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环保网获悉,6月26日,德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了《关于印发德州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通知提出,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全部清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达到60%以上,提前2年完成省定任务。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优化县际横向生态补偿

首页> 大气治理> 脱硫脱硝> 烟气脱硫> 政策> 正文

德州市政府印发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

2023-06-29 09:34 来源: 德州市人民政府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6月26日,德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了《关于印发德州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通知提出,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全部清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达到60%以上,提前2年完成省定任务。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优化县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建设一批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协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完善农村路网、供水、电网、物流等设施。改造农村供水管网5600公里。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序推进清洁取暖、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美化五大攻坚工程,持续提升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水平,提升村容村貌。

还提出了,印发实施《德州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完善分领域实施方案,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出台《德州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推动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持续下降。完善节能降碳激励约束政策,稳步推进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抓好乐陵、齐河、庆云等3个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市)建设。

持续开展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完成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省下达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及细颗粒物(PM2.5)浓度改善目标;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持续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测,实现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年度全覆盖检查;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大入河排污口整治力度,确保国控断面消除Ⅴ类及以下水体,优良水体比例不低于33.3%。确保南水北调调水水质稳定达标。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州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

德政办字〔2023〕9 号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德州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德州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动《德州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重点任务攻坚突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如下。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实施财政科技发展资金“先投后股”试点,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对接高校及科研院所,引进科技成果5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90亿元以上。以更活机制扩大成果应用,以优势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实施1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全力推进省基础农产品绿色高值化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积极争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德州中心。用好国家级德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缩短专利审查周期,为企业提供专利快速预审服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8件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2.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链条孵化体系。推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德州研究院、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等研究院建设。支持2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体育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家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培育科技型企业。研究制定《德州市创业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供诊断评估、设备改造、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服务,持续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00家以上,推动一批科技型企业成长为科技领军企业,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增幅达到10%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4.强化创新人才引育。围绕建设面向京津冀鲁的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高质量编制“一区多点一环廊”人才集聚节点建设方案,打造全省“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重要节点。深入实施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假日专家等重点人才项目,办好第二届高层次人才“双创”大赛,新集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50个以上。充分发挥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作用,引进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聚力推进三年“百名博士、五千名硕士、十万名大学生兴德计划”,新集聚大学生3.3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700人以上。全面推进人才“五安工程”,新筹集人才住房不少于3000套,运行好“德才码”和“德州人才之家”。(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参与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人才发展集团)

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5.深入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发挥“链长”统筹指导和“链主”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市、县一体化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机制,组织开展10场左右产业链融链固链对接交流活动。每个产业链引进过亿元项目5个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销售收入过50亿元、过100亿元的企业有新突破。(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6.精准管控“两高”行业。用好省“两高”项目电子监管平台,构建人员监督和平台监测互为支撑、互相印证的监管体系。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开展用能预算管理。“一企一策”制定能效改造提升方案,积极推动10家左右重点“两高”行业企业能效标准达到全国标杆水平。(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7.严格化工园区管理。落实《山东省化工行业投资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确保新建项目原则上必须在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园区外企业进区入园。落实“十有两禁”要求,启动实施新一轮化工园区优化提升三年行动,开展化工园区智慧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完善危化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健全边界封闭系统。支持化工产业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下游布局,延链发展化工新材料,全力推动化工产业退城入园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8.持续推进技改升级。深入实施“技改一号工程”,强化要素保障,加快建设10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市级工业重点技改项目、30个“智改数转”技改示范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超200亿元。(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9.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网络基础设施升级行动,新开通5G基站3000个。实施强企引领、场景培育、数字服务“三项工程”,推进1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培育智能工厂100个以上、新增上云企业500家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培植壮大电子信息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硅材料生产基地。发挥主体能动作用,释放政策激励效应,引导企业研发创新,不断提升规模和层次,推动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0.深化数字赋能应用。实施工业互联网培育培优工程,积极争创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扎实开展“工赋德州”行动,推行总数据师制度,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5家左右省级工业设备上云标杆企业、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及5家左右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引导外地数字化服务商在德州设立企业,支持本土企业放大拓展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业务,提升标识解析体系层次和应用深度,积极发展网络协同制造、智能化管理等新模式,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1.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齐河发挥奇瑞新能源磁吸效应,实施“整车+配套园区”工厂工程,加大空调、电池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引进力度,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建设百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支持陵城区以北汽德州分公司为龙头,积极布局新能源乘用车、相关配套汽车零部件,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打造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及汽车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12.梯度培植优质企业。优化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重点抓好“工业双50强”和106家“种子”企业扶持培育,力争全市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以上、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8家以上。实施企业上市三年倍增行动,新增上市企业4家、挂牌50家。(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三、加力扩内需稳增长

