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环保督察持续高压,将传导至下游工业环保领域。自“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及2015年新环保法出台后,环保执法力度、政策体系的延续性及科学性均明显加强。近期的中央环保督察又一次将环保提升至政治高度。未来,我们认为基于专项督查、区域性督查措施将进一步延续,力度不减;同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问责机制对地方政府官员亦是严格考验,将极大促进环保政策及措施的有效落实。环保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体现了很强的共生性,工业过程及源头的节能环保防控是未来重要的方向。
工业企业盈利改善叠加刚性成本政策为工业环保提供重要发展基础。受益于供给侧改革,相关行业盈利明显改善,企业也有更多的资金和意愿进行环保治理。此外,排污许可、环保税等政策近期不断提出、更新及强化:排污许可证为工业企业排污设定严格门槛,推动治理不力、重污染企业淘汰,环保税设定了刚性排污成本,并对减排进行引导,奖优罚劣,两项政策的设置明确了环保污染的刚性成本及强力的倒逼机制。
国进民亦进,第三方治理服务模式促进工业环保市场化运作。工业环保商业模式可总结为:1.国企自身积极配置环保资产,完成节能环保提标改造及产业升级;2.民营企业引入国企股东、合作成立公司或接受国企环保资产;3.通过第三方治理方式,民营企业投资运营或委托运营国企、其他民企环保资产。工业污染治理与产业环节、生产工艺密切关联,未来将更为关注治理效果、可靠性及经济性,具备技术优势,能够提供更好综合或专项解决方案的环保技术型公司将充分受益。
建议:
1.工业大气治理:(1)重点关注非电领域提标改造落地,其中钢铁行业市场空间394亿元;(2)工业锅炉煤改气及末端治理持续推进,改造空间约2000亿,关注迪森股份、百川能源;(3)VOCs监测及治理逾千亿空间亦将开启,涉及监测、末端治理、工艺改进以及原料替换等各类措施。
2.工业污水治理:(1)存量专业化运营市场随第三方治理开启,市场规模为661亿元,增量市场静待行业提标改造。
3.工业固废治理:(1)危废处理市场空间1867亿元/年,供需缺口较大,行业集中度将提升;(2)油田环保治理设备需求780亿元,运营市场390亿元/年。
4、工业污水:存量市场,破局之势已开启
4.1、工业污水增量有限,存量市场天然分散
工业水处理是涵盖工业污水、工艺用水、循环冷却水等领域。工业污水指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包含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物及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一般来讲,工业污水需要处理达标后,回用、排入市政管网或自然水体。
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是“工业污水零排放”,是指通过污染物高浓缩或者除盐工艺后,无限的减少污染物和能源的排放,甚至到零,提倡回用。其实这里更多涉及循环经济理念,提倡从工艺源头和末端治理同步进行升级改进,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
工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点源。工业污水来自于工业企业,一方面由于管网铺设不全面导致漏排,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不严、企业诚信、政府执法问题导致偷排。从2015年“水十条”要求提出后,工业污染源防治是作为水体污染防治的全盘任务之一在考虑,同时通过对工业企业进行约束,也倒逼其自身进行环境保护和升级改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实际上工业污水处理能力是比较高,2015年为902.65亿吨/年,实际处理量为444.5亿吨/年。在“量”的层面是可以满足实际需求的。
实际处理量>实际排放量:不可忽视的回用因素。
工业污水的实际处理量是远大于实际排放量的,说明工业污水处理后回用的较多,而对于环保投资及运营而言,实际处理量包括回用+排放,而有时回用的排放出水标准要求甚至比排放还要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全国15.4万个工业企业的实际工业污水处理量为500亿吨/年,而对应的工业污水排放量为187亿吨/年。
工业过程中,60%的水都是用于冷却。冷却用水的回用早已成为工业节水的重点之一;如推广高浓缩倍数水处理运行管理技术、开发应用环保型或生物降解型水处理药剂和水处理复合配方等。由于工业过程中的回用比例提升及用水效率的提升使实际排放量大幅减少。
从各子行业上去看,黑色金属冶炼、黑色金属矿采、有色金属矿采、有色金属冶炼及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的工业污水处理量相比工业污水排放量而言,高出许多。
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看,我国工业污水排放量减少更为明显。2014年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64吨,比2006年降低了68.48%(按可比价)。主要原因是重点工业用水效率显著提高,2012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就已经达到了87%,较2006年提高6.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的实际处理量高达229亿吨/年,而2014年全国的工业污水实际处理量为500亿吨,黑色金属冶炼一个行业几乎占到全国工业污水实际处理总量的45%。但是该行业的工业污水排放量却非常少,只有9亿吨/年,只占到2014年全国工业污水实际排放量的1/20。
在金属冶炼及资源开采行业的实际废水处理量与排放量相差悬殊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些行业的废水回用率较其他行业高,以及在这些行业中冷却工艺流程占比较多。
工业污水存量运营费用661亿元,平均单位运营费最低0.51元/吨,最高7.04元/吨。
从全国工业污水运营费用来看,2014年我国15.4万个工业企业的废水总运营费用为661亿元,相比2013年略有增长,但是长期来看提升不多。2011年全国运营费用相对2010年、2009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主要是因为统计样本增多的影响。2009年、2010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工业排污企业分别为11.1万家、11.2万家;而到2011年,统计样本范围扩大到15.3万家。
工业污水处理运营市场分化明显,黑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造纸、纺织业、石油化工业5大行业合计工业污水运营费用为361亿元/年,占到2014年全国工业污水运营费用合计的54%,而大部分行业的工业污水的运营市场规模为10-20亿元/年之间,各子行业的工业污水市场规模很小。
延伸阅读:
