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选择使用污泥调理剂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⑴调理剂的品种特点
就常用的铝盐和铁盐无机调理剂而言,使用铝盐时的药剂投加量较大,所形成的絮体密度较小,调理效果较差,在脱水过程中会堵塞滤布。因此,在选用无机调理剂时,尽可能采用铁盐;当使用铁盐会带来许多问题时,再考虑采用铝盐。无机调理剂与有机调理剂相比,药剂投加量较大,形成的絮体颗粒细小,但絮体强度较高。因此在利用真空过滤机和板框压滤机使污泥脱水时,可以考虑采用无机调理剂。与无机调理剂相比,有机调理剂药剂投加量较小,形成的絮体粗大,但絮体强度较低,比无机调理剂形成的絮体更容易破碎。而且一旦絮体被破坏,不论采用无机调理剂还是有机调理剂,都不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此在利用离心脱水机和带式压滤机使污泥脱水时,可以考虑采用有机调理剂。在采用无机调理剂或有机调理剂中的一种难以达到理想的调理效果时,可以考虑将无机和有机调理剂复配使用,有时能取得更好的调理效果。比如石灰和三氯化铁联合使用,不但能起到调节pH值的作用,而且石灰和污水中的重碳酸钙生成的碳酸钙颗粒结构还能增加污泥的孔隙率,促进泥水分离。
⑵污泥性质
不同性质的污泥,选用调理剂的种类和投加量也有很大差异。对有机物含量高的污泥,较为有效的调理剂是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调理剂,而且有机物含量越高,越适宜选用聚合度越高的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调理剂。而对以无机物为主的污泥,则可以考虑采用阴离子型有机高分子调理剂。污泥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调理效果:初沉池污泥较易脱水,而浮渣和剩余活性污泥则较难脱水,混合污泥的脱水性能则介于两者之间。为达到一定的调理效果,所需调理剂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来说,越难脱水的污泥其调理用药剂量越大,污泥颗粒细小,会导致调理剂消耗量的增加,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和碱度高,也会导致调理剂用量的加大。另外,污泥含固率也影响调理剂的投加量,一般污泥含固率越高,调理剂的投加量越大。
⑶温度
污泥的温度直接影响着无机盐类调理剂的水解作用,温度低时,水解作用会变慢。如果温度低于10oC,调理效果会明显变差,可通过适当延长调理时间的方法改善调理效果。使用有机高分子调理剂时,如果配制药液的母液或自来水温度过低或污泥温度过低,就会由于水的动力粘滞度和高分子调理剂溶液本身的粘度变大而不利于稀释均匀和调理混合均匀,进而影响污泥调理效果和脱水效果。因此,冬季气温较低时,要重视污泥输送系统的保温环节(从污水处理系统排出的污泥温度一般不低于15oC),尽量减少污泥输送过程中热量的损失。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对有机高分子调理剂稀释罐加热或适当延长混合溶解时间和加大搅拌强度的方法改善溶解条件。
⑷pH值
污泥的pH值决定无机盐类调理剂的水解产物形态,同一种调理剂对不同pH值的污泥的调理效果也大不相同。铝盐的水解反应受pH值的影响很大,其凝聚反应的最佳pH值范围为5~7。当pH值大于8或小于4时,难以形成絮体,也就是说失去了调理的作用。而高铁盐调理剂受pH值的影响较小,无论污泥呈酸性还是呈碱性,都能形成水解产物Fe(OH)3絮体,最佳pH值范围为6~11。亚铁盐在pH值为8~10的污泥中,其溶解度较高的水解产物能被氧化成溶解度较低的Fe(OH)3絮体。因此选用无机盐类调理剂时,首先要考虑脱水污泥的具体pH值,如果pH值偏离其凝聚反应的最佳范围,最好更换使用另一种调理剂。否则就要考虑在对污泥进行调理之前,投加酸或碱调整污泥的pH值,一般情况下,都不采取这种措施。
