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淄博市政府公布了《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规划》提出,提升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节能装备和环保装备技术水平,重点突破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VOC综合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环保材料、环保药剂及污

首页> 大气治理> 综合> 政策> 正文

全文|山东省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

2018-09-07 09:01 来源: 北极星环保网

日前,山东省淄博市政府公布了《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规划》提出,提升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节能装备和环保装备技术水平,重点突破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VOC综合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环保材料、环保药剂及污水、污泥、恶臭气体处理技术与设备。大力发展节能服务、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环境咨询、环境监理、工程技术设计、认证评估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发展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智慧环保、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务新业态。

《规划》指出,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的全过程绿色发展理念。集中实施减煤和治气、治水、土壤修复、矿山复绿工程;加强循环经济示范技术、项目、企业和模式建设,推行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循环化组合、企业循环化生产,着力构建高效、循环、低碳、清洁的生产体系。

详情如下: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

淄政发〔2018〕1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文昌湖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淄博市人民政府

2018年9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加快推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现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全面振兴、走在前列,特制定本实施规划。

第一章 转换基础和思路目标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省委、省政府精准把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长远、创新求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意义尤为重大。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必须发挥基础优势、强化责任担当,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中走在前列。

第一节 转换基础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老工业城市全面振兴,按照“一个目标定位、四个着力建设、十个率先突破”的总体思路和工作布局,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着力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和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动能转换奠定良好基础。

——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五年多来,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3年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2%,2017年达到4781.3亿元,居全省第5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3391美元/人提高到15075美元/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56150元/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6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4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40位、山东第4位。经济实力的提升,为动能转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和充足的韧性潜力。

——产业转型构筑新优势。2017年,三次产业构成为3.1:52.1:44.8,自2013年以来,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实施工业精准转调战略,一业一策、分类推进,以精准举措做强增量、做优存量、压减低端。钢铁、炼油、平板玻璃、电解铝、建陶等行业过剩产能加速退出,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059.6亿元。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占比达到24.29%(2016年),居全省第4位。统筹全市“一盘棋”产业布局,以高新区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引领推动市五大园区和各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集群集聚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成功入选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创新创业焕发新活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铸链”工程,打造了27条创新产业链,组建了27家创新联盟。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4.5%,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4年,入选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创新创业载体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量居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张店区入选国家级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周村区入选省级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实施“大院大所大校大企”招引工程,聚力推动“双招双引”工作实现新突破,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建MEMS研究院等11家产业研究院,建成先进陶瓷、高分子材料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设立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2处海外孵化器,形成了“产业研究院+孵化器+产业基地”的创新发展模式。深入实施淄博英才计划,出台“人才新政23条”,各领域高层次、专业化、技能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生态建设呈现新变化。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扎实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以“减煤化”能源结构调整、“清洁化”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绿动力提升工程。2017年,SO2、NO2、PM10、PM2.5等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改善71.8%、26.7%、31.6%、46.2%,全年良好及以上天数达到194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252天。加大燃煤削减力度,提前完成省下达的燃煤削减任务,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03%。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基本完成省级“多规合一”试点,成功列入国家“城市双修”试点。

——改革开放构建新格局。“三最”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建设项目“一费制”,开展“五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区域评估”“联合验收”等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9.7万户。积极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现有26家上市公司、28只股票,累计实现直接融资598.14亿元;在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达54家。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总数达2850家,占全国挂牌数的1/10,居全国第一。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淄博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运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博山区创建为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成功举办齐文化节、陶博会、新材料技术论坛等重大展会活动,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同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制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重化产业占比仍然偏高,高耗能、高排放问题依旧突出,替代产业支撑不够,“腾笼换鸟”步伐有待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接续压力较大。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任务艰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类创新平台在集聚要素资源、促进成果转化方面作用发挥不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仍然较大,生态环境尚未实现根本性好转,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高,万元GDP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投融资体制、科技创新、园区管理运营、国有企业改革等制度体系有待完善,改革创新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第二节 主攻方向

当前,世情、国情、省情等外部环境正在持续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以新兴要素为支撑的新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繁荣的主要力量,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在曲折中深入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从全国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目标,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不断增强,向好势头更加巩固。从全省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统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就我市而言,新旧动能转换的形势紧迫但空间广阔、潜力巨大,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要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全面把握以“四新”促“四化”的总体要求和推进路径,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制造业智慧化改造、提升服务业智慧化水平、促进农业智慧化发展,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产业与城市、国防军队与经济社会发展等产业行业融合渗透,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产品、企业、行业和区域品牌,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不断积蓄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的本质内涵和核心要义,立足淄博老工业城市实际,加快摆脱传统路径依赖,以“高、新、轻、绿”为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迸发活力,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倍增翻番,现代服务业做强做优、跨越发展,未来产业无中生有、超前布局,构建“753”现代产业体系,引领产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变革。

传统产业高端化。把七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作为主抓手,突出全产业链、企业生产线整体性、系统性技术改造,加快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派生新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老树发新芽”“有中出新”,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

动能培育新兴化。以五大新兴产业培育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和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深度对接“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积极推广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向设计、生产、市场等环节渗透,打造一批国际国内技术领先的创新链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筑巢引新凤”“无中生有”,实现新兴产业提规模。

产业结构轻型化。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调节轻、重工业比例,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低端产能,大幅压缩原材料加工和基础化工,在发展上实现从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为主,向主要依靠知识、科技、信息、数据等新兴要素投入为主的转变,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发展方式绿色化。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的全过程绿色发展理念。集中实施减煤和治气、治水、土壤修复、矿山复绿工程;加强循环经济示范技术、项目、企业和模式建设,推行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循环化组合、企业循环化生产,着力构建高效、循环、低碳、清洁的生产体系。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统领,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和工作标杆,充分借鉴广东省深圳、东莞、佛山三市和对标城市先进经验做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助力,落实省总体方案、实施规划和实施意见,聚焦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现代服务业做强做优,着力构建区域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产业转型、创新创业、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发展生态“新高地”,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市,建成全省重要的“四新”经济发展聚集地,实现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全面振兴、走在前列。到2022年,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阶段性成果,“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达到32%,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打造产业转型新高地。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中国新材料名都、国家医药健康产业谷、国家机电装备智造名城。到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左右,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指数达到72(按省口径),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21万元/人,主要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5%以上。

——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统领,建立创新型人才“柔性聘用”机制,协同推进科技、产业、市场、产品、业态、管理和模式创新。到2022年,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5%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力争达到23家以上,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达到500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件,“互联网+”指数达到20,人均信息消费达到4800元。

——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深入实施煤炭替代,调整能源结构,倒逼产业绿色转型。到2022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任务目标;SO2、NO2、PM10、PM2.5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均下降30%以上。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积极融入国家、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推动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资源共享与融合发展,构建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到2022年,经济外向度达到20%,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25%,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360亿元。

——打造发展生态新高地。瞄准制约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环节,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聚力打造“三最”城市。到2022年,“三最”城市建设成果更加巩固,全市市场主体数量突破50万户。

