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生态宜居的好环境是一项重要任务。
改变“脏乱差”,让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各地农村环境治理也越来越深入。
从垃圾处理到“厕所革命”,农村环境的持续改善,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也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一大基础支撑。
近日,记者到邢台市内丘县,对城乡环卫一体化进行调查发现,只要想办法,农村环境中具体而切实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干净得和城里一个样儿
从内丘县城往西,沿着328省道行驶12公里,记者被省道两边的村子惊艳到:白底彩画的墙壁,包裹着四方小院,家家户户门外,都有一块五六平方米的小菜园,挂满了辣椒、长豆角,西红柿一个挨一个,坠得秧弯了腰。
农家院子里,有的种了叫不上名字的花和小树苗。村里的小马路油亮曲折,排水沟顺着院落的铺排蜿蜒而下,街面上一个纸片也看不见。
这是柳林镇交台社区乔交台村。
原本菜园的位置,是各家各户的连茅圈。顾名思义,茅房和猪圈连在一起。
提起连茅圈,村民和兴国比划着超过头顶的高度说:“就这么高,外头用砖垒的,讲究的户家,用石棉瓦搭个顶。很多户就露天敞着,猪站在粪汤里,腿儿都看不见。”
内丘县爱卫会主任杜昱敏记得,2012年,他和同事就改厕下村做调研,“有的村,一进街那味儿就刺得人流眼泪。”
如今,这些都成了记忆。
村民和艳坤家的厕所,白瓷砖铺了地面和墙壁,墙角还插了一根熏香,便孔干干净净,苍蝇都没有。
和艳坤对着厕所一角的踏板踩了一下,有少量的水从便池周边涌出来。对于专为农村改厕设计的后排孔、有坡度的蹲便来说,已经能完成冲刷的过程。
和艳坤家门前是村里的主街,对面是村里的小广场。以前街边就是他们家倒垃圾的地方,不只他们家倒,邻居家也倒,家家户户出门就是一堆垃圾。
可这都是过去了。
乔交台村50多户村民,配备了20多个垃圾桶,平均两户一个,还配备了2名保洁员,和艳坤是其中一名。
在农村,生活垃圾的产量并不低。“一个镇一天能产生24吨的生活垃圾。”北京轩昂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柳林镇项目经理魏旭东介绍,这相当于一个人一天产生1公斤的生活垃圾。
金店镇小辛旺村更是将村里的清洁做到了极致:街道上没有一个垃圾桶,但这并不影响这个153户600多口人的村子的环境,大街上看不见一个塑料袋。
“你在村里找不到一个烟头,连小孩都知道吃冰糕得把包装拿回家去。”小辛旺村党支部书记王延昌说。
村民张金合家的墙根下,停了一辆独轮小推车,扫帚和簸箕横搭上面,车厢里有当天产生的葱头皮儿和小孙子吃的零食袋。
这样百十来块钱的小车,在小辛旺村是标配,一家一辆。攒够了一小车,在每天9时垃圾清运车来之前,各家各户推着小车去村东倒,这就避免了生活垃圾堆放产生的细菌和蚊虫。
村里的垃圾集中起来,要先运到各乡镇的垃圾中转站。
在南赛乡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将附近几个乡镇运来的垃圾进行压缩,十几车的生活垃圾压缩成两块5立方米左右紧实的垃圾块,再运送到内丘县垃圾填埋场。
这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处理链条,村里的生活垃圾处理和县城一个样儿。
不仅仅改善了卫生环境
如今的小辛旺村,每条巷子都能停下车,而过去,建到院墙外的连茅圈,每家每户都得占一块公共空间。
拿小辛旺村留下的改厕前的照片和现在对比,可以看到,同一棵树下,低矮的连茅圈被改造成入户的厕所后,巷子干净又豁亮。
张金合家墙根下,放着一柄生锈的粪叉,把手都不见了。“这是以前清理连茅圈的工具。”张金合说,过去,连茅圈里,人和猪的排泄物混在一起,赶上下大雨,溢出来的粪便能漫到街道上,出门都没地方下脚。
也只有这时候,村民才会清理连茅圈,往里面扔点麦秸秆,用粪叉起出来。
杜昱敏说,由于连茅圈直接在地面挖坑,并没有对坑内进行硬化处理,粪便会渗到泥土里,对环境造成污染。
现在不一样了。王延昌随手掀开一户村民院墙外的盖板,“看,这就是收集粪便的双瓮式化粪池,一点味儿也出不来。”
味道以及粪便发酵产生的沼气,顺着一根连在双瓮上的白色塑料管,排到了比院墙还高的空中。
据介绍,按照农村一户3至4口人的排泄量设计,大约3个月后,其中一口瓮内的粪便才会溢出到另一个瓮。而3个月的时间,足够在厌氧状态下杀死粪便中的细菌和病毒,从而达到切断传染的目的。
“我们去年对完成改厕的30个村进行了一次回访调研,发现消化道传染疾病高发的七八九三个月,群众发病率相比前年下降了56%。”杜昱敏介绍。
改厕不仅改善了卫生环境,还实打实提高了村里的软环境。
葛红艳在乔交台村的小广场支了一个摊位,卖点儿童玩具和冰糕。“你看山顶上,那是我们村的牛王庙,村里环境好了,城里来的游客多了,我这生意就好。有游客说,看我们村这么好,都想回农村了。”
这些游客的到来,还带动了村里的农家乐。
7月5日,还不到11时,乔交台村一户农家乐的厨房里已经叮叮当当忙起来,鲜亮的五花肉,挂水珠的辣椒堆满了案板。女主人扎着围裙,边忙碌边招呼着客人。