pH值对聚合电解质的调理效果也有影响,污泥的pH值影响着调理剂分子的电离、荷电状况以及分子形状。阳离子型聚合电解质在低pH值的酸性污泥中的电离度较大,分子形状趋向舒展;而在高pH值的碱性污泥中电离度较小,分子形状趋向卷曲。与阳离子型聚合电解质性质相反,阴离子型聚合电解质在低pH值的酸性污泥中的电离度较小,分子形状趋向卷曲;而在高pH值的碱性污泥中电离度较大,分子形状趋向舒展。阴阳离子型聚合电解质的情况稍有不同,在等电点时,整个分子呈中性,正负两种电荷相互吸引,故分子紧密卷曲成团。在等电点两侧,分子上都会有一种电荷过剩,因互相排斥作用而使分子趋向舒展。
⑸配制浓度
调理剂的配制浓度不仅影响调理效果,而且影响药剂消耗量和泥饼产率,其中有机高分子调理剂影响更为显著。一般来说,有机高分子调理剂配制浓度越低,药剂消耗量越少,调理效果越好。这是因为有机高分子调理剂配制浓度越低,越容易混合均匀,分子链伸展得越好,架桥凝聚作用发挥得越好,调理效果当然也越好。但配制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泥饼产率。而无机高分子调理剂的调理效果几乎不受配制浓度的影响。经验和有关研究表明,有机高分子调理剂配制浓度在0.05%~0.1%之间比较合适,三氯化铁配制浓度10%最佳,而铝盐配制浓度在4%~5%最为适宜。
⑹投加顺序
当采用不止一种调理剂时,调理剂投加的顺序也会影响调理效果。当采用铁盐和石灰作调理剂时,一般先投加铁盐,再投加石灰,这样形成的絮体与水较易分离,而且调理剂总的消耗量也较少。当采用无机调理剂和有机高分子调理剂联合调理污泥时,先投加无机调理剂,再投加有机高分子调理剂,一般可以取得较好的调理效果。
⑺混合反应条件
要想达到最好的调理效果,污泥与调理剂实现完全充分的混合是非常必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污泥与调理剂混合反应形成絮体后,决不能再被破坏,因为絮体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经验表明,针对某种污泥,使用某种调理剂,只有混合反应的强度和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才能取得较好的调理效果,而且调理效果会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这就是说,经过试验确定了调理的时间和强度后,必须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守执行。一方面不能随意延长或缩短混合反应的时间,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快地使调理后的污泥进入脱水机。
26.调理剂的投加量如何确定?
污泥调理的药剂消耗量没有固定的标准,根据污泥的品种、消化程度、固体浓度等具体性质的不同,投加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因此,大多是在实验室或在现场直接试验确定调理剂的种类及具体投加量。
一般来说,按污泥干固体重量的百分比计,三氯化铁的投加量为5%~10%,硫酸亚铁约为10%~15%,消石灰的投加量为20%~40%,聚合氯化铝和聚合硫酸铁约为1%~3%,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为0.1%~0.3%。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常用的聚丙烯酰胺系列有机合成高分子调理剂的价格较为昂贵(有的品种是普通无机调理剂的十几甚至二十倍以上),虽然其投加量较少,但折合调理每吨污泥的费用,使用有机合成高分子调理剂的成本仍然较高。普遍的做法是优选无机调理剂,当无机调理剂作用较差、难以达到理想的调理效果时,再考虑使用有机合成高分子调理剂或将无机和有机调理剂复配使用。