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提前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产业结构、区域布局、要素投入模式持续优化,实现老工业城市全面振兴。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建成高水平的新型工业化强市,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在动能转换进程中,牢牢把握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坚持“两篇文章一起做”,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基础优势,积极在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壮大、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培育、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融合等方面探索新路径、取得新突破,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提供示范借鉴。

淄博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主要目标

第二章 重点产业

围绕高质量发展,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举,一、二、三次产业并进,以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大品牌为载体,全面对接省“十强”产业,集中要素资源,突出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和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753”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改造提升七大传统产业

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以装备升级、工艺流程再造、智能化改造、绿色提升为重点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一业一策、分类推进,加快转化形成新动能基础力量。

一、化工

以绿色化工为导向,通过创新驱动、产业整合,大力发展千亿级石化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实现由资源驱动的传统石化基地向技术创新驱动的多链条现代化工产业集群转变,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绿色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到2022年,全市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为代表的高端化工占比达到70%以上。

——清理整顿“低、小、散、乱”产能和企业。依法依规关停取缔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快推进化工企业进区入园,积极推动主城区、人口密集区和环境敏感区化工企业限期实施搬迁、转产或关闭,引导化工园区外危化品生产企业逐步搬迁入园,鼓励化工园区内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整合中小企业。加快清理规范化工园区,完善化工园区道路及管网、热电、环保、消防等配套设施,实施智慧化工园区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将化工企业数量控制在300家左右,规模以下化工生产企业市场出清。

——拓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高端化工产品种类。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和齐鲁石化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围绕终端消费市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日用品等领域用精细化工产品,拓展新型催化剂及助剂、专用化学品、医药农药中间体、颜料染料涂料等精细化学品门类,巩固增塑剂、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抗氧剂系列、钛白粉、氯化亚砜等拳头产品市场优势,实施一批搬迁改造、技术升级重大项目。支持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丁二烯法制己二腈等先进工艺技术加速产业化进程。发挥原材料充足和配套能力强等优势,依托现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聚烯烃、氟硅材料、聚酰胺、聚氨酯四大产业链,组织实施一批化工新材料领域重大项目。以产品、技术为纽带,推进与齐鲁石化公司共建25万吨/年聚丙烯等混合所有制项目。

——全面提升基础化工精深加工能力。不再新上基础化工、化工原材料项目,严格控制氯碱化工、煤化工规模。加快炼化一体化进程。支持齐鲁石化对现有装置实施大规模、全系统技术改造,加快向精细化工转型;整合地方炼油资源,依托金诚石化、汇丰石化、清源石化、鑫泰石化四大骨干企业,发挥原油输送管道、铁路专用线等物流优势,加强与鲁北石化基地的产业协作,推动石油化工向炼化一体化方向转型,开发生产石油炼化下游产品,推动地炼产业向“油头化尾”转变。重点抓好金诚石化MZRCC联产EPM及其配套工程项目、清源集团特种油生产基地项目、汇丰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炼油企业油品质量升级改造,贯通原油直购和加油站终端建设两个环节,打造淄博地炼成品油销售品牌。延伸氯碱化工产业链。巩固氯乙酸、聚氯乙烯等主打产品市场优势,研发攻关氯系新产品,组织实施一批氢气综合回收项目。支持骨干企业构建循环产业链,打造齐鲁化工区、桓台马桥化工产业园等石化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二、传统机械

立足基础优势,发挥地域特色,推广应用柔性生产系统、自动化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积极开展“机器换人”,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车间,推动机械产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到2022年,传统机械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95%以上,骨干企业ERP系统普及率达到100%。

——压减淘汰低效装备制造产能。削减淘汰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普通电机、水泵、传统球磨机械、普通减速机械、普通铅酸电池、低效输变电设备等产品,加快淘汰低速电动车产能。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大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创新制造和生产经营模式,拓展发展创新设计、供应链管理、整体方案解决、再制造、运维服务等业务领域,构建起机械工业适应信息时代的“产品+服务”的产业体系,推进机械工业提质增效升级。

——推动传统装备产品升级换代。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在新装备、新工艺等方面寻求突破,提高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水平,优化产品结构,依托现有骨干企业,改造升级基础零部件、汽车、船舶配套、农业机械等传统产品,大力发展新型载货车、专用车、减速机、精密轴承、船用发动机、大型多功能联合收割机等机械产品。

三、建材

按照“控总量、优结构、提档次”的总体思路,从品牌、设计、装备、工艺等环节入手,推行清洁生产和能源升级改造,提升建材产业配套及技术水平,打造国内建陶行业高端品牌。

——压缩低端水泥、建陶产能。严格控制水泥熟料新增产能,鼓励和引导水泥粉磨站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持续推进建陶产业布局调整,实施改造提升、搬迁入园、关停淘汰“三个一批”,依法关停淘汰环保、安全不达标及未按规定进行搬迁或改造的企业。

——加快发展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延伸水泥生产上下游产业链,依托龙泉管道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性能混凝土输水管、城市地下综合管网、高铁水泥枕等水泥制品。推动水泥回转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污泥,加快环亿公司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及再生骨料、优质混凝土项目实施进程。支持东华水泥绿色产业示范园建设,建成集绿色矿山开采、智能制造、垃圾处置及资源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鼓励发展特种水泥,对接在海工、核电等领域的特殊需求,开发具有抗腐蚀性能好、抗渗性能好、水化热低、耐久性好的海工水泥,以及具备高强、中热、低收缩等特性的核电水泥。积极推动薄膜太阳能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加快汉能集团汉瓦系列新型生态建材产品的研发及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新模式,加快实施方大杭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等项目。

——改造升级建陶、玻璃等传统产能。借鉴佛山众陶联供应链服务平台经验做法,建立以“产业+互联网+金融资本”为核心的产业链服务平台,为行业企业提供集中采购、价格指数、节能减排、外贸出口等服务,打响淄博建陶地域品牌。依托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山东分院、山东省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协会和现有骨干企业,以自主研发和工业设计为突破口,重点开发超薄型、节能环保型、功能型新产品,推动行业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突出抓好建陶产业创新示范园建设,推广多层窑炉、节能宽体窑、干法制粉、连续球磨等领先技术,建设国际国内一流的陶瓷生产线,做到统一使用天然气、统一建设标准厂房、统一整治外立面、统一处理废弃物、统一安装光伏发电“五统一”。有效利用中国(淄博)陶瓷产业总部基地、中国(淄博)财富陶瓷城等优势资源,整建制推进建陶展示中心、交易(国际采购)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品牌孵化中心“五个中心”建设,构建高效服务链。大力发展功能玻璃,依托金晶集团等重点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突破超厚、超薄、本体着色、在线镀膜等浮法玻璃关键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建筑节能玻璃、汽车玻璃、家电配套玻璃等功能玻璃和节能门窗、工艺美术玻璃、装饰装潢玻璃等,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冶金

以控制产能、调整结构、提高档次为重点,加快推进钢铁、有色金属、耐火材料等重点领域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推行清洁能源替代,引导冶金产业向精深化方向发展。

——有序推进钢铁行业减量减产。发挥节能、环保、安全倒逼机制,规范行业准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去产能任务,2018年压减炼铁产能60万吨、粗钢产能70万吨。

