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环保产业有效支撑了年度污染防治和质量改善目标的实现,以创新为引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了及时反映环保产业发展动态,分享2018年产业趋势观点,我会组织各分支机构编写了《2017年环保产业发展评述和2018年展望》及各分领域发展情况快报,供环保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参考。
2017年,是“十三五”期间我国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的关键期,环境管理制度加速完善,环保产业战略高度节节提升,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码。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环保督察成为年度热点。完成第三批和第四批对15个省份督察,全国26个省份开展省级环保督察。水、气、土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先后实施,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2017年,政策对节能环保,特别是产业的推动释放出明确信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
2017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环保产业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装备、工程和服务保障,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望2018,1月1日起,施行了近40年的排污收费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环境保护税正式开征,标志着我国环保政策和制度逐步健全,环保事业正在迈入新时代。
水污染防治全面深化,三大市场全面启动
水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水污染治理也是我国最早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领域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国对水污染治理对重视不断加强,治理工作进入全面开展、深化落实阶段。无论工业、城镇还是农村污水治理,在这一阶段,都得到了充分重视。
在工业水领域,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了“行动指南”。其中对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做出了明确规定,“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达标排放限期改造,并完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2017年4月10日,环保部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贯彻落实《水十条》要求,其中对工业废水处理更加重视。要求主要围绕十大重点行业,完善工业源水污染物控制指标和要求。并增加制订煤化工、页岩气开采等新兴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随着标准不断提高,我国工业水领域对技术工艺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比如,新型煤化工作为高耗水产业,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不断提高,包括先进的废水处理工艺、再生水利用工艺乃至零排放技术;不断增长的造纸印刷、化工、纺织和医药等行业使得对成分复杂,污染严重的工业水处理需求不断提高。
而需求的增长也带来了服务模式的创新,水环境服务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针对工业企业水污染治理的“管家式”综合服务业发展迅速,并得到政策大力推动。
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的《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以及《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明确鼓励发展环境服务业,鼓励工业污染源治理第三方运营,有效拉动了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有效促进了水污染治理企业由单一的产品和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向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环境服务转变。
“十三五”期间,不仅工业废水治理在标准加严的推动下,得到了从技术到服务模式的快速提升;城镇污水处理也迎来了行业的高速发展期。
2016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印发《“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县城不低于85%,其中东部地区力争达到90%;建制镇达到70%,中西部地区力争达到5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根据以上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水处理的行业将突破万亿的市场规模,市场容量巨大,投资机会众多。其中,城镇污水的新增和提标改造市场容量高达1938亿元,城镇再生水市场容量达158亿元,海绵城市建设空间达4000亿元。
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不断刺激下,2017年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实现销售总收入约3950亿元,较前一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4.50%。
市场的爆发对行业企业的影响也十分显著。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统计,2017年,我国从事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单位已超过15000家。
目前,整合、兼并、上市融资成为行业市场主流,一些拥有水污染治理先进技术的环保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兼并的热点,更多的拥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同时,随着市场集中度提高,水污染治理企业向两极化发展的现象也开始发生,“良币驱除劣币”的良性发展规律正在形成。
城镇水污染治理市场向好,空间巨大,目前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趋势已经显现,项目规模一再扩大。这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加大对水污染治理行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近年来,在PPP模式的带动下,外来资本开始涌入这一领域。虽然这给原本专注水处理的中小环保企业带来一定冲击,但更多社会资本和力量的加入,也推动了整个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建设。
有专家指出,我国正处于水污染治理攻坚阶段,是世界上水污染治理“最活跃”的国家。在不断加大力度治理水污染的形势下,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大规模污水处理从无到有,城镇污水处理率大幅提升,仅用10年~15年就建成了约500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已和美国相当。
目前,我国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已经扩展到了更广阔的范围,农村水污染治理也得到了重视,市场正在兴起。