27.使用调理剂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为了更好地使用调理剂,应注意以下事项:①充分了解和掌握被处理污泥的性质(浓度、成分等),②试验确定适合于污泥性质和脱水机性质的调理剂种类,③试验确定调理剂的注入点、反应条件、投加量等,④根据调理剂的性质确定调理剂的溶解、储存等使用方法。
一般来说,无机调理剂适用于真空过滤脱水和板框压滤脱水,而有机调理剂则较适用于离心脱水和带式压滤脱水。在使用离心脱水机和带式压力脱水机时,为了形成不易破碎的粗大絮凝物,一般使用分子量在10万、甚至100万以上的阳离子系列高分子调理剂。同时还要注意,由于离心脱水机是在2000~3000G的高离心力下进行固液分离,使用分子量越大的高分子调理剂,越容易形成坚固的絮凝物,越有利于脱水;而对带式压滤脱水机来讲,分子量过高时,调理剂的部分粘性会残留在絮凝物上,从而导致滤饼在滤布上的剥离性较差。就阳离子调理剂而言,对于同样污泥,和离心脱水机相比,带式压力脱水机要求调理剂的阳离子度较高、而投加量较少。
一般来说,污泥浓度高时,使用高分子量的调理剂效果较好,而污泥浓度低时,使用分子量较低的调理剂效果较好。
废水生物处理产生的剩余污泥和回流污泥的性质相同,其主要成分是微生物的絮凝物,一般带有负电荷,因此为使剩余污泥凝聚,最好使用阳离子的调理剂。当前使用较多的阳离子调理剂是聚丙酰胺的共聚物或氨基甲基化变性物,通过调整阳离子变性条件,可得到不同阳离子度的调理剂。根据阳离子度的不同(可用胶体滴定法测定),阳离子调理剂可分为高、中、低阳离子度调理剂。
28.脱水剂、调理剂与絮凝剂、助凝剂的关系是什么?
脱水剂是对污泥进行脱水之前投加的药剂,也就是污泥的调理剂,因此脱水剂和调理剂的意义是一样的。脱水剂或调理剂的投加量一般都以污泥干固体重量的百分比计。
絮凝剂应用于去除污水中悬浮物,是水处理领域的重要药剂。絮凝剂的投加量一般以待处理水的单位体积内投加的数量来表示。
脱水剂(调理剂)与絮凝剂、助凝剂的投加量都可以称为加药量。同一种药剂既可以在处理污水时应用为絮凝剂,又可以在剩余污泥处理过程中应用为调理剂或脱水剂。
助凝剂用在水处理领域作为絮凝剂的助剂时被称为助凝剂,同一种助凝剂在剩余污泥处理时一般不称助凝剂,而是统称为调理剂或脱水剂。
使用絮凝剂时,由于水中的悬浮物数量毕竟有限,为了实现絮凝剂与悬浮颗粒的充分接触,需要配备混合、反应设施,并且都要具有足够的时间,比如混合需要几十秒到数分钟、反应则需要15~30min。而污泥脱水时从投加调理剂到污泥进入脱水机往往只有几十秒的时间,即只有相当于絮凝剂的混合过程、没有反应的时间,而且经验也表明,调理效果会随着逗留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29.消泡剂的种类有哪些?
消泡剂的效果与发泡液的种类有关,即有的消泡剂对某些发泡液效果显著,而对其它发泡液效果不明显,甚至没有作用。常用的消泡剂按成分不同可分为硅(树脂)类、表面活性剂类、链烷烃类和矿物油类。
⑴硅(树脂)类:硅树脂消泡剂又称乳剂型消泡剂,使用方法是将硅树脂用乳化剂(表面活性剂)乳化分散在水中后投加到废水中。二氧化硅细粉是另一种消泡效果较好的硅类消泡剂。
⑵表面活性剂类:此类消泡剂其实是乳化剂,即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分散作用,使形成泡沫的物质在水中保持稳定的乳化状态分散,从而避免生成泡沫。
⑶链烷烃类:链烷烃类消泡剂是用乳化剂把链烷烃蜡或其衍生物乳化分散后制成的消泡剂,其用途与表面活性剂类的乳化型消泡剂类似。
⑷矿物油类:以矿物油为主要消泡成分。为了改善效果,有时混合金属皂、硅油、二氧化硅等物质一起使用。此外,为使矿物油容易扩散到发泡液表面,或者使金属皂等均匀分散在矿物油中,有时还可投加各种表面活性剂。
30.常用pH调整剂有哪些?
