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断,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它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这一重要论述,唤醒了人类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和情感,从生态系统完整性、关联性和多样性的角度重新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推进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2016年以来,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原环境保护部在全国共安排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360亿元,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这些试点工程项目的地域广阔、生态系统多样、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和敏感、项目实施时间紧迫等因素,目前工程试点的效果和效益还有待时间进一步的验证。但总体上说,区别于传统的生态修复实践,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修复”,个人认为有几点是值得从业者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
1.景观的多尺度思维
生命共同体生态修复理念的核心是强调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关联性和系统性,生态修复需要从不同地域尺度考虑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景观是一个多尺度的地理空间概念,可以根据研究的需求把生态修复范围分成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尺度。在不同的景观尺度上,梳理和定义景观的生态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功能,进而在不同的景观尺度解决生态修复过程中的不同层次的问题。
2.生态修复关键目标设定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价值是多样的,从宏观到微观的景观尺度转变过程中,生态修复的目标也是逐步深化和深入。生态修复不可能面面俱到,满足所有的目标要求,对于不同景观尺度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应设定其核心和关键需要修复的生态功能和目标。核心生态修复目标的设定也需要和当地的社会、风俗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生态修复技术统筹整合
基于生态系统多样性、完整性、复杂性和关联性的特征,生态修复应突破学科边界限制,进行跨学科专业合作。相关学科和技术至少包括规划、经济、地学、生态、环境、水文、景观、3S技术等,多学科合作能提供生态修复的综合解决方案,实现修复技术的合理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
4.社会、经济条件考量
中国地域广阔,东西、南北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在进行生态修复的项目总体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经济较落后的区域,在编制和实施生态修复方案时,需考虑为地方经济和居民带来更好的物质生活机会、收入来源,创造更多的生态产业就业机会,以促进当地居民主动寻求更持续发展的道路,来提升生态修复的可持续性和成功率。
5.工程实施和规划设计并重
“重工程轻咨询”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个现象,特别是在专项资金申报时间要求比较紧迫的条件下,一些项目的设立并未经过科学规划论证,这也为后期实施效果埋下一定隐患和不确定性。生态修复事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需要长期可持续进行的一项工作和任务。这项事业的特性决定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它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因此,生态修复也需要从单要素工程修复,逐步走向制定总体发展战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设计、工程实施、实施后评估的道路。需更加注重工程实施之前的规划设计阶段,加强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科学性和项目设置的合理性论证,以保障工程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经济性和社会、生态价值的提升。
生态修复是新兴的事业,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逐步积累相关经验。这是个分阶段、分步骤的长期过程,逐步实现“以人工干扰为支持,自然修复为主导”的生态修复思路,以实现生态修复的可持续性、低维护性和高生态价值。
原标题:行业视角 | 生态修复,不能再走寻常路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