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对“洋垃圾”实施禁令近一年时间后,据报道,在近期一次世贸组织(WTO)进口许可委员会例会上,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5个WTO成员呼吁中方提高对废料进口限制的透明度。对此,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25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进口固体废物是为了解决原料供给,必须以环保为“准绳”。
提高进口门槛,把脏的差的挡在国门外
据介绍,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我国开始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弃物,作为资源不足的补充。据原环保部提供的数据,我国“洋垃圾”进口规模在90年代后迅速扩大,从90年代的450多万吨/年增长到2016年的4500万吨/年。
清华大学环境固体废物控制研究所蒋建国教授也表示,我国自身的巨大垃圾产生量已经给安全处理消纳带来极高难度,“洋垃圾”的进入更是雪上加霜。比如电子垃圾中包含1000多种不同成分,会释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甚至会携带无色无味放射性污染物质,不易察觉,无害化处理难度更是超过其他污染物质。
“目前,制造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还需要大力发展和升级。因此,为了保证原料供给,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还是需要的。”但杜欢政也强调,必须“提高进口门槛”,好的才允许进来,坚决把脏的、差的、有毒有害的挡在国门外。
资源再生企业多为“散乱污”
我国资源再生行业还存在技术水平低下、规模小等问题。蒋建国说,以进口废物为原料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有不少为“散乱污”企业,污染治理能力低下,多数甚至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加工利用中的污染排放严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进口废物主要靠人工分拣、手工拆解,其携带的病毒、细菌等有毒有害物质可能直接感染从业人员。
“因此,我国还需要提高资源再生行业的门槛,增加准入条件,如企业必须具有一定规模,进入循环产业园区集中管理,保证环保达标等。”杜欢政说,对资源再生行业不能“一刀切”,要“打掉”的是粗放的、污染严重的小作坊。“其实,资源再生行业不乏如英科、广东金发这样规模化、规范化的大企业或上市公司,他们对废塑料等再利用,不但环保达标,而且生产的多是高端产品,提高了附加值。”
根据经济和环境成本核算来完善进口政策
杜欢政认为,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面临的是环保、资源两个维度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如果不进口废塑料,就要进口石油;不进口废钢铁,就要进口铁矿石。究竟进口哪一类,环境成本会更高?比如进口废钢铁与用铁矿石来生产钢铁进行比较,对其经济和环境成本进行核算,一个一个地进行评价,再根据评价结论来完善我们的进口政策。”
我国也在提高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标准。原环保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冶炼渣》等11项国家环保标准。新标准就调整了进口废物中非危险性废物的夹杂物指标,将废有色金属标准中一般夹杂物控制指标调为1%;考虑废物的品质,如进口废五金电器中可回收利用金属的含量由不低于废五金电器总重量的60%提高到80%等。
“其实,经过几轮修订,我国进口废弃物管理政策已经是比较完善和严格的。”有业内人士说,我国与“洋垃圾”相关的管理部门很多,如环境、发改、商务和海关等,部门间也需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以保证经济和环保的双赢。
原标题:“洋垃圾”进口管理必须以环保为先 ——聚焦“洋垃圾”治理之困(上)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