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节能优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作为我国最大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部门之一,建材行业未来的发展对低碳转型意义重大。如何才能走出一条率先达峰

首页 > 大气治理 > 碳交易 > 访谈 > 正文

建材行业加快低碳转型步伐 ——访哈尔滨工业大学刘俊伶教授

2021-02-26 10:59 来源: 中国建材报 作者: 喻悦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节能优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作为我国最大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部门之一,建材行业未来的发展对低碳转型意义重大。如何才能走出一条率先达峰及深度脱碳的转型之路?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刘俊伶。

记者:受城镇化进程与收入增长驱动,我国中长期建筑部门能源服务需求将快速增长,建筑部门成为我国未来能耗与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您觉得作为其上游的建材行业要如何作出改变,走上技术可行、经济可接受的低碳转型之路?

刘俊伶: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进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根据发达经济体经验,城镇化率在普遍达到80%以上趋于稳定。这意味着在205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过程中,我国预计将新增2.8亿城镇人口,会极大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需求。与此同时,收入增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带动对各类家电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需求。这些因素都会驱动水泥、玻璃、陶瓷等上游建材产品需求,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推动建材行业能源消费、燃料燃烧和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给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带来较大压力。为此,建材行业要加快低碳转型步伐。

如果要走上一条技术可行、经济可接受的低碳转型之路,需要大致采取3个步骤。首先,应制定行业中长期低碳发展目标,并与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联动,以此形成倒逼机制,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其次,识别可选的节能减排措施和技术方案,评估其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加快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通过生产性能更好、寿命更长的建筑材料,降低材料更新换代速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回收利用,可极大降低建筑材料需求与生产能耗,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减排措施之一。第二,大力推广能效技术,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第三,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电气化率水平,用电能替代化石能源供应低温热能。积极发展工业固废、生物质能和绿氢等替代燃料,取代煤油气作为高温低碳热源。第四,创新生产工艺,积极发展低碳原料,减少熟料用量,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第五,推动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的示范和应用,作为建材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的“兜底”手段。最后,通过比较各项技术和措施的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按照成本由低到高排序,识别满足既定减排目标下成本最低的技术方案。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建材行业相关的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展如何?怎样才能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刘俊伶:我国于2016年在浙江省、福建省、河南省及四川省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2011年开展试点工作以来,于2017年年底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经过1年基础建设期和2年模拟运行期后,全国碳市场交易已经于今年正式开启。因此,从市场发展情况来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起步更早,在体系构建、制度设计、总量与配额分配方法制定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然而,从交易市场覆盖的行业范围来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初期率先从发电行业开始,尚未纳入建材等其他行业。四个用能权交易市场试点省份均将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行业纳入首批交易行业,在行业覆盖范围上走得更快。伴随碳市场建设和运行日趋完善,未来将进一步扩大覆盖的行业范围,以水泥和平板玻璃为代表的建材行业,具有产品类型较为单一、企业间生产工艺较为统一的特点,便于市场管理,因此有可能作为优先纳入碳市场的行业。

未来,除了继续完善两个市场的登记制度、交易制度、履约制度、总量与配额分配方案等方面,还应当特别注意到,用能权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都会产生节能减排效果,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未来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过程中,要研究和明确各自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根据各个交易市场运行特征和优势,完善各自覆盖的行业范围,加强两个市场的协同和互补关系。

记者:据了解,世界上已经有49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合理选择发展路径,加速碳减排进程彰显出我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担当。在工业碳减排方面,发达国家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刘俊伶:当前碳排放已经达峰的经济体大多经历的是自然达峰的过程,即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消费方式都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伴随技术进步,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消费逐渐脱钩。相比之下,我国仍然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有较高的能源消费增长需求。在这个背景下,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需要克服更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困难,相比于自然达峰是更加有为的控排减排过程。因此,我国提出碳减排目标不仅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然而,发达国家在工业碳减排的意识、技术水平和行动方面依然走在我们前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在全社会上下形成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强烈意识,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层面和企业、社会民众层面以自上而下强制减排和自下而上自愿行动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工业低碳转型。其次,制定明确的工业低碳转型路线图,确定近期、中期和长期工业总体和分领域低碳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再者,提前规划和部署低碳产业和投资,推动技术创新、研发、示范和应用。最后,注重工业碳减排与经济高质量增长、竞争力提升、环境保护、就业等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联动,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多部门协同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