13.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实施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德州行动,加快推进津潍高铁(德州段)项目建设,建成济郑高铁(德州段);完善公路交通网,加快推进齐州黄河大桥、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北环段、京台高速齐河至济南段改扩建项目建设,新开工建设临武高速、德郓高速、济南至宁津、庆云至章丘等6个高速公路项目,推动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西环段建成通车;力争滨德高速陵城北互通立交及连接线工程年内开工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

14.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统筹推进光伏、风电、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5个国家级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县建设,稳妥有序推进余量风电资源开发建设,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730万千瓦。依法依规稳妥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关停3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6台、15.5万千瓦,推动华能德州电厂高灵活性清洁高效热电联产项目年内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

15.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聚焦源网荷储协同发展目标,完成电网规划修编。加快配套电网建设,建成齐河500千伏输变电、夏津西部电网加强工程,加快德州东部电网加强工程建设,开工建设220千伏王科站、110千伏开元站输变电工程,夯实能源电力供应基础。加快推进齐河、临邑、庆云等3个储能电站省级示范项目顺利并网,力争全市在运储能装机容量达到50万千瓦。加快山东天然气环网德州段项目建设,推进市域天然气管道、焦庙储气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临邑天然气分布式项目落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国网德州供电公司)

16.加快现代水网建设。实施山东水网“一轴四横”德州市域连通西线、骨干河道引调水、临邑第二水库等42项重点水利工程。实施潘庄、李家岸2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豆腐窝、头屯2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陵城区笃马河、齐河县邓金河等7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长度156公里,进一步夯实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推进数字水利建设,建立水资源管理“一张网”,实现取、用、排水全过程大数据监管。建设豆腐窝数字孪生灌区,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牵头单位:市水利局,参与单位:市大数据局)

17.深入实施河湖生态治理。建设10条以上省、市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推进全市域数字河湖建设,实施河湖长制相关数据共享互通,提升河湖管护数字化、智慧化水平。(牵头单位:市水利局,参与单位:市大数据局)

18.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实施350个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开展“百企助招商”活动,建立健全项目评价落地推进机制,新开工招商项目410个,到位资金350亿元。(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投资促进局)

19.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发行金融工具等政策资金支持,出台《德州市能耗指标收储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力度争取省重大项目土地指标、能耗及煤耗指标。优先保障重点项目污染物排放指标,统筹重点项目供水保障。落实好“放管服”改革,加快流程再造,高效做好各项审批事项,依法依规为项目全生命周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审批服务局)

20.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全市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3496套,基本建成7500套,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36个,有序推进城中村、老旧工贸区等片区更新,建设活力街区。实施19个中心城区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6.2亿元,促进岔河两岸、新湖、太阳城、苏禄王片区品质提升。加快推进市文化科技中心、体育公园、长河公园等项目建设,实施明月湖公园改造升级,开工建设黄庄立交至三十里铺大桥道路、东风路跨岔河立交桥、新岭路岔河桥,完成大学路地下综合管廊二期建设,力争晶华大道南延工程年内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供热直管到户,更新改造燃气老旧管道。(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教育体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国资委、市城管局、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21.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强化新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落实,推动政务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智慧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开展“数字红利惠社区”活动,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速扩面。加快“城市大脑”建设,高标准建设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力争顺利通过省级试点终期验收。加快推进城镇通信网络、基础算力、智能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充分运用城市体检推动精准治理,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年轻人更喜欢、老年人更方便。(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

