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保产业作为一个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结合贵州省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通过分析了贵州省的环保状况以及与全国和周边相比较,得出贵州省的环保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最后对贵州省环保产业的前景进行了前景展望。
关键词:环保产业 市场前景 贵州省
一、环保产业发展分析
(一)环保产业相关概述
1、环保产业的定义
环保产业,也称环境保护产业,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的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它不仅包括为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与技术服务的狭义内涵,还包括设计产品周期全过程的洁净技术与洁净产品、节能技术、生态设计及与环境相关的服务等。
2、环保产业的分类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功能理论,可以将环保产业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
其主要包括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不进一步恶化而进行的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平衡恢复等活动,如植被恢复、沙漠治理、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物种多样化、新能源的开发等。
(2)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
它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的代用及资源的再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以实现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3)污染源控制型环保型产业
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在现实中表现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各类生产型企业内部的各种污染处理工艺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废弃物和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技术和设备的生产企业;其二是各种排放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企业,在性质上是相对于企业生产过程的延伸。
(4)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
污染治理是指当污染物已经排放到环境中并产生外部负面效应以后,通过采用污染治理技术减少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从而改善环境质量的一种方式。
3、环保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当前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变暖已经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单纯的依靠消耗资源来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环保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承担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环保产业的发展将延长传统产业链,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转变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环保产业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正常运作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四点:(1)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扩大材料和能源的范围和渠道;(2)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用同样单位数量的原材料和能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更多的需求,产生更少的废弃物;(3)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材料重新回到生产循环;(4)对暂时无法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以减少对人类的不良影响
(二)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环保产业是随着环境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历经20世纪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发展期和90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从初具规模,发展为具有一定经济规模、门类齐全,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基本协调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形成环保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资源循环利用和自然生态保护五个领域。
(三)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但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和比重与其他产业相比还很小,产业整体实力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我国环保产业在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全国的环保产业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没有一个行政机构负责制定环保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环保产业发展的初期,环保产业由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主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参与有关工作。2003年国家经贸委撤销后,环保产业的管理职能划归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根据2008年“三定方案”中,环保部的职责主要是环境监测、指导,环保部门都不是直接的环保产业管理部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造成缺乏对环保产品市场的监督、调控机制,对环保产品质量没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及相应的执行机构。如:没有定期发布淘汰产品的目录;没有完善的分类环保产品的质量标准;没有建立起对环保产品的监督检查体系;未经任何部门检查的环保产品随意销售,只要有销售手段就能畅通无阻等。
2、环保产业相关政策不完善
产业政策要求国家从产业发展全局着眼,系统设计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尽管国家及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但是目前环保产业政策无论是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布局政策还是技术进步政策、进出口政策等方面,都还很不完善。对企业发展的、优先顺序、扶植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地区间企业(公司)的合理分布、市场的干预程度等均缺乏约束机制,政府也缺少宏观调控的工具和手段。各省、市、县因缺乏完善的政策指导而盲目发展环保产业,不管技术含量高低,不谈企业规模效益、不问资源有效配置,不看市场运营行情,形成相互之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的局面,造成环保产业这个整体技术水平低下,劣质产品充斥市场,资源不能有效地配置到高效率的企业中去,不利于环保产业健康、协调、持续和稳定发展。
3、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缺乏直接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虽然我国针对环保产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受经济水平的限制,目前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占国民总值的比例还很少,近几年一直徘徊在1%-1.3%,这与环境治理的需求相差甚远。国际经验表明,只有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左右,环境状况才能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发展环保产业很少能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融资渠道不畅通,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再加上工业污染源单位和社会对污染治理缺乏很强的责任感,所以,治理资金无法保证,市场拉动无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环保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和整体推进。另一方面,一些环保产业领域在资金投入方面过分依赖国家财政支持,而政府投入十分有限这导致企业难以维持,例如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几乎全部依靠财政投资进行建设和运行维护,致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发展滞后,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率不足15%,一部分污染处理设施难以运行下去。