吨水运营费用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各个行业工业污水处理技术难度。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及燃气生产及供应业的吨水运营费相对其他行业高出许多,分别为6.22元/吨、7.04元/吨。大部分行业的吨水运营费用的区间在2-3元/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虽然废水集中度较高,但是吨水运营费用处于较低的水平,可见该行业的工业污水处理技术较其他行业来说技术难度并不是特别大,因为主要还是冷却用水的回用。
工业污水处理行业是一个天然分散的行业,主要是由于工业单体耗水量取决于单个工业企业的规模,也就说下游行业的集中度决定了工业污水处理量的集中度;第二个原因是存量市场中,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的废水的集中处置较为困难,由于不同行业中废水的成分不一样决定了处理工艺的巨大差别,带来了不同行业的废水不可能形成如同生活污水那样的集中处置场所。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行业单个工业企业的废水平均年处理规模在20万吨以下,较为集中的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和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这2个行业的单个平均年处理规模分别为591万吨和370万吨。
4.2、技术因素是重中之重,“水专项”储备核心技术
4.2.1、工业污水处理工艺是一台“组装电脑”
工业污水处理主要是将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分离出来,或将其转换成能够分离的无害稳定物质。大体上可以按分离的原理将废水处理技术分为三类: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
如果按处理程度的不同,常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主要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的固体性污染物和调节废水的pH值,是二级处理的预处理。
二级处理主要是用生物法或化学混凝法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出水一般能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亦称深度处理。如需较高水质的污水回用,需进行三级处理,即用物理化学方法、生物法或化学法去除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磷、氮等可溶性污染物。
工业污水综合解决方案可以形象的比喻为“组装电脑”,由于行业自身原因很难有“一招鲜”的综合处理方式。
工业污水中污染物较复杂,很难通过单一的处理方法一次性达到排放要求,常常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组合进行废水处理。不同类型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污染物类别、浓度差异较大,即便是同一行业由于工艺不同,其污水污染物类别、浓度差异也较大。因此,工业污水处理对技术要求极高,同时企业在实际处理过程中也要考虑成本因素。
在技术储备上——“水专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设立的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国家早在2007年就开始筹备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水专项是一项重大的科技公关课题,各大科研院所均发挥重要作用,对水环境“管理-监测-治理”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公关,极大的加强了水环境核心技术储备,为后续治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水专项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将分三个阶段进行组织实施,水专项是建国以来投资最大的水环境污染治理科技项目,总经费概算三百多亿元。
2015年,《水专项技术汇编》发布,涵盖重污染工业行业水污染控制技术、农村农业污染控制技术、水体治理与修复技术、城镇污染治理控制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监测与预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七个领域,入选技术分别来源于水专项下设的湖泊、河流、城市、饮用水、监控预警和政策六大主题。
4.2.2、细分行业领域废水处理重、难点分析
(一)电厂废水——脱硫废水
火电厂废水主要分为三大种类:低盐废水:杂排水、冷却水、生活污水;循环用废水:渣水、煤水;高盐量废水:化学再生废水(脱硫废水)。
目前高盐量废水主要依照2006年颁布的《火电厂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废水水质控制指标》。根据2017年4月环保部出台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9年,我国将出台首部完整针对火电厂水污染物排放的标准,有望拉开火电企业废水零排放的市场序幕。
水质特点:脱硫废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煤,其排放量会受到煤种类的影响:高硫煤会生成更多的二氧化硫,增加脱硫剂的用量,增加脱硫废水的排放量;高氯煤的燃烧会增加烟气中氯的含量,为了维持脱硫浆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会提高脱硫废水的排放量。脱硫废水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水质呈弱酸性,国内脱硫废水pH值变化范围一般为4.0-6.0,对设备、管道材质的仿佛是要求高;悬浮物含量高,质量高浓度可达60000mg/L;COD、氯化物、重金属超标,包括第1类污染物,如As、Hg、Pb等;盐分含量高,含有大量的SO42-、SO32-、Cl-等离子,一般在30000~60000mg/L。
处理方法:脱硫废水水质具有特殊性,处理难度较大;同时,由于金属离子对环境有很强的污染性,因此必须对脱硫废水进行单独处理。目前脱硫废水的处理技术分为主要可以分为4类:传统技术、深度处理技术、零排放技术及其他技术。从技术路线上来看,高盐量废水(主要为脱硫废水)主要是将排污水浓缩(蒸发-结晶)后循环使用。
(二)化工废水——石化、煤化工、制药等废水
化学工业包括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两大类,化工产品多种多样,成分复杂。化工废水多种多样,多数有剧毒,不易净化,在生物体内有一定的积累作用,在水体中具有明显的耗氧性质,易使水质恶化。
水质成分复杂,副产物多,溶剂类物质或环状结构的化合物较多;
废水中污染物含量高,这是由于原料反应不完全和原料;
有毒有害物质多,如卤素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具有杀菌作用的分散剂或表面活性剂等,不利于生化;
生物难降解物质多,废水色度高,B/C比低,可生化性差;
石化废水:
水质特点:石油化工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为主要原料,通过裂解、精炼、分馏、重整、合成等不同生产工艺过程、加工方法得到相关产品的过程。炼化厂、乙烯厂、理论长等。一般来讲,每吨原油产生废水票房量为0.69-3.99吨,均值2.86吨。石化废水主要污染物包括石油类、有机酸、醇、胺,有机物浓度高,废水量大,成分复杂,且含有硫类、酚类、氰化物以及苯、金属、盐类各类物质。
处理方法: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高浓度废水,降解性较好的适宜于采用厌氧生物法处理,对生物降解过程有抑制作用或不能生物降解的则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后续可采用臭氧化处理,活性炭吸附处理等。经三级处理过的废水,可以满足较高的环境排放标准要求或回用于生产。
煤化工废水:
水质特点:煤化工废水以高浓度煤气洗涤废水为主,含有大量酚、氰、油等有毒、有害物质。CODcr一般在5000mg/L左右、氨氮在200-500mg/L,有机污染物包含易降解的酚类化合物和苯类化合物、可降解类的砒咯、萘、呋喃、眯唑类及难降解的有砒啶、咔唑、联苯等;此外包含氮、氧、硫的杂环化合物等,综合来看,煤化工废水是一种典型的含有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的工业废水。
处理方法:国内处理煤化工废水的技术首先进行预处理,而后采用生化法,生化法对废水中的苯酚类及苯类物质进行去除,而后通过混凝沉淀、高级氧化方式对喹啉类、吲哚类、吡啶类等一些难降解有机物进行去除。
制药废水:
水质特点:制药工业废水主要包括四种:抗菌素工业废水、合成药物生产废水、中成药生产废水、各类制剂生产过程的洗涤水和冲洗废水。制药废水一般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生物抑制物(包括一定浓度的抗生素)、难降解物质等,带有颜色和气味,悬浮物含量高,易产生泡沫等。
处理方法:常用的工艺路线是分类收集-预处理-二级生化-深度处理。
延伸阅读:
(三)钢铁废水-焦化、炼铁及炼钢等
现代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包括焦化、铁、炼钢(连铸)、轧钢等生产工艺。钢铁工业污水主要来源于生产工艺过程用水、设备与产品冷却水、烟气洗涤和场地冲洗等,主要有间接冷却废水和洗涤废水两大类,70%的废水还是源于冷却用水。钢铁废水治理是以提高水资源的再利用为中心,采取节水和治水措施。目前,钢铁废水污染源中的治理重点是所谓“三水”,即焦化含酚废水、高炉煤气洗涤水和顶吹转炉洗涤水。
焦化废水-含酚量大
水质特点:焦化含酚废水由于数量和毒性都大,危害严重。
处理方法:高浓度含酚(大于1000mg/L)废水的处理,一级脱酚工程:我国普遍采用揭穿剂萃取法先将大部分酚回收利用,废水中的酚含量降至300mg/L以下;二级脱酚工程:再采用生化法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含酚可降至0.5毫克以下,尾水可直接排放或作为炼焦车间的熄水。
高炉煤气洗涤水-悬浮物和氟化物
水质特点:高炉煤气洗涤水的水量大,含悬浮物多,600-3000mg/L,还含有少量剧毒氟化物,0.1-2mg/L。
处理方法:一般先采用沉淀池除去悬浮物,然后将澄清水循环用于高炉煤气的洗涤。同时也需要对循环水不断进行“软化”等处理,防止结垢。
顶吹转炉洗涤水-高温、高悬浮物、高硬度、高pH
水质特点:高温(约1000℃)、高悬浮物(高6000μg/mL以上)、高硬度(高达600μg/mL以上)、高pH值(9-13),若水处理不当,系统具有很强的结垢趋势;
处理方法:关键在于悬浮物的去除和水质的稳定处理。悬浮物的去除:采用自然沉淀若无法满足要求,须采取强化絮凝沉降处理,选择混凝剂和助凝剂;水质的稳定处理:不同类型的除尘水采取投加阻垢分散剂,或投加水质改进剂和阻垢分散剂相结合的处理方法,防止系统结垢。
(四)造纸废水
污水特点:一个典型的碱法纸浆造纸工厂造纸过程中主要产生3类废水,一是制浆蒸煮废液,通称造纸黑液;二是分离黑液后纸浆的洗、选、漂水,也称中段水;三是抄纸机上的白水。因此,废纸造纸废水处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去除SS和COD一般来讲造纸废水主要的污染物有四类:(1)还原性物质,例如木素、无机盐等;(2)可生物降解类物质,有半纤维素、树脂酸,还有一些低分子的糖、醇、有机酸等;(3)悬浮物,例如细小纤维素、无机填料等;(4)色素类物质,有油墨、染料等。此外,在一些使用次氯酸钠漂白制纸过程中还存在三氯甲烷等具有毒性的物质。因此,造纸工业废水水量大,成分复杂,还具有一定的毒性。
处理方法:目前最常用的处理技术是以生化处理为主体的三级处理技术。一级处理一般以混凝沉淀或气浮技术为主的预处理阶段,造纸废水的SS、COD浓度较高,COD则由非溶解性COD和溶解性COD两部分组成,通常非溶解性COD占COD组成总量的大部分,因此通常采用沉淀或气浮的方法,通过投加混凝剂,可去除绝大部分SS,同时去除大部分非溶解性COD及部分溶解性COD和BOD。去除废水中SS,如纤维、胶料、涂料和化学药剂残渣等;二级处理是生化处理阶段以去除COD,包括好氧技术和厌氧技术;三级处理则是以物化手段为主的深度处理阶段,去除废水中仍含有的、难降解的少量醛类、酯类、苯及烷烃。对排放浓度较低的中小型废纸造纸企业,通过气浮或沉淀处理,出水水质指标可达到或接近国家排放标准。而对于吨纸废水排放量较低、废水含COD较高的大中型废纸造纸企业,则还要采用物化加生化的处理方法。
(五)纺织、印染废水
污水特点:纺织印染行业是用水量极大的行业之一,生产过程会产生高污染废水,这类废水悬浮物浓度高、COD、BOD、色度等污染指数高,而且水质水量不稳定,对于收纳水体危害严重。
处理方法:废水处理工程中还是将不同的处理工艺组合使用(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首先利用普通的物化、生化处理,然后进行深度处理;最后对尾水进一步净化,使最终出水满足回用要求。纺织印染废水处理技术通常工艺流程复杂繁琐、运行成本高且在实际废水处理运行中效果不理想。
4.3、破局之路在何方,增量+存量均有机会
我们认为,第三方委托运营、污水提标及技术改造、园区式一体化环境解决方案将是工业污水领域破解之路开启的重要因素。
此外,工业污泥处处置、工业污水处理厂的节能降耗也是未来的方向。
存量市场-第三方委托运营:工业污水治理将更注重于“质”的提升
根据2014年统计数据,工业污水存量运营费用661亿元/年,从供给侧去产能角度考虑,新上项目的趋势会减缓,所以这也是一直以来生活污水产生量平稳增加,而工业污水产生量维持稳定的原因。
目前,工业污水环保问题屡见不鲜,侧面证明了工业企业在污水处理领域的态度或专业性不足。政策层面,随着“水十条”逐步推进,对工业企业排污及回用达标要求更加严格,在存量运营项目上,工业污水治理将更注重于“质”的提升,一方面要求政府规划、管理提上一个台阶,另一方面也要求工业企业更强调专业化运营。
未来我们认为,随着第三方治理的逐步推进,工业污水专业化运营将更加市场化,而专长于此领域的环保技术及运营类公司承接运营类项目将是是一个趋势,这类项目技术壁垒及收益率均较高,同时可以获取稳定现金流。
污水提标、技术改造,“十三五”各行业标准将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发布了纺织、合成氨、磷肥、柠檬酸、钢铁、化工等25项行业型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提升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技术水平。截至“十二五”末期,现行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64项,控制项目达到158项,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控制水平相当。契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及“水十条”要求,“十三五”期间各行业的相应标准将进一步提高。
