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一位上海的朋友聊起垃圾分类的事,他用了一个成语“名存实亡”来收尾。他说,分类还在进行,他和周围的居民也还在做,但至于怎么分,已经没有人监督了,似乎已经形成一个默契,分与不分已经进入个人习惯上,一堆垃圾只要有一个人未分,相当于整个垃圾分类的意义打了折扣,最终还是在环卫工人手里

首页> 环卫> 评论> 正文

垃圾分类“名存实亡” 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群体

2020-09-11 10:36 来源: 摸鱼

近日和一位上海的朋友聊起垃圾分类的事,他用了一个成语“名存实亡”来收尾。他说,分类还在进行,他和周围的居民也还在做,但至于怎么分,已经没有人监督了,似乎已经形成一个默契,分与不分已经进入个人习惯上,一堆垃圾只要有一个人未分,相当于整个垃圾分类的意义打了折扣,最终还是在环卫工人手里分类,这是一个死循环。

上海从去年推出史上最严格的垃圾分类措施,把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并为每个垃圾投放点增设各类垃圾收集桶,实行定时定点分门别类投放垃圾。

这事一推出影响强烈,垃圾分类这个多年的夙愿,有望在居民手里第一步得到实现。一时间人们了解如何区分垃圾成为热门话题,对于这些彻底改变人们行为习惯的措施,无论是政府和还是民间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每个垃圾定点投放站,甚至每一个垃圾桶旁边都设立志愿者进行劝导和监督。

但这种以人海战术去纠正垃圾分类的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其繁琐的分类里面,总会存在大意或者抵抗的情绪在里面,要想做到绝对的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并非易事。除了要让居民养成这种习惯之外,还要在垃圾后续处理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以免出现在垃圾桶分类,运装的时候又倒在一起的笑话。

这种局面并非说是垃圾分类的失败,而是是否可行的问题。说起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一直是日本,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我国实行的垃圾分类是参考日本的,无形之中造成一种日本垃圾分类做得很好的潜意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需要在第一步环节,居民手中先进行垃圾分类,然后再把分类之后的垃圾分门别类的投放到相对应的垃圾桶中,再由垃圾处理单位进行回收处理。

欧美国家总体上也在做垃圾分类,但垃圾桶设立并没有像日本和我国这样精细,从感官上发现不了他们在做,更多意义上他们着重在垃圾最终处理上,而非居民手里。无论日本还是欧美,他们和我国在垃圾分类上,有着一个被人忽视的差异,这个差异决定了中国进行垃圾分类的痛点。

在我国有着成千上万的拾荒者和废品回收处理点,而这些都是民间很多人赖以生存的职业,但欧美和日本没有民间的垃圾分类回收和废品处理。这个差别是我国垃圾分类是否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它关系到垃圾分类目的是什么,主体由谁在做,垃圾分类是否有利可图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垃圾分由谁在做。在我国实行的垃圾分类肯定是政府在主导,目的性不外乎,减少垃圾处理成本,提高卫生环保,加深资源再利用。但目前的状况是政府层面的垃圾分类只存在于垃圾回收和终端处理,对于第一环节居民家中分类无法触及,同时这又不能持续和强制干预,虽然出台了各种奖励和处罚措施,越不越界先不管,但以道德和习惯层面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到毕竟不现实。

第二个问题,垃圾分类的是否有利可图。如果仅仅把目前主流的垃圾处理方式焚烧和掩埋来说,垃圾分类的目的就在于区分是否适合焚烧和是否适合掩埋降解,说白了就是是否环保。而这些“处理”的垃圾之外,就是可回收垃圾,像金属,塑料,纸板这些是可以二次利用的,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垃圾产生了附加价值。

在目前我国庞大的拾荒者和废品收购者存在的情况下,可回收垃圾真正进入垃圾处理厂的少而又少,在垃圾回收之前,他们就早一步在做这个事了。能存活到垃圾处理厂的垃圾,几乎都是没有二次利用价值的垃圾,这种垃圾分不分,其实意义不大。

像垃圾焚烧处理,如果没夹杂着一些塑料袋纸板这些可燃物,单纯的厨余生活垃圾烧着都成问题。在垃圾回收点(桶)里面,已经没有多少可回收的垃圾了,再花大力气去分它们,似乎得不偿失。这也解释了,垃圾桶分类,运输垃圾又倒在一起的问题,因为其本身可回收垃圾桶内就没有可回收垃圾,如果有早就被拾荒者捡去,还有环卫工人也会再次挑选。剩余的都是不可回收垃圾。

要想破解可回收垃圾桶无可回收垃圾的难题,必定要垄断垃圾回收行业,这和民生利益是非常矛盾和冲突的。让这么多拾荒者和垃圾废品从业者失业,实在是说不过去,这个辛苦钱不应该被剥夺。

这就是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的根本问题之所在,虽然名义上搞垃圾分类,但其实根本没有可供分类处理的垃圾。与之配套的运输,储存,终端分类这些人员和设备,面临无可分类的垃圾处理的尴尬,注定不可持续下去。

反观日本和欧美的垃圾分类处理,在民间几乎不存在拾荒者和个人废品收购者,收集起来的垃圾,有相当一部分是可回收的。进入垃圾处理厂之前,就会进行大致分类为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可回收物进入分拣厂,进行分拣处理,不可回收物直接进入焚烧或者掩埋处理。

这种粗放式垃圾处理,至少能让垃圾分类厂有事可做,并且效益可观。想当初我国每年进口的“洋垃圾”就是这么来的,都是他们垃圾分拣的结果,消化不掉的可回收垃圾拿来出口。而我国要是垃圾处理厂来搞这个,仅凭居民垃圾,估计回收到的都是厨余垃圾石头砖块这些了。

在我国垃圾处理产业其实非常成熟,从第一步收集上来看,至少是无孔不入的。街上你看不到饮料瓶和纸板,早就被卖掉捡掉了。然后卖给垃圾废品回收点,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整理,最后再卖给废品回收企业。可以看出在垃圾分类行业,能赚钱的早就有一大批人在做了,政府再去做这个事,投资垃圾分类厂,只能面临无垃圾可分的困境。这种长期投入的事,明摆着要亏钱,但是既然都要搞垃圾分类了,你没有配套设施怎么说的过去。

一言道利弊,垃圾分类首先想要榨取的就是可回收垃圾的价值,没有这部分的利益,终将难以持久。而我国庞大的拾荒者和个人废品回收者的存在,早就把这事给做了,忽视他们的存在,就是我们无法看清楚垃圾分类痛点的原因。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