22.推动物流会展业加快发展。推进天衢博览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会展企业,举办产业会展活动40场。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推动凯德、海尔日日顺华北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新动能。加强县级寄送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完善10个县级寄送配送中心,打造4个规范化配送中心,不断增强农村地区寄送服务能力,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激活农村消费潜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

23.全面加力恢复和扩大消费。继续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聚焦刺激释放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消费需求,深化惠享山东消费年德州系列活动,力争全年举办大型促销活动200场以上。新建提升特色商业街区6条,中心城区便民生活圈达到20个。招引5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我市开设首店,打造区域首店经济集聚区。加快直播电商产业园建设,培育年线上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5家以上,网络零售额突破170亿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4.加快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统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推动中心城区控规编制全覆盖。用好空天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系统,与各县(市、区)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带图斑、带位置、带规模下达耕地保护任务,压实压紧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季度动态监测,稳妥推进耕地流出问题整改。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

25.扎实开展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印发实施《德州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完善分领域实施方案,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出台《德州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推动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持续下降。完善节能降碳激励约束政策,稳步推进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抓好乐陵、齐河、庆云等3个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市)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26.推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入落实“四水四定”,开展违规取用水专项整治,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持续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比例,坚决守住用水总量、效率控制红线。封停深层地下水井14眼,压采水量234万立方米。全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1.17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2%、5%,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6600万立方米,县域节水型社会建成率达到90%。(牵头单位: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参与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27.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完成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省下达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及细颗粒物(PM2.5)浓度改善目标;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持续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测,实现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年度全覆盖检查;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大入河排污口整治力度,确保国控断面消除Ⅴ类及以下水体,优良水体比例不低于33.3%。确保南水北调调水水质稳定达标。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参与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

28.强化生态建设和修复。加快建设黄河水乡国家湿地,争创全域湿地保护示范城市。实施“四绿并进”增绿提质行动,新增绿地1万亩,做好国家园林城市复审工作。加强综合治理,强化“控采限量、节水压减、水源置换”等措施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完成年度压采任务,持续改善地下水环境。以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因地制宜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风沙片)建设。加快构建“四源八廊”生态绿化新格局。(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参与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29.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强化绿色化技术改造,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应用,全面推进绿色工厂建设,打造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标杆,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争取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市级绿色工厂10家,实现厂房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进一步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质量和水平。(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0.加速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城镇、绿色社区创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新建政府采购工程项目推广应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新建城镇绿色建筑84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面积720万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全部清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达到60%以上,提前2年完成省定任务。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优化县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建设一批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新能源公交车辆的推广应用,城市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到13标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40%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参与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机关事务保障中心)

五、深度融入服务重大发展战略

31.更大力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清单化、项目化、机制化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省政府相关支持政策。大力引进强企名企总部、研发中心及功能性机构,争取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德州中心等重大平台落地,完善对接央企强企等常态化机制,力争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100个以上,到位资金60亿元以上,引进转化科技成果50项以上,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牵头单位:市委财经办,市发展改革委,参与单位:市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32.更大力度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德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高水平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实施42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以“三通六带”为特色的现代水网,推进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西线贯通及生态廊道、马拉松赛道建设,马颊河、徒骇河综合治理,完成京台高速德州段植树绿化工程。高标准建设黄河流域(山东)现代农业科学城,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平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参与单位:市科技局、德州黄河河务局)

33.更大力度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抓好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联动区40项重点事项和30个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提升禹城创新创业园、临邑济南产业园、齐河德瑞智能制造产业园、齐河碳纤维产业创新基地及产业园等园区功能,打造省会经济圈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北方高端制造业新城、高端碳材料产学研用集聚区。(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参与单位:市融入省会经济圈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

