

首页> 大气治理> 脱硫脱硝> 烟气脱硫> 市场> 正文

艰难2021 环保民企的困境与出路

2021-07-16 10:58 来源: 青山产业评论 作者: 环保老兵

导读:摸清门路,迎难而上。

上半年一眨眼的功夫过去了,但这一眨眼的功夫对于很多环保企业来说,可能是度日如年。

2021,昔日环保巨头们的日子,大多可以用一个字形容:难。

“虎落平阳”,应该可以相对准确的描述不少掌局者的内心感受。

前段时间,环保行业的上市公司陆续完成了去年全年业绩披露,有的披露的早,有的拖着迟迟“不敢”披露,直到最近才完成披露。

为什么用”不敢“一词?

这有点像你上学时平时成绩都是班级里前三名,动不动还要去学生代表大会上做一个优秀学生的报告,但突然有一次期末考试弄了个门门不及格。

这听起很荒唐,看起来也很荒唐,你很懵逼,大家也很懵逼。

今年上半年已经结束,虽然行业里国央企捷报频传,拿单就呼吸一样自然,但不少民企(包括中小型未上市企业)甚至是被混改的公司的业绩(或营利)仍然在经历滑铁卢。

昨天一位在北京的朋友告诉我,今年过完年回来她的工作被调整了,原来是做人力资源的,现在干起了公司“法务”的工作,转型后,她的日常工作要么是在法院扮演被告的角色,要么是在去法院的路上,另外,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供应商和上下游合作单位的催款电话。

这让本来就不善言辞和斡旋的她苦不堪言,上周,终于递交了辞职报告。

类似的情景在成都一位读者的公司也在发生,(尊重读者要求)这里就不提名字了。

内耗剧增,业绩不振,在环保行业内部(除“国央俱乐”部成员外)已经成了半公开的秘密。

在这样一个势能空前的行业里,此番情景显得与时局割裂严重。

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又在释放哪些重要信号,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01 系统性风险后遗症 内耗剧增,业绩不振

2018、2019是环保行业民企的至暗时刻,紧接着2020新冠疫情爆发。

屋漏偏逢暴雨天,这三年白了很多环保企业老板的头,而由此引发的环保行业的经营危机也最终变成了致命的系统性风险。

这其中的难,怎样才能更好理解?

这么说吧,这就好比一个打工人处于这样一个状态,信用卡透支、四处借不到钱、新冠疫情还导致上班处于半搁置状态,工资也没了着落。

行业里很多公司至今仍面临这样的困境:

原本进入收尾阶段的项目迟迟无法收尾,新项目叫停、毁约,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离职,恶性循环开始,这就直接导致项目验收、结算周期严重延长,项目或收尾成本剧增。

如果一个公司进入到上面这个恶性循环,就一定会遇到文章开头提到那个现实中的场景。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虽然今年开始经营有所改善,但危机并没有过去,过去三年的遭受的重内伤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满血复活的。

这就是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后遗症。

有朋友可能会对今年的情况非常乐观,但这里我还是要适当的浇点冷水,谨慎看待和评估地方政府在环保项目上的财政实力和支付能力以及偏好。(关于这一点,我在最近更新的文章里详细阐述)。

讲到这,可能有朋友会立马跳出来说,从去年来看政府发的专项债中用于生态环保的达到了5000多亿,占总债额近15%,这和2019年的不到3%,总额不到500亿出头相比,简直就是质的飞跃。

这的确没错,但要注意一个关键点,总量和你没有直接和必然的关系。

这些钱,是给谁准备的?

往下继续看。

02 国央企的战略扩张 加杠杆,广积粮

今年不少朋友好奇,怎么行业里没什么大单子...

其实并不是环保行业没有大单,而是战场变了。

现在环保订单的主战场是国央企,如果你关注基建狂魔们的动态,你会发现他们今年开始,拿到的很多订单已经是环保类业务。

所以,是关注的点错了,而不是行业里没有大的订单。他们干的热火朝天,景象像极了2018年“东方园林们”的节奏,只不过这次做生意的主角换了。

这听起来多少会让民企打工人们有些不爽,但从全局来看,要想顺利完成政府定的环保大目标,加杠杆是必经之路。

有朋友可能会说,不加杠杆,难道就做不了环保?

