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无废城市” 消灭围城垃圾
春节将至,网上衣服和食品等销量大增,快递包装再利用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首批数千个循环箱已率先在杭州上岗。2月11日,循环箱项目负责人、菜鸟的万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循环箱在技术上进行了大升级,选用的塑料仅为普通材料的四分之一,方便打包、装卸和运输,提升配送效率;完全不使用胶带,每个箱子循环使用2个月以上,破损后回收再造,整个生产过程无污染。
仅仅是快递行业减少垃圾,其实杯水车薪,垃圾围城已成事实。据统计,我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三分之二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城市已没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如何解决这个困局?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等专家提出,建立“无废城市”,将可显著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有利于公民健康。在2018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也表示,2018年将推动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无废城市是无废社会的第一步
杜祥琬认为,建立“无废城市”是实现“无废社会”的第一步。
其实在“无废”方面,我国很多城市和行业已经做了大量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除了在源头上尽量减少废物产生量,还将产生的废物充分甚至全部再生利用,实现近零排放。快递和纺织行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如今,哪怕是普通居民家中,废旧衣物多处于“扔之可惜,留着不穿”的状态。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在“废旧衣物定向回收再利用”发布会上举出了一组数字:我国废旧化纤纺织品社会储量近4亿吨,生产及加工过程废料大于400万吨/年,使用报废后的纤维制品大于800万吨/年,资源回收利用率小于10%。按年产生2000多万吨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率达60%测算,年可产出化学纤维940万吨、天然纤维约470万吨,相当于节约原油1520万吨、节约耕地1360万亩,将有效缓解纺织工业资源紧缺问题。
目前,我国的废纤维再造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如浙江佳人新材料公司采用世界首创的化学法循环再生技术,确保再生纤维等品质可达原生产品的水平,并实现废旧原料、加工、应用、废弃到再生的绿色全循环体系。
杜祥琬说,建立“无废城市”,不但环境效益巨大,经济效益也极为客观,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新动能。据估算,到2030年,我国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产值规模将达7万亿元左右,带动约4000万个就业岗位。
固体废物利用成本高效益差
尽管我国在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当前还存在诸多不足。
杜祥琬说,主要是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管理不协调、标准不明确。在制度落实和管理方面,“令出多门”和职责不清现象较突出;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环境风险控制技术等规范,综合利用产品的环境健康风险质量控制等标准严重缺失;而由于现有税收和政府补贴等覆盖范围有限、技术创新不够等,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普遍存在处置成本高、盈利点不清晰、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影响了整体市场活力。
“公众对之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导致‘邻避效应’凸显。” 杜祥琬说。
雄安新区等候选无废试点城市
当前,环保部已牵头制定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征求各地意见基础上,形成试点工作方案初稿。组织召开了“无废城市”试点候选城市代表座谈会,厦门市、雄安新区、西咸新区、温州市等纷纷加入“无废城市”试点候选城市行列。
杜祥琬等专家建议,建立“无废城市”需完善法律制度,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企业间共生代谢等制度建设,建立资源化利用市场退出机制,不断优化市场结构,提升资源化利用整体水平。
技术也是关键因素。杜祥琬建议,增强投资强度,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国家财政预算在固体废物资源化领域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以工程实验室、产学研平台、产业孵化器、标准实验室等为依托,建设资源化利用过程及产品的污染防治技术、标准研究、风险评估等科技支撑体系。
杜祥琬说,目前我国正在推行低碳城市试点、智慧城市试点,这些应与“无废城市”试点结合起来,“我们希望落到一个城市中是一键式的”,都是有利于节能减排、社会治理和提高公民素质的。
原标题:建设“无废城市” 消灭围城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