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搞清“四个在哪里”,是贯穿《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编制始终的重要方法论。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搞清楚问题、症结、对策、落实“四个在哪里”,拿出切实管用的办法,确保编制出的规划“管用、好用、解决问题”。
精准识别问题
用好问题清单工具。《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提出以群众身边突出的水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从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风险等4个方面列出了10个主要问题,为对照检查、识别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工具。其中,水环境方面,重点关注是否存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达标、黑臭水体、劣Ⅴ类或不达标水体等问题;水资源方面,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河流湖泊断流干涸或生态流量(水位)不足等问题;水生态方面,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河湖生物完整性指数下降、河湖自净能力降低、湖库富营养化等问题;水环境风险方面,重点关注是否存在饮用水水源安全风险、底泥滩涂重金属污染风险、重要水体环境风险等问题。
充分利用案头资料。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各流域区域特点各异,应从各流域各区域的实际出发,做足案头功课,多方搜集问题线索。既要分析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超标指标、超标月份和水期以及污染空间分布,也要利用历史卫星遥感影像,识别河湖生态缓冲带恢复、湿地建设等情况,总结提炼“河河不同、地地有别”的问题清单,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调研做好准备。
扎实开展现场调研。《“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后,国家层面成立了各个流域组,指导流域内相关省份和地市查找发现问题。省级、地市级工作人员作为查找问题的主力军,既要会用大数据分析、无人机航测等高科技,也要下足徒步巡河、走访座谈等笨功夫。现场调研时,深入一线收集百姓最关心的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意见和建议;走访座谈水利、住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交通、工信等部门,收集资料数据和实际需求。对于重点区域,力争实地踏勘每一条河、每一个乡镇、每一座污水处理厂、每一家重点涉水企业等,一切以事实为依据,防止先入为主,防止主观臆断。
深入分析症结
初步判断分析方向。针对10个主要问题,《技术大纲》提出了18个可能的成因,可为查找症结提供方向指引。水环境方面,可重点分析城镇生活、工业等点源污染、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污水平及设施运行状况等;水资源方面,可重点分析区域用水结构、水资源配置、闸坝下泄流量、再生水管理等;水生态方面,可重点分析渔业捕捞、侵占敏感生态空间、水利设施阻隔等;水风险方面,可重点分析河湖底泥重金属累积风险、交通运输带来的突发环境风险、地质原因导致的原生性风险等。
详细诊断深层原因。水环境方面,要看县级以上水源地是否做到规范化建设以及“千吨万人”水源地是否做到“划、立、治”的基本要求,黑臭或不达标水体是否存在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浓度异常、管网收水能力不足、管网错接混接破损等情况,工业企业及养殖场是否具备相应的污水处理能力、处理设施是否稳定运行,农业种植是否存在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是否存在水土流失等情况。水资源方面,要看河流湖泊是否受上游闸坝、水库影响,是否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超载、再生水循环利用水平较低等情况。水生态方面,要看河湖岸线是否受到侵占,生物生境是否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是否受到威胁等。水环境风险方面,要看是否存在危险品运输,企事业单位应急响应机制是否健全等。
科学制定对策
充分掌握“对症之药”。可以说,搞清了问题及其症结在哪里,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接下来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针对10个主要问题及与之对应的18个主要成因,《技术大纲》从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染减排、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风险防控等5个方面列出了可用的任务措施,并相应地提出了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不达标水源地达标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工业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防治、排污口整治、水资源优化调度、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风险预防等11个项目大类,以供制定对策时选用。
结合实际“对症下药”。针对某一问题及其症结,可用的对策可有多种。比如,针对生态流量不足,北方地区可以强化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南方地区可能依靠闸坝的科学调度就能解决问题。同时,注意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有限目标,规划任务措施和项目不求面面俱到,但务求实效。比如,一个地市污水处理率偏低,可能管网和污水处理能力建设都存在一些问题,这时就要区分哪些区域以补齐管网短板为主、哪些区域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为主,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此外,还要考虑任务措施的优化组合。同样是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到底是治理工业源、城镇生活源还是治理农业源、各自削减多少,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之,一切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确保对策好用、管用。
切实抓好落实
“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规划制定得再好,要达到效果还得靠落实。
一是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对水生态环境质量的主体责任,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在基础资料收集、问题及症结分析、任务和项目设计等环节充分建立生态环境、水利、农业、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谁的孩子谁抱走”,把各项任务和项目落实到对象、细化到数量、分解到年度,为后续的规划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参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落实企事业单位治理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汇聚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
总之,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搞清“四个在哪里”,《“十四五”规划》的任务、措施、项目才能做到好用管用,才能真正地做到接地气、入人心。
原标题:重点流域规划编制务求搞清“四个在哪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