我们认为各个行业新标准陆续落地后,提标后行业的增量空间将有一定的释放。专注于技术及具有良好运营经验的公司将受益。
园区式发展系未来工业规划新方向,关注一体化环境解决方案
存量的工业集聚区:面临规划缺乏约束力,原始设计难以满足废水处理要求、管网建设不力、进水水质不能有效控制、园区管理存在多头管理问题。
未来高新产业园:新兴产业如新材料、电子科技、新能源车等增量旺盛,当前通常以园区进行政策扶持或者规划,相关的工业污水需求将随这些行业的兴起一进步提升。
中国工业园区的污染问题为一体化环境解决方案提供了极佳平台。工业园区因产业集群产生规模效应,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但环境问题随之而来,根据中华环保联合会(环保部下属非营利性社会组织)2010年的调查,在全国8个省的18个工业园区中,有100%存在水污染问题,17%存在固废污染问题。
我们认为,工业生产园区化是未来的方向之一,水污染问题的集中治理亟待解决,能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在工业园区项目拓展方面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而工业园区废水处理也是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一环。
案例分析:苏伊士在上海化工园区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2002年,在亚洲最大石化平台之一—上海化学工业园区,苏伊士与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化学工业区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7.38亿元,获得园内供水及污水处理项目。
在已有合作关系的基础之上,苏伊士再次联合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取得总投资5.75亿元园区固废处理项目。之后,其业务蔓延到研究中心、生态湿地等领域,致力于打造化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
化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环节一:尾水脱盐实现循环用水。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经过过滤—反渗透去盐分—脱碳—离子交换,转化为脱盐水供应于工业园区,从而减少废水排放,同时,每年实现节约清洁水资源70万吨。脱盐水装置产生的氯化氢废气处理效率超过99%,对环境影响极小。
化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环节二:利用脱盐水回收热能。固废经过预处理进入回转窑焚烧,未充分燃烧气体进入二燃室完全燃烧;将上步所得脱盐水注入废热锅炉,回收燃烧热能并产生蒸汽,输出到工业园区的蒸汽管网,实现能量循环。
延伸阅读:
工业污水污染治理领域市场总结
5、工业固废:重点关注危废治理和油田环保
5.1、一般工业固废:尾矿综合利用率待提升
工业固体废物分为两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这里讨论一般工业固废。
工业固体废物是指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如高炉渣、钢渣、有色金属渣、粉煤灰、煤渣、废石膏、脱硫灰、电石渣、盐泥等。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废物数量日益增加。尤其是冶金、火力发电等工业排放量最大,工业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处理较困难。
如今只是有限的几种工业废物得到利用,如美国、瑞典等国利用了钢铁渣,日本、丹麦等国利用了粉煤灰和煤渣。其他工业废物仍以消极堆存为主,部分有害的工业固体废物采用填埋、焚烧、化学转化、微生物处理等方法进行处置。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4年总体统计的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32.6亿吨,综合利用率为20.4亿吨,为62.6%,储存量为4.5亿吨,处置量为8亿吨,倾倒量为59.4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中,包含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炉渣及脱硫石膏等。
随着环保督察、政策的严格,工业固废市场有望释放。《“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要求大宗固废利用率达73%以上,可以有10%的提升空间。总体而言,技术问题、标准与监管、企业诚信问题同样是制约我国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症结。
按照不同省份一般工业固废相关统计数量,201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较大的省份为河北省3.54亿吨,占全国固废产生量的10.8%;辽宁省3.24亿吨,占全国固废产生量的9.9%;山西省3.18亿吨,占全国固废产生量的9.7%;内蒙古2.67亿吨,占全国固废产生量的8.2%;山东省1.98亿吨,占全国固废产生量的6.1%。
2015年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较大的省份为河北省1.99亿吨,山东省1.83亿吨,山西省1.76亿吨,内蒙古自治区1.23亿吨,安徽省1.18亿吨。但河北省和山西省的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不是很高,有一定提升空间。
2015年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较大的省份为天津市98.6%,上海市96.1%,江苏省95.3%,浙江省94.9%,山东省91.6%。综合利用率较低的省份为四川省44.3%,辽宁省30.7%,西藏自治区3%。
2015年贮存量较大的省份依次为辽宁省1.46亿吨,青海省0.76亿吨,内蒙古自治区0.69亿吨。辽宁省的贮存量大约是青海和内蒙古的两倍。
2015年丢弃量较大的省份依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万吨,辽宁省8万吨,重庆市7万吨。新疆一般工业固废的丢弃量大约是辽宁省和重庆市的两倍左右。对于不同类型的一般工业固废进行分析:
根据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报告的数据:
(1)尾矿:2014年尾矿产生量10.5亿吨,综合利用率为29.4%。我国尾矿积存量为80多亿吨,每年以10亿吨增长,金属尾矿利用率不足10%。产生量最大的两个行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产生量分别为5.7和3.5亿吨,综合利用率为21.7%和34.0%,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平均回收率不足50%,综合利用率偏低。