——延伸拓展有色金属产业链条。围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军工、电子家电、新材料等领域,加快研发生产高性能、高精度铝型材深加工产品,提升赤泥综合利用深加工程度,发展铝精深加工行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中铝齐鲁工业园。支持企业转型发展高性能金属钛及钛合金材料,加速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提升钢铁、耐火材料行业综合竞争力。鼓励钢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围绕高铁、核电、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需求,提高钢铁装备水平,转型开发高端钢铁产品。坚持需求引导和创新驱动并重,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大力开发长寿命耐火材料、高性能不定形耐火材料及无铬耐火材料等高端产品。

五、纺织

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品种,打造一线品牌,创新营销模式,推动纺织产业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淘汰落后印染设备和燃煤锅炉,推广少水印染、废水有机物提取等绿色工艺。

——持续扩大高档产品规模。以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桓台县、高青县纺织产业基地为载体,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围绕纺织全产业链,重点发展功能型面料、高档服装、产业用新型纺织品、丝绸制品等高端产品,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组织实施蓝帆护理6万吨高档水刺非织造新材料及深加工项目、银仕来新型面料智慧车间项目、恒利纺织高档环保面料生产和研发中心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

——加快推广制造及运维新模式。充分运用印染数字化监控系统、光机电一体化缝纫系统等先进装备技术,集成应用MES、ERP、PLM等信息系统,形成联网协同、智能管控、大数据服务的制造新模式,实现关键装备智能升级。引导纺织制造企业实施柔性化改造,鼓励开展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鲁泰在线”、海思堡、“中国淄川服装城商城网”等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沃源公司高档面料生产线搬迁改造项目、如意纺织高档牛仔面料生产线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海思堡服装服饰全球服装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服务支撑平台项目、鲁泰纺织高档面料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建设。鼓励纺织制造企业建设废旧纺织品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推行绿色设计及绿色纺织品认证。改造提升淄川、周村两大专业市场,建设大型智慧商贸新城。

六、轻工

通过加强创意设计、技术改造、推广“互联网+”运营模式等,进一步丰富产品内涵、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品牌影响力,重点推动塑料、造纸、家具、食品4大领域转调升级。加快淘汰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企业。

——大力发展功能型高端产品。加快构建塑料加工业产业体系,以临淄区、桓台县、高新区塑料行业特色产业聚集区为依托,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降解塑料、废旧塑料再生利用、医用塑料制品、氟塑产品、功能膜和PO膜等高档优质产品和绿色环保产品。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功能纸制品,包括高强度瓦楞纸、高档文化用纸、特种纸等高档纸制品和装饰原纸、耐磨纸等。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定制家具、功能家具、智慧家具等新产品,加快全球家居会展中心和五洲国际家居博览城等专业化市场建设。

——扩大传统轻工产品市场影响力。依托现有骨干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传统造纸产品进行低成本再造与产品价值提升。以国井集团、周村烧饼、得益乳业等企业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特色食品、美食文化特色食品、中高端白酒、乳制品、保健食品、健康绿色食品,全力打造我市食品行业的升级版。

七、陶瓷

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国家级艺术大师等人才优势,加强陶瓷、琉璃行业技术创新和工业设计,开发新材质、新技术、新产品,进一步提升“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地域品牌影响力。

——压减普通日用产品。加快淘汰资源消耗高、技术水平落后、附加值低的普通日用瓷器、咖啡杯等。

——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和艺术陶瓷产业。推动陶琉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挥中华陶琉文化城、中国陶瓷琉璃艺术之乡、中国琉璃之乡品牌优势,以艺术陶瓷、琉璃文化为重点,提升艺术格调,促进陶瓷琉璃产业从一般工艺品向高端文化创意转型升级。

——改造提升陶瓷材料和日用陶瓷产品。推进陶瓷基础材料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通过新材料的设计开发、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实现基础材料产品的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绿色高效低碳生产。围绕在原料加工、窑具和模型制作、装备创新升级方面形成标准的专业化分工生产机制,创新二次烧成工艺技术,研究开发低温烧成新材质、新工艺,依托现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档骨质瓷、华青瓷、高石英瓷、水晶骨瓷、鲁青瓷、抗菌骨瓷等高级日用细瓷。

第二节 培育壮大五大新兴产业

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等三大优势新兴产业扩容倍增、壮大优势,促进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两大潜力产业重点突破、加速崛起,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

一、新材料

顺应高性能化、多功能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面向冶金、航空、化工、机械等应用行业,围绕先进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金属材料等三大领域,集中优势资源,进一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动由基础通用型材料为主向高端专用型材料为主转变,超前布局高性能碳纤维、石墨烯、生物基材料、超导材料、量子材料、3D打印基础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打造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国际领先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中心,打响“新材料名都”品牌。力争到2022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

——做大做强聚烯烃、氟硅材料、聚酰胺、聚氨酯等先进高分子材料。依托齐鲁化工区“一区四园”、淄博东岳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积极开发耐高低温、高强度、具有特殊性能和高附加值的各类改性聚烯烃材料,大力发展丙烯酸酯橡胶及弹性体、稀土异戊橡胶等高品质合成橡胶,积极引入高性能碳纤维等先导方向项目;围绕新能源、环保对氟硅材料的需求,重点发展氟涂料、氟树脂、膜材料、绿色制冷剂、新能源专用含氟材料、新型环保型氟碳涂料等高端功能型氟硅材料;加快推进丁二烯直接氰化合成己二腈工艺优化和产业化,发展聚碳酸酯及共混改性材料、超透光学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3D打印用高分子材料等高性能工程塑料;积极开发面向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端聚氨酯产品和各类聚醚,推动HDI、尼龙66、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及相关制品和聚氨酯弹性体、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等新型聚合物材料做大规模。

——加快发展功能陶瓷、功能晶体材料、功能玻璃等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高碱触控玻璃用功能陶瓷、高温除尘用壁流式蜂窝陶瓷、新型无毒高效催化剂、高端压电陶瓷、8.5代溢流砖、耐高温抗氧化SIBCN陶瓷、生物陶瓷、电力电子陶瓷等功能陶瓷,做大做强大尺寸高质量非线性光学晶体LBO、蓝宝石晶体、铝基新材料、陶瓷基材料等功能晶体材料,巩固提升TCO导电膜玻璃、LOW-E节能中空玻璃、玄武岩针刺毡、高性能电子级玻纤薄布等功能玻璃及玻纤材料的优势,加快推动高性能耐火材料更新换代,提升产品水平。

——提升发展铝基新材料、精品钢材料、稀土新材料等高性能金属材料。推进中铝齐鲁工业园建设,重点发展铝基新材料、精品钢加工等冶金新材料和钛及钛合金、铝镁合金、锆及锆合金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依托山东省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积极推动稀有金属电子靶材、高性能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稀土钕铁硼磁性材料等稀有金属材料膨胀规模、形成优势,延伸发展稀土材料高端应用领域新产品,打造百亿级稀土分离和深加工产业链。

二、智能装备

顺应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以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为契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特种专用装备、高效电机和泵等领域,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科研机构技术合作,加快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着力提升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力争到2022年,全市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伺服电机、微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压光机、制瓶机等关键零部件,开展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研究,加快推进超精密机床、数控化机床、3D打印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各类工业机器人及专用控制器,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着力构建机器人产业体系。围绕医疗康复、家庭服务、救援救灾、能源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快发展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

