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速度较快,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在国家环保监管加强、打造和谐社会的情况下,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得到了重视,行业发展较为迅速。随着我国未来土壤治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从治理到修复的环境大建设下,行业分工化将会更为明显。
土壤污染被称为“看不见的污染”,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长期性,其严重后果通过食物给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根据原国土部和环保部的联合调查,2014年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和10.4%。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即土壤修复已经刻不容缓。
2016年5月28日,我国颁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被称为“土十条”;2017年颁布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2018年发布《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2018年8月,《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环保监管加强的压力下,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拉开大幕。
同时,从每年的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拨付情况来看,2019年预算额经历两年下降后实现扭转,同比大幅增长42.9%至50亿元,且土壤修复资金占污染防治资金(大气、水、土壤)的比重也由2018年的7.95%增长至2019年的8.33%。2019年预算额中云南、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市占比较高。
我国土壤修复主要可以根据污染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工业场地修复、农田修复和矿山修复。其中工业场地修复污染主体为重工业和医药化工企业,主要污染物为化合物与重金属;农田修复的污染主体为企业排放、居民生活及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矿山修复的污染主体主要为采选矿企业,主要是各种重金属尾矿带来的污染。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下称“中国环联”)、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相继发布研究报告,提出2019年土壤修复行业必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行业规模将加速扩张。包括场地修复、耕地修复、矿山修复等在内,土壤修复潜在总市场空间合计将超过5.2万亿元。
根据中国环境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数据显示,2007-2018年的十余年时间中,我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的数量从2008年的4个提升至2018年的200个,项目资金额从0.4亿元提升至60.6亿元。
从2018年我国三种类型的土壤修复工期来看,农田土壤修复所耗费的时间最长。农田土壤修复不仅需要降低污染物质浓度,同时还需要考虑修复以后的农作物耕种问题,不能只简单清除重金属,还需要对土壤肥力进行把控,因此修复过程较为复杂,修复时间较长。
近两年来,从事我国土壤修复的公司的数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6年我国土壤修复相关产业的企业数量达2000家,而2017年这一数量增至2800家。
土壤修复订单金额涨幅较大。据统计,2016年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订单总额为62.9亿元,2017年激增至240亿元,大幅增长281.56%。近年,中央对土壤修复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土壤修复需求较为迫切,随着政策进一步细化,行业运作模式不断完善,土壤修复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从开始的末端污染治理,到目前基于居民健康和社会和谐的土地修复,再到未来的系统统筹,将一步步走向环境大建设,建设人与城市和谐共处的自然生态。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应用,互联网+的深度同融合,行业未来将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
原标题:2019年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分工化明显 未来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