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这里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然而,由于地处亚热带北缘和地势等原因,这里极易形成秋旱,干旱年径流深为300~500毫米;同时,又极易形成内涝,丰水年径流深可达900~1400毫米。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困扰,池州市成为我国首批16个试点海绵城市之一,试点范围18.5平方公里,共启动117个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探索“渗滞为先、蓄排结合、净用相成”建设思路。
总况:安徽省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中一直走在前列,2015年8月份,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就发布了《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引导安徽省海绵城市导则与图集的编制工作。同时作为一个地理特征丰富的省份,安徽省自北向南具有不同的降水和地形特征:
而池州市地处安徽省西南部皖江南岸,北濒长江,东临宁沪,南接徽杭,西傍匡庐,为皖江南岸的中心城市之一。随着池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初期雨水径流污染严重、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亟需通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加以解决,为同类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2017年底,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2%,年水中悬浮物去除率为40%,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3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防洪堤达标率100%、排涝达标率8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积极探索“渗滞为先、蓄排结合、净用相成”的建设思路,形成“池州模式”,着力打造全国中小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
基于总体目标,对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利用GIS空间地理数据分析技术、流域水文模型,结合池州市近30年降雨数据分析,确定池州市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为8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32.5mm;结合水环境质量要求、径流污染特征等确定示范区径流污染综合控制目标为年SS总量去除率为50%;内涝防治目标为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池州市试点区域防洪目标为:长江干堤防御1954年型洪水,支流堤防为50年一遇。中心城区主要保护区设防标准为50~100年一遇,中心城区次要保护区设防标准为50年一遇。
池州海绵城市建设内容
池州确定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共5大类、117个,其中建筑小区类项目45个,道路交通类项目22个,园林绿地广场类项目14个,水生态、水安全系统建设类项目29个(其中黑臭水体治理项目10个),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类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52.38亿元。
基于“重点优先、以点带面、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2015年完成项目8项,当年总投资16.14亿;2016年完成项目36项,当年总投资16.22亿;2017年共完成项目11项,当年总投资8.09亿。
池州海绵城市进展情况
池州试点区域建设分为3个片区,分别为老城核心改造片区、清溪河流域片区、天堂湖片区。为展现连片示范成果,在区域内挑选了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项目,涉及公建项目、居住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环境整治等建设类型,截至目前,试点建设已经大部分完成,其中建设完成池州一中、齐山大道、三台山公园、汇景小区北苑和南湖沟黑臭水体整治等一批海绵城市示范项目。
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1丨道路——齐山大道
齐山大道是池州市新、老城区之间一条主干道,两侧是绵延几公里的湿地公园,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前来休闲、锻炼。但早在两年前,没到雨季这条路常常因雨水及时排除而形成内涝,市民连出行都成为问题。
▲齐山大道改造前
在2015年池州被列入海绵城市试点之一起,率先改造完成齐山大道,整条道路铺设大量透水砖,一旦下雨,雨水可直接渗透到地下,不再积在路面。
除了道路渗透,雨量大时,多余的雨水会从溢流口流向两旁的绿化带,再经过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的滞留和净化,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或流入人工调蓄池收集起来,待需要时再加以利用。
▲施工现场图
▲齐山大道航拍图
▲经改造,齐山大道路边设有开口路缘石和机非隔离带。
▲改造后的齐山大道不积水了,车辆畅通无阻
2丨校园改造——池州一中
池州一中位于池州市天堂湖新区,升金湖路西侧,东至路以北,本次示范项目建设范围池州一中用地15.3公顷。
教学区:压花混凝土路面改造、庭院雨水花园、教学楼北侧新建道路、教学楼西侧道路改造及生态停车场改造、教学楼西侧绿地局部改造、教学楼东侧下凹绿地改造、教学区排水系统改造
行政区:彩色透水混凝土区域改造、行政楼两侧及西侧立管雨水周边绿化改造、新建PP模块雨水收集池、路边浅草沟改造、道路雨水口更替为环保型雨水口、宿舍楼前及食堂南侧雨水花园;
生活区:雨水花园、彩色透水混凝土步道改造、局部浅草沟改造、生活区西侧荒地游园步道改造;监测系统:外排至市政雨水管道流量监控、雨水集蓄池蓄水量监控、雨水资源化利用量监控、外排出口水质监控;
校园功能完善工程:学校围墙改造、篮球场翻新改造、食堂与足球场之间区域雨污分流改造、新建南门、新增雨水排水系统。
▲经“海绵”改造后的池州一中
3丨公园绿地——三台山公园
三台山公园位于建设西路与虎泉路交叉口,占地面积14.8万平方米。海绵建设改造完成将三台山公园的年径流控制率为83%,降雨控制厚度37.2毫米。
客水滞留区:预留周边区域滞留空间,建设生态湿地滞留系统
滞留渗透区:保留北侧砾石渗透滞留空间,将北侧广场地面径流引入滞留区域,并提升砾石渗透区的景观效果,
水土保持区:提高山体绿化,通过增加植被、挡墙等保持水土、减少山体的水土流失、增加山体对雨水的涵养。
水质提升区:通过设置上游拦截、湿地植物的补种、增加水体循环曝气系统等方式,提高南侧景观湖体水质。
▲施工图
▲改造后
总结
社会效益:池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34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舒适感。通过改扩建观湖公园、护城河遗址公园、三台山公园等5个公园项目、改造街头游园面积约140ha,扩大城市休闲游乐空间,满足居民日常休闲需求。改善和优化池州市人居环境,助力打造宜居池州。同时,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池州市将塑造良好的形象和风貌,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内涵,广大市民对政府和城市环境状况的满意率将大幅度提高,形成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经济效益:池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降低城市不透水下垫面面积,透水铺装率新城区64%,老城区57%;雨水管渠设计标准提高到3年一遇以上,雨污管网分流新城区100%、老城区5~10年内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有效缓解城市防洪排涝压力,中心城区年平均减免洪灾损失为3650万元。海绵城市各项工程的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环境质量,吸引投资,拉动地方经济,每亩土地可增值约2.5万元。改善优化生态环境,提高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力争到2015年入境游客达到100万人次,预计增加4000余个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岗位;推动池州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增强城市竞争力。
生态效益: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削减地表径流污染物,示范区内面源污染负荷削减率达50%以上;提高城市水环境容量,整治白洋河、清溪河、齐山湖、平天湖等内湖、内河,保证III类水质标准;整治河道沟渠约38km,新建城市绿道53km,形成以水系、道路绿化脉络为联接和以街头、小区、单位绿地为补充的点、线、面相结合,建成生态、美化、娱乐功能兼顾、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体系,实现青山碧水、河湖山色的独特自然景观。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