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批由中央财政支持的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嘉兴,一方面,借助外部的专家力量,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则积极培育和发挥本地科研院所的技术实力。取长补短,相互融合,通过将近3年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创新探索,不仅在积水排涝、建筑与小区海绵化改造、饮用水源水

首页> 水处理> 市政污水> 项目> 正文

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创新典范:嘉兴“江南水乡”模式“城市案例”分享

2018-02-08 14:12 来源: 中国建设报

作为全国首批由中央财政支持的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嘉兴,一方面,借助外部的专家力量,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则积极培育和发挥本地科研院所的技术实力。取长补短,相互融合,通过将近3年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创新探索,不仅在积水排涝、建筑与小区海绵化改造、饮用水源水质、水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多部门合作的制度体系、一套平原河网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创立了城乡一体化海绵城市覆盖范围、培养了一批本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人才,为后续的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推广提供了完整的经验模式。今特摘录该市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案例核心内容,供业界借鉴参考,以期“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

嘉兴市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形平坦、水网密布,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具有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能力差、降雨量大等特点。受上游和本地的经济和城市发展影响,嘉兴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方面均存在较多的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城市的发展模式,以海绵城市理念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水系统存在问题

嘉兴的水系统现状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净”(水质恶化)的问题,也是这次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当水体水质得到改善后,能同时缓解水质型缺水的问题,保障饮用水源的安全,同步修复水生态。

嘉兴市水环境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如下:

1.本地污染较重

根据估算,嘉兴本地每年向河道排放的污染量远超过水环境容量,是河道的主要污染源。市区层面,雨水径流、城镇/农村生活污染、农业种植是主要的CODCr(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测出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氮污染源,畜禽养殖和城镇/农村生活污染是主要的总磷污染源。中心城区层面,雨水径流和城镇生活污染是主要的CODCr、氨氮和总氮污染源,畜禽养殖和城镇/生活污染是主要的总磷污染源。

2.水体自净能力差

嘉兴市地势平坦,在自然情况下,河水大多呈滞流状态,且河道驳岸多以硬化驳岸为主,水体自净能力差。而中心城区防洪闸站、坝、泵等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3.上游来水水质对嘉兴水环境有一定影响

由于嘉兴市域过境流量大,过境水的水质直接影响嘉兴市水体特别是主干河道的水环境质量,对嘉兴的水环境状况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排”的问题,作为太湖流域下游地区,面对越来越大的防洪压力和城区(尤其是老城区)的内涝风险,结合城市管渠系统和防洪系统的完善,增加生态雨洪调蓄空间,是保障城市排水安全的重要举措。

■海绵城市建设总目标

从目标导向出发,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为“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协助嘉兴建设成为‘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江南水乡宜居城市新典范”;从问题导向出发,嘉兴市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应重点放在改善水环境上,同时,应注重排水安全方面的保障,具体为:

改善水环境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在上游来水达标的基础上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基本恢复河网的自净能力、使城市水功能达标率达到80%。而保障水安全的目标具体应达到“管标降雨排水畅、涝标降雨不成涝、超标降雨城市正常转”,城市防洪要求中心城区达到100年一遇,中心城区外围达到50年一遇。

为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分市区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进行管控。其中,市区层面主要从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入手,构建山水格局,明确需保护的公共海绵体空间;中心城区主要从水环境和水安全两个方面建立控制指标体系来进行管控,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现状存在的问题。

中心城区重点建立水环境、水安全两个方面共6项控制指标。

嘉兴市雨水径流面源污染入河量的削减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本次建设对地块的雨水径流外排水质提出了详细的控制要求。

主要用地性质雨水外排水质控制指标

■城市系统方案

1.市区山水保护格局

通过对嘉兴市区进行水敏感分析,同时结合现状和城市发展的要求,得出嘉兴市区可构建为“八廊、三楔、三湖、一湿地”的山水保护格局。

八廊:八条放射水系形成的自然生态海绵廊道,包括新塍塘、杭州塘、长水塘、海盐塘、平湖塘、嘉善塘、长纤塘、苏州塘。其中,新塍塘、杭州塘、长水塘、海盐塘注重水环境,保护水源地水质;平湖塘、嘉善塘、长纤塘、苏州塘注重水安全,确保城市行泄通道畅通。

三楔:市区范围内三片楔形绿地,是市区的绿色生态通廊,分别为东片楔形绿地、西片楔形绿地和南片楔形绿地。其中,西片楔形绿地和南片楔形绿地包含城市水源保护区,应注重水环境,保护水源水质;东片楔形绿地包含湘家荡等众多湿地湖泊,属三湖之一。

