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余年发展起来的水质生物学监测技术(biologicalmonitoring)是利用水环境中滋生的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变化来评价、预测河湖水体水质状况的技术。水质生物学监测具有许多优点,它能够反映长期的污染效果,而理化监测只能代表取样期间的污染状况;某些生物对于一些污染物非常敏感,能够监测到连精密

首页 > 环境监测 > 水质监测 > 技术 > 正文

水质生物学监测技术

2019-08-25 09:40 来源: 《生态水利工程学》 作者: 董哲仁

近30余年发展起来的水质生物学监测技术(biological monitoring)是利用水环境中滋生的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变化来评价、预测河湖水体水质状况的技术。水质生物学监测具有许多优点,它能够反映长期的污染效果,而理化监测只能代表取样期间的污染状况;某些生物对于一些污染物非常敏感,能够监测到连精密仪器都无法监测的微量污染物质,而且某些生物能通过食物链将微量有毒物质予以富集并敏感测出;一种生物可以对多种污染物产生响应而表现出不同症状,便于综合评价。

水质生物学监测是针对指示生物开展的监测。所谓指示生物(indicator organism)是指对环境因子变化能产生特定响应而被用来指示某种环境特征的生物。河流湖泊重点的指示生物常用的有: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浮游植物、底栖藻类等。其中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生物被广泛应用于溪流和河流的生物监测。

图(a) 寡毛—颤蚓科—水丝蚓属(Limnodrilus)

水栖寡毛类。耐污种,区域性分布,生活于淡水。身体前端常埋在水底污泥中,后端在水中摇动。

图(b)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三个月可达性成熟,一年四季皆可繁殖,寿命约为5年,栖息于底质多为沙或泥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及河口咸淡水水域。营穴居生活,摄食经鳃过滤的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眼虫、轮虫等),被动摄食方式。

在世界范围内,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生物被广泛应用于溪流和河流的生物监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易于采集。常见的底栖动物有水栖寡毛类(水蚯蚓)、软体动物(螺、蚌、河蚬等)、水生昆虫(摇蚊幼虫、石蝇、蜉蝣、蜻蜓稚虫等)以及虾、蟹和水蛭等见图(a)、(b)。不同种类底栖动物需要的环境不同,引起溪流、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很多,如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水文情势变化等,底栖动物种类组成能够反映不同的环境压力。某些指示物种的出现或不出现,都可以表示某种特定的环境特征。其中对于某种环境要素(如水体特定污染物)响应最敏感的指示生物如果被监测检出,可以作为环境良好的标志。基于大量监测数据的统计规律,可以建立特定环境压力与底栖生物间的关系表。关系表中从最敏感的指示生物到耐受性最强的指示物种,可以反映不同水体由优到劣的水质状况。目前,基于底栖动物的生物监测方法有50多种。

本文转自公众号“生态水利工程学简称生态水工学”


原标题:水质生物学监测技术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