4、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偏低
我国环保产业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环保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其对技术水平的要求明显高于其他传统产业。由于我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相关技术大多从国外发达国家引进,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不强,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企业自身则缺少原创性开发,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集成。因此技术含量低、开发周期长、科技成果转化难、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运行可靠性差等问题,就成为阻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就导致了我国许多环保设备和环保工程不能长期正常运行以及环保产业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的现象。
5、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
发展环保产业,关键是依靠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而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专业的人才。现阶段我国环保产业方面的人才还很缺乏,由于环保市场的发展较快,相关专业人才供应不足,造成了环保市场人才的短缺。技术和人才的短缺,直接导致了我国环境技术创新层次普遍偏低,创新能力较弱,专利技术发明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贵州省环保产业发展分析
(一)贵州省环境状况
1、水
2011年在贵州省纳入监测的44条河流85个监测断面中,水质达到或优于所在功能区类别标准的断面有62个,占总监测断面数的72.9%。全省的14个出境断面除乌江沿河断面和清水江百市断面之外水质总体良好,达标率为85.7%。2011年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34.22万吨,比上年减少1.77%,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55万吨,比上年增加7.91%,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1.49万吨,比上年减少2.56%。
2、大气
根据对全省12个城市空气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凯里、铜仁、都匀、清镇、赤水和仁怀10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兴义市、毕节市环境空气质量为国家三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贵州省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在上述的12个纳入监测的城市中,除兴义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劣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达三级标准,其余11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平均水平0.078毫克/立方米,较2010年相比变化不大。在12个纳入监测的城市中,除毕节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劣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达三级标准,其余11个城市的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平均水平为0.044毫克/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0.004毫克/立方米。12个城市的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全省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平均水平为0.021毫克/立方米,较2010年相比变化不大。贵阳市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氮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API)平均值为64,空气优良天数349天,优良率为95.6%。2011年,贵州省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10.42万吨,比上年减少4.95%,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55.32万吨,比上年增加12.24%。
3、声音
根据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数据分析,2011年兴义市为重度污染;安顺、凯里、铜仁和赤水声音环境质量较好;而贵阳、都匀、毕节、仁怀、遵义、六盘水和清镇的声音环境质量好。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贵阳、遵义、仁怀、铜仁和兴义为轻度污染;六盘水、安顺、都匀、清镇和赤水声音环境质量较好;凯里、毕节声音环境质量好。根据功能区域昼间噪声监测数据分析,昼间噪声1类区(居住、文教区)劣于国家标准的城市为毕节市、安顺市;2类区域(混合区)劣于国家标准的城市为毕节市;3类区域(工业区)劣于国家标准的城市为毕节市;4类区域(交通干线两侧)无超标城市。根据功能区夜间噪声监测数据分析,夜间噪声1类区域(居住、文教区)劣于国家标准的城市为六盘水市、安顺市和凯里市;2类区域(混合区)劣于国家标准的城市为毕节市;3类区域(工业区)劣于国家标准的城市为六盘水和毕节市;4类区域(交通干线两侧)劣于国家标准的城市为贵阳市和遵义市。
4、辐射
2011年度贵州省辐射环境质量仍保持在原有水平,地表水水体中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并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全省九个地级市水源地放射性水平良好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陆地γ辐射水平与累积γ辐射水平较往年无明显变化;环境土壤中放射性核含量水平与上年基本保持一致;城市大气氡浓度与上年持平。贵州省电磁环境质量及辐射污染监测结果同往年相比无明显变化,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二)贵州省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和提高各类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对环保投入不断加大,促进了我国环保产业的繁荣发展,使环保产业成为“朝阳产业”。贵州省经过多年的积累,环保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产业领域不断扩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包括环保产品设计、生产、工程、环保服务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成为贵州省的新兴产业。近年来,贵州省的环保产业年均增速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环保污染治理投资额不断增加,2011年环保资金投入为106.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占生产总值为1.9%。在环保资金投入方面,老工业污染源治理、建设项目“三同时”污染防治、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工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和征收排污费总额分别达到14.05亿元、13.74亿元、37.95亿元、1.21亿元、39.75亿元和4.58亿元。截止2010年,贵州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50亿元和48亿元,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日趋丰富。在环保产业方面,贵州省的从业企业达300余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环保企业的产值和附加值不断增加,出现了多个产值上亿的企业。污染治理使用技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设备、生物环保材料与药剂及环保服务等得到较快发展。
(三)贵州省环境状况的横向比较分析
贵州省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1、贵州省环境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贵州省的环境状况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变得日益严峻,在与全国的平均水平比较中,贵州省在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国土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国土烟尘排放量、单位工业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都与全国有较多的差距,其中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贵州省是全国的二倍,单位国土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全国的三倍,单位工业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是全国的三倍,以上情况说明,随着贵州省后发赶超经济增速的不断提升,环境的状况变得更加的严重,而贵州省没有相应的提高相关的设备来应对经济上行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环境污染强度越来越高,资源利用效率虽有所提升,但是速度没有超过污染排放总量和资源消耗总量的倍数增长,因此,贵州省的环保产业面临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发展中贵州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其投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