不加杠杆,当然也可以做,但没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自从2012年自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施政重点方向之一以来,国家对生态环保重视度持续提升。就在去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至2025年,将形成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加上当前“固废法”、“长江大保护”、“垃圾分类”、“补短板”等政策持续出台,任务和时间已经相当紧张。

再加上30碳达峰和60碳中和这俩大目标,不下猛药恐怕是无法见疗效。

可能还会有朋友说,这杠杆总是有风险的,会不会重蹈2018覆辙?

逻辑上来讲,这种担心是成立,的确存在这种可能性。

但这种极端情况只会在更大的系统风险才会出现,这里不多提,因为目前来看发生的概率很小。

另外,国企、央企、省级环保平台融资利率整体较民企有肉眼可见的显著优势。

这得益于他们企业债券的评级的先天优势,大多都是AAA这个级别,而这都是加杠杆的资本。

国央企的动作,除了订单,还有收购,边干边买已经成为国央企们在环保业务上的核心打法,这种打法本质上都是在支撑快速扩张的战略。

而当下,这种打法在长三角流域珠三角流域的环保市场中,应用甚广,颇有种你追我赶,争分夺秒的感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上面这两个区域中,环保的市场化程度显著高于国内其他区域。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环保行业不太多见的场面,全国性、区域性及本土企业同台竞技,相信这种内外竞争压力会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内外兼修,完善流程制度体系,升级精细化管理和运营。

这俩战场未来一定会厮杀出一批中国的世界环保巨头。

03 环保民企战略的收缩 降资本杠杆,高技术筑墙

国央企的优势是,资金、资源优势明显,融资利率较低;劣势是技术水平较低,行业经验不足,效率较差。

环保民企恰恰相反,优势是经营效率高,技术优势明显;劣势是融资利率较高,市场资源不足。

如今这两个角色并存于环保行业。

从以往来看,但凡行业里上规模的环保企业,在商业模式上,基本都会是承担融资、投资、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等全产业环节。

但我们从上面第二点里可以看到,在这种国民并存已成为行业显著属性的特殊环境里,环保要想比以前干的好,那一定需要发挥各自长板,大家都扬长避短,才能带来混改的效率提升。

任何一方的越线,也就是超出自己能力边界,去做事,都会带来效率的下降而非上升,换句话就,这就是倒退。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民企的战略收缩是必然的。

国央企利用更低资金成本承担环保项目的融资、投资,同时持有资产。

而以技术、运营能力为长的专业化环保公司将更专注于项目运营、技术改进,回归以设备制造、核心系统EPC等轻资产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民企脱颖而出,尤其具备技术工艺迭代能力、优秀项目运营能力的专业化环保企业,将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降资本杠杆,筑科技高墙,才是当下艰难环境中险中求存的不二法门。

04 写在最后 关于称王的事儿

关于环保民企要不要称王这件事,私下和很多环保行业的老杆子有过很深入的交流。

答案其实很简单也很肯定,那就是必须要称王。

所有的商业最终只会走向两个方向,一是死亡,一是垄断。

而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环保民企要称哪门子的王?

就当下环保行业的特殊语境来说,对于环保民企而言:

称王的可行姿势已不再是通过拉高金融杠杠也实心快速的攻城略地,也极大概率不会是通过各种关系资源实现业务经营范围的全覆盖。

目前来看,更为务实的则是,在窄门里称王,在细分赛道里厚积薄发。

凡是能筑高墙的地方就是最适合去实现王业的地方。

幸运的是,环保行业恰好是一个极其适合培育窄门王的行业和生态,众多的技术门派和体系,各种技术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结合带来的创新,再加上双碳带来的技术创新机遇,未来诞生一大批窄门王是板上钉钉的事。

而在这方面,借助中国制造的强大优势,我们的环保产业也将有机会培育出类似德国工业体系中大量隐形冠军的产业生态。

但我们都知道,在这些窄门里称王绝非易事,这不仅是因为这个行业的高手如林,更是当下严峻的企业生存环境所带来的考验。

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2021很美好,但很显然对于环保人来说绝不会容易。

我们且行且珍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