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学报》2019年第35卷第3期刊载了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等单位韩博、金晓斌、沈春竹、项晓敏、曹帅、孙瑞和周寅康的论文——“基于景观生态评价与最小阻力模型的江南水乡土地整治规划”。该研究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号:2015BAD06B02)资助。土地整治生态转型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

首页> 环境修复> 土壤修复> 技术> 正文

基于景观生态评价与最小阻力模型的江南水乡土地整治规划

2019-02-25 10:53 来源: 《农业工程学报》 作者: 韩博等

《农业工程学报》2019年第35卷第3期刊载了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等单位韩博、金晓斌、沈春竹、项晓敏、曹帅、孙瑞和周寅康的论文——“基于景观生态评价与最小阻力模型的江南水乡土地整治规划”。该研究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号:2015BAD06B02)资助。

51.jpg

土地整治生态转型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土地整治的目标也逐渐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提升向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景观、促进乡村和谐发展等多方面拓展。但当前土地整治生态转型路径尚不清晰,针对不同区域的差异化整治模式研究也较少。

该研究以景观生态理论为基础,基于遥感数据、调查数据等多源数据,融合景观生态评价方法和最小阻力模型方法,针对江南水乡这一特殊区域进行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研究。

该研究设计的江南水乡土地整治规划技术路线为:①现状分析。基于景观指数评价,结合实地调研,确定项目区整治限制性因素;②整治分区。采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对项目区景观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划分不同类型整治区域,确定整治方向和主导工程;③廊道优化。采用最小阻力模型方法,考虑廊道布局的工程成本、农民意愿成本和生态成本,生成最低成本时的廊道,并进行修正;④斑块优化。在不同整治分区布局不同的斑块基质优化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生态组合净化系统和水乡景观提升工程。

结果显示:通过项目规划,沟渠功能覆盖面积提升40.79%,道路功能覆盖面积提升60.06%,水系连通度提升55.43%,水系环通度提升454.95%,项目区整体景观生态安全指数提升35.56%。

研究表明:①生态型土地整治可以从规划理念、规划路线、工程类型、工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在目标、模式、方法等方面探索生态转型;②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需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整治模式;③本研究设计的江南水乡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可以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提升项目区景观生态质量。

原标题:基于景观生态评价与最小阻力模型的江南水乡土地整治规划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