将含酸废水pH值调高时,以碱或碱性氧化物为中和剂,而将碱性废水pH值调低时则以酸或酸性氧化物做中和剂。调整酸性废水pH值时经常采用的中和剂有石灰、石灰石、白云石、氢氧化钠、碳酸钠等,调整碱性废水pH值时一般采用硫酸、盐酸。
在对含酸废水进行中和时,还可以就近使用一些碱性工业废渣,比如化学软水站排出的碳酸钙废渣、有机化工厂或乙炔发生站排放的电石废渣(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钢厂或电石厂筛下的废石灰、热电厂的炉灰渣和硼酸厂的硼泥等。在对碱性废水进行处理时,也可以使用烟道气利用其中的CO2、SO2等酸性气体对废水中的碱进行中和。
当废水的pH值过大或过小时,为减少pH值调整时所需的溶药池和药剂池容积及实现pH值调整的自动化控制,可以使用40%NaOH和98%H2SO4分别作为含酸废水和含碱废水的pH值调整剂。同时可以避免使用石灰类碱剂所带来的污泥问题,减少二次污染的机会。
31.消毒剂的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
废水经一级或二级处理后,水质改善,细菌含量也大幅度减少,但其绝对值仍很可观,并有存在病原菌的可能。因此,废水排入水体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目前,用氯化法消毒能产生有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已广为人知,这是因为氯与水中有机物作用,同时有氧化和取代作用,氧化作用可以促使去除有机物,而取代作用则是氯与有机物结合,形成了有致突变或致癌活性的卤化物。美国规定三卤甲烷(THMS)的最大浓度为100μg/L,德国、加拿大、日本也分别规定为25μg/L、350μg/L、100μg/L,我国1985年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也规定了氯仿的上限为60μg/L。有鉴于此,废水消毒一是要控制恰当的投剂量,二是采用其他消毒剂代替,如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辐射等,以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
各种消毒剂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见表8--2。参考此表,可以初步确定应该使用的消毒剂。
表8--2各种消毒剂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32.消毒剂的种类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怎样的?
常用的消毒剂有次氯酸类、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辐射等。次氯酸类消毒剂有液氯、漂白粉、漂粉精、氯片、次氯酸钠等形态,主要是通过HOCl起消毒作用。次氯酸类消毒剂的弱点是容易和水中的有机物生成氯代烃,而氯代烃已被确认为是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的,同时处理过的水会有一些令人不快的气味。次氯酸类消毒剂粉尘和放出的氯气对人的呼吸道、眼睛及皮肤都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果不慎溅入眼睛或触及皮肤,要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存放环境要阴凉、通风和干燥,远离热源和火种,不能与有机物、酸类及还原剂共储混运,运输过程中要防止雨淋和日光曝晒,装卸时动作要轻,避免碰撞和滚动。
次氯酸类消毒剂消毒时往往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这也是使用次氯酸类消毒剂会产生氯代烃的根本原因,而臭氧和二氧化氯消毒时发生的是纯氧化反应,因而可以破坏有机物的结构,在杀菌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BOD5/CODCr值),去除水中的部分CODCr。二氧化氯消毒与臭氧或紫外线消毒相比,前者一次性投资低,运行费用高(大约0.1元/m3);后者一次性投资高,运行费用低(大约0.02元/m3)。
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消毒的效果,经过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的二沉池出水或回用水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可以达到要求,但他们的缺点是瞬时反应,无法保持效果,抵抗管道内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因此在回用水系统使用这两种方法消毒时,往往需要在其出水中再投加0.05~0.1mg/L二氧化氯或0.3~0.5mg/L的氯,以保持管网末梢有足够的余氯量。
33.氯的物化性质是怎样的?