——壮大发展特种专用装备产业。重点推动高端能源利用及动力装备、石油石化智能成套设备、建材制造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纺织成套设备、智慧海洋装备、高端厨房设备等产品扩大优势,积极促进高铁车轮及高速轴承、转向架、车轴、变速器、控制系统等轨道交通专用设备形成规模,加快推进全伺服玻璃器皿装备等生产线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提升发展高效电机和泵产业。重点突破绕线转子无刷双馈电机等核心技术,推动电机及驱动控制产品向高效节能、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重点突破精密加工、优化设计、精密检测等对国外依赖性较大的技术,推动发展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领域用精密减速机;重点突破高真空技术、碳纤维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新材料应用、控制系统嵌入等核心技术,推动发展生物医药、污水处理、石油化工等领域用泵,推动泵产品向高效节能、大型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发展。推动博山区高效电机和泵业产业基地高端化发展。

三、新医药

以医药健康产业“一核四园”为依托,大力发展医药制造、生物医学工程等产业,重点培育制药、医疗器械及制药装备、药用包装材料及药用辅料等三大产业集群,促进医疗、养老、养生、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国内重要的医药强市和医养健康高地。力争到2022年,全市新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制剂产品占制药及保健品比例达到60%以上。

——推动制药产业转型发展。加快开发特色、高附加值化学创新药物和高端医药配套中间体,做强做精头孢菌素、解热镇痛等优势药物产业链。依托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和新华制药、瑞阳制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等研发创新,重点开发新型疫苗、癌症治疗靶向药物、抗体类药物、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血液制品、病毒载体药物以及抗体偶联药物领域新产品。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新药研发和中药的二次开发,结合新型生化技术重点培育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剂型先进、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开展药品上市后疗效、安全、制剂工艺和质量控制再评价,实现中药国际注册突破。做精做强新华制药鱼油、圣海系列保健品等保健产品,拓展高附加值的现代保健品、中药保健品种类。

——做优做强医疗器械及制药装备产业。充分发挥新华医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全国最大的放射治疗、消毒灭菌和制药设备研制生产基地优势,巩固医用放射诊断与治疗设备、医用消毒灭菌设备、高端制药设备、血浆处理和病毒灭活类新产品的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集中力量加快高端影像医疗设备的研发,下决心突破高端医疗设备制造瓶颈,实现医疗设备制造高端化。加快培育发展以新华医疗为龙头的医疗器械及制药装备产业集群,开发放疗、体外诊断、透析设备、生物材料等新产品。加快感染控制整体方案、口腔诊疗整体方案、生物制药验证平台等产业化步伐,提升制药装备集成供应能力,延伸发展医疗机器人、医疗云计算等领域新产品,实现医疗器械和制药设备优化升级。加快血浆处理和病毒灭活类新产品、无痛高压给药装置新产品产业化进程,推进新型高效安全防回血输液技术研究与开发。

——提升优化药用包装材料及药用辅料产业。加快一级耐水药用玻璃材料、三层共挤输液用膜、非PVC药用软袋包装材料等研究开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提升药包材产品结构档次;大力开发缓释纤维素植物空心胶囊、缓释充液胶囊、肠溶性胶囊等新型高档药用辅料;推进多规格预灌封注射器产品产业化进程,打造亚洲最大的预灌封产业基地。压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双低”产品产能。

——大力发展医养健康产业。积极引进北大医疗、省立医院、齐鲁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发展大型医疗集团或医疗联合体,打造鲁中地区医疗中心。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健康咨询管理、健康体检等健康产业,推动构建生物大数据、医疗健康大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医学检验检测、影像诊断等服务专业化发展,支持生物信息服务机构提升技术水平,打造国内一流的智慧健康创新谷。创新发展医养结合产业,积极推进医养与科技、文化、旅游、体育、食品等的融合发展,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养老社区,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向社区延伸。积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市和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四、电子信息

牢牢把握信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坚持自主研发与对外招引相结合,重点发展以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MEMS、智能仪器仪表等产业为主的电子核心产业,培育壮大软件服务、“互联网+”应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超前布局人工智能、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等前沿信息产业,打造IGBT产业链、MEMS和物联网产业链、智能卡产业链、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力争到202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引进或培育“独角兽企业”2家以上,打造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做大做强电子核心产业。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鼓励研发设计核心通用芯片产品,突破发展高性能集成电路产业,积极引进8英寸、12英寸晶圆制造生产线,推进一批晶圆制造先进技术产业化,扩大IC卡封装载带的生产规模;加快开发应用于电动汽车、变频器等多领域的系列产品链,丰富IGBT模块种类。壮大发展MEMS产业,推进陀螺仪、加速度仪、新型传感器等各类MEMS设计和制造的产业化,推动以MEMS、RFID等新型传感器为主的物联网应用。大力发展通信仪器、检测与监测仪器、教育电子仪器等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产品,提升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智能高压电能表等智能电网装置发展水平。

——创新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积极探索前沿技术驱动的信息服务新业态,加快新兴领域行业解决方案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云计算软件、移动计算软件、工业软件、区块链技术相关产品等新兴软件研发和应用。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大数据在政务、农业、商贸、物流、民政、交易、医疗、交通、旅游、质监、警务、就业及社会保障等生产生活领域的综合应用,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建设高水平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壮大物联网产业,促进物联网与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及节点、高端集成、服务应用以及网络通信、云安全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应用服务系列产品。积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推进各领域北斗应用示范。大力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系统。支持卓创资讯、斐讯云翔等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信息资讯、大数据开发与应用等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园区。

——超前布局前沿信息产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虚拟现实、量子计算等前沿信息产业,推进新技术应用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开展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实现基于计算机的人脑模拟与仿真,突破智能核心芯片、智能关键装备及终端产品、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翻译、车联网、无人驾驶等技术。着力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光通信设备、云计算设备、物联网设备等网络设备和新一代移动终端设备、可穿戴终端设备等信息终端设备制造关键技术,加大自主研发、技术合作和引进力度,推动实施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抢占发展先机。

五、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坚持以新能源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重点聚焦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VOC综合治理、土壤修复、赤泥综合利用等领域,发挥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协同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快推动装备、产品、服务提升并举。力争到2022年,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

——巩固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提高新能源专用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整车控制系统、智能网联系统的研发制造能力,大力引进发展中高档纯电动乘用车。依托国金汽车公司,高标准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加快高性能锂电池研发及产业化,突破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应用技术,优化电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等技术性能。加快燃料电池和储能材料核心技术攻关,依托东岳集团自主研发的质子膜,规划建设燃料电池生产基地,发展燃料电池整车,建设国内知名的氢能源基地。突破整车控制器、电机控制器、核心芯片、智能变速器、永磁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提升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水平和配套能力。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提升车辆的智能化、网联化技术水平。加快实施一批充电、换电及加氢储氢设施建设,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规模,加大在城市公交、环卫、物流等公共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

