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把垃圾一扔好像就和自己没关系了;但对于我们的城市来说,这却是千钧重负。这些被我们忽略了多年的垃圾,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主场”,“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一语落地,全国多个城市紧跟这股“潮流”纷纷实施起来。
垃圾分类重在“分类”,具体要怎么分呢?以下是率先实施垃圾分类城市分类标准:
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城市的垃圾分类都大同小异,左不过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但能演变到如今的“四分法”着实不易,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和“摸爬滚打”,这其中“苦楚”想必上海和北京深有感触。
垃圾分类标准“成长记”
就拿北京来说,从1996年开始了垃圾分类漫漫长路。一开始北京设置了废电池回收箱,很多市民和学生自发自觉的投放和收集废电池;到1999年,垃圾分类有了初步的标准,分为“有机类、无机类和弃土类”三种;2002年,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收集废塑料瓶、废纸和废铝罐,并设立了专门的垃圾桶进行回收;2010年,三种分类标准演变成了“可回收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桶表面也一改往日的单一颜色,分别用“绿、蓝和灰”进行区分,最后演变为上述提到的北京“四分法”。
北京垃圾分类“成长记”
同样,上海也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对垃圾分类的标准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变,一共经历了五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从1995年开始,直到2014年提出了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四分法”,一直沿用至今。
上海垃圾分类“成长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垃圾分类的标准越来越趋于完善,也越来越容易被我们所理解。据了解,实施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同时在制定分类标准时也会考虑到垃圾的特性、末端处理方式等。像餐厨垃圾可以经过生化、堆肥处理得到化肥,可回收物可以通过再生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其他垃圾可用于焚烧发电,而有害垃圾则是对人体有害的废弃物。
有害垃圾收集是短板各城市应因地制宜
住建部环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海云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城市间推进垃圾分类有快有慢,整个环节上还存在一些短板。
徐海云认为:“目前全国整体上垃圾分类的覆盖范围还很有限,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7%左右。同时,这46个城市的进展也不平衡,有的城市群众在垃圾分类方面的获得感并不强。目前,大部分城市还只能做到在投放环节配备分类收集的设施。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环节的设施配备普遍不足,垃圾“先分后混”的问题还没有明显解决。”
在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一系列环节上,按照分类来看,徐海云指出,有害垃圾的分类收集目前还是短板。
徐海云认为:“比如我们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觉得,对有害垃圾的收集是短板。有害垃圾如果分出来,对后端的垃圾处理实施应该说可以减轻环境影响。”
徐海云表示,上海出台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在政策上具有表率作用,可以推动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但他建议各地还是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来制定分类标准和规则,不能简单模仿。
徐海云表示:“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分四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这大类应该是全国统一,具体的类别应该说,我认为还需要各个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来制定,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的状况。”
积分兑换成为引导垃圾分类主流方式 通过立法加强源头减量
积分兑换也成为引导垃圾分类主流方式。在崇外街道,一卷纸是70分、垃圾袋100分、盐120分、陶瓷刀150分,5公斤大米则需要1000分,还有其他生活用品可以选。记者估算,投40个塑料瓶就能换一袋盐,价值三四块钱;300多个瓶子差不多能换10斤大米。建国门街道还在外交部街33号院投放了6个智能垃圾桶,可以进行人脸、指纹识别,还可以刷积分卡。
据报道,北京市朝阳区已逐渐形成从前端投放、收集、转运,再到末端处理消纳全过程特有的垃圾分类和处置模式。截至目前,朝阳区引导居民从源头精准分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055个,建设垃圾中转站17个,有效解决了前端垃圾清运不及时的问题,同时百余座垃圾楼正在紧锣密鼓的改造中。
探索是艰难的,经验是宝贵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投入。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乐群表示,下一步还将加强各环节有机衔接,加强法制建设,通过推动立法加强源头减量。
张乐群表示:“切实从娃娃抓起,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教育。加快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分类技术设施标准,加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环节有机衔接。加强法制建设,通过推动立法加强源头减量,提升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水平。”
浪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垃圾分类标准,有什么意义呢?未来固废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精细化处置,而实现这一方向的前端重要抓手就是垃圾分类,这意味着,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固废产业链利润的重新分配和体系化建设的主要推手,相对应的,也会催生和带动相关服务产业,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垃圾迎来自己的“主场” 垃圾分类标准经历了哪些“成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