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环保网获悉,《武威市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工作方案》于近日印发,绿色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持续加强;全力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巩固扩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环境综合保护。详情如下: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威市十

首页> 水处理> 工业废水> 政策> 正文

全文 | 甘肃省武威市“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工作方案:绿色发展 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18-04-19 11:40 来源: 北极星环保网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武威市“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工作方案》于近日印发,绿色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持续加强;全力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巩固扩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环境综合保护。详情如下: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武威市“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中央、省属在武有关单位:

现将《武威市“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2月12日

武威市“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工作方案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7〕92号)和《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开放开发,大力发展现代外向型经济

紧抓国家“一带一路”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黄金节点的区位优势,加快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设,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开拓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市场,发挥经济互补优势,不断深化经贸合作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1.加快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着力构建“3+2”产业体系,发展壮大高端制造业、进出口加工业、生产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和出口示范农业、文化旅游业“两大特色产业”,打造功能完备、要素聚集、运行高效的国际陆港。创新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组织、管理、运营体制,推进落实项目审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布局等优惠政策。以口岸平台、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为重点,发挥高效物流、离岸金融和境内关外等优势。吸引进出口产品和加工贸易企业在武威集结,打造向西开放的国际物流平台和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吸引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聚集,建设技术创新示范、体制创新探索的集聚发展区,培育区域增长极,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升级、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牵头单位: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交通局、市林业局、市质监局、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服务中心、武威供电公司,凉州区政府、古浪县政府)

2.加快推进口岸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统筹通关协作,推进管理现代化,提升口岸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着力打造木材产业集聚区和木材集散中心、内陆地区进口肉类产品集散地,启动运营进境木材检验检疫集中监管区、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建设武威铁路国际集装箱场站。力争获批建设铁路口岸、航空口岸和粮食、果品、整车内陆进口等口岸。积极争取设立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完善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仓储、物流和基础设施,增强货物运输、换装和通关能力,拓展中西亚和欧美市场,确保“天马号”常态运营。(牵头单位: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工信委、市农牧局、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交通局、市林业局、武威供电公司,凉州区政府、古浪县政府)

3.扩大产品出口。加快培育出口企业,创立武威品牌,扩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葡萄酒等工业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提升武威绿色农产品优势,高标准建立农林牧产品和食品工业出口及新材料、装备制造出口产品基地,严格按出口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重点培育蔬菜、果品、肉羊、奶制品和皮毛出口产品。严格备案基地监督管理,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合格。加大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力度,支持我市企业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牵头单位: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牧局、市工信委、市林业局,各县区政府)

4.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发挥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主动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和改造提升,推进特色产业开放发展。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博览会和专业博览会,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加强与沿海港口、新疆对外口岸和省内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融入丝路大物流平台。支持企业对外承揽工程、投资、输出劳务,扩大对外合作,对重点龙头企业和新兴产业采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服务扶持措施,加快全圣集团在白俄罗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牵头单位: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服务中心、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工信委、市林业局、市招商局、市外侨办、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各县区政府)

二、协调推进,着力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坚持工业生态化、城镇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信息化,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城乡在空间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融合发展。加大对藏区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巩固提升区域首位产业,形成错位互补、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

5.大力推进金武一体化进程。以金川、凉州城区为重点,推进金昌、武威城市组团的形成和一体化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和新材料基地。加快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产业发展,打造国家重要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合理开发和调配水资源,巩固绿洲生态建设成果。建成资源共享、生态共建、产业互补、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区。(牵头单位:市规划局、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农牧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国土局、市建设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武威供电公司,凉州区政府)

6.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以产业支撑为核心,强化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支撑作用,全面实施“1+4”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着力促进创新驱动、产业支撑、要素集中、全链推动,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努力扩大县域经济总量,全面提升县域经济质量,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富民强县之路。(牵头单位:市规划局、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农牧局、市交通局、市国土局、市建设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7.加快藏区经济发展。深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抢抓国家支持藏区发展、“两个共同”示范县建设机遇,完善交通、水利、电力、信息和城镇基础设施等,着力改善藏区发展基本条件。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两个共同”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稳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水平,提升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牵头单位:天祝县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民宗委、市交通局、市国土局、市建设局、市农牧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文广局、市旅发委、市工信委、市商务局、武威供电公司)