34.更大力度高标准建设德州天衢新区。聚焦高铁新城核心区和京津冀制造业集聚区“两大片区”建设,开展产业培植、项目攻坚、科技创新、城市品质提升、民生实事、党建和廉政建设等“六大行动”,重点实施总投资173亿元的十大项目,投资133亿元的36个城建项目,打造德州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科教创新中心、区域消费中心。(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德州天衢新区管委会,参与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六、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35.编制新一轮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牵头编制《德州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年底前印发实施,明确未来五年重点实施的重大项目、工程及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36.夯实农业发展根基。争创全国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5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万亩。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陵城、宁津、夏津3个国家级制种县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繁种面积25万亩以上。积极争取平原县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列入国家级创建名单,齐河、宁津2个县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列入省级创建名单。(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

37.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六大工程”,落实“六统一”技术,2023年力争“吨半粮”达标面积80万亩以上。着力打造国家级大豆产业振兴示范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实施蔬菜、畜产品稳产保供工程,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左右,蔬菜达到700万吨以上,水产品达到6万吨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38.推动农业绿色健康发展。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及有机肥增量替代,2023年全市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2.4万亩;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好重点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预警与防控。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2—3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力度,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39.全面推进“食品名市”建设。高标准建设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按园中园模式规划建设预制菜产业园。推进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力争新增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20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放大“德州味”品牌效应,支持“德州味”授权企业申报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省优质特色畜产品企业名录。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25个以上,认证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保证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武城县整县制创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试点县建设。(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40.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创建全域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国家农村集成改革试验区,争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全面推进“双镇百村”建设,实施中心镇“七大工程”,做强特色镇产业集群,推动中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三百”示范工程,培植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00家以上,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人以上。研究建立全链条粮食损失浪费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全链条节粮减损试点县、试点镇创建工作,力争试点县、试点镇覆盖率40%以上,打造全国领先的节粮减损示范区。(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41.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协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完善农村路网、供水、电网、物流等设施。改造农村供水管网5600公里。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序推进清洁取暖、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美化五大攻坚工程,持续提升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水平,提升村容村貌。(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

4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确保监测帮扶对象应纳尽纳,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保持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等各项政策措施稳定。持续加强衔接(扶贫)资产监管,确保脱贫地区、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受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参与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健康委)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43.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开展市属国企对标省内外一流企业质效提升工程,制定实施方案和三年目标清单,全面提升市属国企管理水平和经营质量。完善市属国企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与科技创新考核措施,实行分类考核,强化激励约束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力争市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500亿元左右。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政企沟通协商机制,用心用力为企业保驾护航、降本减负、排忧解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塑造“德商”品牌。(牵头单位: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4.加快财政金融融合创新。扎实推进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建设,采取PPP、REITs等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用好银担“总对总”、风险补偿、财政贴息等政策工具,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实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引导银行机构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规模。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力争全市各类贷款年均增速10%以上。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产品、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减免业务收费等形式对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让利,全年让利不少于3亿元。(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德州银保监分局)

45.推进服务型数字政府建设。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完善实施规范、更新办事指南。完善“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机制,深化实施“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持续推进数字赋能智慧监管。实施数字机关协同提升工程。深化“双全双百”工程,全面提高线下“一窗受理”和线上“一网通办”水平。加强“无证明城市”建设。现行有效的证照证明基本实现电子化,使用频率较高的前100项电子证照证明在政务服务和社会生活场景中广泛应用,“居民码”“企业码”拓展应用,政务服务表格(表单)字段共享率、证明材料共享率分别达到50%和60%。(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委编办、市大数据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审批服务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

46.深化“信用德州”建设。持续巩固国家级信用示范区创建成果,全面推广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制度,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推动各领域完善全流程信用监管。进一步提升“信易贷”应用场景覆盖面,充分发挥信用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持续抓好城市信用监测指数排名,力争我市在全国排名保持前列。(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47.聚焦聚力县域经济提升能级。研究制定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提升方案。健全县域经济发展支持政策和考核体系,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支持每个县(市、区)、开发区着力培育“一号产业”,集中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各县(市、区)放大优势、错位发展,推动各开发区在全省综合评价位次持续前移,加快形成区域协同、差异竞合的生动局面。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参与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

