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废行业概况
1. 危废定义: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3.30)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感染性等一种或一种以上危险特性,以及不排除具有以上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2. 危废非法处置可能带来的具体危害包括:
1) 环境危害,如腐蚀性、爆炸性;
2) 人身危害。如致癌性、致畸变性、传染性、毒性、放射性等。
3. 危废来源:
1) 工业危废主要产生自化学工业危险废物、炼油工业、金属工业、采矿工业、医药行业等工业领域。
2) 医疗医废主要为各种临床医疗废物,包括废药品、废医疗器械等。
3) 其他危废种类多,主要包括机动车维修产生的废油和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包括废电池、废温度计、废灯泡等。
4. 危废处置现状:
1) 工业危废: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达4643.0万吨,综合利用量2367.3万吨,处置量2482.5万吨,贮存量562.4万吨。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利用处置总量的43.7%,处置、贮存分别占比45.9%和10.4%。
图1 2018年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等情况
2)医疗废物: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医疗废物产生量81.7万吨,处置量81.6万吨。
3)危险废物经营许可:截至2018年底,全国各省(区、市)颁发的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共3220份。其中,江苏省颁发许可证数量最多,共421份。相比2006年,2018年全国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数量增长265% 。
2018年全国危险废物经营可证数量情况(单位:份)
2018年,全国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经营单位核准收集和利用处置能力达到10212万吨/年(含收集能力1201万吨/年);2018年度实际收集和利用处置量为2697万吨(含收集57万吨)。相比2006年,2018年危险废物实际收集和利用处置量增长807%。
图3 2006-2018年危险废物实际收集和利用处置量(单位: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6开始,在政策驱动下,危废经营许可证的数量和持证单位总处置量均出现陡增。
5. 产废特征:种类、行业及区域集中度高
1)2015年,废酸、废碱、石棉废物与有色金属冶炼废物四项,合计占当年危废总量的53.7%。
图4 2015年中国主要危废类别占比图
2)2018我国前10名城市产生的工业危险废物总量为1437.2万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30.9%。
3)我国危废约50%来自化工、有色冶炼、采矿行业三个行业。
6. 危废处置行业格局
危废处置行业格局分散,大部分危废企业产能小,处理能力较小,这些小型危废企业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市场集中度较低。项目产能方面:全国核准危废处置企业中,危废处理项目产能低于2万吨以下的占有66.9%,而高于25万吨仅有1.4%。能处理25万吨危废的公司仅占全国总数1%,其他产能为2-5万吨、 5-10万吨、10-25万吨的分别占17.0%、8.1%、6.6%。处理产品类别方面:处理种类大于25种以上的公司占比仅占1%。市场份额占比方面:2015年东江环保以5556吨/日的危险废物处理规模排名第一,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威立雅和光大国际分别为1169吨/日、800吨/日,差距较大。此外环保、威立雅(中国)、新天地环境集团等十大公司2015年的设计处理能力仅占我国总设计处理能力的6.8%。
表1 2015年前十大公司危废设计处理能力情况
7. 危废处理三大运营模式:
政府投资、企业承包经营模式:投资全由政府承担。企业从运营中获得微利,在承包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结合不紧密,难以保证政府能够收回投资。对企业来讲虽没有投资风险,但若政府部门在收费、监管等方面的参与,企业的运行费用难以保障,更得不到利润。
政府与企业采用BOT建设模式:政府和企业之间签订固废处理处置设施和设备的BOT项目建设合同。企业投资的项目建成后的服务成为一种商品,而这种商品的购买方就是政府,而且这种买卖关系往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一般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的BOT项目都在15年以上。
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模式:政府、企业共同出资,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律建设运营模式既有利于防止和克服上述投资运行模式的弊端,弥补其不足,而且有利于规避政策及技术标准变化带来的风险。
图5 危废处置供应链
二、危废行业政策法规
我国危废行业起于1990年签署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直至2003年非典爆发之前一直发展缓慢,这期间出台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危废转移联单管理办法》(1996)以及国家《危废名录》(1998).
