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1)厘清了煤炭开采对地下水、土壤理化性质、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边界和程度,提出了景观与区域生态评价方法。(2)提出了基于生态减损的采排复一体化技术,构建了地面和地下相结合的露天矿立体储水技术体系,掌握了覆岩导水裂隙的发育类型及其导水流动特性,提出了井工开采地下水原位保护方法。(

首页> 环境修复> 矿山治理> 评论> 正文

李全生: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开发的生态影响与修复技术

2020-05-09 09:23 来源: 煤炭学报

创新点

(1)厘清了煤炭开采对地下水、土壤理化性质、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边界和程度,提出了景观与区域生态评价方法。

(2)提出了基于生态减损的采排复一体化技术,构建了地面和地下相结合的露天矿立体储水技术体系,掌握了覆岩导水裂隙的发育类型及其导水流动特性,提出了井工开采地下水原位保护方法。

(3)优化设计了露天矿排土场边坡整形技术,开展了表土替代材料研究;筛选得到适应于东部草原区的本土植被种类,提出了土壤提质增容有机生物改良技术,初步构建了东部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并在典型矿区应用示范。

1 研究背景

东部草原区煤电基地地处北方防沙带内的内蒙古东部,位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格局的北部区域,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东北森林屏障带”和“北方防沙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北方地区的“水塔”和“林网”,以及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挡沙墙”和“碳汇库”。但该区属半干旱、酷寒气候,生态环境脆弱,同时该区是我国东北部重要的煤炭生产和电力供应基地,煤炭产能超过4亿t,占东北区产能57%,电力装机约2000万kW,占东北煤电供应的1/3左右。近年来,随着资源开采、畜牧业迅猛发展和城市扩张,导致草地面积和质量下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影响了东部草原区东部能源保障和生态屏障功能的发挥,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科技与工程技术难题。

2016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总体布局中,首批启动了“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设立了“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及示范”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执行期2016—2020年,针对东部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修复重大科技需求,研究大型煤电基地长期高强度开采驱动下的生态累积效应,评估其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阈值,研发矿区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土壤重构和景观生态恢复等关键生态恢复技术,集成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为目标的大型煤电基地开发综合技术体系和区域生态调控模式。

2 摘 要

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是我国东部能源保障的重要基地,且位于国家“ 两屏三带” 的北方防沙带东部,区位能源供应和生态功能均十分重要。为实现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国家于2016年启动实施了“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技术及示范研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煤电基地开发对区域生态要素(水、土、植被)的影响边界与累积效应机理认识不清,急需开发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的问题,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提出了煤电基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构建了基于采矿源头主动减损、涵盖采前、采中、采后和闭坑的采矿全生命周期的主动生态减损理念,以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损伤最小化为目标,实现水、土、植被指标达到或优于采前生态本底值,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区域调控模式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具体包括:

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厘清了煤炭开采对地下水、土壤理化性质、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边界和程度,提出了景观与区域生态评价方法。

二是关键技术研发,提出了基于生态减损的采排复一体化技术,构建了地面和地下相结合的露天矿立体储水技术体系,掌握了覆岩导水裂隙的发育类型及其导水流动特性,提出了井工开采地下水原位保护方法;

优化设计了露天矿排土场边坡整形技术,开展了表土替代材料研究;筛选得到适应于东部草原区的本土植被种类,提出了土壤提质增容有机生物改良技术,优化设计了区域景观分布。初步构建了东部草原区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并在典型矿区应用示范,将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助推东部草原区生态文明建设。

3 文中图片


煤电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内涵


呼伦贝尔宝日希勒露天矿区地下水流场仿真


呼伦贝尔宝日希勒露天矿区遥感影像对比


呼伦贝尔宝日希勒露天矿区植被覆盖率变化


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2005—2015年区域生态承载力指数变化


生态减损型采排复一体化技术体系


季节性剥离条件下逐台阶工作帮开采程序


多煤层差异露煤露天矿工作帮开采程序


基于生态保护的露天矿地面—地下联合立体储水模式


土岩混合体密度与固结压力关系


不同含石量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压实对土壤渗透特性的影响(累计入渗量和不同深度体积含水量)


排土场土石混合体Comsol渗流模拟

6种土壤基质提质增容试验结果对比

锡林浩特矿区绿色基础设施景观生态网络构建

排土场边坡整形前后对比

作者简介

李全生,男,1965年5月生,河南洛阳人,中共党员、博士、国际商务师、教授级高工。现任国家能源集团2030项目办主任,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工程》项目负责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博士生导师,兼任第五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中国煤炭学会岩石力学与支护专委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神华科技》主编。

研究方向

采矿工程、矿井水保护利用及生态修复

主要成果

长期致力于采矿工程、矿井水保护利用及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与管理工作。先后组织完成了《生态脆弱区煤炭现代开采地下水和地表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煤炭资源与环境协调开发》、《大柳塔世界一流井煤矿建设》等重点研发项目;作为主要组织者和研究者,参与了《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等10多项工程院战略咨询课题;目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工程》项目负责人。先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及企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企业科技奖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近30篇;获授权专利26项,其中,发明16项、实用新型10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获中国科技教育基金会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煤炭工业科技管理先进个人。

原标题:李全生:东部草原区大型煤电基地开发的生态影响与修复技术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