柳林镇宣传委员毛玮介绍,交台社区属于丘陵地带,人均耕地少,只产一季粮,产量还不高。2017年,在全社区改厕完成,生活垃圾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后,当地政府在交台社区打造了若干个农家乐样本,为农民提高经济收入开辟了一条新路。每个村的情况不尽相同,都各自根据自己的特点谋划了自己的小项目。
王延昌指着村里水泥路面尽头的生态园介绍,那里是千亩樱桃园和草莓园,“采摘季你来看看,来的游客车都停不开。”鉴于游客多,村里又建了生态餐厅,产销两旺不说,还给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
他说,过去的小辛旺村不是这幅光景——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别说搞旅游吸引外地游客,本村人都嫌脏。2012年起,小辛旺村从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开始改造,在村头设置了垃圾箱,并付费请清运公司处理。村委会每年要支出6000元处理全村的生活垃圾。
2016年7月,内丘县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县309个村的生活垃圾,都纳入了统一管理。村委会省下了这笔钱。
环境巨变,为乡村发展旅游业带来了红利:今年1—5月份,内丘县接待游客66万人次,同比增长73%;旅游产业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95%。
而在王延昌的眼里,富起来,只是村里环境改善的一方面,精气神儿提起来,才让村民更受益。
一路走来,办法总比困难多
内丘县6万多户农户,目前改厕完成4.6万户,309个行政村全部按照和城市环境整治一样的标准进行管理,这才有了记者看到的家家厕所入户、户户垃圾入箱的新局面。
但内丘县也是摸着石头一路走来,至今还在探索。
内丘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王振生回忆:“2013年,内丘筹措城乡环卫一体化。当时政府要把309个村的环境卫生划归我们管,我找了好几次领导,不想接。因为农村面儿太大,任务太重。”
王振生的顾虑来源于现实。城中村一直都是城市管理的难点,垃圾随便倒,执法人员一旦没收村民的垃圾车,还会引发矛盾。
当时的内丘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一共才110名清洁工,如果负责主城区和309个行政村,跑都跑不过来。
内丘县委副书记王俊国介绍,推行之初,当地政府先期在各村修建水泥垃圾池,组织村民集中倾倒垃圾,但运转不久出现了很多问题。“垃圾池是露天的,一刮风,垃圾满天飞,只不过是从村民自发倒垃圾的地儿,挪到了乡里规划的地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没人监管,全靠自觉,垃圾集中起来,都是各村自产自销,就地填埋。”王振生介绍,这种处理方式,很快暴露出问题,各村的清洁标准不一,处理垃圾方式不一,农村的卫生环境并没有太大改善。
尤其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作为农村垃圾管理的主体,并没有专业的管理体系,把农村垃圾纳入管理之后,深感力不从心。
2016年7月,内丘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北京轩昂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城乡环卫工作打包给这家公司负责。
魏旭东介绍,目前他们公司在全县雇了950多名保洁员,责任细分到个人,城乡清洁标准一个样,打扫方式一个样,垃圾运输处理一个样。
打扫干净容易,保持干净难。
7月5日,刘乾开着一辆皮卡,又到他负责的国省道上巡查,眼睛只盯着垃圾看,只要看到垃圾15分钟内无人前来清理,他就会记录下来。
像刘乾这样的监督员,内丘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共有10人,和乡镇以及外包公司组成了三级巡查,实打实地让考核到位。
“去年最多的一个月,罚了这家公司5万元。”王振生说,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扣分标准,比如,每发现一处5平方米面积以上的垃圾堆,就要扣除该公司5000元。
严格的监督机制,容不得承包环卫工作的公司有丝毫懈怠,魏旭东和同事每天盯着包片转。
县乡监督,村里也有自己的土办法。
王延昌介绍,村里刚开始垃圾集中倾倒,村民不习惯,有人趁着没人看见,哪近往哪倒。“村里在胡同口安装了监控,发现一处,找出是谁来,就到大喇叭上喊,那谁谁谁,你把垃圾倒街面上,你好意思啊……”王延昌说,往往广播还没结束,被点名的村民就赶紧去清理了。
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一直都是农村环境卫生改造的难点,整个内丘县的改厕,2012年一年只改造了1000多户。如今已经完成了超过85%。
杜昱敏说,当时的鼓励措施是政府出资提供每户500元的设备,农户只出少量资金,但农户习惯了连茅圈,就是不愿意改。
“我们就先重点改造一个村,再组织其他村的村民来参观。”这下立竿见影,和艳坤就是到邻村看了之后,特意对脚踏式冲水进行了实际操作,确实干净卫生,回家就报了名。
改厕后,村民不用起粪坑了,但化粪池谁来清理?