8.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推动力,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加快“乡改镇”,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到2020年,全市建制镇比例达到70%以上。加强对小城镇历史、民族、文化等人文资源保护力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推进特色业态为主导,产业定位明确、市场要素集聚、管理机制创新、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布局的特色小城镇试点建设工作。(牵头单位:市建设局、市规划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旅发委、市交通局、市国土局、市农牧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市文广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三、绿色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和“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指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决心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筑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9.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持续加强。加大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治、修复和保护力度,全面治理违法违规矿产开采、水电、旅游项目。加强《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的学习宣传,大力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积极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扎实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3.3%。(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环保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旅发委、市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牧局、市交通局、市气象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10.全力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好祁连山生态修复与保护、北部防风固沙造林、水环境保护治理三项重点工程,使祁连山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提高,区域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牵头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农牧局、市水务局、市建设局、市扶贫办,各县区政府)

11.巩固扩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从节约用水、水源保护、生态修复、重大水利工程等方面,谋划实施石羊河流域治理后续项目。强化河流源头、水源涵养区和祁连山移民原住地的水资源保护,推进沙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防沙治沙,认真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健全完善源头保护制度和流域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确保平水年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2.9亿立方米以上和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0.86亿立方米以内。(牵头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气象局,各县区政府)

12.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力推广综合节水技术,倡导节水文明生活方式。推进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省级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积极争取实施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促进水资源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6.46亿立方米以内,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4.84亿立方米以内。(牵头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

13.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实施好三北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抓好以北(山)仙(米寺)高速、G338武威段等为主的通道绿化,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等为主的园区绿化,以“下山入川”移民区为主的村镇绿化。“十三五”期间,完成生态造林150万亩。推进水源涵养林和湿地资源保护,对雪山、冰川、沼泽湿地以及外围高山灌丛、高山草甸进行全面保护。严格落实“五禁”决定,依法保护森林、草原资源。(牵头单位: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农牧局、市水务局、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

14.加强环境综合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管理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层层压实环境保护责任,全面排查环境风险隐患,从严控制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城乡生活污染,加强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污染防治,强化污染企业停产治理、淘汰和退出机制,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牵头单位:市环保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建设局、市农牧局、市水务局、市国土局、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各县区政府)

四、多措并举,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大力开展精细精准精微的“绣花”式扶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5.精准培育富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精准确定产业扶贫目标和项目,积极发挥金融扶贫的作用,着力培育能带动贫困群众可持续致富的经济实体和特色产业,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稳定脱贫致富提供坚实支撑。(牵头单位:市扶贫办、市农牧局、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人行武威中心支行、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16.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稳定脱贫条件的农牧民应搬尽搬,统筹搞好移民区小康住宅规划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和迁出地生态恢复,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移民安置区按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对留居山区的农户统一规划、收缩居住,引导改变生产方式,促进生态恢复。创新和强化移民区社会管理服务,保障移民群众安居乐业。(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统计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17.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全面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加快解决移民区和贫困村通路、通车、供水、宽带网络覆盖等问题,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达标建设,切实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加大教育脱贫、健康脱贫力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牵头单位:市扶贫办;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工信委、市建设局、市文广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体育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18.完善脱贫管理机制。坚持“脱贫即出、返贫纳入”原则,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相关政策,严格监管扶贫项目和资金,严格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数字脱贫”和“被脱贫”,做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牵头单位:市扶贫办、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统计局,各县区政府)

五、转型创新,着力构建生态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实现企业效益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信息化运用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9.全力支持传统工业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引导支持企业实施创新驱动,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管理创新等方式,延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积极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推广使用节能、节水、减排等工艺,实现资源、技术和设备的高效利用。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武威市实施方案》,制定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计划,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集成运用和融合创新。(牵头单位: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0.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出、引领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加快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要素配置,强化专业分工,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进步快、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骨干企业,提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到2020年,将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生物和信息技术产业培育成先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1.做实做优工业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运行、循环化发展,进一步评估论证各类工业园区,明确功能和产业定位,优化布局结构,完善配套条件,提升承载能力。促进生产要素聚集和产业集群发展,使园区土地、基础设施等产生最佳效益,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实现企业增税、财政增收、就业增加。着力打造武威工业园区、武威黄羊工业园区等特色产业型园区,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型园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及加快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引擎。到2020年,力争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4个,形成以商贸物流、新能源、高端制造、高新技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为主,生产配套服务业为辅的产业发展平台。(牵头单位:市工信委、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建设局、市商务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2.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引导骨干企业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发扬“工匠精神”,提品质,创品牌。深入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协调落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和物流成本等主要成本。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正税清费。加快电价市场化改革步伐,落实电价扶持政策,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重视做好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工作,全面推开“一站式”和“阳光式”服务。鼓励国有资本投入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亲”“清”政商关系,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招商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3.打造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按照“巩固提升、示范推广”的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思路,从企业、园区(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节约降耗、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污染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重点工作,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提升循环型农业体系、健全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实施清洁生产推广、园区循环化建设与改造、循环经济新型产业、公共设施生态改造和生态环境治理改造等示范工程,建设成为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农牧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4.全力推进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创业创新制度和扶持政策供给,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新模式,构建“双创”支撑平台,加快众创空间发展,基本形成要素聚集、载体多元、服务专业、资源开放、形式丰富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加强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以上,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化推广,培训创新人才,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科协,各县区政府)