市区山水格局空间构建图

三湖:市区范围内三片主要的湖泊,可发挥水体调蓄、生态净化的功能,分别为西北的秀湖、东北的湘家荡及市中心的南湖和西南湖。这三片湖泊作为城市建设区内主要的景观湖泊,应注重水环境的改善和水生态的修复。

一湿地:市区北部的湿地区域,是市区重要的雨洪调蓄和水体净化区域,应注重湖荡治理和湿地保护。

城市蓝线应严格按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管控,城市绿线应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管控。

2.中心城区水系统改善策略

为实现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解决水系统现状问题,应紧紧围绕中心城区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以改善水环境为核心策略,兼顾水安全问题,提出源头、中途、末端的技术措施来建设嘉兴的海绵城市。

在嘉兴市“十三五”水体水质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对嘉兴市区各水环境功能区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并与现状年污染物入河量进行比较,得到年需削减的污染物量。经分析可知,需要削减的主要污染物为CODCr、氨氮和总氮。

水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实施,其中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

源头控制:

(1)雨水径流面源污染控制:低影响开发

从CODCr贡献率来看,雨水径流面源污染已成为嘉兴市中心城区的第一大污染源,同时,随径流雨水排放河道的SS(悬浮物)总量也较高,是城市河道淤积的原因之一。因此,雨水径流面源污染治理是“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的主要内容。

雨水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要求在区块的开发建设及改建、扩建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的理念,通过绿地屋顶、下沉式绿地、透水路面等措施进行雨水径流面源污染的削减。

(2)农业种植、畜禽养殖污染控制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利用现有沟、塘、窖等,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减少农业种植污染入河。

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经营模式,加快养殖业内部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种养平衡,从源头消纳畜禽粪便,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中途提升:

(1)污水点源污染控制:城市雨污水管网排摸及改造+农村截污纳管

为减少污水入河,应对已建的排水管网进行实测实量及CCTV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雨污串管改造、破损管道修复、断头管道连接等工作。

应推进农村污水截污纳管工作,并加强对农村就地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的监管,确保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果。

(2)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源头改造+合流制溢流调蓄

嘉兴市城中片区域为雨污合流制,合流污水溢流成为环城河的主要污染负荷来源。应对城中片合流制区域进行源头雨水截流、末端溢流污水调蓄处理等综合措施控制其污染。

(3)工业废水治理

全面开展重点工业企业标准化达标,实施清洁化改造。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推动污染企业“退城进园”,强化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

末端修复:

(1)活水工程:大包围内水动力调控工程

增大中心城区大包围圈内的河道流速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水利工程措施的有序调度增强河道水动力。

(2)河道水环境治理

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合理设置河道旁侧净化带和生态驳岸,改善水体水质,增加对雨洪的滞蓄和承泄能力。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实施清洁工程,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河道及断头浜疏通等,推进水环境连片整治。

中心城区通过“渗”、“排”、“蓄”、“防”相结合的手段,在协调城市防洪系统的基础上,统筹排水防涝系统,实现城市排水安全。

(1)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控制20毫米降雨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

建立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从源头降低城市排水防涝的风险,通过增加城市渗透面积来降低中心城区的径流系数,减少源头径流的产生;通过采用分散式的LID措施,延长径流路径;通过开放式的排水来维持自然的径流路线,延缓峰值产生时间,实现雨水的错峰排放。中心城区采取“控新治旧”的方式:对新建区域进行管控;对已建城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大修、有机更新等项目逐步进行改造,实现中心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目标。

(2)提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设计重现期2年~5年,对应降雨量每两小时63毫米~78毫米)

对城市新建设区域,包括有机更新区域,要求严格按照新的标准进行系统设计,做好城市排水管渠系统与内涝防治系统、低影响开发系统的衔接。对于建成区而言,重点对易涝区 “超标降雨”产生的地面漫流、滞留涝水做出妥善安排,消除内涝积水点,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大修等项目提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改造方案,逐步改造建成区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达到设计重现期2年~5年的目标。

(3)完善内涝防治系统,应对227毫米降雨(设计重现期30年,对应降雨量每24小时227毫米)

针对中心城区排涝标准不能达到30年一遇的问题,结合《嘉兴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要求,通过提升闸站机组排涝能力,设置内河调蓄、行泄等实现排水防涝30年一遇的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结合嘉兴市河网密布、排水距离较短的特点,确定以内河为主要行泄通道,通过地坪标高控制和竖向优化,实现在发生较大降雨时,地面的积水基本可就近通过自然径流排放至附近河道,避免内涝的发生。

