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税法出台,鼓励多种资本进入排水行业。2017 年4 月1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税法》) 正式颁布,于2018 年1 月1 日起正式实施。2017 年12月25 日,国务院以〔693〕号国务院令的形式,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环境保护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实施,将有利于本行业资源的有力配置,引领行业市场化发展。
国家发改委积极推进PPP创新工作。2017 年2 月20 日,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重大市政工程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创新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的颁布,将更好支持中西部地区推广PPP 模式,统筹考虑PPP 工作基础、项目储备及发展空间等多种因素。
1 行业发展概况
1.1 设施建设情况
截至2017 年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4119 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82 亿m3/d。其中,全国设市城市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共计2372 座,形成污水处理能力1.51 亿m3/d;全国已有1471 个县城(占县城总数的94.6%)建有污水处理厂,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1747 座,形成污水处理能力0.32 亿m3/d。
36 个重点城市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共计583 座,形成污水处理能力0.66 亿m3/d。
1.2 设施运行与污染物削减情况
2017年度,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累计处理污水572.01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5%;累计消减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量分别达1378.34 万吨、131.89 万吨,同比增长6.1%、7.3%;平均消减COD 浓度达241.14mg/L,平均削减NH3-N 浓度达23.10mg/L; 累计处置污泥量3315.69 万吨,同比增长11.7%。
2 排水行业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分析
2.1 污泥处理处置基本情况
2.1.1 全国污水处理厂污泥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及污水处理率的增加,污泥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2009 年,全国投入运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有1992 座,处理污水量共计280 亿m3,产生污泥约2005 万吨(含水率约80%)。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2011 年第4 季度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通报》显示,截至2011 年底,全国各市、县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135 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36 亿m3。全国正在建设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达1360 个,总设计能力约2900 万m3/d,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2.6%。当前,我国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的压力巨大。2016 年全国每处理万吨水的平均COD 消减量为2.45 吨,平均产生的脱水污泥(含水率80%)量为1.76 吨。
据统计,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存在部分污泥未进行规范化处理处置的情况。截至2016 年底,全国2039 座城市的污水处理厂产生干污泥量799.72 万吨,干污泥处置量760.62 万吨,未处置率约为5%;全国1513 座县城污水处理厂产生干污泥量134.04 万吨, 干污泥处置量125.08 万吨,未处置率约为7%。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后的残料只有小部分进行土地利用和建材利用等,大部分未进行规范化的处置。因此,我国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日趋严峻,研究污水污泥的处理处置对策迫在眉睫。全国各省2016 年市县干污泥处置率见图1。
2.1.2 参与调研的企业概况
此次参与全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调研工作的企业共计37 家,涉及7 个省市。其中,华东和华北地区参与调研的污水处理厂较多,占总数的37.% 和21.6%。东北和华中地区参与的污水处理厂较少,分别占总数的13.5% 和8.1%。调研的37 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最大为170 万m3/d,最小为2 万m3/d,其中以处理规模为20 万~40 万m3/d、40 万m3/d 以上的污水处理厂数量居多,均占25% 以上。具体规模分布情况见表1、图2。
2.1.3 污水处理工艺使用情况
在参与调研的污水处理厂中,A2/O 工艺的使用最为广泛,占总数的40.9%,其次是氧化沟、MBR 工艺,分别占15.9%、18.2%。各污水处理厂的工艺使用情况见表2、图3。
2.1.4 污泥产量情况
采用单位污水产泥率即1 万m3 污水产生的含水率为80% 的泥饼量作为各地区产泥效率的衡量指标。
根据调研数据做进一步计算得出,在调研的污水处理厂中,华北地区产泥效率最高,平均1 万m3 污水产9.01吨含水率为80% 的泥饼。东北地区产泥效率为3.06 吨含水率为80% 的泥饼,产泥效率偏低。各地区产泥率不同主要是与选择的处理工艺有关。产泥率较高的地区采用的工艺基本以A2/O 为主,而产泥率较低的地区多采用氧化沟、MBR 等工艺。具体结果见图4。
2.2 污泥处理情况
2.2.1 泥浓缩形式