六、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立足市情农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升级”“融合”“优化”上下功夫,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25.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突出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抓住全产业链构建、质量保证、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和出口农业,使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需求,有量有质又有市场,实现“产出好质量、创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力争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最大的效益。提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进高效农田节水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林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加快品种优化和更新换代,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经济林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实现设施农牧业棚均收入2万元以上、经济林盛果期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严格备案基地监督管理,建成高标准出口农产品基地100万亩,确保出口农产品全部来自出口备案基地,提升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牵头单位:市农牧局、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

26.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三变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抵押担保贷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水平。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牵头单位:市委农办、市农牧局、市国土局、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区政府)

27.健全完善现代营销模式。按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鲜活农产品冷链储运业,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改造一批县乡便民市场,培育本地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流通方式转变。加强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进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快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分级包装、电子交易、信息平台等配套设施,扶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提高冷链仓储运销能力。加强和拓展与国内大中城市批发市场的合作,扩大外埠市场占有份额。(牵头单位:市农牧局、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委,各县区政府)

28.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甘肃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品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投资发展现代种养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和成果转化应用,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健全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疫病防控、质量检测、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到2020年新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60项,累计达到150项以上。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发展绿色清洁标准化生产。加快研发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贴息贷款政策,推动农业生产轻简化、智能化、高效化。(牵头单位:市农牧局;责任单位:甘肃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市农机局,各县区政府)

29.加快发展戈壁农业。充分发挥戈壁和光热资源丰富的自然禀赋和无污染、空间隔离条件好、灌溉条件便利等区位优势,科学规划布局建设,积极开发利用戈壁滩、砂砾地、盐碱地、荒漠风沙地和荒坡滩地等戈壁未利用土地,大力推进戈壁农业规模化发展、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做大做强做优戈壁农业,形成与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力争2020年全市新建戈壁农业5万亩,使戈壁农业成为全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业转型升级新的支撑点。(牵头单位:市农牧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水务局、市国土局、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农机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七、统筹资源,着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筑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30.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牢固树立旅游以文化为魂、文化以旅游为体的发展理念,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武威文化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深化旅游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大景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市文旅集团投融资平台和市场化运营平台作用,加快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建设。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进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产业链旅游发展。推进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游、乡村休闲游、生态观光游、民俗风情游,培育发展葡萄酒特色文化、商务会展、户外运动、沙漠越野、康体养生、研学旅行等旅游新业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旅游企业,开发武威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核心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农事体验、民俗展演、精品民宿、乡村手工艺等乡村旅游项目,扶持发展一批星级农家乐、乡村旅馆、特色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村,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强化配套服务功能。积极举办“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分项活动,办好凉州文化论坛、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不断提升武威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鼓励旅游商品在线销售,提高旅游消费综合收入。到2020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牵头单位:市旅发委、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环保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招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管委会、市文旅集团、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31.培育现代服务业体系。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为主平台,构建安全便捷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和集散中心,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加快培育城市综合体,引领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推进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凉州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与传统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个人创业、民生消费提供金融服务。培育发展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积极推动中介服务业发展,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交通局、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区政府)

32.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全面落实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并轨政策。完善行业标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更高水平有机融合。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甘肃(武威)国际陆港,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保税服务、国际物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贸会展、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建设、创业孵化等重点领域。(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水务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质监局、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33.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发展。围绕人民群众对生活性服务的普遍关注和迫切期待,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引导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生活性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需求潜力大、带动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健全标准体系,推动餐饮、住宿、批发零售、居民和家庭服务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精细化发展。(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

八、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4.构建综合交通路网。建成武威民用机场,开辟武威与国内重要节点城市、省会城市航线直通。加快建设兰州至张掖铁路三四线,建成武威机场高速和北仙高速公路,升级改造凉州至古浪、大靖至干城、天祝至景泰等一批国省干线公路。加快实施撤并建制村、“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适度推进县乡道路升级改造,逐步实施农村公路“三路一危”(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和危桥)改造工程,提高公路网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2018年实现县县通高速,2020年乡镇通国省道、省市际出口道路畅通,天祝藏区及深度贫困县古浪县常住人口在30户以上和其他县区常住人口在50户以上的自然村及主巷道硬化路全覆盖,农村公路区域成网、连接干线、互连互通,公路路网整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牵头单位:市交通局、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