——推广发展新能源产业。顺应新能源技术应用系统化、模块化、分布式方向,优化太阳能布局,控制发展风能,引导生物能有序推广应用。突破新能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太阳能装备,支持开发利用生物质气、煤层气、高炉煤气、沼气等能源装备,加快以地热能、空气能为主要能源的先进中央空调系统研发和产业化,建设先进热泵产业集聚地。

——提升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节能装备和环保装备技术水平,重点突破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VOC综合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环保材料、环保药剂及污水、污泥、恶臭气体处理技术与设备。大力发展节能服务、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环境咨询、环境监理、工程技术设计、认证评估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发展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智慧环保、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务新业态。

第三节 做强做优三大现代服务业

强化园区支撑、项目带动、企业示范作用,突出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等三大重点产业,协同发展信息服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新空间、培植新优势,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格局。

一、现代物流

以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为发展方向,以发展智慧物流为实现途径,优化园区布局,完善物流节点,促进现代物流集聚发展。力争到2022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万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30家,国家4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20家,打造立足鲁中、辐射全国、面向海内外互通的国际陆港。

——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完善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推动淄博智慧物流的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物流联盟等新模式和多式联运、无车承运、甩挂运输等新方式,创新提升电商物流、冷链物流、智能仓储等新业态。加快建设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大宗商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有效结合。

——推动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大力推广供应链管理,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积极鼓励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实现物流信息共享。重点打造淄博内陆无水港、传化金泰公路港等11个现代化物流园区,积极支持“淄博号”中欧班列健康运营、拓宽国际物流通道,大力推动现代物流国际化发展。

——健全完善物流标准体系。抓住我市列入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的契机,支持标准托盘及其循环共用和相关物流配套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及网点建设,积极开展标准托盘租赁共享服务。支持标准化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物联网+托盘”共用系统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建立物流服务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

——打造物流优质服务区域品牌。探索建设物流行业诚信平台,建立政府监管、协会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机制。充分发挥市物流协会和联盟企业的主体带动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强化区域品牌战略和意识,打造“淄博物流”高效优质服务区域品牌。

二、文化旅游

以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为目标,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重点项目、旅游新业态和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抓手,打响“齐国故都”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力争到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5%以上,接待游客人数8100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95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著名的齐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加强政德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创意会展、影视(动漫)传媒、新闻出版和印刷发行、工艺美术与文化博览等4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重点规划建设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领域10个文化产业园区。积极争创国家级广告创意产业园。

——构建以齐文化为统领的全域旅游新格局。以打响齐文化品牌为主线,聚力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积极实施齐文化传承创新、齐长城生态旅游等八大文化旅游建设工程,突出抓好齐古城、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稷下学宫项目、陈庄西周古城遗址博物馆、管仲纪念馆和姜太公祠扩建、齐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体、鲁商示范园、陶琉古镇、马踏湖旅游度假区、高青天鹅湖慢城湿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东部齐文化核心区风景带、南部山林生态旅游风景带、中西部地域特色文化休闲风景带、中北部温泉湿地度假风景带等四条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培育“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琉名城、鲁商源头、渔洋水乡、大美黄河、生态沂源”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构建“一心辐射、四带联动、十片融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支持齐王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周村古商城和原山创建5A级旅游景区,高青县天鹅湖温泉慢城申报国际慢城。

——丰富旅游业态模式。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围绕完善现代旅游营销、管理、服务三大板块建设,重点构建旅游大数据支撑体系,建立完善旅游大数据中心,打造旅游大数据统计分析平台。积极推进“旅游+互联网”,发展旅游电子商务,依托电商平台转变旅游资源整合模式、产品营销模式,把传统旅游经济变成现代“手指”经济,引导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加强古村落和工业遗址的旅游开发,开拓以产品营销为目的的旅游新模式。

——完善旅游服务体系。重点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道路交通、停车场、自驾露营地等公共服务品质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指引体系,建立覆盖全市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整合分散旅游资源纳入全市产品体系和常规线路体系。培育一批以旅游景区、大旅游项目等为主体的旅游企业,鼓励和引导市内外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通过合资、联营、参股等方式投资重点旅游项目,培育新兴旅游大企业集团。

三、现代金融

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目标,以淄博新区商务中心金融街等金融聚集区为依托,大力促进现代金融发展壮大,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力争到2022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以上,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2%以上。

——着力建设区域资本中心。发挥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联合上、深、港交所和新三板等,办好多层次资本市场联合培育基地,建设立足淄博、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国内首家O2O资本培育孵化中心和区域性资本市场。推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成立山东金融(股权)服务集团,整合投行、金融供给、市场培育、基金、资产管理等专业化牌照及服务,全面开展各类综合金融服务业务。支持企业多渠道、多形式上市融资,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挂牌、牌上市”,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共同推进。积极推动山东齐鲁农产品交易中心及以石化产品交易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淄博分中心发展。

——加快发展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积极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创投等现代金融业态,健全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齐商银行和其他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壮大资金实力。以太平洋在线服务中心为引领,打造区域保险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保险区域总部经济,积极引进保险公司地区总部和产品研发中心、后援服务中心、服务外包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区域培训中心等职能机构到我市落户。积极培育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发起人的行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推动民间资本管理公司逐步提高对实体经济项目的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能力。支持市民间融资登记服务中心探索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资服务。

——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支持银行、证券、基金、保险、担保、小贷等传统金融机构,培育发展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众筹融资、网络基金销售和网络消费信贷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发挥淄博新区金融后台资源集聚优势,培育和引进一批第三方支付、电商金融及金融互联网服务机构。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与移动运营商等机构合作,延伸互联网金融服务终端,提高产业覆盖深度和广度。加快推进沂源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试点,重点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贷款抵(质)押物创新、直接融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民间融资、地方金融监管等领域进行先行先试,深化创新试点成效。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努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扩大金融领域双向开放。实施金融招商集聚行动,大力引进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基金、私募投资机构等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地区总部、职能中心等。鼓励本地机构向外拓展,加快发展涉外金融服务,推动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和大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支持本土企业到香港等地发行人民币债券,拓宽境外融资渠道。

同时,充分结合老工业城市实际,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商务咨询、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新六产”,大力培育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第四节 聚焦聚力四大主导产业

在构建“753”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围绕“四新”“四化”要求和“高、新、轻、绿”转换方向,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整合财政、创新、人才、金融、土地、能源、环境总量等要素资源,重点支持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培育壮大一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提升集约集聚发展水平,打造全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到2022年,全市“四新”经济占比由2016年的24.29%提高到32%,培育形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氟硅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稀土新材料、高效电机和泵、新能源汽车、新医药、集成电路、MEMS等一批支柱产业集群。

第三章 发展布局

立足组群式城市特色,加强空间布局管控,打破传统建制和区域格局,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统筹推进资源要素配置,推动产品集优、企业集聚、产业集群,促进区域融合互动、产业配套协作,实现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自然生态协调匹配。

第一节 全域统筹

坚持全市“一盘棋”,厘清各区县(含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下同)功能定位,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按照突出四大主导产业、构建“753”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主攻2个左右主导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重点突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张店区。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铝基新材料)产业,积极培育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资讯、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辐射中心。引导淄博新区发挥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和城市生态环境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创新谷,建设宜居宜业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创业创新高地。

