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地处川中浅丘的四川遂宁市成为我国西部六省份首个海绵城市试点地级市。4年间,遂宁顺水势、查水情、治水患,让民居逐渐告别“看海”之苦;遂宁的海绵城市建设也由“试点”走向“示范”,城市品位获得大幅提升。
“海绵手术”医治“城市看海”
遂宁船山区复丰巷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地势低洼,雨污未分流,管道标准低,过去每逢暴雨必内涝。“一下雨就出不了门。雨大的时候,底楼能淹一半,墙角都泡烂了,真怕把楼泡塌。”复丰巷小区居民夏佳萍回忆道。
2015年4月,遂宁开始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地面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减少城市内涝,建设“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
2016年起,复丰巷得到改造。平整的透水混凝土取代了过去低洼不平的水泥地,新修建了拦水沟,改造后的地下管网实施了雨污分流,并埋设了20厘米的碎石蓄水层。“刚开始改造的时候,小区没人觉得管用。直到一场大雨过后,大家发现竟然一点积水都没有。”在复丰巷住了20多年的佘国秀说。
行人走在遂宁市河东新区一处透水绿道上 薛玉斌 摄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在4年的“海绵城市”建设探索中,遂宁为城市动起了一场“海绵手术”:建设沿江湿地公园、改造城市内涝区域、修建透水管网设施……逐渐形成了兼具“蓄、滞、渗、净、用、排”的功能体系。
“城市屋面和地面不透水,导致地下水渗入匮乏,地表径流不断增加,加大了城市内涝威胁。‘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基础设施改造,恢复城市水环境,降低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影响。”遂宁市副市长罗孝廉说,当地从规划入手,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存量和增量的全域全程管控。
遂宁市住建局局长姜国全介绍,遂宁采取了片区海绵改造、雨污分流、污水截流、应急强排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经监测,遂宁“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已达79.3%,超过75%的目标要求,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考评中,连续两年位列第2名。
用“小巧省”办法解决大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在中国尚属新鲜事物,并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复制,各试点城市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文杰博士说。
姜国全说,遂宁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注重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组织技术专家集中攻关,通过技术创新,用“小巧省”办法解决大问题。
比如,对既有道路的雨水口进行“微创”改造,大幅节约工程造价,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创新调蓄渗透工艺,采用钢带波纹管、钢筋混凝土管代替部分塑料制品,大幅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大量使用本地材料,用连砂石、碎石、多孔砖等代替价格昂贵的成品塑料制品……可谓花费少、效果好。
今天的遂宁,既有“大海绵”,也有“小海绵”。“大海绵”是通过城市蓝线、绿线的划定,对城市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实施保护和修护;“小海绵”是对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广场等实施源头减排。大小海绵相融相促,努力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遂宁市委书记邵革军说,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遂宁没有把圣莲岛这个四面环水的“黄金口岸”开发成房地产项目,而是用来建设湿地生态公园,只保留了原有居民的就地安置。如今,圣莲岛已成为遂宁市公园中最大的单体“海绵”项目,绿化率达60%以上,栽种800余种荷花。湖中有岛,岛上有湖,从自然岸线到锁水湿地,形成了城市的“天然氧吧”。
实践证明,“海绵理念”不仅正在破解城市规划建设和内涝难题,也让遂宁更加体会到绿色发展的甜头——与5年前相比,中心城区绿地面积由18平方公里增加到24平方公里,增加了三分之一。同时,遂宁地方经济也逆势上扬,增幅连续位居四川省前列。
原标题:遂宁:遂水而宁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