35.加强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全面建成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中心区供排水工程,加快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建设和城镇水源地保护,保障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用水需求。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农村集中供水人口比例达到9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推进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建设,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实施好武威市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加快主要河流、重点河段及中小河流治理,提升防汛减灾能力。争取实施引黄济石精准扶贫生态移民供水工程。(牵头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

36.强化综合能源建设。充分发挥我市能源资源综合优势,提升能源生产供应能力,优化调整能源发展方式、能源结构及消费模式,扩大能源转输、存储能力,加强综合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力打造能源示范城市。推进天然气管道及储气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供应覆盖范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合理规划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优化完善电网网架结构,增加33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布点,推进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电网整体配送能力,提升城镇、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和设施农牧业供电保障能力。加强新能源就地消纳,着力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柴、以电代气(汽)、以电代油”工作,积极推广电能替代项目,组织开展新能源清洁供暖示范工程,最大限度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加快推进售电侧改革,积极推动微电网建设,促进电力工业与现代高载能产业深度融合。(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委、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37.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科学规划、依规建设、精细管理,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突出规划引领,推进“多规合一”,尽快完善城市规划和镇(乡)规划、村庄规划,形成层级清晰、相互协调、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依规建设,强化红线意识,不触碰环保、安全、文保等红线。尽快打通“断头路”,配套建设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停车场、公交站和城市公厕,切实方便群众,提升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精细管理,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依法加强城市管理。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加强垃圾、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形成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生活环境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到2020年,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7%和92%以上、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牵头单位:市建设局;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38.改善人居环境。坚持见缝插绿,保证绿化不留死角,规划公共绿地应绿尽绿。加大城区街道绿化景观带建设,突出抓好广场绿化、庭院绿化、小区绿化、机关企业及校园绿化,努力向园林城市迈进。启动“厕所革命”三年计划,开展农村改水、改灶、改暖、改炕、改圈行动。创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和“万村整洁”村,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到2020年,全市村庄绿化率达到50%以上,环境整洁村庄达到60%以上,美丽示范村庄达到10%以上。(牵头单位:市建设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卫计委,各县区政府)

39.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覆盖水平。抓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实施宽带普遍服务试点和“宽带乡村”工程,统筹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到2020年,全市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突破36万户,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和50Mbps以上,城乡(贫困地区)4G网络全覆盖,4G用户达到120万户,互联网实际出口带宽超过1000Gbps。持续推进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和服务,实施交通、教育、食品药品、医疗保险、安全生产等信息化试点项目,推广应用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强化重要领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信息互通互享,降低服务消费成本。(牵头单位:市工信委、市建设局;责任单位:电信武威分公司,各县区政府)

九、共享发展,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造福人民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40.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全面改薄”项目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5%以上,2018年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学目标。(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

41.增强医疗保障能力。大力实施全民健康计划,加快建立全民终身健康档案。统筹推进公共医疗卫生体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建设全部达标,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实行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的“六统一”管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进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到2020年,全市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牵头单位:市卫计委;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

42.提高文化软实力。坚持保护文物祖业、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并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建成市博物馆、影剧院、图书档案馆。推进县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和提升改造。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达标,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深入实施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加快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凉州城区游泳馆、训练馆、体育健身广场,实现县区综合体育场馆(中心)、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行政村体育活动场全覆盖。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为平台,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印刷包装、演艺娱乐、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等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创意设计、数字内容、节庆会展、动漫游戏、文博业等新兴产业,鼓励引导文化与旅游、生态工业、现代农业、科技、体育、城市建设融合发展,优化升级,不断扩大文化消费。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向特色文化产品转化,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牵头单位: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体育局,各县区政府)

4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在养老、公交等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始终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自来水、公交车等领域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确保水源水质安全、实现公交公营,切实让群众享受改革红利。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鼓励支持“居家养老”,大力推行社会化养老,构建完善的城乡养老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残疾人基本需求,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集中供养。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特困群体关爱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交通局,各县区政府)

十、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牵头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责,积极推动我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大工程和工作任务落实。各县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健全协调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提升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强阶段性任务督促检查力度,确保重点工作有序推进、按期完成,有力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落实政策保障。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上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创新金融、财税、土地等支持性政策。抢抓国家和省上加大“一带一路”建设、脱贫攻坚、城镇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方面资金、政策支持力度的机遇,加强项目谋划,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创新投入机制,优化政府财政资金安排方式,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股权投资、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项目建设。

3.强化监督考核。结合贯彻新发展理念考核办法,各县区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加强绩效考核,保障目标和任务的顺利推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