氯在常压下是黄绿色气体,在0oC和一个大气压时的密度为3.2mg/mL,即约为空气的2.5倍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一般采用电解食盐水溶液的方法制取氯气,然后将氯气加压冷却制得液氯,液氯极易气化,沸点是-34.5oC。加压后的液氯成为黄绿色透明液体,1kg液氯气化后体积可以变为300L。氯性质很活泼,能溶于水,溶解度随水温的升高而降低。氯是具有强烈刺激性的窒息气体,对人的呼吸系统、眼部及皮肤都能产生伤害,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1mL/m3。虽不自燃,但可以助燃,在日光下与其他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和爆炸,可以和大多数物质起反应。
氯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杀菌能力强、价格低廉、来源方便的优点,是水处理行业应用历史最为悠久的消毒剂。氯消毒的机理是依靠水解生成的次氯酸HOCl向微生物的细胞壁内扩散,与细胞的蛋白质反应生成化学稳定性极好的N-Cl键。另外,氯能氧化微生物的某些活性物质,抑制并杀死微生物。
34.如何防止氯中毒?
虽然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1mL/m3,但长期在低于此值的环境中工作,也会导致慢性中毒,表现为患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牙龈炎、口腔炎、皮肤搔痒症等疾病。短时间暴露在高氯环境中,会导致急性中毒。轻度急性中毒表现为喉干胸闷、脉搏加快等症状,重度急性中毒表现为支气管痉挛和水肿,甚至出现昏迷或休克。为防止出现氯中毒的措施可总结如下:
⑴经常接触氯气的工作人员对氯味的敏感程度会有所降低,常常会在闻不到氯味的时候,人就已经受到氯的伤害。因此操作人员的值班室要和加氯间分开设置,并在加氯间安装监测及警报装置,随时对其中的氯浓度进行检测。
⑵加氯间要靠近加氯点,两者间距不超过30m。加氯间建筑要坚固防火、耐冻保温、通风良好、大门外开,并与其他工作间严格分开、没有任何直接连通。由于氯比空气重,因此当氯气在室内泄漏后,会将空气排挤出去,在封闭的室内下部积聚并逐渐向上扩散。所以加氯间的底部必须安装强制排风设施,进气孔要设在高处。
⑶加氯间门外要备用检修工具、防毒面具和抢救器具等,照明和通风设备的开关也要设在室外,在进入加氯间之前,先进行通风。通向加氯间的压力水管必须保证不间断供水,并保持水压稳定,同时还要有应对突然停水的措施。加氯间内要设置碱液池,并定时检验,保证碱液随时有效。当发现氯瓶有严重泄漏时,戴好防毒面具,然后将氯瓶迅速移入碱液池中。
⑷当发现现场有人急性氯中毒后,要设法迅速将中毒者转移到具有新鲜空气的地方,对呼吸困难者,应当让其吸氧,严禁进行人工呼吸,可以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为其洗眼、鼻、口等部位,还可以让其吸入雾化的5%碳酸氢钠溶液。
35.使用液氯瓶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液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的消毒剂,除消毒外还有氧化作用。液氯通常在钢瓶中贮存和运输,使用时,液氯转变成氯气加入水中。
⑴氯瓶内压力一般为0.6~0.8MPa,所以不能在太阳下曝晒或靠近炉火或其他高温热源,以免气化时压力过高发生爆炸。液氯和干燥的氯气对铜、铁和钢等金属没有腐蚀性,但遇水或受潮时,化学活性增强,能腐蚀大多数金属。因此贮氯钢瓶必须保持0.05~0.1MPa的余压,不能全部用空,以免进水。
⑵液氯变成氯气要吸收热量,1kg液氯变成1kg氯气约需要289kJ热量。在气温较低时,氯瓶从空气中吸收的热量有限,液氯气化的数量受到限制时,需要对氯瓶进行加热。但切不可用明火、蒸汽直接加热氯瓶,也不宜使氯瓶温度升高太多或太快,一般可使用15~25oC的温水连续淋洒氯瓶的方法对氯瓶加温。
⑶要经常用10%氨水检查加氯机与氯瓶的连接处是否泄漏,如果发现加氯机的氯气管出现堵塞现象,切不可用水冲洗,可以用钢丝疏通,再用打气筒或压缩空气将杂物吹掉。
⑷开启前要检查氯瓶的放置位置是否正确,一定要保证出口朝上,即放出来的是氯气而不是液氯。开氯瓶总阀时,要先缓慢开半圈,随即用10%氨水检查是否漏气,一切正常后再逐渐打开。如果阀门难以开启,不能用榔头敲击,也不能长板手硬扳,以防将阀杆拧断。