通过保护河道滨河空间,设置缓坡型或阶梯型滨河绿地,发挥内河岸线的调蓄功能。当河道水位上升时,淹没局部绿地空间,实现调蓄的目的。同时结合生态岸线整治,对河道岸线断面进行生态化整治,发挥河道净化功能。

发挥河道周边绿地(如植物园、长水塘沿线等)及湿地(如东郊湿地公园等)的调蓄功能,结合各防洪包围系统内河控制水位要求,通过标高控制将水系与周边绿地连成片,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绿地的及湿地的调蓄空间,将其作为海绵体对水体进行雨洪调蓄。

(4)与城市防洪系统衔接

随着新一轮嘉兴市总规调整,中心城区范围由原来142.2平方公里扩展至257平方公里,应根据总规调整要求,做好以下衔接工作:

第一,为了有效应对防洪要求,降低排涝风险,城市防洪系统应结合实际,按照最新标准复核现状城市防洪排涝系统能力,确保涝水顺利排放。第二,对于新扩展区域,应科学研究,详细规划竖向高程及防洪形式,保证水面率,确保城市安全。

■分区管控

根据嘉兴市平原河网城市河网密布、河道上下游不明显的特点,嘉兴市海绵城市汇水分区按照流域汇水分区、支流汇水分区、城市排水分区、雨水管段排水分区不同级别,遵循由大到小、逐级递进的原则,最终划分为两级分区。

一级分区即流域汇水分区,主要根据城市防洪格局,以流域排水通道为界限划分为五个汇水分区。其中Ⅰ区属于城市大包围防洪区域,其他四个分区均属于大包围之外的小包围防洪区域。

对二级分区综合支流汇水分区、城市排水分区、雨水管段排水分区进行划分,即:根据河道支流的流动方向确定支流汇水分区,各支流汇水分区的界限通过分析市政道路主干管及雨水管段排水分区进行确定,划分时兼顾控规单元边界。

通过分析各个汇水分区的特点,提出分区的重点对策措施,同时进行规划指标的控制,严格落实控规单元。

■试点区建设概况

1.试点区概况

试点区域位于中心城区的中心位置,属于一级汇水分区的Ⅰ区,包含了I-8 、I-10、I-15、I-22、I-19、I-20、I-21、I-24共8个二级汇水分区,总用地面积约18.44平方公里。

试点区内涵盖旧城区、已建新城区、未建新城区等不同时期的区域和景区、水源保护地、居住小区、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城市广场和绿地、城市道路等多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设类别。同时,也包含历史文化保护最核心的区域和城市中心重要的河湖水系及生态高敏感区域,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技术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今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将历史文化与水相结合,为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推广树立典型范例。

2.试点区解决的问题

试点区包含了四种类型的区域,分别为城市雨污合流制区域,也是嘉兴市内涝积水最严重、唯一存在合流制溢流污染区域;已发展成熟的雨污分流制区域,也是嘉兴市重要的南湖景区和水源保护区;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建设区域;尚未开发的待发展区域。试点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环境未达标和局部内涝。

立足嘉兴江南平原河网城市的基础建设条件,针对上述四种类型,分别采用源头减排(LID改造)、中途管控(排水管网系统整治)、末端治理(建设再生水厂、沿河沿湖设置调蓄净化设施等、河道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活水工程等)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合流制溢流污水收集处理、雨水面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精细化截控、城市内涝治理等问题。

3.系统方案

(1)水环境方面:

按排水体制不同,试点区分为雨污合流制区域(I-10,城中片)和雨污分流制区域(其他7个汇水区域),城中片雨污合流制区域削减现状污染入河量通过控制合流制溢流量来实现,其他雨污分流制汇水区域削减现状污染入河量通过雨水面源污染削减和雨污混接改造治理来实现。具体如下:

①合流制区域(城中片,I-10)

城中片区域是嘉兴市最早的老城区,根据建设目标可知,城中片目标水环境容量为每年16.87吨(COD,即化学需氧量),现状污染物入河量为每年27.84吨(COD),因此,该片区改善水环境,考虑安全系数,需要通过工程措施削减至少每年13.62吨(COD)污染入河量。

片区内用地性质以商业和居住为主,中心建筑密度高,道路狭窄,交通流量大,外围环城路绿带环绕,滨河绿带较为宽阔,为达到污染削减目标,提出两种治理方式,具体如下:

由上表可知,同样实现目标污染削减,两方案投资相差不大,方案一改造难度较大,影响范围广,改造需要时间较长,而方案二可行性大,影响范围小,工程难度小。因此,建议合流制区域(城中片)保留合流制模式,采用方案二进行改造。