(2)粉煤灰:2014年粉煤灰产生量4.6亿吨,综合利用率为87.5%。产生量最大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生量为3.8亿吨,综合利用率为86.7%。
(3)煤矸石:2014年煤矸石产生量为3.7亿吨,综合利用率为74.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生量最大为3.6亿吨,综合利用率为73.3%。
(4)冶炼废渣:2014年,产生量为3.4亿吨,综合利用率92.6%。产生量最大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外延加工业,为3.0亿吨,综合利用率为94.0%。其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外延加工业,产生量为2560.9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0.7%。
(5)炉渣:2014年炉渣产生量为3.0亿吨,综合利用率为88.6%,产生量最大的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为1.5亿吨,综合利用率83.5%。
(6)脱硫石膏:2014年脱硫石膏产生量为8430.5万吨,综合利用81.7%。石膏产生量最大的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生量为7082.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3.4%。
所以,现阶段我国一般工业固废中,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炉渣脱硫石膏等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未来更多是监管的强化,防治乱堆、乱排,进一步提升综合利用率有效性、降低成本,但增量空间有限。
我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待提升,技术仍是核心壁垒。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不少,但禀赋差:主要特点是品位低、多金属共生、复杂难处理,难以得到有效利用。金属矿产资源和二次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高、矿石消耗高、污染大。
问题有两点:
(1)现有选冶技术不能有效利用已探明的低品位金属资源;
(2)传统选冶技术对复杂多金属矿的综合利用率低,进一步造成了资源利用程度下降。
世界先进国家中铜、铝、铅的再生利用比例达到了50%以上。目前我国二次金属资源的利用率还不到20%。西方发达国家多数金属循环利用比例超过60%,部分金属甚至超过90%。但我国铜、铝、铅、锌主要有色金属的循环利用比例分别只有32%、35%、33%和5%。
因此,未来若想有效提高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首先,在源头避免粗犷式、低效率的开采及冶炼方式;其次,在资源的回收利用上仍需要从技术入手,以优质稳定的技术作为依托,进行资源再利用。只有这样,效益才可能大大增加,市场才能有效的开启,并提供更多的增量。
延伸阅读:
5.2、危废行业供需缺口大,集中度未来将提升
5.2.1、法规趋严,目录细化,倒逼市场释放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固体废物和液体废物将被定义为危险废物:
(1)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几种危险特性的。
(2)不排除具有危险特性,可能对环境或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需要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的。
危废治理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政府对危废处置行业高度重视,迄今已形成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为核心,覆盖从危废鉴别、转移、处置到资质、监管的危废治理法规体系。
危废监管力度加大。2017年5月,环保部发布《“十三五”全国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方案》,提出建立分级负责考核机制,以省(区、市)为主组织考核,国家对全国的规范化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在落实主体责任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危废监管。
危废违法犯罪惩处趋严。根据《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使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认定为违反《刑法》的行为。《新环保法》的实施也大幅提升了危废非法经营的违法成本,“针对据不停止的排污行为,当事人不仅需承担刑事责任,还将按日计价从重进行经济处罚,处罚金额上不封顶”。
危废目录细化,覆盖种类增多。随着对废物性质和污染性的认识的不断加深.
5.2.2、危废市场供需缺口大,市场维持高景气度
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5年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3,976万吨,综合利用量2,050万吨,贮存量810万吨,处置量1,174万吨,全国工业危险废物处理率(利用率+处置率)为79.9%。
然而实际的危废处理率远低于上述数据、而危废实际产生量远高于上述数据,主要是由于危废产量统计方式、监察能力、企业瞒报漏报动力等方面的问题,危废偷排漏排现象严重,各地危废非法转移、倾倒事件频发。行业内普遍预计我国危废产量约在1亿吨/年(环保部统计+潜在未统计)。
实际处理率偏低,有效产能有限:根据《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截止到2015年,全国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核准经营规模达到5,263万吨/年,其中,核准利用规模为4,155万吨/年,核准处置规模为982万吨/年。
然而从实际处理情况来看(实际经营规模是指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利用、贮存及处置危险废物的实际数量,不包括产生单位自行利用处置的数量),2015年危险废物实际经营规模为1,536万吨,其中实际利用量1,097万吨、实际处置量426万吨。
据此测算,危废实际处理率仅为39%,危废利用资质的利用率仅为29%,我们预计市场上大量的小企业实际达标、有效产能有限,导致实际有效产能远低于现有资质规模。
商业模式不同,利用、处置格局分化。危废利用模式下,危废处理企业向工业企业付费收集可利用废物,经过处理后将有价产物卖给下游客户。由于工业企业有利可图,危废利用市场发展较早,产能缺口较小,毛利率通常在20%-30%,但易受到上下游景气、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危废处置模式下,危废处置企业向工业企业收费,并提供危废处置服务。由于工业企业动力不足,危废处置市场启动较晚,产能稀缺。近年随着监管加强,市场需求激增而供给不足,由于产能缺口大且产能落地慢,毛利率通常在40%-60%。