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固态次氯酸钠NaClO为白色粉末,具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极不稳定,受热后迅速分解。商品固态次氯酸钠的有效氯一般为10%~12%,常用制备方法是液碱氯化法,即在30%以下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进行反应。商品固态次氯酸钠使用方便,但消毒效果比氯差,费用也高于氯消毒。
由于次氯酸钠容易因阳光、温度的作用而分解,一般用次氯酸钠发生器就地制备后立即投加。利用钛阳极电解食盐水(沿海地区可用海水作为盐溶液),得到的次氯酸钠溶液是淡黄色透明液体,含有效氯6g/L~11g/L。一般每生产1kg有效氯,食盐消耗量约3~4.5kg,耗电量5~10kWh,通常其消耗比使用漂白粉消毒还要低。
次氯酸钠固体或溶液都不宜久存,而且必须在避光低温环境下存放。电解生产次氯酸钠溶液最好是使用多少,随时生产多少。气温低于30oC时,每天损失有效氯0.1~0.15mg/L,如果气温超过30oC,每天损失有效氯可达0.3~0.7mg/L。因此,如果为了具有一定储备量以备用,一般夏天储存时间不超过一天,冬天不超过7d。
36.使用漂白粉消毒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使用漂白粉作消毒剂,需配成溶液加注,而且一般需设混合池。每包50kg的漂白粉先加400~500kg水搅拌成10%~15%溶液,再加水调成1%~2%浓度的溶液。混合池通常有隔板式与鼓风式两种。用氯片消毒时,废水流入特制的氯片消毒器,浸润溶解氯片,并与之混合,然后再进接触池。
37.二氧化氯的物化性质是怎样的?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性质极不稳定,与氯一样的刺激性气味,毒性比氯要大,相对密度为2.4。二氧化氯在常温下即能压缩成液体,并很容易挥发。二氧化氯很容易爆炸,温度升高、暴露在光线下或与某些有机物接触摩擦,都可能发生爆炸,而且液体二氧化氯比气体二氧化氯更易爆炸。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超过10%时或水中二氧化氯浓度超过30%就会发生爆炸。二氧化氯易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氯的5倍,但ClO2不和水起化学反应,在水中极易挥发,在光线照射下容易发生光化学分解。贮存在敞开容器中的ClO2水溶液,ClO2含量会下降很快。因此,二氧化氯不宜贮存,最好现场制取和使用。
市场上销售的商品稳定二氧化氯溶液,多为无色或略带黄绿色透明液体,二氧化氯含量一般在2%左右,而且要加入一定量的特制稳定剂(如碳酸钠、硼酸钠及过氯化物的水溶液或二乙烯三胺五亚甲基膦酸等),但运输和储存时仍要注意避开高温和强光。因此,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时,最好在现场边生产边使用。二氧化氯杀菌后生成无毒物质,对环境水体没有污染。
38.使用二氧化氯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⑴在水处理中,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一般为0.1~1.5mg/L,具体投加量随原水性质和投加用途而定。当仅作为消毒剂时,投加范围是0.1~1.3mg/L;当兼用作除嗅剂时,投加范围是0.6~1.3mg/L;当兼用作氧化剂去除铁、锰和有机物时,投加范围是1~1.5mg/L。
⑵二氧化氯是一种强氧化剂,其输送和存储都要使用防腐蚀、抗氧化的惰性材料,要避免与还原剂接触,以免引起爆炸。
⑶采用现场制备二氧化氯的方法时,要防止二氧化氯在空气中的积聚浓度过高而引起爆炸,一般要配备收集和中和二氧化氯制取过程中析出或泄漏气体的措施。
⑷在工作区和成品储藏室内,要有通风装置和监测及警报装置,门外配备防护用品。
⑸稳定二氧化氯溶液本身没有毒性,活化后才能释放出二氧化氯,因此活化时要控制好反应强度,以免产生的二氧化氯在空气中的积聚浓度过高而引起爆炸。
⑹二氧化氯溶液要采用深色塑料桶密闭包装,储存于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和与空气接触,运输时要注意避开高温和强光环境,并尽量平稳。
39.二氧化氯的制备方法有哪些?