这事儿,当地政府也想到了农户前头。王俊国介绍,改厕的同时,县财政出资购买了20辆清粪车,免费提供,谁都可以报名来经营。村民每隔半年只需花费20元就能抽一次瓮,清除了改厕的最后一道卡。
王俊国拍着手里的本子细数着下半年的计划,包括每个乡镇都建一座垃圾中转站,继续改造2000座厕所等。“都要养成习惯,村民养成卫生的习惯,管理部门养成监督的习惯,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记者手记
让乡村实现
美丽蝶变
内丘县爱卫会主任杜昱敏常年走乡串户,他细数了农村改厕这些年,每一条实打实的为民政策:农村改厕项目自2009年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当时中央财政补贴每户500元。
从2009年到2013年,5年内,内丘县6万多户农户完成了1万多户的改厕。
5年后,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爱卫办、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消除农村“连茅圈”项目实施方案》,对每户改厕下发300元财政补贴,改造完成后追加100元。
这一年,内丘县完成了18470户改厕。
配合着中央和地方的多重利好政策,基层的改厕工作组也绞尽脑汁地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200块砖,一袋沙子,两袋水泥,只要不是太豪华,都能完成一户改厕。
“最初是纯旱厕,后来改造过程中,增加一百多块钱,可以增加冲水设施,更方便群众使用。”杜昱敏说,这个小细节,一度遇到了冬天会冻住的问题,改造中他们又发明了把水桶埋入地下,利用地温来保持水桶不冻,终年都可以冲。
2018年,内丘县针对改厕的财政补贴增加到了每户1000元,来进行改厕的收尾工作。
上有好政策,下有真执行,这才有了内丘县4.6万户农户改厕的完成,完成率高达85%。
2013年,小辛旺村获评河北省美丽乡村,当年获奖200万元,这是当年《河北省美丽乡村评选奖励办法(试行)》出台后,第一批获奖的村子之一。
这一年,小辛旺村实现了全村改厕,垃圾入箱,并和相邻的东文孝村共建了一个污水处理厂,家家户户实现了污水能走下水道,再也不用门前倒。
这得益于2012年国家出台的《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其中提出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分别提高10%,完成2万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10%。
河北省还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提出了包括清垃圾、改厕、污水处理建设等多项目的农村改造工程。
内丘县据此制定了相应政策,并启动了城乡环卫一体化。
在此过程中,不仅小辛旺村告别了连茅圈,乔交台村也摒弃了垃圾出门就倒的习惯,并于2016年获评河北省美丽乡村。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提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随后,河北省出台相关意见,提出“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据了解,内丘县也制定了3年规划,城乡环卫一体化要继续强化。
从2012年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到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再到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大的政策,很少有村民能叫出准确的说法,但他们看到的感受到的却都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省还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提出了包括清垃圾、改厕、污水处理建设等多项目的农村改造工程。
内丘县据此制定了相应政策,并启动了城乡环卫一体化。
在此过程中,不仅小辛旺村告别了连茅圈,乔交台村也摒弃了垃圾出门就倒的习惯,并于2016年获评河北省美丽乡村。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提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随后,河北省出台相关意见,提出“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据了解,内丘县也制定了3年规划,城乡环卫一体化要继续强化。
从2012年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到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再到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大的政策,很少有村民能叫出准确的说法,但他们看到的感受到的却都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原标题:环境整洁 村里城里一个样——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内丘探索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