危废市场维持高景气度。根据《关于做好下放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审批工作的通知》,原由环境保护部负责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审批事项下放至省级环保部门。审批权下放,省级部门根据本省情况发放危废经营许可证,有利于缓解处置缺口,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
监管提严,空间释放在即。随着环保监管加强、处罚力度加大以及环保部持续深入开展危废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过去瞒报、漏报、非法途径处理的危废将为危废处理企业带来巨大需求,预计危废处理潜在市场将加速释放。
5.2.3、危废行业风口开启,千亿市场蓝海
大量危废尚未纳入统计口径。根据环保部固废与化学品管理中心估算,中国2015年危废实际产生量为1亿吨以上,尚有约6000万吨的危废未纳入统计口径,主要原因是危废产生企业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而对危废少报瞒报。同时,部分危废没有处置或者由不具备危废经营资质的企业处置。
发达国家危废固废占比佐证。以2015年数据为例,美国、日本、英国、挪威、瑞士等国的危废固废占比都高于5%,韩国的危废固废占比也有4%。同时,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数据,中国2015年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33亿吨,危废产生量为3,976万吨,危废固废占比仅为1.2%,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危废市场空间估算:
千亿市场正在开启。按照危废平均处置价格为2200元/吨测算,2016年危废处理市场空间超越千亿规模,到2020年达到1867亿元/年的产值。
延伸阅读:
5.2.4、行业极为分散,区域错配
据统计,根据各省环保厅最新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范围内具有危险废弃物处置资格的企业近1600个,大部分企业技术、资金、研发能力弱,处理资质单一。即使在我国工业危废处理市场发展较早的广东省,工业危废企业也呈现出显著的“散、小、弱”特征。
过去弱监管造成行业高度分散,存在大量小企业,长尾效应显著:危废处理行业高度分散,行业CR10仅为8%。截止到2015年,全国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核准经营规模达到5,263万吨/年,全国环保系统共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2,034份,持证企业数量约为1,800家,估算平均企业核准经营规模仅为2.9万吨/年,平均企业持证数量仅为1.13个。造成行业格局分散的主要原因是过去监管能力较弱,存在大量关系型企业,优秀企业的优势无法凸显。
大部分企业处理种类单一,处理能力小。从处理种类看,全国能处理25种以上危废的公司只占总数的1%,而处理种类小于5的公司占比达到88%;从处理能力看,处理能力达到1000吨/日的企业仅占0.3%,而处理能力小于50吨/日的企业占50%以上。目前我国危险废物市场处于无序竞争阶段,大部分的危废处置企业处于小且弱的状态,但这些公司却占据着很大的市场份额。
5.2.5、地域错配:旱涝不一
危废区域分布:东部吃不下,西北吃不饱。位于中国东部及中国西北部的工业化地区占危险废物产生量50%以上,但危险废物处理能力的大部份却集中在华东及华南。我国危险废物的产生量与处理能力分布不均,危废产生量大同时处理能力小的地区蕴藏巨大机会。
从危废产生量看:2014年,危险废物产生量前五的省市为山东、青海、新疆、湖南、江苏,五省的危废产生量合计占全国产生量的比例达51.2%。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和综合利用量最大的省份均为山东,分别为709.8万吨和639.8万吨,占全国比重分被为19.5%和31.0%;青海、新疆、云南受发展条件限制,当前有大量危废转为了储存量,市场丞待开发。
从危废处理量看:处理处置量前五的省市为江苏、浙江、广东、四川、山东,集中度也高达50.7%。我国危废处理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区域经济发达,危废产生量也较大,集中了我国大部分具有危废资质的企业。其中又以江苏省和广东省具有危废资质企业数量最多,均在100家以上。
对危废跨省转移的限制加剧了地域错配。跨省转移审批许可一般经过县级预审、市级初审、省级审批,涉及两省6个层级环保部门,层级多、周期长。加上各省审批要求不统一,申请单位随意变更危废类别,导致危废跨省转移困难,大大削弱了处理能力资源配置,加剧了地域错配。
5.2.6、高门槛:资质+选址
(一)资质壁垒:审批流程长
危废行业的资质壁垒:根据《固体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环保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国家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实行分级审批颁发。危废经营许可证是危废行业的重要壁垒,随着选址、环评环节愈发严格,资质价值愈发凸显。此外,由于工业企业涉及的危险废物成分复杂多样,多资质危废企业凭借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竞争优势突出。
根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在我国境内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依照规定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按照经营方式,分为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综合经营许可证和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
延伸阅读:
(二)土地壁垒:选址难,周期长
土地审批周期长,严重影响项目施工建设。采用填埋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必须获得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审批时间周期长,一个项目仅在市(县)区内就要通过15个部门的审核,历时至少3到6个月,而如果涉及到国土部门,则程序更多、历时更久,这导致很多地方土地审批严重滞后,大大影响项目建设工期。
新建项目选址困难,优质的处置场所成为稀缺资源。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选址首先应符合上述规划的要求。但由于颁布规划主体不同,规划内容往往存在冲突,选址难度也因此加大。此外,还要考虑当地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态度等因素,优质的处置场所往往成为众相争抢的对象。