2、贵州省环境状况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作为欠发达地区,贵州省的人均COD排放量和人均氨氮排放量都在全面处于前列,说明贵州省的污染相对其他省市而言,还是比较轻,不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生态城市的建设,贵州省的污染物排放量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趋势,但是如下表所示,贵州省在其他方面的指标就处于比较低的位置,尤其是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27位),单位国土二氧化硫排放量(20位),单位工业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3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7位),这是贵州省的环境比较严峻的方面,其所承受的大气环境污染压力变更大,因此,贵州的环保产业相较于其他省市有更大的优势。
三、贵州省环保产业发展机遇分析
(一)政策支持
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其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相关行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在国家政策的层面,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和《“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19号)等相关文件,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从省内政策的层面来看,贵州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2012〕2号)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为环保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在《贵州省十二五节能环保规划》中明确了贵州省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更为促进贵州省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思路与保障。同时,贵州省委十届九中全体会议通过了《加强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另外,《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发展新兴环保产业的思路和奋斗目标。从国家多次下发环保产业相关政策来看,政府对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十分坚定。贵州省对环保工作的政策支持也表明环保产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二)市场需求广
面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环保产业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因此,环保产业的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而言都是具有极好的市场前景,并用市场需求也是非常大的。从国内来看,国家实施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并且指出必须加快提升我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这为国内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我国的主要行业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都还达不到国家的标准,都面临着升级和改造的过程,这都为环保产业提高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贵州省作为资源大省,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偏重,急待改善目前的状况,因此,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唯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升装备水平,才能实现区域的后发赶超。因此,贵州省的环保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将是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其市场需求将十分广阔。
四、贵州省环保产业趋势分析
(一)贵州省环保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以“三废”(废气、废水、废弃物)处理和“城市矿产” 资源循环利用为特色的贵州省环保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园区依托国内的两个工业产业园区,将重点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仪电仪表、食品等产业实现发展,2011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41亿元,是贵阳市重要的工业企业集聚区。贵州省的环保产业潜力巨大,拉动经济增长前景广阔。而环保产业与普通竞争性行业不同,属于典型的政策法规驱动型产业,既要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引导,驱动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贵州省近年来,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推出一系列鼓励性的支持政策,加大了对环保产业的关注力度,政府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进行了调整,把环保产业列入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为贵州省的环保产业铺平了道路,环保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二)2013-2020年贵州省环保产业预测分析
根据《贵州省十二五节能环保规划》的主要目标,结合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对贵州省的环保产业进行预测,到2020年,贵州省的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250亿元和440亿元,增加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以上,产值年均增长保持在13%以上。省财政环境保护投入将达到150亿。全省将依托现有的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和基地,主要包括白云区的贵州省环保产业园区,重点支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竞争力强的企业。同时,企业的产业创新能力达到新的高度,以节能环保企业为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尖企业,努力争做西部第一,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环保企业。
(三)环保产业为企业孕育投资机会
贵州省目前处于环保产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重点发展环保基础设施阶段,在这一阶段,环保市场将高速增长,投资回报期短,投资回报率高。在贵州省的环保产业领域,污水处理和“城市矿产”处理最具投资价值,具体来说,环保产业链上游是环保设备制造,中游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下游是环保基础设施运营。环保上游产业的技术和工艺门槛比较高,投资回收率高于下游产业,容易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公司。下游产业投资回报率会受到行业政策的限制,重大投资机会会在于并购。因此,笔者认为,污水处理和“城市矿产”处理是环保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细分行业,工业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在产业链上游,生活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在下游,“城市矿产”处理在整个产业链上都有投资机会,而贵州省的环保基础相对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企业具有良好的投资机会。另外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将强制关停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将进一步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升级改造,这将为环保企业提供大量的投资机会,同时,随着贵州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也会为环保企业提供一些行业投资机会。
随着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环保产业需求将日益增多,环保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数量的增长已是必然趋势。而当今社会人们对环境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环保的投入的力度不断增强,环保产业市场在未来几年将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公司的收益也将呈几何级的增长。白云区的贵州省环保产业园区作为贵州省最具代表性的环保产业园区,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