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加强科技研发攻关
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土壤环境标准、土壤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研究并开展示范应用。开展土壤污染源解析方法研究,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场地土壤污染物溯源方法,阐明土壤污染物源-汇关系,识别污染源主控因子和优先管控污染源。开展土污染累积、转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探索主要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生态效应,研究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地方病等方面关系。
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安全利用技术研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单位的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整合优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建设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科研示范基地,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研究,推动农用地土壤污染安全利用先进和适用技术及成果转化。
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研究。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污染预防、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和污染防治全过程监管技术的研究。加强化工、制革、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典型污染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研究。
02推进试点示范建设
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示范建设。开展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示范建设。实施种植结构调整等农艺调控,推行轮作休耕,实现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建立农用地治理修复效果阶段性评估制度,设置评估节点。加强农产品主产区土壤、农产品日常监测、协同监测,对农产品产地和修复后的污染地块每3年开展1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保障农用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进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示范建设。根据四川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逐步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试点示范建设。
推进典型矿区生态治理修复试点示范建设。以凉山、攀枝花、雅安及川南为重点,以凉山州的会东、会理、冕宁,雅安市的石棉、汉源等区域铅锌采选冶炼行业等产业结构调整中拟关闭的矿山、矿区等为示范点,开展典型矿区的生态治理修复试点示范工作,到2025年,矿区生态治理与恢复工作开展率达到90%,生态破坏得到遏制,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03强化现代科技应用
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依托土壤环境质量信息系统,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大数据库,在大数据库基础上,通过GIS技术叠加基础底图和行政区域的划分等形成专题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根据全省土壤环境的特点、面临的问题方面提出有效解决当前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发挥大数据在土壤污染防治中的作用。根据现有监测数据,建立土壤环境质量风险预警平台,对监测点位、地块进行风险评价和预警预测,为土壤污染防治行政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加强视频监控技术应用。为进一步加强重点污染源企业的监管力度,提升重点污染源在线监管的工作效率,推进重点污染源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逐步推进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污染源监控中的应用,对企业排污状况进行更全面、更高效、更精准、更科学的监管。到2025年,重点污染源企业完成视频监控设备安装。
加强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每年开展全省典型重要区域特别是工业固体废物堆场和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关闭、搬迁、扩产等动态监测监管。加强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土壤、植被重金属含量定性、定量监测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区识别中的研究应用。
04突出领域能力建设
提升基层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升市(州)生态环境监测站土壤有机污染物监测能力,加大人才引进和设备购置。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建设区域中心站,分区域、分时段推进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监查能力建设。全面加强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建设,每3年开展1轮土壤污染防治专业技术培训,配齐土壤污染快速检测、调查取证设备等执法装备,改善环境执法条件,实现对土壤环境的有效监管。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土壤污染应急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持续完善各级土壤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装备支撑、处置救援能力建设。
促进土壤污染防治产业链健康发展。多渠道筹措资金,培育壮大土壤污染防治市场主体,鼓励各类投资进入土壤污染防治市场。采取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培育具有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修复等综合实力的环保科技企业,形成若干综合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发挥“互联网+”在土壤污染防治全产业链中的作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原标题:四川省“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对策研究(五)——科技引领,提升能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