非典爆发引发了政府对医废及危废的重视,《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2003)出台,规划了国债支持的31个省级、26个区域性危废集中处置项目以及277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
2004年《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出台,至此危废行业几大监管制度基本建立完全,包括《固废污染防治法》规定的申报登记制度、转移联单制度以及经营许可证制度,然而行业仍然处于起步期,该时期建成项目技术水平不高、行业政策不清晰、监管力度不够、行业恶性竞争严重。
201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首次明确提出环境污染犯罪的认定细则,并规定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行为属于“严重污染环境”犯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014年新环保法中规定“针对拒不停止排污等行为,当事人不仅需承担刑事责任,还将按日计价重新进行经济处罚,处罚金额上不封顶”。这一法条大幅提升了环境污染犯罪的惩罚力度,改变了环保各个子版块“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乱象。
2016年,“两高”司法解释得到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进一步加大了对危废犯罪的打击力度,同年8月,新版国家危废名录施行,危废种类从400种上升到479种。同时由于2016-2017年的中央环保督察,提升了环保整体的执法力度,促使危废行业合法化向前迈进。
2018年环保税开始实施,规定危险废物排放每吨征收税额1000元(合规处置不纳税),进一步提升了危废非法处置的违法成本。同时在2018年5月9日生态环境部启动“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进一步激发了危废处置的需求。
以上国家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促使了合规处置危险废物供给端市场的加速释放。
三、危废处置技术工艺:“资源化+无害化”
资源化:主要是通过向下游工业厂商收购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废物,再进行萃取、电解等方式生产成为资源化产品,一般有贵金属、金属盐、酸、碱等产品,资源化利用的利润主要受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变动。当污染物资源属性占主要地位时,以资源化回收再利用的处置方式为主。
无害化:通过焚烧、填埋、物化等方式,进行减量、彻底的性状改变或与环境彻底隔离等方式避免环境危害。利润主要为向下游工业厂商收取危废处理费用。当污染物的污染属性占主要地位时,以无害化处置方式为主。
表2 危废处置方式及其优缺点
1.资源化利用已经达到供需平衡,无害化处置成为产能紧缺
图6 2018年年度实际收集和利用处置量分类占比(单位:万吨)
表3 2016、2017年年度实际收集和利用处置量
(单位:万吨/年)
资源化利用是目前我国危废处理的主要方式。资源化工艺的模式为,处置企业向产废企业购买危废,按照有价组分含量计价,通过向外销售再生得到的产品赚取差价收益,相当于赚取资源二次利用的加工费。处置企业将资源化危废推入合法化渠道顺理成章,是无需执法督促的市场自发行为,因此这一板块的供需格局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相对稳定,甚至部分区域资源化产能供给过剩。以电镀污泥的火法资源化利用为例,平均净利率在 10%以下。
尽管统计口径的危废处置产能利用率仅为 30%,但实际的经营情况是,无害化产能紧缺,但资源化供需基本平衡,2016和2017年资源化利用设施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24.29%和28.27%。显著低于无害化焚烧与填埋板块50-100%的水平,且这一水平还受产能快速释放期,爬坡与无法全年满产而被拉低。
无害化处置的商业模式为,产废企业将危废交给专业运输车辆(来自处置企业或第三方),运送至处置企业,并支付价格不菲的处置费,完成现金结算以及环境风险转移,获取处置企业填写的联单,作为合规处置的凭证,完成产废地环保部门的处置备案。大量产废企业为了规避危废处置成本,采用长期堆存或违法丢弃方式,。因此重拳执法手段是最重要的催化剂,强制非法处置危废转向合法渠道。由于传统无害化工艺产能释放慢、成本高与选址阻力较大等问题,产能缺口较大,危废处置费长期维持高位,目前危废无害化处置设施盈利能力较强,尤其以专业焚烧最甚。
目前危废处置行业的高景气红利,主要源自无害化处置领域产能严重不足,而环保执法力度显著加强后,供需不平衡加剧,危废收储价格显著抬升,因此危废处置产能盈利能力水涨船高。
产能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包括:
1)综合处置中心项目,产能结构错配:危废处置企业获得的经营核准,不仅规定了资质总量,还细化到46个大类的479个小类中的每一类的规模上限,而实际危废收储的结构类别,与资质的类别结构难以高度匹配,导致产能结构与处置需求不匹配,产能利用率难以突破50%。
2)仍有大量企业通过堆存和非法途径处置危废:由于统计数据均为企业自行上报数量,企业为逃避高额危废处理费用,存在极强的瞒报倾向,导致官方统计全国危废产生量小于远小于实际危废产生量。
3)工艺瓶颈导致无害化焚烧产能难以释放:无害化焚烧产能的严重短缺的直接原因是工艺本身选址难度大、建设周期长、单体产能规模小、处置成本高等。
