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文地质中,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大类。下面就给大家通俗易懂的讲解一下他们的区别和联系。
01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perched water) 存在于潜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局部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上层滞水的形成是在大面积透水的水平或缓倾斜岩层中,有相对隔水层,降水或其他方式补给的地下水向下部渗透过程中,因受隔水层的阻隔而滞留、聚集于隔水层之上,形成上层滞水。
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分布范围有限,往往雨季时存在,干旱季节消失。水量有限,易受污染。只能作暂时性或小型的居民生活用水水源。
特点:分布有限、水量有限、易受污染、不稳定
02潜水
潜水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潜水可存在于松散的沉积物中,也可存在于基岩裂隙中。
潜水要素有:潜水面、潜水埋藏深度、潜水位、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面的水力坡度。
潜水层以上没有连续的隔水层,不承压或仅局部承压。降水和地表水通过包气带下渗补给。潜水层是重要的供水水源,通常埋藏较浅,分布较广,开采方便。但易受污染,应注意保护。
特点:分布广发、易受污染
03承压水
充满两个稳定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
上部隔水层称隔水顶板(或叫限制层),下部隔水层叫隔水底板。 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是承压含水层的厚度。
当钻孔揭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时,就见到地下水,此时井孔中的水面高程称为初见水位。
此后井中水位不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稳定下来,不再上升,此时该水面的高程称为稳定水位,也即该点处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位(也叫测压水位)。
承压含水层某一点,由隔水层顶界面到测压水位面的垂直距离叫作该点处承压水的承压水头(也即静止水位高出含水层顶板的距离)。当测压水位面高于地面时,承压水头称为正水头,反之为负水头。
典型的承压含水层可分为补给区、承压区及排泄区三部分。
补给区含水层裸露,具有自由水面,实际上分布着潜水,可接受外界补给。 排泄区承压水通过上升泉和向浅部含水层越流等方式排泄。
承压区含水层所处的位置高程较小,充满着承受压力的水。当井或钻孔揭穿隔水顶板时,井孔中的水上涌到含水层顶面以上一定高度才停止下来。
如前文所讲,静止水面的高程即承压含水层的测压水位(承压水位)。在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测压水位高出地面,井孔喷发自流水,成为自流井。
承压性:承压含水层的顶面承受静水压力是其基本特点。补给区位置较高而使该处具有较高的势能,由于静水压力传递的结果,使其他地区的承压含水层顶面不仅承受大气压力和上覆岩土的压力,而且还承受静水压力,其水面不是自由表面。
分区:补给区位置一般较高,通过含水层出露地表接受补给(这里的水已变为潜水),水由补给区进入承压区,受隔水层限制,通过静水压力的传递,使含水层充满水,补给区往往小于分布区。
稳定:由于上部隔水层的阻隔,承压水与大气圈及地表水的联系不如潜水密切,其水位、水量、水质等受水文、气象因素变化影响不显著,动态相对稳定。
承压水不易受污染,一旦被污染后,则很难处理。另一方面,承压含水层分布范围较大,往往具有多年调节性,常被用作大型供水水源。
厚度:不受降水季节变化的支配,承压含水层水量的增加或减少,表现为承压水位的升降变化,而含水层自身厚度变化较小。
特点:水面不是自由表面、稳定、不易污染(一旦污染则很难处理)
04潜水与承压水比较
潜水的补给主要是当地的大气降水和部分河湖水。
承压水则是依靠大气降水与河湖水通过潜水补给的。
潜水受重力影响,具有一个自由水面(即随潜水量的多少上下浮动),一般由高处向低处渗流。
承压水受隔水顶板的限制,承受静水压力,有一个受隔水层顶板限制的承压水面和一个高于隔水层顶板的承压水位(即补给区和排泄区水位的连线)。承压水是由静水压力大的地方流向静水压力小的地方。
潜水埋藏较浅,受气候特别是降水的影响较大,流量不稳定,容易受污染,水质较差。
承压水埋藏较深,直接受气候的影响较小,流量稳定,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
潜水以地面蒸发或出露为地表水和泉水的方式排泄。
承压水则转化为潜水,主要以泉水的形式排泄。
钻到潜水中的井是潜水井。潜水井的水位一般应该是和当地的潜水位一致的,如过量抽取,潜水井的水位就会逐渐低于当地的潜水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打穿隔水层顶板,钻到承压水中的井叫承压井,承压井中的水因受到静水压力的影响,可以沿钻孔上涌至相当于当地承压水位的高度。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即地面低于承压水位时,承压水会涌出地表,形成自流井。虽有上涌,但不能喷出地面者叫半自流井。
原标题:企业地块污染调查,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区别和联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