邻避效应显著,选址周边民众意见大。由于危废处理对健康的负面影响,邻避效应已经呈现多发态势,并在全国各地引发群体性事件。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为了安抚群众、弱化影响,会极力满足群众诉求,危废处置项目会被立即叫停,或者延缓重新审批,项目工期被大大拉长,严重影响处置能力的进一步扩容。
5.2.7、行业并购提速,集中度提升
扩大产能:并购优于新建。由于危废处理行业的资质壁垒和区域壁垒较强,同时新建项目环评难度大、审批周期长,未来并购将取代新建,成为行业龙头公司跨区域扩张和表提升产能的主要途径。
危废市场大鱼吃小鱼。环保产业项目可复制性强,处理技术和商业模式一旦被市场接受,很容易在不同的项目中复用。因此行业内领先的公司有利用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快速扩大市场份额的冲动,而兼并重组和联合投资是实现扩张的主要方式,对于那些先进入危险废物领域的公司,必将具有优势,强者恒强。
5.3、油田环保治理需求开启,空间释放在即
5.3.1、油田开采污染严重,治理迫在眉睫
采油难度增大导致污染物释放加剧。依赖地层天然压力的一次采油法,采收率只能达到5%-10%。要想提高采收率,需向油层注入水、气(二次采油),甚至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化学物质(三次采油)。对于埋藏较深以及岩层阻隔的情况,势必导致岩层钻探及压裂的的大量需求。因此,随着采油难度的增大,污染物释放进一步加剧。
(1)油田开采污染严重,治理迫在眉睫。由于过往对于环保意识的欠缺,老油田的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如长庆油田陇东油区在开发过程中曾污染庆阳市华池县饮用水,一度造成群众用水困难。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也因采油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水坑,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表污染,受到罚款。
(2)钻井泥浆处理费分析:我国年原油产量约2亿吨,每年产生废弃钻井泥浆应达到400万立方米。通过调研,我们使用2000元/方的处理价格,算得钻井泥浆的年处理费用约为80亿。
(3)含油污泥处理费分析:含油污泥主要包括罐底及跑漏污泥、落地油土等,每年产生量约600万立方米,处理价格在1000元左右。因此,含油污泥年处理费用约为60亿左右。
(4)含油废水处理费分析:目前我国采出油含水率约为85%-90%,原油生产按2亿吨,则年采出废水约为10亿方。按目前含油污水处理价10元每方计算,年产值在100亿左右。
(5)压裂返排液处理费分析:目前我国80%的油气井开采需要压裂作业,保守估计每年产生1.5亿方压裂返排液。由于压裂返排液比起采出废水成分更为复杂,因此估计单位处理价格高于采出废水。以100元每方的价格,年处理费用达到150亿。
所以,通过分别计算各污染物处理情况,我们认为油气田生产每年产生390亿的环保运营费用。若设备购买和工程建设价格以运营费用2倍规模计算,设备需求为780亿元市场规模。
存量空间也相当可观。另外,由于过去排放规定和监管都较为宽松,不少企业存在含油污泥堆积。据估算,仅克拉玛依一片厂区,油泥堆积量达500万方。全国存量油泥也较为巨大,仅有一些被披露。
5.3.2、垂直监管,环保督察,油田环保展露头角
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环境制度改革获得深入推进。2014年,新环保法的实施,环保部门获得强制执法权。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可以入刑。
政策与标准推动,油田环保提上日程。国务院《“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首次提出“鼓励大型石油化工等产业基地配套建设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明确了国家将石油化工企业的危废纳入监管视野。地方政府特别是产油大省,都已出台相关政策,对油田污染物的处理做出明确规定。
环保督察直接促进油田环保治理。2016年1月4日,环境保护督察巡视正式开启,至今已覆盖23个省份,累计案件超过6万件,刑拘超469人,问责超一万人。从态势上看,中央环保督察态度趋严,在强大的问责压力下,直接促进油田企业加快油田废弃物治理。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石油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2013年至2016年三年间,中石化投入近230亿元,开展碧水蓝天环保计划,共实施环保治理项目870个。中石油发布石化行业绿色发展《六大行动计划》,从废水治理、废气治理、表固废治理、节能低碳、安全管理、园区绿色发展六个方面做出规划。
5.3.3、行业竞争格局:国资公司涉足不深
(1)国资油服企业,暂未涉足
国内石油行业高度封闭。相关业务主要由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家企业从事。其各自旗下的工程建设业务公司也依托各自母公司的业务需求开展工程建设相关的业务。此外,国内还有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从事石油、化工领域的工程建设业务,并有一些民营企业从事该行业的某个细分领域的相关业务,业务范围和规模均远小于上述几家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石油国资油服企业对油田环保暂无涉足。国资油服企业体量巨大,年营收达数百亿,主营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油服行业,包括地球物理、钻井工程、测录井、井下特种作业和工程建设等,少数涉及环境工程及土壤修复,但对油田环保方面均未有规划。
延伸阅读:
(2)民营油服:捷足先登
从广义上讲,油田环保可以归为油田服务的一部分,加之熟悉油田作业需要和规则,使得少数民营油服公司开始注意到油田环保这一巨大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杰瑞环保,2016年毛利率为-20.31%,说明在油田环保运营上尚有不成熟之处。
从技术上看,其主流工艺为化学调质-机械离心、热相分离、超滤压滤等。从客户角度看,民营油服系环保公司依靠油田服务已有基础,与国内油田形成了较为紧密表的合作。甚至依靠油服海外扩张,拥有一定数量的海外客户资源。
(3)小型环保公司营运而生,活跃与隐患并存
油田废弃物中危废处理资质分类主要涉及三个小类,即071-001-08:石油开采和炼制产生的油泥和油脚;071-002-08:以矿物油为连续相配制钻井泥浆用于石油开采所产生的废弃钻井泥浆;072-001-08:以矿物油为连续相配制钻井泥浆用于天然气开采所产生的废弃钻井泥浆。
小型环保公司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从招标网站结果公示,近年来在一些油田环保招标中,部分具有危废处置资质的小型环保企业屡屡中标。从规模上看,这些小型环保公司多为当地油田做配套服务,处理能力多在50000吨/年以下。但与此同时,一些负面新闻也展现出小型环保企业存在较多的公司治理问题,除了违规处理、违规排放等技术问题外,还存在一些油田内部腐败,即以污油泥处置为名,盗取原油的情形。
(4)环保企业:多重优势,有望成为油田环保的有力竞争者
油田环保是专业分工的必然结果。从专业分工的角度,环保公司比油服公司更适合做油田环保。随着产业链的梳理,环保产业将逐渐划分出越来越多基于行业的细分市场。