二氧化氯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在水处理行业中,一般用氯、盐酸或稀硫酸与亚氯酸钠或氯酸钠反应的办法生产,还有使用次氯酸钠酸化后与亚氯酸钠合成二氧化氯的。反应式分别如下:
2NaClO3+2NaCl+2H2SO4→2ClO2+Cl2+2Na2SO4+2H2O
Cl2+2NaClO2→2ClO2+2NaCl
5NaClO2+4HCl→4ClO2+5NaCl+2H2O
10NaClO2+5H2SO4→8ClO2+5Na2SO4+4H2O+2HCl
NaClO+2HCl+2NaClO2→2ClO2+3NaCl+H2O
使用氯和亚氯酸钠合成二氧化氯时,先调制pH﹤2.5的氯水溶液,再和一定量的10%亚氯酸钠溶液一起进入反应室,在反应室中充分混合和反应,生成二氧化氯。理论上,每10g亚氯酸钠加3.9g氯,可生成7.5g二氧化氯。为了防止未起反应的亚氯酸钠被带入水中,通常要加入比理论值多的过量氯。
其他方法与上述方法的操作基本类似,为保证反应过程的安全性,酸和氯酸钠或次氯酸钠都配成水溶液,也都是要加入过量的酸,以提高氯酸钠或次氯酸钠的转化率。生成的ClO2溶液可按照合适的投加量直接加到水中进行消毒。
国内市场上有许多使用电解法生产二氧化氯的设备,但实际上,这些设备制造的所谓二氧化氯至多是二氧化氯和氯的复合物,不可能彻底解决氯类消毒剂会产生氯代烃的问题,而且已经有使用复合二氧化氯时发生爆炸的事例。
40.臭氧的物化性质是怎样的?
人类发现臭氧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的高空,因受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缘故,形成了包围在地球外围空间的臭氧层,这厚厚的臭氧层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
臭氧分子式为O3,是氧的同素异构体,又名三原子氧,因其类似鱼腥味的臭味而得名,雷电后的腥臭味即是电击产生臭氧而使空气具有的气味。在常温常压下,较低浓度的臭氧是无色气体,当浓度达到15%时,呈现出淡蓝色。臭氧的沸点是-112oC,密度是2.144g/m3,是氧的1.65倍。可燃物在臭氧中燃烧比在氧气中燃烧更加猛烈,可获得更高的温度。
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在同样条件下是纯氧的10倍。臭氧分子结构极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氧气,而且臭氧在水中比在空气中更容易自行分解。臭氧在空气中的半衰期一般为20~50分钟,一般随温度与湿度的增高而加快。臭氧在水中半衰期约为35分钟,随水质与水温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臭氧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受水中所含杂质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有金属离子存在时,臭氧可迅速分解为氧气。
41.臭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有哪些?