2017年2月21日,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增完成13万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整治重点为“好水”和“差水”周边的村庄,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作为新兴领域,村镇污水治理也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十三五”规划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完成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13万个,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镇污水治理分会测算,市场空间超1400亿元。
纵观2017年水污染治理进展,工业、市政和农村三大市场得到了全面开花,突显蓬勃之势。2017年6月27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作出55处重大修改,更加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水环境质量责任,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水污染的治理是一个长期工程,需依靠法治,建立起长效、可持续的机制。2018年,水污染治理工作仍在深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的第一年,在水污染物指标上,延续《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一类、二类共61项污染物进行考核。
随着环保税推进和水环境断面考核监察监管力度的增大,水务行业整体上将开始从增量扩张逐步向存量优化进行演替。企业也将更加注重治理水平的提升和自身能力的建设,从盲目扩张转为修炼内功、内外兼修。
随着政府及公众整体上对水质安全关注度的提升,水质标准和治水技术也将进行革新。其中,河流湖泊等生态修复和水源地保护、工业废水和园区的综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小型化自动化设备系统研发、污泥的无害化处置等细分领域,仍是行业企业应该聚焦的重点领域。
固废和土壤污染治理引重视,市场潜力大
“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这是首次将固废处置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这意味着决策层对固废处置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总览固废处置各细分领域,工业固废处置趋于成熟,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产业化推广正在实现。
2017年4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指出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54.6%左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率达到20%,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3万亿元。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委员会统计,2016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0.9亿吨,同比减少5%。综合利用量为18.4亿吨,正在向着固废循环利用的更高水平迈进。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预计到2019年年底前,逐步有序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到2020年,将国内固体废物回收量由2015年的2.46亿吨提高到3.5亿吨。
未来更要加强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协同增效,首先应当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其次突出废物的源头治理,和注重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去年,值得关注的还有生活垃圾处置领域,“垃圾分类”工作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2017年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到2020年底,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46座重点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
从城市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去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建办村函[2017]390号)》决定,在全国选择100个县(市、区)开展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
伴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开展,整个垃圾收运、处置产业链也逐渐建立起来,环卫服务业市场化增长迅速。环卫市场化进程步入快速发展期,环卫产业主体快速形成。从政府购买服务到PPP,多种商业模式活跃在环卫市场中。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环卫正处于从政府采购服务向PPP转变期,环卫PPP项目不断涌现;环卫服务业由城市向村镇延伸;从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向废品回收延伸。
受益于此,环卫产业链下游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快速发展,我国内地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17年新投入运行的生活垃圾焚烧厂超过50座,与2016年相比,有大幅度增加,也是历年来建成投入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最多的一年。
为规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保护部2017年4月20日印发《关于生活垃圾焚烧厂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和联网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垃圾焚烧企业于2017年9月30日前全面完成“装、树、联”三项任务,即依法依规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厂区门口树立电子显示屏实时公布污染物排放和焚烧炉运行数据、自动监测设备与环保部门联网。
截至2017年年底,内地建成并投入运行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约303座、总处理能力为30.4万吨/日,总装机约为6280MW。其中采用炉排炉的焚烧发电厂有220座,合计处理能力达到22.8万吨/日,装机达到4380MW。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分析,2018年生活垃圾收运市场仍快速增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将继续,行业维持竞争激烈和快速发展的特点。
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同样受到业界关注、并在摸索中前进的还有危废处置行业。我国近年来危险废物的产生量逐渐增长,引发政府、业界和公众的讨论。据了解,2016年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为5347.3万吨,同比增长34%。2017年,这一数字再次增加。
可喜的是,全国各地从事危废的企业也在增加。2016年各地颁发的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共2195份,相比2015年多增加161份。
