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逐步深入推进,我国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和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站为主体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很多省(市、区)已经开始建设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
空气质量监测站的主要功能是对空气中的常规污染因子和气象参数进行24小时连续在线监测,将分析出的数据提供给环保局作为空气质量好坏参考,并辅助环保决策。然而,要想对空气质量进行准确全面的监测,自然就离不开对气体传感器的研发和运用。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肖云峰研究员和龚旗煌院士带领的课题组,成功制备了基于纳米光纤阵列的全光传感器,新传感器的单颗粒粒径分辨率首次达到10纳米。该传感器不仅精度高,且成本低、操作简单、便于携带,可快速精准地检测出大气中的超细颗粒物。
如今随着“蓝天保卫战”的全面开展,“治霾”在政府的控制下逐渐走上了精准化道路。2月27日,广东首个利用无人机技术和激光雷达等对区域环境进行“水陆空”立体监控中心在广东佛山禅城区成立。该中心推出“移动式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依托安装在公交车上的气体传感器进行大气监测,只要车辆能到达,便能采集该处的空气质量数据,弥补了过去监测点位有限及监管人力、物力有限等缺点。
山东济南首创大气颗粒物移动监测出租车,通过在出租车顶灯安装PM2.5传感器监测设备,同时监测PM2.5和PM10两项指标,并通过云端大数据平台,实时传输位置和监测数据,为“治霾”增添了数百双流动的“眼睛”。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各国政府对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视,为气体传感器的应用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据市场研究公司Yole Développement预测,2021年全球气体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9.2亿美元,未来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3%,其中环境监测在所有应用领域中位列第三。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