2. 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工艺的出现,极大地释放无害化处置产能
图7 水泥窑处置危废工艺
2015年之前由于水泥行业自身效益好、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水泥企业跨界经验风险大等原因,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发展缓慢。2015年之后,伴随着水泥行业景气度下滑、危废处置需求旺盛、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等原因,水泥窑处置危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的技术优势包括:
处置温度高,停留时间长,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可彻底分解废物中有害有机物,如二噁英、呋喃等,残渣和飞灰最终成为熟料的成分,实现资源化利用。
焚烧空间大:水泥窑的转筒直径一般为3-5米,长度45-100米,体积远高于普通专用焚烧炉,而且可以保持均匀、连续和稳定的焚烧环境。
处置规模大:国内一般水泥企业的年运转率为90%左右。目前水泥窑处置危废单体规模相当于传统焚烧炉的5-10倍。
对危险废物接纳性更广泛:协同处置危废工艺可涵盖30多大类危废处置需求,占2016年新版危废名录的80%以上,同时不受废物形态的限制。
单位投资额低、运营成本低:水泥窑协同 处置投资额一般为1000-2000 元/吨左右,而新建或改扩建传统危废焚烧炉设施的平均投资一般为0.3-0.8万元/吨处置产能。水泥窑协同处置单位运营成本为800-1500元/吨,而传统焚烧炉处置成本为2000-2500元/吨。
改造周期短、审批周期短: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改造,主要包括改造和运行爬坡两方面,整体改造周期约为8-9个月,建成后项目爬坡周期较短,产能释放速度快。而传统危废无害化处置项目一般需要2-3年建设期和1-2年的产能爬坡期。
回报率高: 各地物价局对各种类型危废处理核准价格差异较大,大部分焚烧处置类价格集中在2000-4000元/吨,而实际超过核准价格,上海地区焚烧价格超过1万元/吨。水泥窑协同处理收费价格在千元左右,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从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来看,传统回转窑工艺内部收益率10%-14%,而金圆股份、冀东水泥披露的协同处理危废项目大部分内部收益率超过20%。
四、危废市场规模预测
“先进工艺+严格管理”促成危废处置产能加速释放
受益于近几年监管与工艺瓶颈被突破,行业进入快速扩容期:
1)重拳执法加速需求释放:受益于2016-2017中央环保督查、“清废2018”行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启动,促使危废处置需求释放。
2)新工艺推广加速供给释放: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的推广,突破了行业长期产能扩张慢、大宗危废无法处置的困境。在工艺与监管瓶颈突破后,供需缺口尚未消除,意味着行业放量与收储价格维持高位。
全国危废处置产能过去两年快速增长:2017-2018年是全国危废产能快速放量的两年,总体产能规模较之2016年末的水平,增长48%,达到8002万吨/年,包括,资源化综合利用5724万吨/年、填埋200万吨/年、焚烧(专业焚烧+水泥窑协同)641万吨/年。其中,产能稀缺度较高的焚烧、填埋两种产能,分别较之 2016 年末新增 142% 与 87%。
根据全国各省危废项目环评公示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到2023年末目前已知储备产能全部投产时,全国危废投产产能规模将达到1.51亿吨/年,较之2018年底增长88%。其中,资源化综合利用产能1.06万吨/年,较2018年底增长 86%;医废焚烧产能达到161万吨/年,较2018年底增长34%;填埋产能达到 574万吨/年,较2018年底增长 188%;焚烧类产能达到1996万吨/年,较2018 年底增长211%。
图8 全国危废市场空间预测
五、危废行业重点企业
1. 东江环保
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9年,是深港两地上市环保企业。东江环保业务涵盖了工业和市政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领域,配套发展水治理、环境工程、环境检测等业务,为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定制和提供一站式环保服务,并可为城市废物管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东江环保下设7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近5000人,业务网络覆盖中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及中西部市场等危废行业核心区域,服务客户超3万家,在全国危废行业领先优势明显。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59亿元,同比增长5.31%;截至2019年底,,东江环保已经在全国9个省份建成运营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基地28个,在期客户达到约万家,同比增长15.4%;总危废经营资质超过190万吨/年,其中焚烧能力约30万吨/年,填埋能力约18万吨/年,资源化能力约82万吨/年,物化能力约60万吨/年。
