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一场大雨过后的河北迁安,大湖美景碧波荡漾、公园池水碧绿淙淙,满城清爽,满目苍翠,“海绵化”的迁安让“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变成了现实。
作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唯一一个县级市,迁安从湖泊水系到公园绿地、从城市主干路到街头巷尾、从公建区到社区,每个角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海绵城市”已经从一个陌生的词语,渐渐融入城区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悄然改变迁安人生活居住环境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海绵城市建设“迁安模式”。
日新月异,海绵城市建设引领迁安城市建设提质升级
迁安海绵城市试点区共计21.5平方公里,其中老城区7平方公里,新城区14.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24.56亿元,实施城市低影响开发、内涝防治、水质改善、供水保障与能力建设5大类共189项工程,力争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实现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6%,排水防涝保证20年一遇暴雨不成灾,同时城市水环境得以明显改善,三里河水质达到Ⅳ类水平,最终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市从构建城市生态格局出发,对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等水敏感地区进行重点保护,对受到破坏的水生态进行恢复和修复,让城市湖泊水系、公园绿地等“海绵体”发挥作用。同时,对城市的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通过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手段,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进一步提升“水城”的水环境质量。
河水清了,湖水美了,绿地多了。这种将民生问题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的“海绵化”改造,进一步补齐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短板,让人们从身边变化中切实感受到了城市建设的提质升级。
内外兼修,生态建设实现人水和谐
“这几天的雨一直断断续续,昨天晚上倾盆大雨持续了一个小时。早起带孩子出来玩时才发现海绵城市效果这么好,路上一点积水都没有。”7月16日,家住迁安君和广场小区的小范不停地为海绵城市建设点赞。
300立方米的蓄水箱掩盖在花草之下,遍布君和广场小区。降雨来临时,部分雨水流入下沉式绿地,经过滞、蓄、渗,更多的雨水通过植草沟汇流至雨水花园及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存水经净化后,随时等待被循环利用……日前,首届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创新典范项目“中国特色海绵样板”确认名单发布,君和广场小区成为全国11个“小区样板”中的一个。
行走于迁安的大街小巷、广场社区、公园学校,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随处可见,“小桥流水”景观已成为迁安社区“海绵化”水体收集利用的一个典范。
在历时三年的海绵城市建设中,迁安在21.5平方公里的试点区范围内,对130余个建筑小区、城中村、公建区、道路广场进行了海绵改造,对约50公里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基本消除内涝积水点41处,有效解决了试点区的内涝积水问题。
开拓创新,打造县级海绵城市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各部门及建设单位要高度重视,不惜一切代价,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科学安排施工,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程任务。”迁安市市长韩国强多次强调。
2015年3月27日,迁安通过三部委竞争性评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三年来,该市从县级城市自身短板出发,将一系列问题及挑战逐渐转化为一项项落在实处的系统化海绵建设工程,开拓出一条符合县级城市的“亲、清”水城之路,摸索出了以“一个规划管全局、一个大包清责任、一个基金做支撑、一个服务满三年、一套制度做保障”为核心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
与“海绵城市”建设同步建立起来的迁安市海绵城市一体化信息平台时刻监控水质、流量、液位等重要系统信息,为后期考核、运营等提供依据,让迁安海绵城市智慧化管理成为现实。
据悉,通过先行先试、理论引导、科研实践、摸索总结,迁安最终将形成京津冀缺水地区水生态修复典型示范、新兴城市水资源保障示范、新老城区整体海绵推进示范,为我国北方县级城市海绵建设提供“迁安模式”。
原标题:海绵城市建设的“迁安模式”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