在调研的五个区域中,重力浓缩是主要的污泥浓缩形式,使用重力浓缩方式的污水处理厂占56.3%,其他均以机械浓缩形式为主。在机械浓缩形式中,离心浓缩形式占比较高,为31.3%。各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形式使用占比情况见图5。
2.2.2 污泥厌氧消化运行情况
在调研的37 座污水处理厂中,华北地区的8 座污水处理厂和华中地区的2 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泥会做进一步厌氧消化,占统计污水处理厂比例27%。具体运行情况见表3。
2.2.3 污泥有机分含量对比分析
将各区域污泥有机分含量进行对比分析(见图6),泥质中有机分含量随季节变化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华东、西南区域受降雨和排水形式的影响,总体有机分含量低于其它地区。华北地区的有机分含量相对较高,其冬、夏季有机分含量均在60% 以上。
2.2.4 污泥脱水形式
本次调研共有35 家污水处理厂提供了有效的污泥脱水资料,其中离心脱水使用较为普遍,使用该脱水形式的污水处理厂占总数的64.9%,其次是带式脱水,占总数的18.9%。就脱水效果而言,板框脱水效果要优于另外两种脱水形式。板框脱水泥饼的含水率均值在60% 以下,而带式脱水和离心脱水后的泥饼含水率在70% 以上。各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形式使用占比情况见图7。
2.3 污泥处置情况分析
2.3.1 污泥处置工艺对比分析
在调研的五个区域内,华北地区的全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采用高级厌氧消化工艺处理之后进行土地利用,东北与华中地区均采用好氧发酵的处置工艺;西南地区多将污泥进行土地利用、制成建材产品;华东地区污泥的主要处置方式为干化焚烧,其余采用好氧发酵与制作建材的混合处置方式。从总体调研区域来看,土地利用是目前污泥处置的主要方式。具体情况见表4、图8。
2.3.2 污泥处置运行方式
东北与华东地区均采用委托处置的方式,华北和华中地区自己承担污泥的处置,西南地区采用委托处置与自己承担相结合的混合处置方式。各区域污泥处置方式统计见表5。
2.3.3 污泥处置成本
调研的37 家污水处理厂中,有30 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信息。从统计结果来看,不同地区的相同污泥处置工艺完全成本差别不大。华北和西南地区主要采用土地利用方式, 其完全成本为300~500 元/t。东北与华中地区采用好氧发酵的处置工艺,其污泥处置完全成本为300~500 元/t;干化焚烧的完全成本相对较高,部分地区大于500 元/t。各区域污泥处置成本统计见表6。
2.3.4 污泥未来处置方向
近几年,国家对污泥处理处置高度重视,先后出台多项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文件。2012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首次针对污泥处理处置提出规划指标,即到2015 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 ;同时要求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投资达到347 亿元。2015 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后,污泥处理处置市场迎来了发展新时期,要求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于2017 年完成达标改造,2020 年地级市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以上。2016 年《“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规划目标进一步提升,提出大力推进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京津冀区域达到95%。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资源化应用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行业急需突破的重要环节。在污泥处置方式中,土地利用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处置方式。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后进行土地利用,实现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相结合的目的,将成为污泥处置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经对7 个省、直辖市的37 座污水处理厂的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
(1)各地区产泥率的不同主要与选择的污水处理工艺有关。产泥率较高地区采用的工艺基本以A2/O 为主,而产泥率较低的地区多采用氧化沟、MBR 等工艺。
(2)目前,国内污泥浓缩的主要形式是重力浓缩,其他均为机械浓缩形式。
(3)离心脱水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污泥脱水形式。就脱水效果而言,板框脱水效果要优于离心脱水和带式脱水。
(4)从总体调研区域来看,土地利用是目前污泥处置的主要方式。
(5)不同区域相同污泥处置工艺的成本差别不大。与其他污泥处置工艺相比,干化焚烧的成本相对较高。
(6)各地区在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采用厌氧消化工艺的污水处理厂较少,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高级厌氧消化工艺,更有利于实现污泥的“四化”处理。
(7)在污泥处置方式中,土地利用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处置方式。将城市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后进行土地利用,能够实现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相结合的目的,将成为污泥未来的处置方向。
说明:本次调研由于获得的污水处理厂资料数量有限,且每个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情况不同,本报告的分析及结论只能基于反馈的材料,因此部分结论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有偏差的情况。
原标题:2017年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之城镇污水治理行业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