48.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加快推动德州天衢新区启动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推动公用型保税仓库和平原、齐河内陆港建设。举办中国(山东)—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大会等系列活动。发挥中国(德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平台载体功能,争取全市跨境电商企业达到300家,德城区、禹城市、乐陵市、武城县等基础较好的县(市、区)至少建成1家公共海外仓。突出抓好制造业使用外资,推动外资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参与单位:市外办、市投资促进局、德州海关)

八、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49.实施文明创建工程。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强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级文明村镇创建率达到45%以上、县级85%以上,举办第三届市级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实施文明风尚行动,深化移风易俗,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强化“五有”标准建设,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提档升级。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50.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以内容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实施优质内容生产提升工程,建立以新媒体生产传播为中心的全媒体指挥调度机制。实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工程,推动市级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强县级融媒体中心总服务台,实现与社会综合治理、政务服务、智慧城市、民生热线等平台互联互通,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高质量规范化发展。加快建设全市应急广播体系。(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51.推出一批文艺精品。统筹挖掘大禹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等人文资源,实施“两河”牵手文化研究,成立德州市大禹文化研究会,开展中国作家走进黄河、走进大运河采风创作活动,推出一批理论阐释文章和文艺精品力作。抓好纪录片《德州走出的大家》等重点作品创作。加强文艺创作生产,策划实施重点舞台艺术作品创作,重点打造好音乐剧《女兵》、杂技《大禹治水》等文艺作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文化和旅游局)

5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大运河手造博物馆、中动动漫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山东手造·德州有礼”品牌,统筹创意、营销和出口,基本建成集产销、研发、宣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手造产业体系,推动手造一条街成为“网红打卡地”。举办全国大运河黑陶创新创意大赛,参展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景德镇陶瓷博览会等各类大型展会,提升德州文化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53.深化传统文化研究。加大非遗文化挖掘力度,储备一批市级非遗项目,鼓励支持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级非遗工坊。支持德城区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深入挖掘我市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德州红色精品线路,推出经典红色文化品牌。开展德州市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推选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优秀讲解选手和德州红色故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打造乐陵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宁津渤海军区教导旅纪念馆,齐河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提升建设、管理、使用水平。(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54.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开展“最美城乡书房”创建评选活动,着力打造15分钟城乡阅读圈,建成12家以上城乡书房。广泛开展各类全民阅读主题活动,擦亮“书香德州”阅读品牌。采取“一县一策”“一馆一策”,扎实推进“一县一馆”工程。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元宵节民间文艺(非遗)展演、庄户剧团展演、广场舞大赛等活动。采取“培训+活动+比赛”模式,举办全市基层文艺骨干、广场舞、声乐等培训班,培训基层文艺骨干。组织惠民演出5000场,放映公益电影6.1万场。(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

55.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举办好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擦亮“好客山东·大德之州”品牌。丰富文旅融合产品体系,重点发展以德州董子文化街、欧乐堡梦幻世界、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等为代表的研学系列产品,以夏津椹果节、乐陵小枣节、宁津蟋蟀节、平原鸽子节为代表的节庆系列产品,以黑陶制作、红绿彩、陶瓷印章、金丝彩贴、剪纸等为代表的体验系列产品,以宁津杂技、夏津《椹仙传奇》为代表的演艺系列产品,实现空间融合、功能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重点实施黄河文化博物馆群、星锐影视基地、大禹文化产业园等文旅融合项目。推动A级景区提档升级,支持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乐陵创建省级全域旅游区。深入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旅游民宿集聚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乡村好时节等节庆活动,推动精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56.制定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意见。按照省统一部署,制定我市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意见,明确共同富裕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路径方法和政策措施,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基本遵循和具体指导。(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57.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全年统筹开发公益性岗位3.5万个。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名服务工作,确保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目标率达到90%以上。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左右,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让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公益性零工市场建设,各县(市、区)至少建设1家公益性质的零工市场,逐步拓展延伸至10个中心镇、11个特色镇。(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体育局)