5.3.4、油田环保技术全方位分析
国家对油田环保治理技术有着严格规定。填埋、焚烧等工艺已被限制使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明确指出:优先推荐比较成熟的热脱附技术、离心脱附技术、电辐射热解技术等。而在2017年4月《关于废矿物油综合利用行业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核发有关问题的复函》中,环保部将采用釜式蒸馏工艺的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认定为“土法炼油”,不予颁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1)含油污泥处置技术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含油污泥的处理技术呈现多样化发展,但各自都有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同时,各油田含油污泥的来源、组成、特点及性质等均有不同。因此,含油污泥的处理应以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为原则,根据其自身特点、现场需求及经济可行性等,采用不同的预处理工艺或多种处理技术有机结合等方式,逐步进行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最终实现含油污泥的彻底无害化处理。
(2)钻井泥浆处置技术
废弃钻井泥浆是一种含黏土、加重材料、各种化学处理剂、污水、污油及钻屑的多项稳态胶体悬浮体系,危害环境的主要成分是烃类、盐类、各种聚合物、木质素磺酸盐、某些金属离子(汞、铜、砷、铬、锌及铅)和重晶石中的杂质。
延伸阅读:
(3)压裂返排液处置技术
压裂技术是注水井增注、油气井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压裂返排液主要来源洗井的废水及残余压裂液,其成分非常复杂。包含矿物质、溶解性盐类、悬浮物、残余添加剂、细菌、碳氢化合物等。
压裂井多且分散时,可将返排液进行集中处理。在废液池中通过自然破胶-除油-除悬浮物等工艺进行处理,当油或悬浮物浓度均小于50mg/L时,用于油气田回注。
针对压裂井集中,压裂液成分相同,且多口井依次压裂的情况,压裂返排液的处理目标为回用。经过破胶、除油、去除有害离子、去除悬浮物等处理,保留返排液中有用成分,重新配制新的压裂液。
当没有回注条件、又不能回用,返排液量不大时,可经过简单地物理化学处理后,交给工业污水处理公司进一步处理。
(4)采油废水处置技术
油田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田采出水、洗井废水、钻井废水和井下作业废水等采油废水。由于我国大部分油田均已进入中后期开发,且多采用注水开发的方式,采出液含水率越来越高,因此采油废水处置亟待解决。
由于COD污染指标不影响油田注水,所以采油废水的处理工艺没有考虑到去除COD。随着油田综合含水率的提高,采油废水的产生量不断增加,已不能全部用于油田回注或回灌,部分采油废水要排放到环境中。
针对不同性质的待处理物,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工艺。如油水混合物,根据油在介质中分散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分别对应最佳的处理工艺。
微波、超声波、电辐射等创新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处理工艺。为了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需采用各种工艺的有机结合。环保公司依托强大的技术壁垒,在油田废弃物处置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环保公司在技术和工艺上具有丰富经验,可以根据不同的废弃物性质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从而达到最优的处置效果。长期以来的技术研发,也保证了环保公司不断创新,开发新型技术。
5.3.5、商业模式优势:设备+服务,量身打造
我国环保企业经历了从设备制造商到工程建设商,再到投资运营商的转变,现阶段。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部分环保企业正在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型与发展,集投融资、设备集成、工程建设、运营乃至最后环境效果的负责于一体,具有强大的投融资能力、综合的技术集成能力、良好的企业品牌及相应的规模。
油田环保所需设备为环保行业常见设备。如斜板分离器、气浮装置、卧螺式离心机等,环保企业多具备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如天翔环境的分离机械设备包括卧式螺旋沉降式离心机、多级活塞推料式离心机、螺旋筛网式离心机、真空转鼓过滤机、蒸汽煅烧炉等系列产品,在设备上具备明显优势。
环保产业正处于外部环境发展环境最为良好的黄金期,作为产业主体的环保企业的商业模式将决定其能否建立强大的产业基础甚至成为产业主导。
针对油田环保,如天翔环境采用了“设备+服务”的策略。公司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环境,为客户量身订造适合的解决方案。针对小体量、零散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提供移动式的撬装设备,就地处置。对于规模体量较大,且污染比较集中,公司就与油田公司或第三方有危废资质的公司一起建设固定的处置中心,并参与运营管理。
5.3.6、油田环保工艺发展趋势
撬装化设备可用于分散区域污染:油气生产具有地区偏远、区块分散、频繁转移和地面环境差的特点,橇装化、可移动的设备将更便于处理站建设,便于运输至各油泥分散点,同时也能达到固定式污泥处理站的处理效果,为油泥产生量小、位置偏远的企业带来便利。
模块化的处理设备和处理工艺,将更能够适应油田环保的多变形势。油井地质环境、产油条件的不同将决定采油技术的使用,油田化学物质的选用,包括油基和水基钻井液的选择、油基、水基和泡沫基压裂液的选择,造成了油田废弃物的种类和性质差异巨大。根据不同的水质和污泥性质,选择不同的工艺组合,配合以模块化的设备,将大大提高油田环保的经济效益和时间成本。
物理+化学+生物多种工艺协同:从近三年新疆地区新建污油泥处置项目来看,目前主流工艺为“热洗+油水机械分离”。总体来说,油泥破乳分离离不开化学药剂,固、油、水分离一般采用离心方式,对于石油烃等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污染土壤、油泥,则可以采用生物修复。而各个步骤之间的合理衔接,则可以达到协同作用,增强处理效果。
生态修复一体化解决方案:随着市场的发展,需要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染物处理及生态修复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在确保处理达标的同时,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为客户创造最大化的环保附加价值。
工业固废治理进度市场及空间总结
延伸阅读:
原标题:工业环保:从“剩宴”到“盛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