42.使用臭氧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⑴臭氧是一种有毒气体,对人体眼和呼吸器官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正常大气中的臭氧的体积比浓度是(1~4)×10-8m3/m3,当空气中臭氧体积比浓度达到(1~10)×10-6m3/m3时,就会使人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规定车间空气中O3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3mg/m3。
⑵臭氧极不稳定,在常温常压下容易自行分解成为氧气并放出热量。在空气中,臭氧的分解速度与温度和其浓度有关,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浓度越高,分解越快。臭氧在水中的分解速度比在空气中的分解速度要快得多,水中的羟离子对其分解有强烈的催化作用,所以pH值越高,臭氧分解越快。因此不能贮存和运输,必须在使用现场制备。
⑶臭氧具有强烈的腐蚀性,除铂、金、铱、氟以外,臭氧几乎可与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反应。因此凡与其接触的容器、管道、扩散器均要采用不绣钢、陶瓷、聚氯乙烯塑料等耐腐蚀材料或作防腐处理。
⑷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只有10mg/L,因此通入污水中的臭氧往往不能被全部利用。为了提高臭氧的利用率,接触反应池最好建成水深5~6m的深水池,或建成封闭的多格串联式接触池,并设置管式或板式微孔扩散器散布臭氧。
43.臭氧的制备方法有哪些?
臭氧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法、电解法、紫外线法、辐照法和无声放电法等。水处理中应用的多是无声放电法,其生产臭氧的原理是在两平行高压电极之间隔以一层介电体(又称诱电体,通常是特种玻璃材料)并保持一定的放电间隙;通入15000~17500V高压交流电后,在放电间隙形成均匀的蓝紫色电晕放电,经过净化和干燥的空气或氧气通过放电间隙,氧分子受高能电子激发获得能量,并相互发生碰撞聚合形成臭氧分子。生产1kg臭氧耗电约20~30kW。
臭氧由臭氧发生器制取,一般以空气或氧气为原料,空气中含有的蒸气和灰尘都会形成弧电损坏电极和降低臭氧产量,所以进入臭氧发生器的空气必须预先经过净化和干燥。利用氧气作为制造臭氧的原料时,并不是纯氧效果最好,一般氧气浓度在92%~99%臭氧产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其中的杂质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利用氧气为原料的臭氧发生器,国外单机发生量已可达250kg/h,这为大规模利用臭氧消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提高臭氧的溶水效果,一般使用水深较大(5~6m)的接触池,而且应使臭氧以微气泡形式,在水中迅速混合和扩散。常用臭氧加注方法有静态混合器、文丘里管和微孔曝气等形式,这一过程要在接触池内完成,接触时间通常只要数分钟,结合不同的水质,臭氧的投加量一般为1~5mg/L之间。为此,臭氧氧化工艺主要包括空气净化干燥装置、臭氧发生器以及水-臭氧的接触池。
44.废水处理中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有哪些?
从理论上说,氧化还原电位不同的两种物质都可以相对地成为氧化剂或还原剂,但在废水处理实践中能够使用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①对废水中希望去除的污染物质有良好的氧化或还原作用
②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应当无害以避免二次污染
③价格便宜、来源可靠
④能在常温下快速反应、不需要加热
⑤反应时所需的pH值最好在中性,不能太高或太低。
在废水处理中常用的氧化剂有:
①在接受电子后还原变成带负电荷离子的中性原子,如O2、Cl2、O3等;
②带正电荷的原子,接受电子后还原成带负电荷的离子,比如在碱性条件下,漂白粉、次氯酸钠等药剂中的次氯酸根OCl-中的CL+和二氧化氯中的Cl4+接受电子还原成Cl-;
③带高价正电荷的原子在接受电子后还原成带低价正电荷的原子,例如三氯化铁中的Fe3+和高锰酸钾中的Mn7+在接受电子后还原成Fe2+和Mn2+。
在废水处理中常用的还原剂有:
①在给出电子后被氧化成带正电荷的中性原子,例如铁屑、锌粉等;
②带负电荷的原子在给出电子后被氧化成带正电荷的原子,例如硼氢化钠中的硼元素为负5价,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将汞离子还原成金属汞,同时自身被氧化成正三价。
③金属或非金属的带正电的原子,在给出电子后被氧化成带有更高正电荷的原子。例如硫酸亚铁、氯化亚铁中的二价铁离子Fe2+在给出一个电子后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Fe3+;二氧化硫SO2和亚硫酸盐SO32-中的四价硫在给出两个电子后,被氧化成六价硫,形成SO42-。
原标题:值得收藏的史上最全的废水处理常用药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