58.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推行集团化、合作办学模式,县(市、区)4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纳入集团化管理。推动市级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普融通,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实施名校、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名教研员、名学科带头人“六名”工程,打造品德教育、特长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品牌。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推动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合理扩增优质公办教育资源,新改建中小学校15所、公办幼儿园31所,新增学位2.5万个。(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

59.提升卫生健康水平。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东部医疗中心、市传染病防治中心、市妇女儿童医院新院区启用。开展全民健康德州行动,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建设。深化“三医联动+中医药”集成改革,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创建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4家。改建卫生室220家,实现中心村全覆盖,形成农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

60.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引导有意愿、有缴费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以及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推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30000人以上。调整优化基本医疗、生育保险等政策。落实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做好医疗救助对象的参保资助、医疗救助,实施因病致贫重病患者医疗救助机制。推进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工作,在德城区、禹城市、乐陵市、临邑县、齐河县和庆云县等6 个县(市、区)先行试点,到2025年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覆盖。(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

61.构建“大救助”体系。完善大救助信息平台,发挥大救助体系和部门联动机制作用,实现数据共享归集更新,建成救助共富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科学确定年度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有序缩小城乡救助标准差距。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弘扬守望相助社会风气。规范发展慈善组织、慈善捐赠、慈善信托等社会力量。积极打造特色慈善项目,丰富慈善项目载体,开展多形式募捐活动,畅通捐赠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完成市慈善总会换 届工作,开展“德州慈善奖”表彰宣传活动,打造德州慈善品牌。深入推进“共富型”大救助品牌建设,争创共同富裕省域范例。(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62.健全“一老一小”保障体系。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质量,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2000张,在10个中心镇建设医养结合示范院。在134个镇街各建1处“365暖留中心”,不断提升孤困儿童保障水平。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配套措施,新增婴幼儿托位2000个以上。新建公办幼儿园31所,新增公办幼儿学位1万个,公办幼儿园占比达到62%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普惠率达到92%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体育局)

63.加快建设特色体育名城。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深化体教融合,提升体育特色学校办学水平,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赛事活动,办好第七届市运动会,举办市第十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等赛事活动。积极争取国家、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办好中国·德州第五届体育产业交流大会,争取省体育产业集团总部落户德州。新建、改扩建3个体育公园,至少1/3的县(市、区)建有不少于1处智慧健身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达到2.45平方米。(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

十、全力守好安全发展底线

64.着力抓好安全生产。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八抓20条”举措,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集中攻坚,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广数字化治理模式,严查公路超载超限违规违法行为。创新食品安全智慧、信用等监管方式,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牵头单位: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

65.着力稳金融防风险。落实省“金安工程”,加强重点企业流动性、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领域动态监测,及时识别和主动防控。稳步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和风险化解。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一企一策”制定风险化解方案。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支持推动解决“执行难”问题。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

66.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创新拓展“陵县模式”,建立信访积案化解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信访工作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立健全“一村一警”制度,加快构建基层警务新机制新模式。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打好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积极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信访局)

十一、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67.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强化办公室工作职能,加强工作力量,统筹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各县(市、区)发挥主体作用,创新体制机制,细化落实举措,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推进。各有关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强化对上争取,完善配套政策,保障重点任务落实。

68.完善工作机制。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实效化的要求,建立工作台账,定期调度推进,确保重大政策落细、重点任务落实、重大项目落地。建立问题发现、协调、解决、反馈闭环管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69.强化督导检查。构建监测、评估、督查、考核闭环工作链条,建立统计评价体系、目标指标体系,加强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检查,用好用活督查考核结果,充分发挥好激励约束作用,对推动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县(市、区)和部门,在资金、用地、能耗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工作推进不力的,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