淄川区。突出发展新材料(先进陶瓷材料、高档耐材、精品钢材料等)、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建陶、水泥、机械等传统产业,打造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文化旅游集散地和鲁中商贸物流中心。

博山区。突出发展智能装备(高效电机、泵、机器人)、健康医药产业,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改造提升耐火材料、日用陶瓷、日用玻璃、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淘汰化工、建材等行业落后产能,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领航区、健康医药产业聚集区和生态文旅示范区。

周村区。突出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高档耐材、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积极培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丝绸纺织、沙发家具、电子电器等传统产业,打造国家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先行区、全省服务业改革试验区和鲁商文化名城。

临淄区。突出发展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智能装备产业,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改造提升化工、塑料、造纸、钢铁等传统产业,全力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绿色高端化工产业基地、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桓台县。突出发展新材料(氟硅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化工、造纸、冶金等传统产业,布局燃料电池等未来产业,建设亚洲最大的氟硅新材料生产基地,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高青县。突出发展健康医药、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培育生态湿地、温泉养生等特色旅游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改造提升化工、纺织、酿酒与食品制造等传统产业,打造智慧城市先行区、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沂源县。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化学创新药物、生物制药、药用包装材料)、新材料产业,积极培育旅游康养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打造全市绿色生态先导区、生态旅游集聚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

高新区。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以高铁新城为中心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高标准规划建设科学城,打造新材料产业研发创新创业基地,强化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聚力建设全国一流特色创新园区和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淄博经济开发区。突出发展智能装备、大数据产业,积极培育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学城,打造全市教育高地,建成联接主城区、周村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产城融合的重要板块和主城区西部的产业核心区。

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突出发展文化旅游、医养健康产业,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打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人文环境和谐的生态高地、城市公园和旅游度假胜地。

第二节 园区支撑

以区县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战场,创新园区管理运营机制,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等有形配套的同时,强化人才、技术、金融等要素集成的无形服务效能,搭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平台支撑。支持淄川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园区产业布局统筹,引导各开发区错位竞争、联动协作,重点围绕1-2个主导产业培育百亿级以上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由综合园区向专业园区转变。张店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淄川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高端装备、新能源产业。博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电泵业、新材料(钛白粉新材料、高档耐火材料、高档日用玻璃)产业。周村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临淄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产业。桓台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高青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沂源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健康医药、新材料产业(新型耐火节能材料、玻璃纤维材料、金属材料)。淄博东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氟硅材料产业,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特色专业化园区。

第三节 片区联动

统筹推进跨行政区划的相邻经济园区和边界关联片区的融合发展,引导区域产业优化布局、错位发展、协作配套,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用工程共建共享,集中打造产业聚集区、经济隆起带。建立健全推进重点片区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分别编制各片区融合发展规划,明确融合发展重点领域和支撑项目,细化具化推进路径。

淄川、博山板块。以淄川、博山2个经济开发区为重点,推进产业协作配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用工程共建共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强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华中科技大学等大院大所大校大企的合作,建设精品钢生产及加工、高效机电和泵等专业化基地,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打造引领带动老工业区转型、国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主城区东北部板块。以张店、临淄、桓台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等四区结合部为重点,健全完善区域道路等基础设施体系,统筹供热、供电、供气、供水、污水处理等公用工程,布局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智能卡及微机电等未来产业,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及文化旅游产业,改造提升冶金、石油炼化、传统机械等产业,打造传统产业率先升级、创新要素集聚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张店南部、淄川北部、临淄西南部板块。以张店南部、淄川北部、齐鲁化工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淄博建陶产业创新示范园、中铝齐鲁工业园、新华医药产业园建设,推动齐鲁化工区与张店东部化工区统一规划,布局高性能碳纤维、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等高端项目,壮大铝基新材料、新型建材、石化装备、稀土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改造建陶、石油炼化、传统医药等产业,打造全市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产业新城。支持齐鲁化工区在切实落实大武地下水富集区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打造国内知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精细化工园区。

桓台马桥、高青高城板块。以桓台马桥工业集中区、高青台湾工业园为载体,以推进公用工程共建共享为重点,规划建设能源中心和热电系统,依托金诚石化、博汇集团、飞源集团等骨干企业,布局氟硅材料、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改造石油炼化、造纸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石化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小清河沿线经济带。

第四章 改革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增强经济发展和动能转换的内生动力。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破除制约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打造“三最”城市升级版,实施“一不三一”改革,实现“不见面审批”达到70%以上,推进一门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优化营商环境。研究出台实施方案,开展营商环境评价专项行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积极争取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建立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消除影响公平竞争、妨碍创新的制度约束。加快推进“信用淄博”建设,不断完善淄博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用信用体系推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创新优化监管方式。推进政府监管职能和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事前行政审批。完善以负面清单为主的产业准入制度,降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准入门槛。建立适应新兴业态发展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将鼓励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向新兴业态企业开放。推动新兴经济领域事先设置安全阀及红线的触发式管理,包容处于发展初期的新业态发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构建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更多依靠市场化手段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区域金融创新中心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施京津冀协同、环渤海地区合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积极搭建开放合作新平台,支持保税物流中心升级综合保税区,推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全国具有标杆作用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加快推进齐鲁柬埔寨工业园、乌兹别克斯坦淄博工业园等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突出抓好博山区国家特色文化服务出口基地、高新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中华琉璃文化创意园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推动外贸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第二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把握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支撑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平台体系,把高新区、市五大园区和区县省级经济开发区等经济园区作为主战场,积极推动大学城、科学城、创新谷“两城一谷”等科研和人才高地规划建设,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及以上工程(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院所和国内高校的全方位合作,鼓励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在国外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研究院所。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力争在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专利基础信息等资源向社会开放。发挥现有创新平台效能,建立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激励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推动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一批开放式创新中试基地,推动中科院、中国钢研院等研发机构创新成果来淄转化。建设淄博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与国外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引进转化国外成熟科研成果。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建立淄博市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严格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广泛集聚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淄转化,提升科技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张店区国家级和周村区、黄三角物联网产业园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抓好“零成本创业16条”政策的兑现落实,打响“齐创汇”创业创新品牌。整合创客、成功创业者等人力资源,建设“淄博创客联盟”和创业创新导师库,搭建创业创新有效路径。加快推进鲁中创业创新中心建设步伐,打造我市创新激发区和创业孵化圈。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等新型经济形态。支持淄博职业学院加快“淄博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优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管理机制,整合各企业创新资源,实现抱团创新、协同创新。引导企业发展资源共享、创新众包、创业自由的平台经济,培育发展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平台型企业。强化关联企业产品或服务创新网络建设,培育引进一批与平台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第三方支付、物流、信用、检测、认证等服务机构。推进我市与山东理工大学等驻淄高校融合发展,在一流大学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校企平台建设、人才共引共用等方面创新机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航天科技六院、航天科工三院等国防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模式。