2. 光大国际
光大国际是中国首个一站式、全方位的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商,在环境、资源、能源三大领域全面佈局,主营业务包括垃圾发电及协同处理、生物质发电、危废及固废处置、环境修复、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供水、水环境综合治理、垃圾分类、环卫一体化、资源循环利用、无废城市建设、节能照明、装备制造、分析检测、绿色技术研发、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环保产业园等。国内业务遍及23个省(市)、自治区的190多个地区;海外业务已佈局德国、波兰及越南市场。2019年,公司综合收益逾370亿港币,总资产近1,200亿港币。截止到2019年底,绿色环保共有45个危废及固废处置项目,年度危废及固废处置规模达到184万吨。
3. 海螺创业
海螺创业前身为安徽海螺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海创公司”)。2013年,为使海创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募集海创公司发展所需资金,完善管控体系,海创公司决定将部分优良资产剥离出来,成立海螺创业,并于 2013年12月19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2017年,公司调整发展战略,依托海螺水泥全国范围内庞大的水泥生产线,将业务重心转移至水泥窑协同处固废危废。
截止到2019年底,海创形成了固危废规模约629万吨/年,总危废资质接近120万吨/年。
4. 金圆股份
金圆股份 2014 年底借壳登陆 A 股市场,作为传统水泥公司,产能主要分布于青海与广东两省,2017 年开始正式向建材+环保双主业转型,储备的水泥窑协同与专业焚烧产能逐步释放,并购新金叶配置金属资源化产能。金圆股份自转型之初,就立志建立水泥窑协同焚烧+专业焚烧+填埋+资源化的综合性危废处置体系。
公司目前已有环保子公司37个,其中已投产项目8个,处置产能达8万吨/年,已获环评批复项目8个,处置产能达87万吨/年,产能扩张弹性102%,储备产能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青海等十多个省份区域,辐射全国的危(固)废处置网络基本成型。
5. 深投环保
深圳市深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于1988年4月成立,是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的我国第一家处理工业危险废物的专业机构。主要职能是危险废物集中控制和环境应急响应,有能力接收和处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46大类废物中除放射性废物和爆炸性废物外的41大类,危险废物处理能力近60万吨/年。
6. 威立雅中国
威立雅集团是全球资源优化管理领域的标杆企业,业务遍布五大洲,拥有员工近17万8千名。集团设计并实施水、废弃物及能源管理领域的解决方案,支持城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废弃物、水务、能源是该公司3项核心业务。2019年,威立雅中国处理了 45.1万吨危险废弃物。
7. 高能环境
高能环境是以环境修复、危废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处理为核心业务板块的综合型环保服务平台。公司危废处理处置的覆盖范围主要包括工业危废和医废等。同时,公司还提供危废焚烧、填埋等无害化设施的新建、改扩建服务。截至到2019年年底,公司持有8个危废处理项目,实现收入10.66亿元。
六、建议
1. 全国范围快速布点,由点及面:由于地方政府对于危废产能批复的审慎性原则,确保产能规模与本区域产废规模接近即可,因此先入者具有显著的垄断优势,争夺的焦点会在危废产量大、产能缺口显著的地区。在兼顾布局速度和成本的情况下,收购环评批文是成熟危废企业扩张的主要方式,新入者则应该收购成熟的运行产能。
2. 一站式收储+多工艺处理:危废处置企业通过持有尽可能多的危废品类处置牌照,为产废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将显著减少客户不同危废的贮存与管理难度,企业粘性也相应显著加强。对于不同种类的危废,采用相应的工艺处理,提质增效。例如传统专业焚烧工艺,适宜处置少量多种危废;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适宜处置大宗危废;资源化工艺,适宜处置含贵金属的危废。
3. 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经营: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由外延扩张式的规模化竞争转为内涵升级式的品质化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更先进、处理成本低、管理有优势、安全风险低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经营单位必须不断提高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并以服务和管理的标准化推动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进而扩大了危险废物处理的工艺技术标准化需求。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