目前,危废处置行业不断迎来行业上下游、跨行业的合作,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其中,在分一杯羹的同时,也推动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土壤修复是环保产业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更是得到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动。从2016年“土十条”发布,就有预测其市场空间达到数千亿甚至上万亿。
去年施行的《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首次为污染地块管理建章立制。其中明确各方责任,清晰管理程序,为加强污染地块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提供支撑。此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相关发挥,明确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和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等问题,为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65亿元。除了国家资金投入之外,《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也带动了地方和企业增加投入。尽管如此,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的土壤修复行业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基础薄弱;土壤污染修复设备化;规模化、产业化研究滞后、商业模式不成熟,盈利模式不清晰,修复资金缺口很大等。
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法》有望正式出台,这部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领域内“基本法”的出台将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配合一系列法规的实施,2018年土壤污染状况监测网络、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三大基柱”确立,可以预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将步入正轨,产业技术水平、服务模式也将迎来变革。
“大气十条”收官,产业做出巨大贡献
2017是“大气十条”收官之年,目标全面实现。回想2013年6月,三大污染防治战役的第一枪响起,“大气十条”率先发布。5年来,在各方的努力下,全国整体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产业、能源和交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特色大气污染防治新模式基本形成。
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58微克/立方米。
在这其中,工业烟气颗粒物排放控制、机动车尾气治理等工作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是目前我国最严格的行业之一。近3年以来,国家地方和各发电企业共同掀起了大规模燃煤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快速推进。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脱硫脱硝委员会报告显示,到2017年年底,超低排放改造将突破6亿千瓦,加上前一年的工作成果,带来的脱硫脱硝产业直接社会增加值约438亿元。
产业界所提供的污染治理技术也做出了贡献,除脱硫脱硝,除尘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比如,袋式除尘技术方面,预荷电袋滤技术、聚四氟乙烯基过滤材料关键技术、高硅氧覆膜滤料及其应用等取得重大进展。电除尘技术方面,低低温电除尘技术、湿式电除尘技术、脉冲电源技术、消白烟技术均取得突破,有些已经开始被行业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基本完成,新上机组也非常有限,也预示着电力除尘市场有所下滑,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同时,借助“一带一路”东风,瞄准海外市场,也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比之下,非电行业市场有所回暖,冶金、建材等行业经济形势复苏。但是,燃煤电站超低排放收官之时,非电行业将是治理重点。过去一年,各地陆续出台非电行业环保政策,非电行业的主旋律即各种燃煤烟气基本按标准治理完成,各企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其中,在非电行业脱硫脱硝领域,相比电力行业的排放标准仍较为宽松,污染治理的基数、管理的能力与电力行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既是短板,也是业内企业可以关注的市场机遇。
未来,非电行业执行更严格排放标准,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特别是非电行业氮氧化物减排领域。
2014年,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工作开始开展。目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减排与控制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中心工作之一。特别是去年9月环保部和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推进VOCs与NOx协同减排,建立VOCs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并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VOCs的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
目前,这一工作不仅有政策要求,还有制度和体系建设。2017年,《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办法》继续贯彻落实,共有21个省市发布了VOCs排污收费办法和实施细则,北京、上海等地相继颁布了各行业VOCs排放量核算方法体系。
环保产业是政策驱动型的产业,在对VOCs排放提出要求之后,行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VOCs的排放所涉及的行业众多,量大面广,去年多个省市公布了涉VOCs排污企业治理名单,VOCs净化市场潜力巨大。
2017年,VOCs末端治理和检测市场在2017年均有大幅度的提升,比2016年提升约40%。但VOCs的减排和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末端治理设施建设和检测、监测、监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因此,2018年,这一工作还将进一步加强力度,产业水平也许继续提升。
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已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的第二大污染源,是造成细颗粒物、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更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2017年,机动车污染防治摆在环境保护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家及各地区正从新车达标监管、在用车环保管理、黄标车和老旧车加速淘汰、车用燃料改善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管控机动车污染排放。
随着机动车排放防治工作加强,一方面新车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新生产车的污染排放通过采用更先进的尾气后处理装置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在用车黄标车和非道路机械等成为机动车污染物控制的重点,其排放必将通过尾气治理治理得到有效的大幅削减。这些都将为国内的机动车后处理装置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据统计,2017年机动车环保产业链上相关企业依然保持在150多家。2018年,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升油品质量,提升发动机燃烧技术和尾气催化转化技术,以促进车辆升级等工作还将持续,也是相关业内企业可以重点发展的方向。