②雨污分流制区域(其他7个汇水区)

根据建设目标可知,雨污分流制区域目标水环境容量为每年261.99吨(COD),现状污染物入河量为每年704.51吨(COD),因此,该片区改善水环境,考虑安全系数,需要通过工程措施削减至少每年466.33吨(COD)污染入河量。

雨污分流制区域除I-22外,现状基本已经建成,片区排水整体情况较好,但区域内仍有提升需求。从区域特点分析看,片区绿地占比较高,且呈分散布置状态,有利于开展源头低影响开发建设;水系发达,河道常水位为黄海高程1.0m,雨水管淹没出流为主,排水分区多且分散,不利于通过设置集中末端处理设施实现片区污染拦截或在末端开展大范围的污染治理。

从基本特征分析可知,该片有利于源头LID措施建设,不利于末端集中处置。因此,拟提出在雨水面源污染削减方面,主要采用源头LID改造为主、末端处理为辅的技术思路;在污水点源污染控制方面,采用过程雨污管网修复的技术方案,其中改造了1279处雨污混接现象和9处污水直排现象,每年减少了56.9万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外排,折合COD约为每年170.84吨。

③河道清淤

这次水系疏通工程规划对其治理盲区进行进一步的疏通整治,通过本次治理保证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区及二环内所有河道进行一轮疏浚,本次海绵城市水系疏通工程共治理河道15条,以及南湖、西南湖河道总长19408米,水面积0.8平方公里。

通过项目的实施,以恢复与改善城市水环境为总体目标,复兴河流水系的引、排、蓄水功能,满足城市防洪工程内河泄水、输水的要求,满足旱期市区供水、环境用水、生态用水的要求。通过河道清淤,提高项目区降雨滞蓄率。

④活水工程

市区活水工程主要通过加快实施嘉兴市区城市防洪扩展工程(二期),在长水塘与南郊河交界处兴建长水塘双向泵站,规划流量为每秒36立方米,并通过在长水塘沿岸两侧、环南湖及西南湖西南侧兴建堰坝,通过堰坝的开度,控制向东片及西片的引水量,利用城防工程西北侧,东北侧及东南侧水闸的不同开度控制河道流速。

(2)水安全方面:

通过“渗”、“排”、“蓄”、“防”相结合的手段,在协调城市防洪系统的基础上,统筹排水防涝系统,实现城市排水安全。

①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控制22.7毫米降雨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8%)。

采取“控新治旧”的方式,对新建区域进行管控,对已建城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大修、有机更新等项目逐步进行改造,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8%的目标。其中,I-10(城中片汇水区)为解决内涝风险需要通过源头减排承担的径流量为33000立方米;其他雨污分流制汇水区需要通过源头减排承担的径流量为32166立方米。

②提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

针对试点区内新建设区域,严格按照新的标准进行系统设计,做好排水管渠系统与内涝防治系统、低影响开发系统的衔接。针对试点区建成区而言,消除建国路、禾兴南路和秀洲路等内涝积水点10处,结合新马路、砖桥弄、丁家桥路、城东路等道路大修等项目提升城中片合流制区域内7条市政道路和其他分流制区域内13条市政道路排水管渠的排水能力,逐步改善试点区内建成区排水管渠系统,从而达到设计重现期2~5年的目标。

③完善内涝防治系统,应对227毫米降雨(设计重现期30年,对应降雨量每24小时227毫米)。

针对中心城区排涝标准不能达到30年一遇的问题,结合《嘉兴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要求,通过提升闸站机组排涝能力,设置内河调蓄、行泄等实现排水防涝30年一遇的目标。

另外,需建设嘉兴防洪工程二期,扩大防洪包围圈范围,控制城市内河水位。

综上所述,同时结合试点区的水安全问题按照消除高风险区域,降低中低风险区域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三年期间的目标,根据模型分析可知,局部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城中片,其余以中低风险为主,因此,试点区内涝治理主要根据风险点位置,优先选择附近地块进行源头LID改造,削减径流总量。与此同时,对部分存在瓶颈的雨水管道进行提标改造,结合道路大修、有机更新逐步提高现有雨水管渠的排水能力。

4.项目的确定

(1)项目建设重点

根据片区现状情况分析,按系统方案思路可知,对于城中片而言,目标要控制溢流污染及降低内涝风险,因此,项目建设应重点考虑以降雨时减少进入合流制管道的雨水为主要手段,主要可采取调蓄、分流等技术措施进行控制;对于南湖片而言,目标要削减面源、点源污染,因此,项目建设应确保初期雨水进入低影响开发设施处理后再进行排放,主要可采取生物滞留设施、渗透过滤等绿色技术措施进行控制,同时根据调查资料改造雨污错接管道控制点源污染。