第三节 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把人才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一资源,着力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着重加强人才柔性引进,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我市急需紧缺的人才实行“一事一议”,力求在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海内外顶尖创新团队和高层次领军人才上实现新突破。积极对接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端人才专家,通过挂职兼职、技术顾问、周末工程师、候鸟教授、假日专家、远程教学等形式,引进和使用高端人才。深入推进市场化招才引智,加强与国内外高端人才中介机构或猎头公司的合作,积极引进新旧动能转换急需紧缺的技术、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落实“人才新政23条”,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完善与转型发展相适应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培养高层次人才。扎实推进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淄博英才计划”、海外引才引智计划、青年人才成长计划,打造梯次衔接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大力发展职业技工教育,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淄博市首席技师”“淄博金牌工匠”培养选拔,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推动淄博职业教育集团争创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支持淄博市技师学院建设特色优质学校,推动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创建省级特色示范性高职院校;支持职业(技工)院校、企业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校中厂”“厂中校”,重点打造300家以上实训基地,支持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培养模式,加快企业后备技能人才的培养。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放宽外籍高层次人才到淄博工作条件限制,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来淄建设国家级博士后创新基地和专家服务基地。全力支持山东理工大学、齐鲁医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建设,支持淄博职业学院建设省优质校并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单位,支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积极引进理工科大学落户淄博。积极推动职业技工院校与先进国家(地区)有关职业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采用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方式,开展院校间合作交流。实施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工程,依托淄博职业学院、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等职业技工院校,建成一批与全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相匹配的特色专业。着力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全方位提供“店小二”式的服务,大力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和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五章 夯实主体支撑新旧动能转换

积极培育优质市场主体,提升重点园区承载功能,实施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重要支撑、夯实坚实基础。

第一节 积极培育优质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与品牌优势突出的领军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实现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品牌高端化。

打造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一批科技型企业提质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小巨人企业”,积极扶持“专精特新示范中小微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行业骨干企业。引导企业对接高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力争5年实现全市上市企业数量翻番。大力发展壮大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齐鲁石化、中国铝业等中央、省属企业与地方融合发展。积极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推进落实“十万企业家三年培训计划”,开展制造业对标学习德国、创新型高成长企业对标学习以色列、化工企业对标台塑等专项行动。探索建立企业综合评价系统,实行分级分类支持和管理模式,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类,A类企业集中各类政策资源重点支持,B类企业只享受普惠性政策支持,C类企业任其发展,D类企业依法予以关停。

建设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按照“龙头带群带链”模式,串珠成链、集链成群,围绕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通一批重点产业链关键节点,策划筛选并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竞争力强的百亿级、500亿级和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制定配套政策,集中支持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培育、共性技术攻关、平台载体建设,把每个产业集群都打造成龙头企业领军、骨干企业参与、中小企业联动的“航母战队”,以点带面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

形成一批高端知名品牌。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品牌带动和标准化战略。开展品牌强基工程,积极参与“山东标准”体系建设,增加山东标准中的“淄博元素”。全力打造一批知名区域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大力提升制造业品牌核心竞争力,积极融入省服装设计品牌国家平台建设,打造“三个100”平台。发展壮大服务业品牌,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工业设计、信息服务、教育医疗等领域知名品牌。扩大“三品一标”特色农业品牌规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企业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运营模式创新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打造百年企业和百年品牌。

第二节 提升重点园区承载功能

打破传统建制和区域格局,建立重点园区利益协调机制和市内产业转移引导机制,推动市域内同类企业、项目有序向专业园区集中。

加强公用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营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推进园区道路、管网、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危废处置等设施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实训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加速配套标准厂房、科技孵化平台、商务楼宇等招商载体,运用政府引导基金、土地入股、厂房出租等方式,降低企业入驻成本。

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坚持压减低端、盘活存量,树立“亩产论英雄”的导向,分行业制定综合评价标准,采用差别电价、差别水价等经济手段倒逼园区内低端产业改造升级或退出,引导园区内富余产能梯次转移,拓展园区能源资源和环境容量空间。加快盘活园区内闲置土地,大力发展用地集约、产出高效的高端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探索推行职员制和绩效工资制,实行“特岗特聘”“特岗特薪”,强化园区的经济功能。优化园区开发运营机制,在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方面大胆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

第三节 实施重大项目攻坚突破

切实发挥重大项目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引领带动作用,集中策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健全完善项目服务管理和保障机制。

狠抓项目策划储备。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优势,突出四大主导产业和构建“753”现代产业体系,委托国内外知名咨询机构,高水平策划一批高端优质项目。健全完善市级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管理机制,围绕“753”产业体系和“高、新、轻、绿”转换方向,突出四大主导产业,建立市级入库重点项目专家评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调整。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建设市级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管理平台,完善管理服务、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在线监管和绩效评价等功能。加快入库项目实施,分类推进列入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库项目,形成“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策划论证一批”的推进格局。

聚力实施双招双引。突出高端化招商、产业链招商、集群化招商,围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央企国企、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知名民营企业等重点对象,聚焦四大主导产业,瞄准建链、补链、强链等关键环节,引进市场前景好、拥有核心技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力争引进一个大企业、突破一个大产业、发展提升一条产业链。坚持以商招商,引导规模以上骨干企业“量身定做”招商引资项目,采取靠大联强、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加强与全国性和重点区域协会、商会、中介组织的联系,采取利益分成、联合办企、资金奖励等方式引进优质项目。强化专业招商,通过内选外聘等方式,打造专业团队,实行精准招商、跟踪对接、靠上争取。定期组织筹办大型招商活动,积极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的行业年会、代表会议、论坛会议等各类会议。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筛选论证,统筹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谋划,建立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攻坚行动,每年确定实施年度市重大项目300个以上,全面落实“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和“一线工作法”审批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开展项目“多评合一”,落实领导挂包、现场观摩点评、督查考核等工作机制,主攻项目开工手续办理、征地拆迁等关键环节,为重大项目顺利实施铺平道路。各区县分别确定区县层面重点实施的年度重点项目,集中资源加快推进。

第四节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以大动脉、大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性立体式大交通网络,积极创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铁路方面。高铁。加快济青高铁淄博段及淄博北站、临淄北站建设;积极争取滨淄临高铁纳入国家路网规划,尽早开工建设;积极开展青岛西-诸城-沂源-莱芜高铁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列入近期建设规划。城际铁路。积极推进淄博-东营城际铁路开展前期工作。轨道交通。推进淄博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积极争取实施1、2号线示范工程。普通铁路。积极推进张博铁路电气化改造并恢复客运前期工作,加快实施张东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场站。开工建设淄博火车站南广场片区改造提升工程;实施胶济客专周村火车站、临淄火车站改造。

公路方面。高速公路。加快推进济青高速、滨莱高速改扩建、长深高速(高青至广饶段)和沾临高速建设,积极争取实施滨莱高速桓台北互通立交及连接线项目;积极开展济淄潍高速、济南至高青高速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高青至德州高速前期工作,构建市域高速公路“两纵四横一环”布局。国省干线公路。加快实施G309青兰线(张店天乙至庆淄线路口段)、S228黄临线等干线公路改建工程,尽快开工建设S229沂邳线改建工程;积极开展G308文石线、G309青兰线(临淄至高新区万盛段)、S317临历线、S309田高线、G341胶海线、S231张台线等改建项目前期工作,形成国省干线公路“两环两连七纵十二横”的路网布局。城建道路。完善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建设“两纵两横”主城区快速路系统,打造主城区“十四纵、十九横”的道路系统。县乡道路。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互通立交。加快推进实施原山大道-鲁泰大道、鲁山大道-鲁泰大道、原山大道-昌国路3个互通立交工程,开工建设鲁山大道-张辛路互通立交工程。