细分行业兴起,环境健康获关注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的基础,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提供有效手段。
2017年,我国环境监测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一方面,省以下环保机构垂改试点、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河长制等改革措施逐步落地;另一方面,包括排污许可、环保税、环保督察、按日计罚在内的环境管理机制加速完善。
随着各项新政策、新办法、新方案落地实施,环境监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这一年,政策频出带来发展机遇,全国各地水质、大气、土壤、植被及污染源等领域监测站点激增,在监测远程化、智能化的实现以及生态环境的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等方面也有所提升。
在大气方面,环境监测为“大气十条”顺利收官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大气网格化监测系统,因其精准、科学,能有效提升治理雾霾的工作效率,能为环境监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等优势,成为精准治霾的新主流;VOCs在线监测工作,为获得准确和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提供保障;环境空气监测臭氧量值溯源与传递工作,推动完善我国臭氧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水质监测仪器一直以来占据了环境监测市场45%以上的份额,近几年行业市场规模增速也保持在20%以上,水质监测仪器领域的不断扩张,为我国水环境治理带来了生机。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水质监测设备从以进口设备为主,逐渐转向更多的考虑使用国产设备。
当前,中国土壤监测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土壤流动性较差且污染物成分复杂,土壤监测网点较大概率将依赖给予实验室的取样检测为主,而非连续在线监测设备,土壤监测设备需求庞大。
目前,以空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为主体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形成了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框架,我国环境监测行业正在迎来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里程碑发展机遇。
治理手段的提升和监测系统的建立,使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在这一公众一直以来最关注的环境问题有所成效后,公众关注的焦点转向室内环境健康领域。然而,室内环境污染超标依然严峻。近几年,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室内环境的标准,从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到室内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限制,全方位对室内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控。
室内环境健康产业成为环保产业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领域,受到追求品质和健康生活消费者的青睐。新风、净化产品逐渐成为不少家庭的刚需产品,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
相较于2016年新风行业的高增速,2017年空气净化器市场销售呈现前高后低,全年增长依靠上半年的拉动。进入11月来是雾霾治理取得良好的改善,空气进化器告别爆发式增长的阶段,进入理性消费的阶段。
行业竞争也因此加剧,企业洗牌加速。这一市场从野蛮生长,到增速放缓、此消彼长的竞争模式,整个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优势品牌快速崛起,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缺乏竞争力的小品牌逐渐退出市场。根据线上线下市场统计,2017年品牌数量651个,进入193,退出255。
新风市场若要保持稳健增长,关键在于技术产品、营销模式创新。未来,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将成为趋势,不少品牌开始向健康环境转型,从单品空气净化器供应商向整体、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为消费者提供“设计+产品+服务”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如今,环境健康的理念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水、气、声、渣一个都不能少。继大气、水、土壤、固废得到全面治理,噪声污染也在去年得到推动。
201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17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今年实行的环保税法,也将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列入环境保护税税目。
随之发展起来的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在2017年总产值达到147亿元,其中噪声控制工程与装备约80亿元,技术服务收入约22亿元。2017年全国从事噪声与振动控制相关产业和工程技术服务的企业总数约700家,从业总人数略有上升约为2.2万人;专业从事噪声振动控制相关产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专业企业已有3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达110余家。
目前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行业仍然以传统降噪产品为主。2018年,这一产业的技术和市场热点将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振动控制,电力行业发电厂与输变电噪声控制,冶金、石油化工与建材行业等大型建设项目噪声振动控制等方面。尤其是轨道交通领域的噪声振动控制,将延续可持续增长态势。企业经营将更多地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与社会化并重的方向发展。预计2018年,行业总产值将升至150亿以上。
展望2018年,水、气、土、固废治理等传统行业向纵深发展,显现出新亮点;环境监测、室内环境健康和噪声污染防治等新兴行业横向扩展,迅速崛起,形成了环保产业全面铺开、气势恢宏的产业地图。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政策到制度再到标准的不断完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的情况下,环保产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和服务创新等内在素养的提升,产业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我们相信,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路径中,环保产业的身影必不可少,并将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原标题:环保产业启航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17环保产业发展评述和2018展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