(2)项目选择原则

项目选择时应考虑与有机更新、传统建设项目相结合,同时选择贡献大、影响范围和实施难度均较小、多目标性的项目。

(3)项目选取及指标确定

雨污合流制区域(I-10,城中片):

源头控制改造19个项目,共计面积772287平方米,改造项目的平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7%。中途提标改造7条道路雨水管道,管径DN600-DN1500。末端建设调蓄池3座,共计调蓄容积31000立方米;末端物理拦截设施10套;新建城东再生水厂一座,日处理规模为80000立方米(其中一期为每天40000立方米),该项目位置不在试点区内。

雨污分流制区域(其余试点区七个汇水区):

源头低影响开发改造、雨水管网提标及雨污串接改造区块132个,总计改造区块面积10937528平方米;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控新地块109个,面积2497270平方米。

合流制区域(I-10,城中片)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位置图

雨污分流制区域(其他7个汇水区域)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位置图

5.成效分析

(1)试点区目标可达性分析

合流制溢流污染、生活污水点源污染、雨水径流面源污染等污染削减后,整个试点区(包括合流制区域(I-10)和雨污分流制区域(其他7个汇水区))的污染物削减总量及水环境目标可达性详见下表:

按规划项目实施后污染削减情况

按规划项目实施后,试点区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如下表所示。

按规划项目实施后各汇水分区水环境容量情况

通过计算可知,试点区8个汇水分区中,除I-8片区(火车站片)、I-21外,其他7个汇水分区均能实现水环境改善目标要求。从北排、东排两个汇水片区核算,两个汇水片区均能实现水环境改善目标,因此,嘉兴市海绵城市试点区能实现水环境改善目标。

(2)周边区域污染排放对示范区的影响

由于周边区域与嘉兴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存在水域连通且周边区域的污染入河情况,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部改善。为分析周边区域污染排放对试点区的影响,对试点区周边区域的污染排放情况进行测算,结果如《周边区域排污对试点区各汇水分区水环境容量情况表》所示。

由此可知,在上游来水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通过试点区入河污染量的削减,即使受相邻汇水分区的影响,也能够改善试点区的水环境质量。项目完成前后,合流制区域(城中片)和雨污分流制区域(其他7个汇水区)的排水能力明显提升(如下表所示)。

在30年一遇标准下,项目建设前后,城中片内涝风险的总面积由21.7公顷降低至10.52公顷,其中高风险区域全部消除,部分区域的内涝风险得到有效缓解。其他雨污分流制汇水区的风险面积也大大减少,由11.78公顷减少至1.45公顷。

6.效果监测

根据南湖中心断面近几年逐月水质监测数据,选取COD、总氮、总磷、氨氮指标对海绵城市建设前后南湖水体水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前南湖水体COD浓度在每升13.6~35.2毫克之间,总氮为每升2.7~9.34毫克,总磷为每升0.109~0.286毫克,氨氮为每升0.07~2.98毫克。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南湖水体COD浓度在每升5.0~22.9毫克之间,总氮为每升1.34~5.58毫克,总磷为每升0.142~0.277毫克,氨氮为每升0.16~2.08毫克。2017年1~7月份海绵城市基本建成,南湖水体COD浓度在每升12.0~20.6毫克之间,总氮为每升3.02~4.58毫克,总磷为每升0.11~0.15毫克,氨氮为每升0.22~1.64毫克。

从水体污染物浓度趋势分析看,COD、总氮、总磷、氨氮浓度均逐步减小,从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幅度看,各污染物浓度月均变化幅度逐渐变小。这说明通过雨水径流污染和污水点源污染的控制,南湖水体水质逐步改善。同时,在监测期间,易涝点未出现积水现象。海绵城市建设初显成效。

海绵城市试点区建成后,在景观方面、设施便利方面均比原来有大幅提升,投资和取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成对等的关系。

■试点建设总结

嘉兴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以水环境改善为核心,同时兼顾水安全。基于平原河网城市的生态本底条件,汇水分区以排涝的水流方向为基础进行划分。水环境改善采用了以水环境容量为基础,明确污染物削减指标,形成了“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治水方案,逐步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最终实现“水清、岸绿、景美、鱼游”的江南水乡之梦。

嘉兴市通过海绵城市试点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一套多部门合作的制度体系、一套平原河网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创立了城乡一体化海绵城市覆盖范围、培养了一批本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人才,为后续的海绵城市建设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标题: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创新典范:嘉兴“江南水乡”模式“城市案例”分享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