机场方面。积极推进淄博机场选址、可行性报告编制等前期工作,支持高青通用机场建设。

水运方面。稳步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高标准建设荆家、马桥、花沟作业区,改造沿途桥梁,配套建设疏港通道。

第六章 绿色生态倒逼新旧动能转换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第一节 强力推进化解过剩产能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去产能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重要任务,综合运用法制化、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为新动能腾出发展空间。

坚决遏制过剩产能扩张。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产能过剩行业投资管理规定,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严禁办理土地供应、能评、环评、安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业务,对确需新上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加强市场供需趋势研判和信息引导,防止新兴产业一哄而上、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形成新的产能过剩行业。

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加快淘汰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安全及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持续抓好化工、建陶、耐火材料、炭素、日用玻璃等行业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

推进产能合作共赢。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转型转产、环保搬迁和梯度转移,支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以产权转让、资产置换等多种方式盘活有效资产,优化技术路线和产品结构。支持优势产能行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完善去产能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困难企业差异化处置机制,推动资不抵债、重组无望的僵尸企业依法破产清算。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债权债务、职工安置等配套政策,切实保障企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依法落实企业重组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研究去产能和产业升级企业停产期间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加强各类资产确权工作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做好呆账核销和抵债资产处置,完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政策。

第二节 倒逼能源结构深度调整

积极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推动煤电行业资源整合,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占比。

统筹整合热电资源。组织编制全市热电联产规划和燃煤机组结构优化工作方案,按照“上大压小、资源整合、压减电煤、提高能效”的原则,积极推动煤电行业资源整合,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分区域集中建设大型主力热源,建立全市统一管理运营平台,统一布局供热系统。鼓励对现有热电机组实施技术改造,引导单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抽凝机组实施背压改造,提高供热能力。对手续不全煤电机组实施清理整顿,依法关停取缔一批规模小、效率低的煤电机组。

强力推进煤炭压减。切实抓好煤炭总量控制,严格控制燃煤项目审批,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直燃煤设施,已批未建涉煤项目原则上停止建设或使用清洁能源替代。建立禁煤长效机制,在“四位一体”区域及各区县建成区设定禁煤区。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推进天然气在工业、交通、发电、供暖等领域高效利用。加快“煤改电”“煤改气”实施力度。实施冬季清洁供暖工程,制定全市建成区热源平衡方案,进一步扩大集中供热面积。

推广发展清洁能源。积极争取中石油、中石化等集团支持,增加西气东输等气源供应量,加快建设液化天然气储备站和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和地面光伏电站建设,有序发展生物质、垃圾等可再生能源,合理布局一批示范项目。突破先进燃料电池、高效储能等新能源电力技术瓶颈,推广利用氢能源。稳步扩大外电入淄规模。

第三节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抓好生态水系建设,开展孝妇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工业集聚区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主城区清水润城工程,加强生态湿地建设修复。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和危废管理,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评估,加强齐鲁化工区等重点园区危废处置中心建设。

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出台淄博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高质量完成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及勘界定标工作。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制定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与监督管理措施。全面实行河长制、湖长制,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长效体制机制。研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补偿办法,探索设立生态环保专项建设基金。加强原山和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利用,实施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加强园林绿化重点工程建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突出抓好荒山绿化、路域水系绿化、乡村绿化美化、农田林网建设等四大绿化工程,构建“大绿化、大生态”格局。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5个方案,确定一批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积极探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的淄博特色板块。

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全面做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把好能源消费增量关口。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推进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完善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机制。鼓励工业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组织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培育一批绿色试点示范企业。加强循环经济示范技术、项目、企业和模式建设,推进企业循环化生产、产业循环化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开发“城市矿产”,实施一批固废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推进低碳技术研发、中试和转化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创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作用,认真贯彻执行主体功能区投资政策,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并举机制,探索制定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配套政策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各类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发展。深入推进博山区、沂源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推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积极推进省空间规划试点建设,统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各类空间性规划,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和规划数据库,做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第七章 工程化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责任担当,完善工作机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建立健全政策体系,确保规划顺利落地实施,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第一节 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市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定期召开市级联席会议,研究重大政策和重大事项。各区县、各部门要明确相应工作机构,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组织保障。

细化责任分工。制定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方案,按照项目化、工程化方式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创新方式方法、细化工作方案、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统分结合、责权明确、运转高效的新旧动能转换协调推进体系,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二节 强化政策集成

加强政策支持。重新梳理各类政策资源,集中投向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强化财税引导和激励功能,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等方面支持力度,确保将财税资源用在刀刃上。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引入一批符合“四新”“四化”要求和“高、新、轻、绿”方向的新旧动能转换项目。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及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创新金融扶持。整合现有基金,设立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灵活设立若干产业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购重组子基金,吸引金融、社会资本、战略投资者参与合作,总规模600亿元以上。支持企业对接高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推广科技金融创新举措。发挥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健全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加强科技与金融融合,通过政府引导、民间参与、市场化运作,搭建债权融资服务、股权融资服务、增值服务三大信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

优化土地保障。持续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及关停取缔的“散乱污”企业用地专项整治行动,加快“腾笼换鸟”。抓住我市列入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的时机,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把规划建设用地向重点园区集中集聚,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研究制定存量土地高效盘活利用的政策,积极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和闲置土地处置。全面落实省对市建设用地有关政策,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农用地转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安排上给予倾斜。探索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建设。

借势借力发展。研究吃透、用足用好上级各项政策,放大政策叠加效应,优化外部政策环境支撑。积极对接我市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年度评估获“优秀”等次的相关激励措施,争取国家在投资、创新、产业、土地、金融等方面的集成政策。积极争取我市更多项目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享受省级入库项目扶持政策。研究储备一批重大改革事项,精心组织、提前谋划,制定改革试点方案,积极向国家和省对接汇报,争取更多重大试点示范任务落户我市,努力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贡献经验。

第三节 强化舆论宣传

加强舆论引导。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开展新旧动能转换专题宣传行动,深入宣传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大意义和阶段性成效。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新旧动能转换工作进展情况,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营造浓厚氛围。

加强政策宣传。组织对国家、省和市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精神进行深入解读,帮助社会公众、广大企业更好地了解政策内涵和动态。将新旧动能转换列入市及各区县党校培训课程,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四节 强化监督考核

加强考核奖惩。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制定实施全市新旧动能转换考核办法,对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的重要依据。综合运用考核结果,制定针对性奖惩措施,对推进力度大、成效突出的,在各类财政预算内投资项目争取和安排、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土地指标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工作不力、进度缓慢的,按照市委关于切实转变作风破解“落实不力”问题的有关要求,依法依规予以追责问责。

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完善新旧动能转换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调查分析,为规划实施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健全督查机制,定期组织对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开展对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聘请第三方机构和专家进行评估评价,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